華文網

青島夫妻自願做“愚公”修路 村民為其豎路牌

原標題:自願做“愚公”修路700米

黃島五旬水利工於永泉和妻子8個月修出一條寬3米的砂石路 當地村民以他的名字豎起路牌

在黃島區大村鎮前堯村與開城路之間,原來只有條一米多寬的羊腸土路,

到處坑坑窪窪,兩邊滿是亂草,雨天一路泥濘,晴天塵土飛揚,不但汽車無法通過,就是騎車從這走也得小心翼翼。時間長了,當地村民寧願繞路也不願從這裡走。去年10月份,青島西海岸公用事業集團56歲的水利工於永泉被安排到這條路附近的白馬河泵站做守站人。打那時起,於永泉就跟妻子義務修起了這條路。拓寬、墊沙、整平、除草,夫妻倆忙活了8個多月,
目前一條長約700米,寬近3米的沙石路已經基本成形。從這走的村民越來越多了,大夥打心眼裡感激他,於是倡議用他的名字命名這條路。 “這活兒還沒完,遇到下大雨,可能路面還會出點狀況,只要我在這工作,就會承擔起看護修補這條路的任務。 ”於永泉昨天對記者說。

頂著驕陽不停忙碌

7月18日早上7時30分,氣溫直逼30℃,天氣非常濕熱。黃島區大村鎮前堯村與開城路相連的鄉間小路上,

一個藍色的身影正在聒噪的蟬鳴中,頭頂驕陽,手持鐵鍁不停忙碌著,一輛獨輪手推車盛滿沙石,停放在路邊。

車開到路上,儘管不算寬闊,但卻十分平整,細沙鋪滿路面,難見坑窪起伏。須臾間,經過一處路牌,記者看到,寬大白底的鐵質路牌上寫著“永泉路”三個大字。

“前幾天下雨,把這塊斜坡又沖出幾條溝,我趁著早晨涼快,趕緊過來填補一下。”看到記者走近,藍衣漢子停下了手中揮舞的鐵鍁,

杵在地上拿胳膊一搭,抹了一把臉上的汗珠。林間並不多風,汗水已經把他藍色的工作服整個溻濕。

“我叫於永泉,就是這倆字兒。”他指著不遠處的路牌。趁老於休息的空當,記者趕緊跟他攀談起來。老於今年56歲,是青島西海岸公用事業集團水務有限公司白馬河泵站的“守站人”。“我們單位在每個泵站都安排一個工作人員,以家庭為單位駐紮在這裡,負責開泵打水、維護設備、壓力檢測以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

”老于告訴記者,他是去年10月被安排到這裡來的,為了支援他的工作,愛人田燕也辭去了自己在居委會的工作,和兩個女兒一起跟隨他搬來了。

“我幹了39年水務工作,日常工作已經是熟練工啦,就是門口這條路受不了。”說起這條路,老於真是比自己家後院還熟悉。

“最初這裡也沒啥路,就是村民們去菜園呀,種地呀趟出來這麼一條小路。”老於往手推車鬥上一坐,講述起來。“後來走的村民越來越多,這條路也越來越明顯了,最終成了我們說的生產路,原本這條路也就1米來寬。”說話間,老于指指路的盡頭,另一個藍色削瘦身影正在走近,原來是他的愛人田燕來了。

“這路原本到處是坑坑窪窪,兩邊滿是亂草,雨天一路泥濘,晴天塵土飛揚,不但汽車無法通過,就是摩托車從這走也得小心翼翼。時間長了,當地村民寧願繞路也不願從這裡走。”田燕對記者說,經常有親戚來看望他們,從這裡走過後,見到他們就是一肚子牢騷。來這一個月後,老於受不了了,“有天吃完晚飯,他把筷子一放,跟我說,‘走,去修路’!”田燕說。

每天趁著早晚不斷修路

兩口子說幹就幹,老於備好小推車、鐵鍁出門了。 “剛開始也不知道咋弄,看到院子裡有剩下的建築石料,就先用上。 ”老于和妻子一起把大塊的石料、水泥搬上小車,推著步行近一裡路,準備從路兩邊先搭起“路沿石”固定泥沙,防止它們被雨水沖走。院子裡的廢料用完了,老於就推著小車去更遠的白馬河岸上,從當時岸邊的建築廢料裡挑大塊的廢料繼續搭。

白馬河岸到老於修路的地方,必經一個陡坡,滿載石料的小車重近千斤,每次爬坡,老於都累得氣喘吁吁,大汗淋漓,每逢這時候,田燕就趕緊來搭把手。“老於拿粗鐵條焊了個長鉤子,每次他去推石料,我就到這來等他,拿鉤子勾著小車前面,幫他往坡上拖車。”田燕告訴記者。

清晨和夜晚,早晚兩頭忙活。兩個月後,這條路的“路沿石”基本搭好了,很多路面的大坑也被廢料填補得沒那麼深了。老於一算,大約用了二百車石料。坑是淺了,但還沒平。咋平?拉沙子填!於是,老於又開始去河灘挖沙子,拉沙子……

一個大坑要填二十多車沙

“走,我帶你去瞅瞅拉沙子的現場。”老于推起車來就走,記者趕緊跟上。走了大概兩裡路,下了一個大陡坡,過了一坐水泥橋,才來到老於挖沙子的地方——河灘上的一個“巨坑”

“這坑都是我挖出來的。”老於說著,就跳進坑裡開始挖沙,直到車鬥裡堆成了“沙子山”,他才爬上來推起車又走,速度快得讓人跟不上。“有些大坑得用20多車沙石才能填平。 ”老于告訴記者,他一般上班之前幹幾個小時,下班之後幹幾個小時,因為路比較遠,一天也就運七八趟沙石,有時候一周才能填平一個坑。

“剛開始不懂行,只用廢料和沙子填,結果一下雨,沖走了不說,偶爾過個拖拉機啥的,大車輪子又攪出一個大坑。 ”看著辛苦填平的路面又變成了大坑,心痛之余的老於總結起了經驗。 “現在學明白了,河灘上有很多碎石子,我先用碎石子墊平泥坑,再鋪沙子。 ”老于告訴記者,現在他修補的路面,比原來要結實耐用得多。

村民為道路命名“永泉路”

前前後後8個月,這路算是修得差不多了,大約700多米長,接近3米寬,但老于還不滿意。“跟公路接茬那塊兒還得再好好填補一下,一下雨還是留坑;還有拐彎那地方,墊的石子兒總容易被水沖出茬兒來,壞車胎,還得修。 ”老於說。

殊不知,老于用來挖沙填土的鐵鍁口已經崩了好幾次,推沙石的獨輪小車的輪胎也磨壞了,田燕用來幫他拉車的鉤子,都磨得光滑無比。

“剛開始看到老於在這修路,我問他,我們村的路是有人派你修的嗎? ”在前堯村前開養雞場的村民丁啟秘告訴記者,後來老於告訴他,是他自願義務修的。丁啟秘又問:“你圖個啥呢? ”老於回答:“為了自己方便,也為了大夥兒方便,順便還能鍛煉身體。 ”

起初,村裡人認為老於只是心血來潮,沒人認為他會堅持下來。誰知,日子一天天過去,這條路還真修起來了。慢慢地,走這條路上的村民開始多了起來;慢慢地,路上變得熱鬧起來。 “從村裡到公路上,一下子節省了十多分鐘的時間,河灘上的廢料也沒了,路兩邊滿是刺的植物都被老於一點一點剪掉了。 ”丁啟秘告訴記者,如今不但路上跑車痛快,而且因為環境好了,連晚上散步的村民也願意從這裡走了。

村民們覺得應該對老於表示一下謝意,最後大夥兒一商議,決定用老於的名字為這條小路命名,並且做成路牌,立在最顯眼的地方。

路寬且平,路牌大又顯眼。于永泉依然每天推著車,早晚兩頭奔忙在他的永泉路上。“時間長了,真對這條路有了感情了,在這幹五年,我就維護它五年,在這幹十年,我就維護它十年。 ”收拾好修路的家什,於永泉推起獨輪車,笑著對記者說。(記者 趙玉勳 通訊員 李亮 張靜 攝影報導)

[編輯:芃芃]

”老於往手推車鬥上一坐,講述起來。“後來走的村民越來越多,這條路也越來越明顯了,最終成了我們說的生產路,原本這條路也就1米來寬。”說話間,老于指指路的盡頭,另一個藍色削瘦身影正在走近,原來是他的愛人田燕來了。

“這路原本到處是坑坑窪窪,兩邊滿是亂草,雨天一路泥濘,晴天塵土飛揚,不但汽車無法通過,就是摩托車從這走也得小心翼翼。時間長了,當地村民寧願繞路也不願從這裡走。”田燕對記者說,經常有親戚來看望他們,從這裡走過後,見到他們就是一肚子牢騷。來這一個月後,老於受不了了,“有天吃完晚飯,他把筷子一放,跟我說,‘走,去修路’!”田燕說。

每天趁著早晚不斷修路

兩口子說幹就幹,老於備好小推車、鐵鍁出門了。 “剛開始也不知道咋弄,看到院子裡有剩下的建築石料,就先用上。 ”老于和妻子一起把大塊的石料、水泥搬上小車,推著步行近一裡路,準備從路兩邊先搭起“路沿石”固定泥沙,防止它們被雨水沖走。院子裡的廢料用完了,老於就推著小車去更遠的白馬河岸上,從當時岸邊的建築廢料裡挑大塊的廢料繼續搭。

白馬河岸到老於修路的地方,必經一個陡坡,滿載石料的小車重近千斤,每次爬坡,老於都累得氣喘吁吁,大汗淋漓,每逢這時候,田燕就趕緊來搭把手。“老於拿粗鐵條焊了個長鉤子,每次他去推石料,我就到這來等他,拿鉤子勾著小車前面,幫他往坡上拖車。”田燕告訴記者。

清晨和夜晚,早晚兩頭忙活。兩個月後,這條路的“路沿石”基本搭好了,很多路面的大坑也被廢料填補得沒那麼深了。老於一算,大約用了二百車石料。坑是淺了,但還沒平。咋平?拉沙子填!於是,老於又開始去河灘挖沙子,拉沙子……

一個大坑要填二十多車沙

“走,我帶你去瞅瞅拉沙子的現場。”老于推起車來就走,記者趕緊跟上。走了大概兩裡路,下了一個大陡坡,過了一坐水泥橋,才來到老於挖沙子的地方——河灘上的一個“巨坑”

“這坑都是我挖出來的。”老於說著,就跳進坑裡開始挖沙,直到車鬥裡堆成了“沙子山”,他才爬上來推起車又走,速度快得讓人跟不上。“有些大坑得用20多車沙石才能填平。 ”老于告訴記者,他一般上班之前幹幾個小時,下班之後幹幾個小時,因為路比較遠,一天也就運七八趟沙石,有時候一周才能填平一個坑。

“剛開始不懂行,只用廢料和沙子填,結果一下雨,沖走了不說,偶爾過個拖拉機啥的,大車輪子又攪出一個大坑。 ”看著辛苦填平的路面又變成了大坑,心痛之余的老於總結起了經驗。 “現在學明白了,河灘上有很多碎石子,我先用碎石子墊平泥坑,再鋪沙子。 ”老于告訴記者,現在他修補的路面,比原來要結實耐用得多。

村民為道路命名“永泉路”

前前後後8個月,這路算是修得差不多了,大約700多米長,接近3米寬,但老于還不滿意。“跟公路接茬那塊兒還得再好好填補一下,一下雨還是留坑;還有拐彎那地方,墊的石子兒總容易被水沖出茬兒來,壞車胎,還得修。 ”老於說。

殊不知,老于用來挖沙填土的鐵鍁口已經崩了好幾次,推沙石的獨輪小車的輪胎也磨壞了,田燕用來幫他拉車的鉤子,都磨得光滑無比。

“剛開始看到老於在這修路,我問他,我們村的路是有人派你修的嗎? ”在前堯村前開養雞場的村民丁啟秘告訴記者,後來老於告訴他,是他自願義務修的。丁啟秘又問:“你圖個啥呢? ”老於回答:“為了自己方便,也為了大夥兒方便,順便還能鍛煉身體。 ”

起初,村裡人認為老於只是心血來潮,沒人認為他會堅持下來。誰知,日子一天天過去,這條路還真修起來了。慢慢地,走這條路上的村民開始多了起來;慢慢地,路上變得熱鬧起來。 “從村裡到公路上,一下子節省了十多分鐘的時間,河灘上的廢料也沒了,路兩邊滿是刺的植物都被老於一點一點剪掉了。 ”丁啟秘告訴記者,如今不但路上跑車痛快,而且因為環境好了,連晚上散步的村民也願意從這裡走了。

村民們覺得應該對老於表示一下謝意,最後大夥兒一商議,決定用老於的名字為這條小路命名,並且做成路牌,立在最顯眼的地方。

路寬且平,路牌大又顯眼。于永泉依然每天推著車,早晚兩頭奔忙在他的永泉路上。“時間長了,真對這條路有了感情了,在這幹五年,我就維護它五年,在這幹十年,我就維護它十年。 ”收拾好修路的家什,於永泉推起獨輪車,笑著對記者說。(記者 趙玉勳 通訊員 李亮 張靜 攝影報導)

[編輯:芃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