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雲南鄉村的淪陷:“蒼海風光第一鎮”的美麗與哀痛

他曾帶著一群地產和財經大佬朋友在滇西各處走走,那時麗江和大理的古城己經人滿為患了,他找到個清靜的地方叫雙廊。

兩年前陪老阿媽們在沈見華老師率領下在大城市成都辦展覽,

雙廊原鄉,仍然陣痛不息,這些城鄉互補的修復與癒合太珍貴了。我找到曾經的一篇為雙廊寫的舊文《美麗與哀痛的記憶》,本應刊在第三期鄉間民刊《雙廊畫刊》上,但第三期至今沒了下落。

《原鄉——雙廊白族農民畫展》,2015年

關於雙廊,從來讚譽與爭議的聲音都不絕於耳,

關注的場景往往集中在這個原先寧靜古樸的漁樵小鎮的山水風光與近年來驚人的變遷與改造,正在進行時的"現在"饕餮地吞噬著"過去",而對熱鬧與喧聲後面飽受外來衝擊與影響的原鄉本土生活的一切卻鮮有問津或忽略不計。

《原鄉——雙廊白族農民畫展》,2015年

早在九十年代中期,我們就經常愛坐鐵皮船顛簸半日前往雙廊訪友遊玩。大約是2001年初春,我曾帶著一群地產和財經大佬朋友在滇西各處走走,那時麗江和大理的古城己經人滿為患了,為了找個清靜的地方,另闢蹊徑向他們推薦這一處我喜歡的漁村小鎮,我們穿過一路坑坑窪窪塵土飛揚的村道到達雙廊。

雙廊的原貌,1997年

幾年前,出生于這方水土的小鎮青年趙青放棄北京圓明園的流浪藝術家的生涯回到故鄉,剛剛在村頭臨水石崖灘地選宅地蓋了座未曾完成的現代與鄉村風格混搭的建築和庭院。這大概是雙廊最早築巢引鳳式的鄉村建設的開端,一行人在高架於屋頂的玻璃長廊中頎賞從洱海東面遠眺壯麗的蒼山落日景致,

高雅地呷著啤酒和飲料,陶醉在暮色雲光水天之中。

葉永青與趙青在赤文島,1997年

接下來的情況卻令主客都有些尷尬:幾位女士開始詢問衛生間和方便之所,這時輕逸健談的主人開始面露難色,

原來這村莊尚未配套自來水源,衛生設置諸多不便,整個村頭唯一公廁污穢不堪,路人無不掩鼻而過,所到之處滿地拉圾,隨地大小便……時膈多年,那天在雙廊玉幾島上遭遇的美麗與哀愁,驚世的創想與貧瘠失落、美好世界的理想與農村現實衰敗崩塌之間的巨大反差,常常縈繞在我原初的記憶中。這些不曾久遠的真實存在,不僅今天到訪的客人不能想像,恐怕經歷過往的鄉里鄉親也有意無意地抹去這樣衰敗的記憶了。

雙廊,1997年

如今,與中國廣大鄉鎮顧此失彼的農民進城式的現代化與城市化的單向推進不同,今天大理以新移民為主要推動力量的逆城市的鄉村自身改變,為雙廊既帶來了城鄉互哺的繁榮和人群聚集與新的休閒產業形態和發展機遇,另一方面也夾帶著來自都市與現代化特有的急切與浮燥,烈焰熱浪過地之處,尚有草根留存,一派喧囂遮罩的背後,禮儀乃留存諸野!鄉土社會的內部力量深存於鄉村的地方生活之中,這種草根性質以及村規民俗是自然根植於鄉村民間的文化的內部力量,帶有很大的自發性,有著堅韌的品質,柔弱的表像下面能承受巨大的外力,飲食、方言、風俗和地方倫理影響著他們接受外來文化的方式。

雙廊,1997年

這些年我經常慶倖自己有機會回到故鄉,是大理的鄉村大地收留了我,讓我學習在暫寄與容身之際,重新以另外的視角,從我的故鄉去看待和衡量世界。雖然故土時刻經歷著衰朽和死亡,卻也時刻生長,我也希望參與到這個萬物生長的過程中來。這一期《雙廊•雙廊 鄉村畫報》沈見華兄的意思是希望以來自原鄉真實的筆墨,描述疏理地方誌中的人物譜系。與城市的陌生社會不同,鄉村是一個熟人社會,個人的存在不是一座孤島,留傳存活在鄉親鄰里的的口傳與耳聞之間,每個人的音容風貌、言行舉止都存在於眾人的感慨和回憶之中。

雙廊,1997年

難能可貴的是,通過田野調查和口述方式顯形的雙廊的鄉鎮地方生活中人物傳記與生動鮮活的歷史迴響,使這些本土記憶提示出這樣一種觀念:鄉村不僅只是生產區域,更是可以居住的場所和生機勃勃的家園!雖然吸食農村血膏的城市化和現代化讓鄉村日復一日地淪陷,但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與開放,新移民與留在故土還有返回故鄉的人們一道,建設著故鄉或新的家園。間接地守衛和保護著鄉村,雖然舊有鄉村危機重重日益消失,但另一方面一個新的主客並存的鄉村社會正在形成。鄉村建設的要旨,即是希望重建和恢復鄉村自身的力量。我所提到的保衛鄉村,並非只是地理意義上鄉村,而是一種鄉村主義和鄉鎮精神,一種熱愛生活的態度,一種建設家鄉的從容不迫。這樣的鄉村,既不拒絕人類共有的價值,另一方面又與所謂主流世界保持著必要的距離感。

雙廊的原貌,1997年

關於雙廊,我常想到的詞就是:美麗和哀痛!因為鄉村的淪陷,也因為鄉村的新的自我生長。也許我們不能阻止一切美好事物的離去,但這來自熱心的志願者構成的編輯們的努力,讓發生於本鄉本土的種種回憶獲得溫情與敬意。我相信,既使故鄉淪陷,我們仍然可以在一個美好的世界裡度過一生,因為我們的一生都是在為那個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2013.12.31日於大理看雲石居家

圖文由藝術家葉永青提供

葉永青

圖片鳴謝✎藝術家莎倫·梅·麥肯齊

/ Y T 原 創 未 經 允 許 不 得 轉 載 /

(插播一則《2017明天當代雕塑獎徵集》資訊,有藝術才華的你,敢來挑戰嗎?詳情請查看我們的擴展連結:

http://www.yuntoo.com/index.php?/share/index/47100/2_9_0

獲獎名額、金額與頒獎:每年評選5件獲獎作品,每件作品獎勵人民幣兩萬元,入圍作品15件。入圍及獲獎作品將參加“明天當代雕塑獎”作品展覽,並結集成書,出版、發行。20位作者將受邀參加在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舉行的頒獎儀式、展覽開幕式及學術研討會。

要小編說,錢,不重要!!!小編從此少一個競爭對手:)

但是校方不樂意,點擊(瞭解更多)報名吧!!!

雙廊,1997年

如今,與中國廣大鄉鎮顧此失彼的農民進城式的現代化與城市化的單向推進不同,今天大理以新移民為主要推動力量的逆城市的鄉村自身改變,為雙廊既帶來了城鄉互哺的繁榮和人群聚集與新的休閒產業形態和發展機遇,另一方面也夾帶著來自都市與現代化特有的急切與浮燥,烈焰熱浪過地之處,尚有草根留存,一派喧囂遮罩的背後,禮儀乃留存諸野!鄉土社會的內部力量深存於鄉村的地方生活之中,這種草根性質以及村規民俗是自然根植於鄉村民間的文化的內部力量,帶有很大的自發性,有著堅韌的品質,柔弱的表像下面能承受巨大的外力,飲食、方言、風俗和地方倫理影響著他們接受外來文化的方式。

雙廊,1997年

這些年我經常慶倖自己有機會回到故鄉,是大理的鄉村大地收留了我,讓我學習在暫寄與容身之際,重新以另外的視角,從我的故鄉去看待和衡量世界。雖然故土時刻經歷著衰朽和死亡,卻也時刻生長,我也希望參與到這個萬物生長的過程中來。這一期《雙廊•雙廊 鄉村畫報》沈見華兄的意思是希望以來自原鄉真實的筆墨,描述疏理地方誌中的人物譜系。與城市的陌生社會不同,鄉村是一個熟人社會,個人的存在不是一座孤島,留傳存活在鄉親鄰里的的口傳與耳聞之間,每個人的音容風貌、言行舉止都存在於眾人的感慨和回憶之中。

雙廊,1997年

難能可貴的是,通過田野調查和口述方式顯形的雙廊的鄉鎮地方生活中人物傳記與生動鮮活的歷史迴響,使這些本土記憶提示出這樣一種觀念:鄉村不僅只是生產區域,更是可以居住的場所和生機勃勃的家園!雖然吸食農村血膏的城市化和現代化讓鄉村日復一日地淪陷,但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與開放,新移民與留在故土還有返回故鄉的人們一道,建設著故鄉或新的家園。間接地守衛和保護著鄉村,雖然舊有鄉村危機重重日益消失,但另一方面一個新的主客並存的鄉村社會正在形成。鄉村建設的要旨,即是希望重建和恢復鄉村自身的力量。我所提到的保衛鄉村,並非只是地理意義上鄉村,而是一種鄉村主義和鄉鎮精神,一種熱愛生活的態度,一種建設家鄉的從容不迫。這樣的鄉村,既不拒絕人類共有的價值,另一方面又與所謂主流世界保持著必要的距離感。

雙廊的原貌,1997年

關於雙廊,我常想到的詞就是:美麗和哀痛!因為鄉村的淪陷,也因為鄉村的新的自我生長。也許我們不能阻止一切美好事物的離去,但這來自熱心的志願者構成的編輯們的努力,讓發生於本鄉本土的種種回憶獲得溫情與敬意。我相信,既使故鄉淪陷,我們仍然可以在一個美好的世界裡度過一生,因為我們的一生都是在為那個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2013.12.31日於大理看雲石居家

圖文由藝術家葉永青提供

葉永青

圖片鳴謝✎藝術家莎倫·梅·麥肯齊

/ Y T 原 創 未 經 允 許 不 得 轉 載 /

(插播一則《2017明天當代雕塑獎徵集》資訊,有藝術才華的你,敢來挑戰嗎?詳情請查看我們的擴展連結:

http://www.yuntoo.com/index.php?/share/index/47100/2_9_0

獲獎名額、金額與頒獎:每年評選5件獲獎作品,每件作品獎勵人民幣兩萬元,入圍作品15件。入圍及獲獎作品將參加“明天當代雕塑獎”作品展覽,並結集成書,出版、發行。20位作者將受邀參加在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舉行的頒獎儀式、展覽開幕式及學術研討會。

要小編說,錢,不重要!!!小編從此少一個競爭對手:)

但是校方不樂意,點擊(瞭解更多)報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