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育兒師”一招搞定“熊孩子”,為什麼看了那麼不舒服?

最近朋友圈流傳著一個視頻:“第一次見到如此賴皮哭鬧的孩子,育兒師竟然用一招就擺平了……真是大寫的服氣!”然而,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先一起來看一下這段視頻。

第一次見到如此賴皮哭鬧的孩子,

畫風有點驚人……

很多人看完後都有這種反應:看著視頻裡的孩子真心疼,看著這位媽媽這樣帶孩子真是著急!這位育兒師的方法真的可行嗎?我出於母親的本能反應為什麼這麼討厭這個育兒師呢?

從視頻的評論看,看完後不舒服的父母有很多,但是覺得孩子太熊,“育兒師”的做法大塊人心的父母也不少。那麼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位“育兒師”的做法究竟是否妥當呢?

這位“育兒師”所用的是“行為學”的方法

可惜使用得並不對!!!

行為學認為要減少某個行為,就需要同時引進具有相同功能的合適行為加以替代。這一點在“育兒師”的做法中並未得到體現。

無疑,孩子用哭鬧自傷的行為來表達需求是不合適的。“育兒師”試圖改變這種行為的想法並沒有錯。

可惜的是,她的做法是不讓孩子表達需求,也沒有引導孩子用其它合適的方式表達,

而是用剝奪媽媽的愛和關注作為威脅,來壓抑孩子的需求表達。

我很擔心,如果那位媽媽一直這麼做,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還會不會敢於表達自己的需求。

“育兒師”的最大錯誤:混淆了孩子行為的功能

“育兒師”用剝奪媽媽關注和愛的方法來“懲罰”孩子哭鬧的行為。

簡單來說,就是把“媽媽對於孩子行為的態度”等同于“媽媽對孩子的態度”。從而傳遞給孩子這樣的資訊:“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做,你這樣做媽媽就不喜歡你!”

長此以往,孩子在行為表現上可能真的會變“乖”,不再當眾打滾。但是不出意外的話,孩子會更粘媽媽。因為他失去了安全感,不確定媽媽是不是還愛自己。

孩子會比以前更多觀察媽媽的表情語氣和動作,

把更多的認知能量放到對媽媽情緒進行探測的“雷達上”,因為他需要確定媽媽有沒有生氣,有沒有表現出失望。

孩子還可能會出現討好性人格,做一切可以討好媽媽的行為。因為,在他最難受無助惶恐的時候,在不明白媽媽為什麼不理自己的時候,不明白自己哪裡做錯了的時候,只有對媽媽說“對不起”,媽媽才會抱他,才會說愛他。

無條件的愛 vs 有界限的行為

孩子哭鬧發脾氣,怎麼陪伴?

理解發脾氣的正常性和背後原因;

媽媽自己的情緒儘量維持穩定(深呼吸、正念練習、家人提醒等);

不在孩子正在哭鬧發脾氣時,用各種方法制止、誘哄或者威脅孩子停止哭鬧;

共情和設界限並不矛盾;

不懲罰孩子的情緒,不把孩子的情緒行為=孩子本人;

所謂“冷處理”的理解。

對於家長而言,有一點很容易混淆弄錯:

“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滿足並不衝突,對孩子的愛和對界限的遵守可以並存。”

一方面,有些家長很容易把對孩子的愛,和對待孩子的行為相混淆。

覺得我愛孩子,所以就應該滿足孩子的不正確行為,否則他會哭得很傷心。為了讓他不傷心,我就應該滿足他的要求,而不制止他的行為。

這樣做是不對的,結果很容易導致視頻裡的情況出現。孩子知道你捨不得他哭,捨不得他傷害自己,他可以通過哭鬧自傷來達到目的。於是,他的哭鬧和自傷行為就被一次次強化,愈演愈烈。

另一方面,有些家長會容易把對孩子行為的憤怒,和對孩子的愛相混淆。

孩子出現某些行為的時候,家長會打罵孩子,會對孩子說:“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我就不要你了!”而這就是視頻中“育兒師”教那位媽媽所做的事情。

我們所說的“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滿足,愛和界限並不矛盾”,是指我們對孩子的愛,不應附加任何條件,但是對於孩子的某些問題和要求,則應該有必要的界限。

正解 = 陪伴+要求不滿足

在這個情境下,更妥當的處理方式應該是:孩子哭鬧的時候陪在旁邊,但不滿足孩子的要求。我們在孩子哭鬧厲害的時候,可以不說話,只陪伴。因為這時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還可能哭得更厲害。

等孩子哭鬧稍減,告訴孩子你在這裡陪他,他可以隨時和你說話,隨時來你的懷抱,但是媽媽不會給你拿……(具體的理由建議等孩子情緒平靜後和孩子聊天時再提及,這裡儘量平靜而簡短)。

這個過程一開始會比較考驗媽媽的耐心,尤其是已經哭鬧成習慣的孩子,他們不會立即馬上改變行為模式,而是會反復試探幾次。

有些媽媽可能會說,我當時很生氣啊,控制不住自己。如果你真的生氣了,也沒有關係。我們不是聖人,都會被一些特定的點碰觸而發怒。重要的是,生氣過後你是怎麼和孩子交流的。是因為內疚而無條件滿足孩子?還是當做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

我的建議是,大家可以和孩子聊聊你為什麼生氣,即使孩子可能太小,還聽不懂,我們至少可以對他說:“媽媽生氣和不喜歡的是你的行為,但是媽媽總是愛著你的。”

我一直用這樣的辦法。現在我們家正處在T2的妹妹讓我生氣的時候,哥哥就會在一旁安慰妹妹說:“妹妹,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做,可是媽媽總是愛著你的……”

【作者介紹】

徐桂鳳:工作于美國愛荷華兒童醫院兒童發展與障礙中心,擅長兒童生長發育諮詢及指導、兒童心理行為問題評估、諮詢及治療、家庭親子關係諮詢及指導。

本文版權歸【媽咪知道】和作者所有

【媽咪知道】母嬰健康諮詢APP,三甲醫院醫生隨時問,600萬媽媽的信賴選擇。

【媽咪知道兒科診所】你身邊的私人兒科診所,提供專業、貼心的就醫體驗。

所謂“冷處理”的理解。

對於家長而言,有一點很容易混淆弄錯:

“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滿足並不衝突,對孩子的愛和對界限的遵守可以並存。”

一方面,有些家長很容易把對孩子的愛,和對待孩子的行為相混淆。

覺得我愛孩子,所以就應該滿足孩子的不正確行為,否則他會哭得很傷心。為了讓他不傷心,我就應該滿足他的要求,而不制止他的行為。

這樣做是不對的,結果很容易導致視頻裡的情況出現。孩子知道你捨不得他哭,捨不得他傷害自己,他可以通過哭鬧自傷來達到目的。於是,他的哭鬧和自傷行為就被一次次強化,愈演愈烈。

另一方面,有些家長會容易把對孩子行為的憤怒,和對孩子的愛相混淆。

孩子出現某些行為的時候,家長會打罵孩子,會對孩子說:“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我就不要你了!”而這就是視頻中“育兒師”教那位媽媽所做的事情。

我們所說的“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滿足,愛和界限並不矛盾”,是指我們對孩子的愛,不應附加任何條件,但是對於孩子的某些問題和要求,則應該有必要的界限。

正解 = 陪伴+要求不滿足

在這個情境下,更妥當的處理方式應該是:孩子哭鬧的時候陪在旁邊,但不滿足孩子的要求。我們在孩子哭鬧厲害的時候,可以不說話,只陪伴。因為這時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還可能哭得更厲害。

等孩子哭鬧稍減,告訴孩子你在這裡陪他,他可以隨時和你說話,隨時來你的懷抱,但是媽媽不會給你拿……(具體的理由建議等孩子情緒平靜後和孩子聊天時再提及,這裡儘量平靜而簡短)。

這個過程一開始會比較考驗媽媽的耐心,尤其是已經哭鬧成習慣的孩子,他們不會立即馬上改變行為模式,而是會反復試探幾次。

有些媽媽可能會說,我當時很生氣啊,控制不住自己。如果你真的生氣了,也沒有關係。我們不是聖人,都會被一些特定的點碰觸而發怒。重要的是,生氣過後你是怎麼和孩子交流的。是因為內疚而無條件滿足孩子?還是當做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

我的建議是,大家可以和孩子聊聊你為什麼生氣,即使孩子可能太小,還聽不懂,我們至少可以對他說:“媽媽生氣和不喜歡的是你的行為,但是媽媽總是愛著你的。”

我一直用這樣的辦法。現在我們家正處在T2的妹妹讓我生氣的時候,哥哥就會在一旁安慰妹妹說:“妹妹,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做,可是媽媽總是愛著你的……”

【作者介紹】

徐桂鳳:工作于美國愛荷華兒童醫院兒童發展與障礙中心,擅長兒童生長發育諮詢及指導、兒童心理行為問題評估、諮詢及治療、家庭親子關係諮詢及指導。

本文版權歸【媽咪知道】和作者所有

【媽咪知道】母嬰健康諮詢APP,三甲醫院醫生隨時問,600萬媽媽的信賴選擇。

【媽咪知道兒科診所】你身邊的私人兒科診所,提供專業、貼心的就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