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們被割去身體的一部分,只為了唱出天籟之音?

這些生活在最黑暗時代的歌手,究竟遭遇了什麼……

他們被割去身體的一部分,只為了唱出天籟之音?

(文 / 薄荷)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戲曲表演中的男旦表演,比如梅蘭芳先生,他亦男亦女的聲音讓人驚歎,因此小編去查了一下資料,發現男旦不僅歷史悠久,而且中外有之。不過外國的男旦和我國的(男旦)雖然都可以唱女聲, 卻有很大的差別,接下來就帶大家瞭解下曾經風靡歐洲經兩個世紀之後消亡的藝術家們——閹伶。

一、閹伶的歷史由來

中世紀的歐洲,雖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王,但是這個國王和當時中國皇帝擁有著萬人之上說一不二的權力不同,他們的權力大都受制于教會和教皇。當時歐洲各國處於戰爭不斷,政局動盪不安的情況下,對於平民來說,戰爭年代信仰神明祈禱安康就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對於貴族王室來說,就像中國古代有“君權神授”一樣,在當時的歐洲比如法國法蘭克的“矮子”國王丕平和他的兒子查理都是在羅馬教皇的支持下登上王位的。

所以在當時天主教會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淩駕于王權之上的特權組織,是當時最大的封建主。

因此羅馬教皇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可以說是說一不二的。自1586年羅馬聖保羅教皇發佈的《格林多書》中規定“令婦女在教堂中保持安靜”後,16世紀末開始女性就被剝奪了在教堂發言的權利。而唱詩班在教會中擁有一定的地位,

他們很多時候是宗教儀式和禮拜程式中的一部分,女性也就沒資格加入其中了。

到了18世紀,婦女被禁止在任何公眾場合演出。但是唱詩班所演唱的歌曲裡面需要女性的高音部分怎麼辦呢,還有歌劇表演中需要女聲的部分怎麼辦呢?最開始教會招募了一批聲音好聽的男孩子來演唱,但是男孩們從培訓到演唱再到變聲期整個歌唱表演的生涯太過短暫,

時間一長演唱人數就不夠了。還有用假聲歌手來代替,但是假聲音色不夠自然、聲音偏虛,而且人數也不夠。所以他們都逐漸被閹割的歌手——閹伶所取而代之了。

二、閹伶那些事

什麼是閹伶呢?從字面上看就是被閹割過的歌手。具體的就是教會在男孩中挑選一些聲音清澈美好的,在他們進入變聲期之前進行閹割(小部分歌手是天閹),具體的閹割方式已經沒有詳細的記載,

就是閹割後會抑制雄性激素的分泌,這樣會使聲道變窄,有益於他們的音域擴張,同時男性本身的肺活量就比女性大,發展到鼎盛時期他們可以演唱二個八度甚至三個八度。所以他們不僅有女高音的音色音域,而且更加華麗靈巧,另外他們的演唱生涯可以長達40年之久。因此他們開始一點點佔據歌唱的舞臺,受到各國貴族皇室的喜愛和追捧,成為那個時代的樂壇天王。

另外,對歐洲歷史熟悉的人會知道,從16世紀末到17世紀,歐洲是屬於巴羅克風格的,巴羅克在義大利語中的意思是奇特古怪,法語中是俗麗淩亂。這種風格有濃厚宗教色彩又浮誇華麗,奢侈至極,而閹伶的歌聲恰恰符合這一時代的審美。這也是他們風靡一時的原因之一。

閹伶其實和中國的太監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都被閹割,他們都曾在歷史長河中佔據重要的地位,他們的出現也都是封建社會陰暗面的一個縮影和展現,他們看似風光無限,背後卻被很多人看不起。他們大多來自貧困的家庭,希望通過這樣的改變來改善自己和家裡的生活條件,過上相對寬裕的生活。

據估計,當時的義大利每年有4000多名男孩接受閹割手術,當時有限的醫療條件和不正規的管道讓不少人死在手術臺上,而剩下的能成為明星中頂級流量又是極少數的,不少人根本沒有機會登上大舞臺,只能在小舞臺演唱收入微薄,最後孤獨死去。

那麼可能有小夥伴會問,中國有過閹伶的存在嗎?漢武帝時,有個憑藉一副“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美妙歌喉唱到全家都得寵的人,叫李延年。根據《史記 佞幸傳》中記載,他年輕時獲罪被處以宮刑,又有《漢書 外戚傳》記載“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所以中國歷史上也是有過閹伶存在的,但是因為各種因素,這一類人從來不是主流群體,也沒有形成過像17、18世紀歐洲時那麼大的影響了。

三、成也宗教,敗也宗教的閹伶

給大家介紹兩位著名的閹伶歌唱家,用他們的實績讓大家感受一下他們到底有多厲害。巴爾達薩萊·菲利原本是著名的男性女高音歌唱家,但是因為一場意外讓他變成了閹伶。他的聲音優美動聽、音準極好且肺活量驚人,他曾經一口氣唱出了長達50幾秒的樂句,這在同行中也是TOP級別的了,大家可以嘗試自己在深吸一口氣之後唱歌能保持多長時間來感受一下。

另外一位頂尖的閹伶歌唱家法裡內利在一次演唱後,音樂史學家查理斯·帕尼對他的歌聲這樣描述道:“他把前面的曲調處理的非常精細,樂音一點一點地逐漸增強,慢慢升到高音,而後以同樣方式緩緩減弱,下滑至低音令人驚歎不已。”

據記載他能一口氣在一個音符上保持超過1分鐘或者變換唱250個音符,這個成績即使是當代最好的女高音都望塵莫及。在他17歲時,演唱過一首波波拉創作的用小號伴奏的詠歎調,小號手已經力竭之後他還能演唱一曲有顫音的快速高難樂段,這個實力實在讓人驚歎。另外他演唱的《戰士在武裝的陣地》據說除了他之外也是沒有人能演唱的了。

1870年,義大利國王費朗契下令禁止閹割手術。1902年,羅馬教皇利奧十三世頒佈禁令,永久禁止閹伶在教堂演唱。1922年最後一位閹伶歌手莫雷斯基去世,自此輝煌了兩個世紀後走向沒落的閹伶歌手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注:羅馬教廷雖然自1599年公開承認聘用了閹伶,但是從來沒有承認過閹割手術的合法。當時很多教會也是嚴令指責閹割甚至開除做閹割手術的外科醫生。)

四、變聲期和變聲期訓練那些事

天賦之外訓練也很重要,他們的超高難度的歌唱技巧來自辛苦的日常訓練。我們還在玩過家家跳皮筋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接受培訓了。1771年伯恩參觀那波利“聖·奧諾菲歐”音樂學院後寫了:“上午一小時唱困難的樂段,一小時練吐字發音,一小時在鏡子前練唱。下午半小時閱譜,半小時的自由練習,其他時間則練習羽管鍵琴和作曲。”小編作為一個當年學琴兩個小時,被老師吐槽不知道椅子上是不是有釘子讓你坐不住的人,看到他們每天的日常,除了佩服,就是再一次明白世界上絕對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天賦再高也要刻苦訓練,不然傷仲永的先例還擺著呢。

有人可能會問,閹伶為什麼會沒有變聲期。變聲其實是男生的第二性征出現,第二性征的變化和睾酮息息相關,而睾酮的相當大一部分來源就是閹伶被切割的睾丸分泌。另外第二性征變化是在一個人的青春期時。所以在青春期之前閹伶他們被切割掉睾丸,就不會再有大量睾酮分泌,因此不會有明顯的第二性征變化出現,保留了自己原本的美妙嗓音。

閹伶是沒有變聲期的,所以他們在青春期仍然可以保持每天有大量訓練,但是有變聲期的我們是不能這樣的。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變聲期:我們的發音主要是靠喉部,青春期到來,身體內性激素的分泌就會增多,喉軟骨和聲帶還有軟組織因為發育速度不一致會造成聲帶黏膜充血腫脹等情況,聲音失去原來的清亮變得低沉甚至沙啞。

小編是個女孩子,雖然女生也有變聲期,但和男生相比我是真的沒有什麼感覺的,所以詢問了編輯團裡面的稀有生物他們的變聲期感覺:“聲音變得低沉了,高音沒以前那麼容易發出,不會刺耳了,然後感覺鼻子像感冒了一樣。”

《怪誕小站》 圖源:bilibili網站

那麼在這個特殊時期,唱歌的孩子應該怎麼樣合理地展開訓練呢?以河南豫劇培訓豫劇演員為例,他們招收學生的入學年齡多在14~16歲之間,初期合理安排喊嗓的時間和情況,不然時間太長或者一開始就盲目追求大音量、跨音域都會損傷聲帶,一般來說訓練時長控制在30分鐘左右,訓練內容則需要老師根據學生的情況來進行安排。比如女生訓練會用頭聲(假聲),因為這種演唱方式很少有聲帶的運用和摩擦。總結起來就是:合理的訓練時間、合理的訓練量和合理的訓練方式,這樣變聲期的聲樂訓練也可以穩穩的度過了。(注:小編是根據資料整理進行建議,具體訓練請以專業老師意見為准。)

再有一個變聲期小tip:多吃富含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質的,軟質精細的和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切忌辛辣、咖啡等。這樣可以好好保護你在變聲期的嗓子啦!

寫閹伶的內容是讓大家瞭解這個消失的歌唱藝術,但同時對於小編來說,生在一個追求平等的年代,我是很難接受一個以傷害他人為代價得來的藝術,不管它看起來多麼令人歎為觀止,就像象牙的製品一樣是不值得擁有的。閹伶們的演唱很驚豔其演繹的高度即使是我們現在機器都無法復原達到的,但他們的盛名之下是人性禁錮的枷鎖,再美好也是沾血的,是踐踏人權和與人倫相悖的,所以這種藝術消亡就消亡吧。

引用一句話:“這是出於對人性的尊重,更是對藝術的尊重。”任何快樂都不應該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所以閹伶的消亡是人性的逐漸覺醒,是人權的發展,是社會文明的進步。

本期資料來源

[1]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第六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周傑配.談歐洲閹人歌手的興亡[J].藝海,2008.04.

[3]孫銘梓.殘缺的美-淺析閹伶歌手[J].快樂閱讀,2011.14.

[4]周鴻德.閹伶歌手文化人性探微[J].戲劇之家,2014.04.

[5]直愛嫵.豫劇“旦角”聲腔教學研究-變聲期聲音訓練、演唱為個案[J].北方音樂,2015.24.

[6]劉篤.突破禁區-變聲期聲樂訓練[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3.03.

[7]百度百科-巴羅克.

[8]王光亮,孫玉錦,張敏.生理學(第一版)[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

主稿:薄荷;選題審核:夏小婷;校對:阿丁;題圖:林遠方;排版:魯魯修

另外,對歐洲歷史熟悉的人會知道,從16世紀末到17世紀,歐洲是屬於巴羅克風格的,巴羅克在義大利語中的意思是奇特古怪,法語中是俗麗淩亂。這種風格有濃厚宗教色彩又浮誇華麗,奢侈至極,而閹伶的歌聲恰恰符合這一時代的審美。這也是他們風靡一時的原因之一。

閹伶其實和中國的太監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都被閹割,他們都曾在歷史長河中佔據重要的地位,他們的出現也都是封建社會陰暗面的一個縮影和展現,他們看似風光無限,背後卻被很多人看不起。他們大多來自貧困的家庭,希望通過這樣的改變來改善自己和家裡的生活條件,過上相對寬裕的生活。

據估計,當時的義大利每年有4000多名男孩接受閹割手術,當時有限的醫療條件和不正規的管道讓不少人死在手術臺上,而剩下的能成為明星中頂級流量又是極少數的,不少人根本沒有機會登上大舞臺,只能在小舞臺演唱收入微薄,最後孤獨死去。

那麼可能有小夥伴會問,中國有過閹伶的存在嗎?漢武帝時,有個憑藉一副“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美妙歌喉唱到全家都得寵的人,叫李延年。根據《史記 佞幸傳》中記載,他年輕時獲罪被處以宮刑,又有《漢書 外戚傳》記載“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所以中國歷史上也是有過閹伶存在的,但是因為各種因素,這一類人從來不是主流群體,也沒有形成過像17、18世紀歐洲時那麼大的影響了。

三、成也宗教,敗也宗教的閹伶

給大家介紹兩位著名的閹伶歌唱家,用他們的實績讓大家感受一下他們到底有多厲害。巴爾達薩萊·菲利原本是著名的男性女高音歌唱家,但是因為一場意外讓他變成了閹伶。他的聲音優美動聽、音準極好且肺活量驚人,他曾經一口氣唱出了長達50幾秒的樂句,這在同行中也是TOP級別的了,大家可以嘗試自己在深吸一口氣之後唱歌能保持多長時間來感受一下。

另外一位頂尖的閹伶歌唱家法裡內利在一次演唱後,音樂史學家查理斯·帕尼對他的歌聲這樣描述道:“他把前面的曲調處理的非常精細,樂音一點一點地逐漸增強,慢慢升到高音,而後以同樣方式緩緩減弱,下滑至低音令人驚歎不已。”

據記載他能一口氣在一個音符上保持超過1分鐘或者變換唱250個音符,這個成績即使是當代最好的女高音都望塵莫及。在他17歲時,演唱過一首波波拉創作的用小號伴奏的詠歎調,小號手已經力竭之後他還能演唱一曲有顫音的快速高難樂段,這個實力實在讓人驚歎。另外他演唱的《戰士在武裝的陣地》據說除了他之外也是沒有人能演唱的了。

1870年,義大利國王費朗契下令禁止閹割手術。1902年,羅馬教皇利奧十三世頒佈禁令,永久禁止閹伶在教堂演唱。1922年最後一位閹伶歌手莫雷斯基去世,自此輝煌了兩個世紀後走向沒落的閹伶歌手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注:羅馬教廷雖然自1599年公開承認聘用了閹伶,但是從來沒有承認過閹割手術的合法。當時很多教會也是嚴令指責閹割甚至開除做閹割手術的外科醫生。)

四、變聲期和變聲期訓練那些事

天賦之外訓練也很重要,他們的超高難度的歌唱技巧來自辛苦的日常訓練。我們還在玩過家家跳皮筋的時候,他們已經開始接受培訓了。1771年伯恩參觀那波利“聖·奧諾菲歐”音樂學院後寫了:“上午一小時唱困難的樂段,一小時練吐字發音,一小時在鏡子前練唱。下午半小時閱譜,半小時的自由練習,其他時間則練習羽管鍵琴和作曲。”小編作為一個當年學琴兩個小時,被老師吐槽不知道椅子上是不是有釘子讓你坐不住的人,看到他們每天的日常,除了佩服,就是再一次明白世界上絕對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天賦再高也要刻苦訓練,不然傷仲永的先例還擺著呢。

有人可能會問,閹伶為什麼會沒有變聲期。變聲其實是男生的第二性征出現,第二性征的變化和睾酮息息相關,而睾酮的相當大一部分來源就是閹伶被切割的睾丸分泌。另外第二性征變化是在一個人的青春期時。所以在青春期之前閹伶他們被切割掉睾丸,就不會再有大量睾酮分泌,因此不會有明顯的第二性征變化出現,保留了自己原本的美妙嗓音。

閹伶是沒有變聲期的,所以他們在青春期仍然可以保持每天有大量訓練,但是有變聲期的我們是不能這樣的。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變聲期:我們的發音主要是靠喉部,青春期到來,身體內性激素的分泌就會增多,喉軟骨和聲帶還有軟組織因為發育速度不一致會造成聲帶黏膜充血腫脹等情況,聲音失去原來的清亮變得低沉甚至沙啞。

小編是個女孩子,雖然女生也有變聲期,但和男生相比我是真的沒有什麼感覺的,所以詢問了編輯團裡面的稀有生物他們的變聲期感覺:“聲音變得低沉了,高音沒以前那麼容易發出,不會刺耳了,然後感覺鼻子像感冒了一樣。”

《怪誕小站》 圖源:bilibili網站

那麼在這個特殊時期,唱歌的孩子應該怎麼樣合理地展開訓練呢?以河南豫劇培訓豫劇演員為例,他們招收學生的入學年齡多在14~16歲之間,初期合理安排喊嗓的時間和情況,不然時間太長或者一開始就盲目追求大音量、跨音域都會損傷聲帶,一般來說訓練時長控制在30分鐘左右,訓練內容則需要老師根據學生的情況來進行安排。比如女生訓練會用頭聲(假聲),因為這種演唱方式很少有聲帶的運用和摩擦。總結起來就是:合理的訓練時間、合理的訓練量和合理的訓練方式,這樣變聲期的聲樂訓練也可以穩穩的度過了。(注:小編是根據資料整理進行建議,具體訓練請以專業老師意見為准。)

再有一個變聲期小tip:多吃富含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質的,軟質精細的和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切忌辛辣、咖啡等。這樣可以好好保護你在變聲期的嗓子啦!

寫閹伶的內容是讓大家瞭解這個消失的歌唱藝術,但同時對於小編來說,生在一個追求平等的年代,我是很難接受一個以傷害他人為代價得來的藝術,不管它看起來多麼令人歎為觀止,就像象牙的製品一樣是不值得擁有的。閹伶們的演唱很驚豔其演繹的高度即使是我們現在機器都無法復原達到的,但他們的盛名之下是人性禁錮的枷鎖,再美好也是沾血的,是踐踏人權和與人倫相悖的,所以這種藝術消亡就消亡吧。

引用一句話:“這是出於對人性的尊重,更是對藝術的尊重。”任何快樂都不應該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所以閹伶的消亡是人性的逐漸覺醒,是人權的發展,是社會文明的進步。

本期資料來源

[1]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第六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周傑配.談歐洲閹人歌手的興亡[J].藝海,2008.04.

[3]孫銘梓.殘缺的美-淺析閹伶歌手[J].快樂閱讀,2011.14.

[4]周鴻德.閹伶歌手文化人性探微[J].戲劇之家,2014.04.

[5]直愛嫵.豫劇“旦角”聲腔教學研究-變聲期聲音訓練、演唱為個案[J].北方音樂,2015.24.

[6]劉篤.突破禁區-變聲期聲樂訓練[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3.03.

[7]百度百科-巴羅克.

[8]王光亮,孫玉錦,張敏.生理學(第一版)[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

主稿:薄荷;選題審核:夏小婷;校對:阿丁;題圖:林遠方;排版:魯魯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