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撥開迷霧覽勝境 上窮碧落見真章|“中美經貿關係中的法律問題”課程感想

作者:王璽,清華大學法學院2016級國際法學碩士研究生。

“中美經貿關係中的法律問題”課結課合影

一學期的中美經貿關係法律問題課程結束了,此刻安靜回憶一學期上課的時光,才覺得那些當時不求甚解的問題越來越多地迴響在腦海中,似乎伴隨課程的結束和近日來整理近3萬字的歷次課程感想而變得愈發清晰了起來,課堂討論的不少細節也一幕幕浮現在眼前。到此,一段旅程似乎結束了,可是我總有一種感覺,我遠未到達目的地,

與之相反我原先以為那個目的地很近,可這學期的討論下來,我反倒發現這個目的地如同海市蜃樓一般愈發遙遠了。

與其說我們這學期行走在中美關係研究的這條道路上,倒不如說我們剛剛上了一輛即將行走在這條道路之上的車裡。中美關係的確太過於複雜,也太過於難解,而這學期的課程於我而言最大的收穫就是真正明白了用什麼方法去面對這個複雜而艱深的問題。

1

求知:課程內容總體回顧

這學期我們圍繞著中美關係概觀與中美經貿關係中的智慧財產權問題、貿易救濟問題、WTO體制問題、WTO爭端解決機制問題、投資問題六大主題展開了討論。並且在這些主題討論之外穿插討論了英國脫歐歷史影響、Wendy Cutler女士分享美國貿易政策、張向晨大使關於多邊貿易體制的講話、陳德銘部長關於中國沒關係下的臺灣問題等多場講座。

同時在討論課中對於新近熱點新聞例如中美元首對話、中美百日成果清單、中國訴美國卡客車輪胎案、美國特殊301報告等進行了深刻討論。總體上看討論的廣度幾乎涵蓋了中美關係中的政治、經濟、歷史、外交、法律等所有領域的問題,當然以法律問題為主;深度上對於多邊貿易體制之典範的WTO機制及其爭端解決情況進行了極為深刻的研討。

歷次討論中的一些討論熱點問題包括第一單元中概論中的“鋼鐵產能問題”,

第二單元的“智慧財產權301報告”以及穿插進行的美國Wendy女士關於多邊貿易的問題,第三單元中關於中國貿易救濟的法律手段與行政手段的角色代入討論,第四單元的中美關係研究方法論,第五單元的中美百日成果清單,第六單元的中國商務部《關於中美經貿關係的研究報告》等。這些討論的熱點問題或者見微知著、以小見大,
或者高屋建瓴、資訊豐富,或者生動形象、代入感強,或者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又或者揣摩文字、上窮碧落。整體看討論最為熱烈的問題往往是留下印象最深的,也是令自己回味最多的。

一學期的課程絕不可能完全解決中美經貿關係法律問題的各個方面,但以討論課為形式的課程本身令我開始真正以一種“內行”的眼光審視中美關係,開始做到以多種方法結合之下來思考中美經貿關係中的法律問題,這於我而言是一個開始,卻是個美好的開始。

2

求道:認識中美關係的方法論

這學期的課程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逐漸開始掌握了科學的方法審視中美關係。這些方法包括考察目標一致或相反、準確定性系爭問題的性質(究竟為事實問題抑或法律、體制問題)、綜合考察國內法與國際法、角色代入法、雙方觀點綜合考察法、解釋雙方差異、情景假設、理論分析、法律分析、移植置換。

印象深刻的是討論中國去除鋼鐵產能問題時,當我們都認為美國以敵視中國的態度鼓吹中國去產能問題時我們驚訝地發現去產能其實也是中國政府的重要方針。因而在這一問題上兩國不存在根本分歧,而僅僅是對解決問題的具體認識方式有差異。

而探討智慧財產權問題時,我們發現一個重要思路是首先判斷對方指責的問題是否是事實問題,答案為是或否決定了我們以怎樣的態度認識對方的指責。

在分析貿易救濟問題時,我們假想自己作為中國商務部負責貿易救濟的工作人員,此時複雜而抽象的問題變得清晰而具體,對於中美經貿關係的這種“顯微鏡”式看法也讓我們更加明白兩國關係的複雜特性。

在分析中國報告時,我們得以對中美兩國的差異有了直觀認識。前述的方法並不是呆板的套用,而是在我們進行多次大量具體問題討論後經過歸納邏輯得出的,因此具有了重要的實證屬性,通過這些視角觀察中美關係也的確能得到更為完整的中美關係之認識。

3

求教:課程形式的思考

本學期較之於上學期類似的國際經貿法律實務課程,既有不少相同性更有一些差異。就相同的方面來說,自由發言、接近無約束討論、互聯網資料輔助等都是高度相同之處,也是課程本身的重要特點。對於此種形式,我從開始的不習慣到逐漸習慣,開始感受自由討論本身帶給自己的更高程度的專注、更高效的知識獲取方式、更有效的交流溝通方式等。

因為討論課是不會預先設定課程進行方向的,因此自由討論可以觸及的問題更為廣泛,也更為開拓眼界:那些看似簡單的文本和聲明背後蘊含著深刻的國際法邏輯,讓人歎為觀止。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才能循著一條可能的線索不斷追溯,就像追蹤一個嫌煩一般細心和耐心,直到找到自己的目標。此種類型的課堂對於多年來我國課堂教學的實踐是一種極為有益的顛覆,討論課將聽課者變成了課程主體,需要較為認真地查閱相關資料,並與他人形成有效討論。方能有所收穫,因此一趟高品質的討論課應該是比灌輸式課堂更累、更需要準備,當然也更有收穫的。

課程有幾個特點值得指出。首先是整學期的課程我們始終在貫徹點面結合的思路。幾乎每一單元楊老師都會讓我們先提出general的問題,之後再深入細節。初期並未意識到有什麼區別,然而一旦習慣了這種思維方式,在思考中美經貿關係的每個問題時都會不自覺地按照點面結合的思路嘗試分析與思考,對於正確理解中美經貿關係而言,這樣的課程訓練意義非凡。

其次是新舊結合。從課程的材料選用上看,我們非常重視新材料的選用,例如特殊301報告、中國商務部《關於中美經貿關係的研究報告》、若干時效性很強的新聞等。舊材料反映過去,新材料反映現在甚至未來一段時間中美經貿關係的可能走勢,理解了過去才能更好理解現在與未來。

再次是深挖細節,抉隱發微。印象比較深的是楊老師對每一則新聞和材料總能提出許多我不曾想到過的新角度和新問題,甚至是一些非常細節的問題,但是卻足以反映出大問題。例如關於中美百日清單中關於中國義務的具體化與美國義務的籠統化之差別就是明證。

總體看,我們經受了太多年的灌輸教育,而討論課在我看來一個最重要的意義就是真正解放了自己的大腦,讓自己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而這個過程中的每一個所得都會留存很久遠的印象與影響,這一點我現在已有初步的體會。

楊國華教授

4

求真:對國際法治的信仰

整個學期的課程中,楊老師並不強勢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更像一個引導者,有時甚至更像一個觀察者,讓我們自己發現那些潛藏深遠的中美關係中的角角落落。我印象比較深的是關於貿易救濟和WTO爭端解決機制的討論,兩次討論楊老師都提出了一個潛藏在課程深處的終極問題:那就是現存的這個法律體系是否值得是否應該去維護?

對於國際法治,長期以來人們總認為是一種“軟法”,尤其在波詭雲譎的國家間關係領域,法治往往被淹沒在強權即公理的呼喊聲中。而當我們對國際法治處理中美經貿關係中的問題產生質疑時,楊老師總是對國際法治展現出一種堅守的情節。如果說這學期的課程由明線與暗線交織而成,那麼這條暗線就是我們對於國際法治的態度變遷。

在歷次課程中我總能感受到這個問題時時刻刻出現在問題討論的最後,也即當撕下國家間關裡那張一刺就破的“溫情”的到的面紗,失去了道德面紗的遮羞布,國家是否還要遵守國際法治成為了橫亙在掌握權力者心中的最後決斷。而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伴隨著不斷的法治化,遵守這個早已達成的協定才是尊敬我們可預期的未來。由此觀之,博爾曼那句著名的“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也理應成為每個國際法學人心目中永不崩塌的價值堡壘,也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說我們做到了慎終追遠,我們沒有失其本心。

一學期的課程是短暫的,那些還未有答案、甚至永遠不會有答案的問題仍舊沒有消亡,它們活躍在中美關係的每一個角落、活躍在這個時代的最前端,等待著我們在下一段旅程中再見。慶倖的是,在下次遇見的時候,我們已經不陌生了,我們有充足的信心去面對它。

美編:江沚珊

文章推薦

這於我而言是一個開始,卻是個美好的開始。

2

求道:認識中美關係的方法論

這學期的課程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逐漸開始掌握了科學的方法審視中美關係。這些方法包括考察目標一致或相反、準確定性系爭問題的性質(究竟為事實問題抑或法律、體制問題)、綜合考察國內法與國際法、角色代入法、雙方觀點綜合考察法、解釋雙方差異、情景假設、理論分析、法律分析、移植置換。

印象深刻的是討論中國去除鋼鐵產能問題時,當我們都認為美國以敵視中國的態度鼓吹中國去產能問題時我們驚訝地發現去產能其實也是中國政府的重要方針。因而在這一問題上兩國不存在根本分歧,而僅僅是對解決問題的具體認識方式有差異。

而探討智慧財產權問題時,我們發現一個重要思路是首先判斷對方指責的問題是否是事實問題,答案為是或否決定了我們以怎樣的態度認識對方的指責。

在分析貿易救濟問題時,我們假想自己作為中國商務部負責貿易救濟的工作人員,此時複雜而抽象的問題變得清晰而具體,對於中美經貿關係的這種“顯微鏡”式看法也讓我們更加明白兩國關係的複雜特性。

在分析中國報告時,我們得以對中美兩國的差異有了直觀認識。前述的方法並不是呆板的套用,而是在我們進行多次大量具體問題討論後經過歸納邏輯得出的,因此具有了重要的實證屬性,通過這些視角觀察中美關係也的確能得到更為完整的中美關係之認識。

3

求教:課程形式的思考

本學期較之於上學期類似的國際經貿法律實務課程,既有不少相同性更有一些差異。就相同的方面來說,自由發言、接近無約束討論、互聯網資料輔助等都是高度相同之處,也是課程本身的重要特點。對於此種形式,我從開始的不習慣到逐漸習慣,開始感受自由討論本身帶給自己的更高程度的專注、更高效的知識獲取方式、更有效的交流溝通方式等。

因為討論課是不會預先設定課程進行方向的,因此自由討論可以觸及的問題更為廣泛,也更為開拓眼界:那些看似簡單的文本和聲明背後蘊含著深刻的國際法邏輯,讓人歎為觀止。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才能循著一條可能的線索不斷追溯,就像追蹤一個嫌煩一般細心和耐心,直到找到自己的目標。此種類型的課堂對於多年來我國課堂教學的實踐是一種極為有益的顛覆,討論課將聽課者變成了課程主體,需要較為認真地查閱相關資料,並與他人形成有效討論。方能有所收穫,因此一趟高品質的討論課應該是比灌輸式課堂更累、更需要準備,當然也更有收穫的。

課程有幾個特點值得指出。首先是整學期的課程我們始終在貫徹點面結合的思路。幾乎每一單元楊老師都會讓我們先提出general的問題,之後再深入細節。初期並未意識到有什麼區別,然而一旦習慣了這種思維方式,在思考中美經貿關係的每個問題時都會不自覺地按照點面結合的思路嘗試分析與思考,對於正確理解中美經貿關係而言,這樣的課程訓練意義非凡。

其次是新舊結合。從課程的材料選用上看,我們非常重視新材料的選用,例如特殊301報告、中國商務部《關於中美經貿關係的研究報告》、若干時效性很強的新聞等。舊材料反映過去,新材料反映現在甚至未來一段時間中美經貿關係的可能走勢,理解了過去才能更好理解現在與未來。

再次是深挖細節,抉隱發微。印象比較深的是楊老師對每一則新聞和材料總能提出許多我不曾想到過的新角度和新問題,甚至是一些非常細節的問題,但是卻足以反映出大問題。例如關於中美百日清單中關於中國義務的具體化與美國義務的籠統化之差別就是明證。

總體看,我們經受了太多年的灌輸教育,而討論課在我看來一個最重要的意義就是真正解放了自己的大腦,讓自己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而這個過程中的每一個所得都會留存很久遠的印象與影響,這一點我現在已有初步的體會。

楊國華教授

4

求真:對國際法治的信仰

整個學期的課程中,楊老師並不強勢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更像一個引導者,有時甚至更像一個觀察者,讓我們自己發現那些潛藏深遠的中美關係中的角角落落。我印象比較深的是關於貿易救濟和WTO爭端解決機制的討論,兩次討論楊老師都提出了一個潛藏在課程深處的終極問題:那就是現存的這個法律體系是否值得是否應該去維護?

對於國際法治,長期以來人們總認為是一種“軟法”,尤其在波詭雲譎的國家間關係領域,法治往往被淹沒在強權即公理的呼喊聲中。而當我們對國際法治處理中美經貿關係中的問題產生質疑時,楊老師總是對國際法治展現出一種堅守的情節。如果說這學期的課程由明線與暗線交織而成,那麼這條暗線就是我們對於國際法治的態度變遷。

在歷次課程中我總能感受到這個問題時時刻刻出現在問題討論的最後,也即當撕下國家間關裡那張一刺就破的“溫情”的到的面紗,失去了道德面紗的遮羞布,國家是否還要遵守國際法治成為了橫亙在掌握權力者心中的最後決斷。而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伴隨著不斷的法治化,遵守這個早已達成的協定才是尊敬我們可預期的未來。由此觀之,博爾曼那句著名的“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也理應成為每個國際法學人心目中永不崩塌的價值堡壘,也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說我們做到了慎終追遠,我們沒有失其本心。

一學期的課程是短暫的,那些還未有答案、甚至永遠不會有答案的問題仍舊沒有消亡,它們活躍在中美關係的每一個角落、活躍在這個時代的最前端,等待著我們在下一段旅程中再見。慶倖的是,在下次遇見的時候,我們已經不陌生了,我們有充足的信心去面對它。

美編:江沚珊

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