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明節本來並不祭祖的,這裡面的故事和由來,你一定還不知道

清明節就要到了。清明節,在我們國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日子,

這裡有一個側面的反應,就是到了清明的時候,是要放假的。

為什麼呢。

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掃墓一說,祭奠逝者,寄託對於逝去親人哀思,衍生出了這麼一種獨特的中華文化來。可是你知道麼。清明早先並不是祭祖的。在古代的時候,掃墓的時候其實叫做寒食節。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清明就和寒食合二為一了。

漸漸的,

這才演變成了如今的清明節。

而關於清明節,還有這麼一個傳說:

春秋的時候,晉獻公有個妃子,叫驪姬。驪姬有個兒子奚齊,她為了能夠讓自己的的兒子繼位,就設計把當時的太子申生給逼死了。大家可能對申生這人不太熟,但你可能知道另外一個人,

晉文公重耳。重耳就是申生的弟弟。哥哥給人害死了,於是重耳就跑了。流亡在外,受盡了屈辱,很多臣子都離開了他。最後,就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其中有一人叫介子推。

然後發生了一件事,在今天看來,是很不可思議的。

那時候他們沒有吃的,據說,有一次,重耳就餓暈了。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就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燒熟了送給重耳吃。

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

對追隨自己的臣子們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經人提醒這才想了起來。

晉文公讓人去請介子推,可是介子推不來,只好自己親去請。當他來到介子推家時,發現大門緊閉,原來介子推已經背著老母躲進綿山去了。馬上讓軍隊搜山,可是也沒有找到。這時候有人出主意,說這山那麼大,怎麼好找的,咱不如放把火,把他給逼出來。

於是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

可是大火燒了三天三夜,

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後來晉文公上山一看,發現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然死了。晉文公只能對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他。

可是安葬介子推的時候,發現了一件怪事,介子推的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而且,洞裡似乎有什麼東西。

掏出來一看,是一片衣襟。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

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

晉文公心痛且頗生感慨,將血書藏入袖中,便把介子推和他母親分別安葬在燒焦的柳樹下。並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一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到了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來祭奠哀悼。行至墳前,見那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掐了一下枝,編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賜名為“清明柳”,又把當天定為了清明節。

此後,晉文公常把血書帶在身邊,鞭策自己,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掐了一下枝,編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賜名為“清明柳”,又把當天定為了清明節。

此後,晉文公常把血書帶在身邊,鞭策自己,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