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李白究竟是寫詩的or打野的?武漢這位教授帶你看唐宋詩人們的朋友圈定位,發現了驚人的秘密!

走在流淌武漢文化

裝滿歷史回憶的小路上

心潮澎湃地想吟誦一首詩

……

不好意思,大腦卡殼了

此時你需要一套《唐宋文學編年地圖》,有了這幅地圖,那些詩詞大家們何時何地寫下了哪些詩文都能一覽無餘。

憑欄十裡芰荷香,晴川歷歷漢陽樹,江城五月落梅花……分分鐘名句信手拈來,如同跟著詩人去旅行。

點擊“武漢”,可以看到有59位詩人曾在此停留,並留詩592首。

千百年前詩人們每到一處即興寫詩,其實跟現在朋友圈發個定位,

配圖打卡紀念有異曲同工之處。與君暢遊祖國的大好河山,亦算是一件樂事。想知道被刷屏的這份文學地圖的創設者是誰嗎?

就著地圖給詩人們貼“標籤”,李白最會“浪”、蘇軾一生在路上

《唐宋文學編年地圖》的編創者,是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的王兆鵬教授,他可能是最具有互聯網精神的文學教授了。作為數字人文領域內的頂尖學者,這份地圖只是他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唐宋文學編年系地資訊平臺》的小荷一角。

《唐宋文學編年地圖》的編創者王兆鵬教授

這份地圖有好幾種玩法,比如各地的小夥伴可以比比,誰的家鄉擁有的詩篇最多?或者一目了然地看到李白、杜甫、蘇軾等著名詩人一生去過哪裡,

“點開”沿途那些美好的詩句,等於就跟著詩人去旅行了一番。不少網友看完地圖做了一些總結——

“超級驢友”李白雖然出生在萬里之外,“一生好入名山遊”。隨時就開始了說走就走的旅行。點開他的軌跡,網友們笑噴:他大概是個跑長途的吧。

若論行走足跡,首推蘇軾,一生備受排擠,多次被貶,去過90座城市,是行走城市最多的詩人,走的多看的多寫的多,可以說是位“被”驢友。

當然也有女詩人,

比如李清照。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她從爛漫少女到遷居流民,她的軌跡地圖不僅是一個女人的“悲喜一生”,更是一個朝代的“更迭一世”。

點擊任何一位詩人的名字,地圖上就會出現他一生的行走路線圖,再點擊任一地點,這位詩人在此創作的詩歌作品就會展示出來。如以地點或年份為關鍵字進行檢索,則會看到某地在某個時間段共有多少位詩人來過、留下了哪些作品。

目前,這份地圖已錄入了100多位元詩人的行跡資訊,近期還會陸續上傳500位元唐宋詩人的資料。“這張地圖的最大亮點就是打通了時空維度。”王兆鵬說。

在編年的基礎上團隊發現騷人之間的各種有形或無形的交集。於是,地圖上能看到李白在長安,也能看到岑參在新疆,把詩人們放在同一個“舞臺”,就可以瞭解一個豐富多彩的文學生態。這樣大家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李白、杜甫對安史之亂的感情很激越,因為他們就在圍城中;而有些詩人卻沒什麼反應,只因地理位置隔得遠,這一歷史事件沒有對他們的生活產生大的影響。每個人的生活狀態都在地圖上得到了視覺化的立體呈現,而將閱讀欣賞進行數位化、視覺化傳播,正是讀屏時代的迫切需求。

趣味讀唐詩,唐宰相牛僧孺是“武漢之父”

上線當天,點擊量超過110萬。第二天,數字翻了一倍。目前,點擊量已突破700萬。

《唐宋文學編年地圖》的初衷是方便教學和研究,目前看來它也可引發普羅大眾對古詩詞的興趣。”當然,團隊也從中發現了不少樂趣,比如大家往往認為范仲淹的名作《漁家傲》是在延安寫的,但經過文獻考訂,發現這一作品其實是在慶州寫的。

利用數位技術,從穀歌地形地貌圖能很直觀感受到,范仲淹寫下名作《漁家傲》的背景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這幅邊塞圖畫究竟是怎樣的?王兆鵬從螢幕地圖切換連結到穀歌地形地貌圖,“慶州三面環山,四周都是一兩百米高的光禿禿的黃土高原。瞭解這個,大家就更能理解什麼叫‘孤城 ’,也能感受到范仲淹詞作中的邊塞情緒。”這樣對作品會有更立體的瞭解,可以真正穿越到歷史裡面去了。

點擊武漢,便可看到孟浩然等59位詩人在此留下的592首詩。名句“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作者、宋代詞人賀鑄,曾在江夏做官;辛棄疾的名篇《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其實是在戶部巷附近寫的;黃庭堅曾來武昌,在蛇山頂上望著紫陽湖的十裡荷花,留下系列名作……

李白和武漢有沒有交集呢?在地圖上點擊武漢,答案很快就出來了。西元728年,玄宗開元年間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27歲游江夏(今湖北武昌),創作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詩。過了30年,安史之亂後,57歲的李白長流夜郎,心情悲憤沉鬱,途經武漢,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自此“江城”一詞與武漢結緣,沿用至今。

武昌在唐宋時期叫鄂州,今天的鄂州市當時叫武昌,漢陽叫沔州。鄂州屬於當時的江南西道(省),漢陽屬於淮南道(省)。在製作地圖的過程中,團隊發現,唐中葉,寶曆元年(825),宰相牛僧孺奏請廢沔州,並漢陽、漢川于鄂州,開始將漢陽、江夏納入同一行政區,為唐宋時期鄂州商業的繁榮和文化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以,稱其為武漢之父一點也不為過。

在整理中,王兆鵬發現從魚玄機的“大江橫抱武昌斜,鸚鵡洲前戶萬家”,到薑夔的“武昌十萬家,落日紫煙低”等詩句看,當時的武昌已是一座繁華的城市。王老師講起古典詩詞全用現代生活情景模擬,好像與古人之間毫無隔閡。這樣讀唐詩好玩吧?

打造“中國文學編年地圖”,重塑“漢”派文化

文學是感性的,數據是理性的,幾年前,王兆鵬用大資料的方法來分析文學作品和現象,曾引發了學界內的爭議。對這些不認同的聲音,他一笑了之,因為根本沒有時間去在意。

王老師辦公室最醒目的是滿滿一面牆的書

古典詩詞浩如煙海,要按照時間地點來分類,工作量實在是太大了。2012年,《唐宋文學編年系地資訊平臺》專案正式開始實施。整整5年,一個近百餘人的團隊參與資料整理編寫,也需要GIS、測繪、電腦、文學等多學科合作研究。這項史無前例的社科創舉推動了數位人文的普及,在這一點上,王兆鵬是最大的功臣。

做大事的人,都是把毀譽置之度外的。地圖出現之前,王兆鵬需要親力親為地給別人講解大資料和文學的關係,但地圖出現後,他發現市場一下子容易接受他們了。

對於這個地圖平臺,王兆鵬無疑還有很多“想法”。

“大家講國學,講孔子,我們要講出與湖北深度關聯的國學。杭州人講‘浙學’,湖南有‘湖湘文化’,我們要樹立自己的品牌,打造‘漢’派文化,講‘漢’學。”王兆鵬一直希望能通過大資料研究找出真正的武漢文化精神,而不是泛泛的講國學和楚文化。發掘武漢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實現“落地的國學”、“落地的文化”,這樣才有意思。

王老師講話語速快,一旦向他拋出問題,就能感受到他清晰、縝密的邏輯——“哢擦”一下直擊要害,絕不拖泥帶水、天馬行空地繞來繞去。作為21世紀的前沿學科,數位人文正在通過電腦及智慧方式對人文學科進行資料分析及研究。全球已經有183家以數字人文來命名的團隊,數位化已然成為最新的學界思潮。王兆鵬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學界、企業、政府一定要投入一些資源,做一些前沿的東西。在王兆鵬的推動下,成立了中南民族大學中國人文資源數字中心,這支專業團隊正在數字人文的道路上闊步向前。

王兆鵬講起古典詩詞全用現代生活情景模擬,好像同古人之間毫無隔閡。他介紹,未來還考慮增加歷史地圖,讓大家更直觀地瞭解古人在各地的足跡,實現古今時空重疊;開發更多具有文化旅遊價值的功能,推薦詩人走過的路線,將古今路線做對比,為文化產業做些助力;加入作者的畫像、書法作品、詩詞吟唱等音訊和視頻,讓讀者的體驗和感受更立體豐富。透過詞句背後穿透歷史迷霧的畫面、通過還原古人的生活,他把詩意帶到我們今天的生活中。

將數字人文的價值最大化,是他的願景。在這個目標導向下,他精准地走著每一步,並試圖用商業的介入來帶動文化的傳播。

《唐宋文學編年地圖》已在搜韻網上線。n本書變成一張圖,太不容易了!而且現在提供免費版,真的大福利!

該平臺的PC版:http://sou-yun.com/poetlifemap.html

手機版:http://sou-yun.com/poetlife.html

成熟是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述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黃州突圍》

撰文|鄒丹雨

視頻|張敏聞

校對|彭建成

圖片|石吉源

目前,這份地圖已錄入了100多位元詩人的行跡資訊,近期還會陸續上傳500位元唐宋詩人的資料。“這張地圖的最大亮點就是打通了時空維度。”王兆鵬說。

在編年的基礎上團隊發現騷人之間的各種有形或無形的交集。於是,地圖上能看到李白在長安,也能看到岑參在新疆,把詩人們放在同一個“舞臺”,就可以瞭解一個豐富多彩的文學生態。這樣大家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李白、杜甫對安史之亂的感情很激越,因為他們就在圍城中;而有些詩人卻沒什麼反應,只因地理位置隔得遠,這一歷史事件沒有對他們的生活產生大的影響。每個人的生活狀態都在地圖上得到了視覺化的立體呈現,而將閱讀欣賞進行數位化、視覺化傳播,正是讀屏時代的迫切需求。

趣味讀唐詩,唐宰相牛僧孺是“武漢之父”

上線當天,點擊量超過110萬。第二天,數字翻了一倍。目前,點擊量已突破700萬。

《唐宋文學編年地圖》的初衷是方便教學和研究,目前看來它也可引發普羅大眾對古詩詞的興趣。”當然,團隊也從中發現了不少樂趣,比如大家往往認為范仲淹的名作《漁家傲》是在延安寫的,但經過文獻考訂,發現這一作品其實是在慶州寫的。

利用數位技術,從穀歌地形地貌圖能很直觀感受到,范仲淹寫下名作《漁家傲》的背景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這幅邊塞圖畫究竟是怎樣的?王兆鵬從螢幕地圖切換連結到穀歌地形地貌圖,“慶州三面環山,四周都是一兩百米高的光禿禿的黃土高原。瞭解這個,大家就更能理解什麼叫‘孤城 ’,也能感受到范仲淹詞作中的邊塞情緒。”這樣對作品會有更立體的瞭解,可以真正穿越到歷史裡面去了。

點擊武漢,便可看到孟浩然等59位詩人在此留下的592首詩。名句“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作者、宋代詞人賀鑄,曾在江夏做官;辛棄疾的名篇《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其實是在戶部巷附近寫的;黃庭堅曾來武昌,在蛇山頂上望著紫陽湖的十裡荷花,留下系列名作……

李白和武漢有沒有交集呢?在地圖上點擊武漢,答案很快就出來了。西元728年,玄宗開元年間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27歲游江夏(今湖北武昌),創作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詩。過了30年,安史之亂後,57歲的李白長流夜郎,心情悲憤沉鬱,途經武漢,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自此“江城”一詞與武漢結緣,沿用至今。

武昌在唐宋時期叫鄂州,今天的鄂州市當時叫武昌,漢陽叫沔州。鄂州屬於當時的江南西道(省),漢陽屬於淮南道(省)。在製作地圖的過程中,團隊發現,唐中葉,寶曆元年(825),宰相牛僧孺奏請廢沔州,並漢陽、漢川于鄂州,開始將漢陽、江夏納入同一行政區,為唐宋時期鄂州商業的繁榮和文化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以,稱其為武漢之父一點也不為過。

在整理中,王兆鵬發現從魚玄機的“大江橫抱武昌斜,鸚鵡洲前戶萬家”,到薑夔的“武昌十萬家,落日紫煙低”等詩句看,當時的武昌已是一座繁華的城市。王老師講起古典詩詞全用現代生活情景模擬,好像與古人之間毫無隔閡。這樣讀唐詩好玩吧?

打造“中國文學編年地圖”,重塑“漢”派文化

文學是感性的,數據是理性的,幾年前,王兆鵬用大資料的方法來分析文學作品和現象,曾引發了學界內的爭議。對這些不認同的聲音,他一笑了之,因為根本沒有時間去在意。

王老師辦公室最醒目的是滿滿一面牆的書

古典詩詞浩如煙海,要按照時間地點來分類,工作量實在是太大了。2012年,《唐宋文學編年系地資訊平臺》專案正式開始實施。整整5年,一個近百餘人的團隊參與資料整理編寫,也需要GIS、測繪、電腦、文學等多學科合作研究。這項史無前例的社科創舉推動了數位人文的普及,在這一點上,王兆鵬是最大的功臣。

做大事的人,都是把毀譽置之度外的。地圖出現之前,王兆鵬需要親力親為地給別人講解大資料和文學的關係,但地圖出現後,他發現市場一下子容易接受他們了。

對於這個地圖平臺,王兆鵬無疑還有很多“想法”。

“大家講國學,講孔子,我們要講出與湖北深度關聯的國學。杭州人講‘浙學’,湖南有‘湖湘文化’,我們要樹立自己的品牌,打造‘漢’派文化,講‘漢’學。”王兆鵬一直希望能通過大資料研究找出真正的武漢文化精神,而不是泛泛的講國學和楚文化。發掘武漢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實現“落地的國學”、“落地的文化”,這樣才有意思。

王老師講話語速快,一旦向他拋出問題,就能感受到他清晰、縝密的邏輯——“哢擦”一下直擊要害,絕不拖泥帶水、天馬行空地繞來繞去。作為21世紀的前沿學科,數位人文正在通過電腦及智慧方式對人文學科進行資料分析及研究。全球已經有183家以數字人文來命名的團隊,數位化已然成為最新的學界思潮。王兆鵬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學界、企業、政府一定要投入一些資源,做一些前沿的東西。在王兆鵬的推動下,成立了中南民族大學中國人文資源數字中心,這支專業團隊正在數字人文的道路上闊步向前。

王兆鵬講起古典詩詞全用現代生活情景模擬,好像同古人之間毫無隔閡。他介紹,未來還考慮增加歷史地圖,讓大家更直觀地瞭解古人在各地的足跡,實現古今時空重疊;開發更多具有文化旅遊價值的功能,推薦詩人走過的路線,將古今路線做對比,為文化產業做些助力;加入作者的畫像、書法作品、詩詞吟唱等音訊和視頻,讓讀者的體驗和感受更立體豐富。透過詞句背後穿透歷史迷霧的畫面、通過還原古人的生活,他把詩意帶到我們今天的生活中。

將數字人文的價值最大化,是他的願景。在這個目標導向下,他精准地走著每一步,並試圖用商業的介入來帶動文化的傳播。

《唐宋文學編年地圖》已在搜韻網上線。n本書變成一張圖,太不容易了!而且現在提供免費版,真的大福利!

該平臺的PC版:http://sou-yun.com/poetlifemap.html

手機版:http://sou-yun.com/poetlife.html

成熟是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述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黃州突圍》

撰文|鄒丹雨

視頻|張敏聞

校對|彭建成

圖片|石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