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說宋朝是山西人民的苦難史?

從太原市市區出發,往西南行約25公里,有一處名叫晉祠的古跡。根據信史記載,晉祠的修建不晚於南北朝時期,即便是從那時算起,距今也有上千年了。

晉祠不僅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古老的皇家園林,

更珍貴的是她還保存著中國境內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完整、藝術價值最高的宋代建築。

她的主殿聖母殿,大氣磅礴,華美端莊,殿內保存的宋代彩繪侍女雕像,多達四十餘座,這些雕像動作姿態各不相同,神態性格栩栩如生,是中國美術史上極為罕有的珍品。

宋代出版的《營造法式》是中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築技術書籍,而符合營造法式的建築,無論中原還是江南都已經消失殆盡,

今天的中國境內倖存下來的僅有晉祠這一家。

中國建築學界的泰斗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在親身考察晉祠建築群之後,激動地視其為中國宋代建築的經典之作。幾乎所有研究宋史的學者專家,都不約而同地考察過這座珍貴的園林,駐足凝望,親身感受宋代藝術的發達。

晉祠 聖母殿

太原,是一座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古城,是山西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其可信的建城史始於西元前497年,之後便成為戰國時期趙國的都城,從那時起,先後有趙國、前趙、後燕、前燕、前秦、北齊、後唐、後晉、後漢、北漢等王朝在此建都。

在西元十世紀左右的五代十國時期,當長安和洛陽先後隨著農民戰爭的烈火和唐王朝的覆滅化為廢墟之後,

太原就成為了當時中國規模最大,商品經濟最繁榮發的城市。千百年來,無數過往的文人墨客都曾經對這座城市留下過衷心的讚美。

然而,在今天的太原,卻根本找不到一個宋代以前的建築,韓趙魏三家分晉、唐高祖太原起兵這些今天讀來激動人心、盪氣迴腸的磅礴歷史,仿佛壓根兒就沒有在這裡發生過。

自然災害與疫病、農民起義和外族入侵,

是導致古文明滅絕的主要原因。但這些可能性在山西都不成立。

根據史料記載,在西元十世紀之前,太原地區從來沒有發生過大地震和大規模流行疫病;

歷史上多次改道,肆虐中原,淹死無數生靈的害河黃河,由於有呂梁山脈的阻擋,在山西境內是歲歲平安的;

曾經對中原文明造成巨大破壞的五胡亂華,蒙古入侵導致的大屠殺,幾乎導致中原人口換種,但是史料中也沒有顯示他們在山西搞過大規模的屠殺和破壞;

至於中國歷史上週期性發生的,諸如秦末大動亂、漢末大動亂、唐末大動亂那樣導致文明倒退的大規模農民戰爭,由於有太行山脈和滾滾黃河的阻擋,更是和山西半點關係也沒有。

在中國的歷史上,當土匪、農民、官軍在中國各地緊密合作,不斷演出一幕幕掠奪與殺戮的悲劇時,山西大地始終可以保持相對的平靜,猶如置身世外的桃花源一般。

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正是由於有滔滔黃河和巍峨群山的保護與庇佑,山西保存著中國現存的最多的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時至今日,中國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地面古建築,全部保存在山西境內。

在中國遊客們爭先恐後,如潮水般湧入那些遍佈全國各地的油漆未幹的偽景點,對著各路假古董和人造景觀得意洋洋地拍照和留念時,大量深諳中華文化精髓的日本遊客,卻不畏跋涉,紛至遝來,來到這些隱藏在山西崇山峻嶺中的佛塔下,香火不絕的寺廟前,如端詳傳世珍寶一樣,仔細地品味著曾經潤澤和啟蒙了包括日本民族在內東亞各民族的偉大文明的遺產。

位於五臺山的唐朝建築南禪寺和佛光寺,遊客絕大多數都是日本人,而碌碌奔波的中國遊客大軍,卻只顧擁擠在假古董前擺拍留念,對這些外形土陋的建築則根本不屑一顧。

佛光寺東大殿及供養菩薩像 唐大中十一年(AD 857)

那麼,太原地區本應該保存下來的,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的一千多年的歷史文化遺產,都到哪裡去了呢?

自安史之亂後,唐朝就進入了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交相輝映”的時代,像兩個巨大的惡性腫瘤,折磨了痛苦的唐王朝一百多年,直至唐朝滅亡,也沒有消停過。

政治的腐敗,引起了席捲全國的大動亂。西元874年,王仙芝和黃巢先後在河南、山東起兵造反,中國歷史上長達十年的唐末大動亂開始了。

從875年開始,黃巢的軍隊兩過黃河,四渡長江,戰火遍及今天的河南、山東、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江蘇,陝西等地,把大半個中國打得一塌糊塗。

這場戰爭是一群農民打的,從文明人的視角審視,他們完全是一群殺人不眨眼的惡徒,在所有被農民洗劫的城市裡,都是一幅幅“殺人滿街,巢不能禁”的地獄景象,唐王朝的首都長安,被殺得只剩下寥寥數人,重要的商業和貿易中心廣州和泉州,被殺成一片廢墟,僅遇難的外國客商就有十多萬。晚唐詩人韋莊悲憤地寫下了千古名篇《秦婦吟》,其中有“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兩句,就是描繪這段恐怖歷史的真實寫照。

在一幕幕慘不忍睹的戰爭悲劇在中國各地輪番上演之時,東有太行山藩屏,西有呂梁山遮擋,南有黃河阻隔,素有“表裡河山”之稱的三晉大地,卻呈現出一番截然不同的升平景象。

由於有黃河及境內崇山峻嶺的阻隔,無論是一百年前的安史叛軍,還是一百年後的黃巢亂匪,都沒能禍亂這塊土地。在整個唐末大動亂期間,外省流民蜂擁而入,山西農業穩產,戶口日增,百姓安居樂業,特別是汾河兩岸的平原地區,更是人口稠密,牛馬成群,雞鴨遍地,豬羊滿圈,一片繁榮、興旺、富庶的盛況。

山西的統治者,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被唐王朝敕封為晉王,是當時最強大的藩鎮節度使,西元881年,當黃巢的軍隊開始威脅到山西的安全時,李克用迅速率晉軍進入關中,迫使黃巢退出長安;西元884年,李克用又率晉軍大軍南渡黃河,一舉擊潰黃巢主力,黃巢兵敗自殺,禍亂中國長達十年的黃巢之亂終於被平息了。

由於獨特的地理優勢,在從黃巢之亂到北宋建國近百年間的動亂中,山西始終保持著經濟上的繁榮。在唐朝滅亡,中國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以後,這塊土地上的軍事集團,就成為了一股在當時舉足輕重的政治勢力,誰控制了這裡,誰就有可能改變中國的命運。

相比中原的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有高山大河為屏障的的山西軍閥則擁有全方位的軍事優勢。

五代中的後樑,後唐和後晉王朝,都是被山西地方軍閥滅亡的,當郭威滅掉後漢,建立五代中最後一個王朝後周時,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太原留守劉崇仍然佔據河東十二州稱帝,並仍以漢為國號,史稱北漢。

在整個五代時期,山西的地方軍閥都是中原王朝最大的敵人,中國統治者對山西幾乎毫無辦法。

中國的五代時期,實際上就是一部山西與中原王朝的戰爭史,中原王朝在這場博弈中吃盡了苦頭,五代時期是山西歷史上一個輝煌奪目的時代。

每當中國處於分裂、崩潰、動亂之際,都是山西走向繁榮、富裕、燦爛輝煌的開始。

可是,隨著統一的中央王朝——宋朝的建立,山西的這種繁榮便迅速地被終結了。

宋朝是在後周的基礎上建立的,在宋朝立國之前,境內所轄的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已經飽經數十年的戰亂,經濟凋敝,十室九空,在缺乏經濟支撐的情況下,無論是後周王朝還是北宋王朝,都不具備消滅山西軍閥的實力。

後周的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都曾經先後率大軍進攻北漢,卻死傷慘重,無功而返。在這種情形下,宋朝趙匡胤採取了趙普和薛化光的建議,暫時對北漢王朝採取守勢,轉而集中力量大舉進攻南方諸國,先後吞併了後蜀、荊楚、南漢、南唐、吳越等國,宋朝統治者對這些國家進行了野蠻的經濟掠奪,獲取了大量的資源,國力迅速膨脹。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即西元979年,宋朝軍隊開始對十國中的最後一個政權——山西的北漢王朝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進攻。

面對宋軍的大舉入侵,與南唐,吳越的束手就擒,屈膝投降不同,北漢軍民同侵略者進行了殊死的搏鬥。中國老百姓家喻戶曉的楊家將楊老令公楊繼業,當時就是北漢軍隊的前敵總指揮,在北漢國主投降之後,楊繼業還仍然率領部下和宋軍苦戰,直到北漢國主派親信前去命令停止抵抗後,才放聲大哭歸降宋朝。

戰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在北宋王朝獲取了中國大部分經濟資源之後,山西的地方軍閥是無力與其長期周旋的,但宋朝軍隊的確在山西遭到了有史以來最頑強的抵抗,死傷慘重,花費了極大的代價才征服了北漢政權。

此時,趙匡胤已經去世,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皇位。趙光義是怎麼登上皇位的,至今還是一個謎,有一種說法是他殺死了哥哥和侄子篡位的,這種說法畢竟是猜測,但趙光義的人品的卑劣,卻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最典型的就是北宋滅亡南唐之後,他不僅姦污了李煜美麗的妻子小周皇后,還命畫師在一旁作畫,把淩辱的全部細節一一畫下來,並送給李煜本人觀賞。李煜那首著名的《虞美人》中的“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說的就是這時候的事。趙光義看到這首詞後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把李煜毒死,幾個月後,飽受淩辱的小周皇后也自殺身亡,香消玉殞。李煜不過發了幾句牢騷,尚且得到如此的命運,山西軍民的頑強抵抗,會遭到怎樣的報復,也就不足為怪了。

趙匡義 避其兄太祖諱改趙光義,即位後改名趙炅

後來的事實證明,宋朝統治者對山西軍民進行了喪心病狂的報復,楊繼業率部投降的第二天,趙光義便下令對太原焚城,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屠殺開始了。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太原城“萬炬皆發,官寺民舍,一日俱盡”。宋朝軍隊關閉了城門,許多來不及逃走的老百姓全部被活活燒死。當月,宋太宗趙光義離開太原前,下詔將其行營改為“平晉寺”,並親作《平晉記》,命人刻石立於寺中,大肆歌頌燒殺劫掠的豐功偉績。回到開封之後,趙光義覺得僅僅用火燒破壞得不夠乾淨,又下令決開汾河河堤,把太原徹底淹沒,化做一片廢墟。

就這樣,一座先後經歷了春秋戰國、秦、兩漢、魏、西晉、前漢、前秦、後趙、北魏、東魏、北齊、隋、唐、後樑、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漢,前後存在了近一千五百年,歷經無數風霜雪雨,見證了多少城頭變幻大王旗,經受了多少蠻族入侵而依然屹立不倒的太原城,卻被地地道道的中國統治者徹底地毀滅了。

與此同時,宋朝統治者下令從山西大規模強制移民,以充實幾近荒涼的中原地區,在宋太宗滅亡北漢之前,宋朝軍隊在同北漢作戰時,已經開始從山西劫掠人口,到北漢滅亡之後達到了頂峰,先後從晉中平原和汾河平原一帶掠奪百姓達數十萬之多,後來的山西大詩人元好問的詩句“鬼役天財千萬古,爭教一炬成焦土。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來苦。”就是當時情形的真實寫照。

由於很多人不願意離開故土,宋太宗只得命令潘美(潘仁美的原型)在晉祠附近,複建了一座小小的太原城安置難民,也就是今天太原的雛形。

宋代太原城的大體位置,南到今迎澤大街北側,北到今後小河一帶,西到今新建路東側,東到今柳巷一帶。這座沒有包磚的土城周長不過十一裡,只有四座城門,唐王朝經營了幾百年,周長四十二裡,共開二十四道城門的太原城,此時已成為後人夢中再也難以觸摸的海市蜃樓。

在整個北宋王朝統治期間,山西經濟始終不曾恢復到四百年前唐朝的水準,北宋仁宗年間,途經山西的歐陽修在描述其所見的山西風貌時曾說:“今河東路..….山荒甚多,及汾河之側,草地亦廣,見其不耕之地甚多。”歐陽修的陳述基本是符合歷史事實的,到宋神宗元豐年間,山西的耕地面積和當時尚未完全開發,幾乎處於半荒蠻狀態的福建處於同一水準,還不如一個開封府的耕地面積多。

宋朝統治者把山西視為同北方遼國的戰略隔離帶和緩衝區,長期對山西實施歧視性政策,不予重視。

太原被焚毀以後,人民仍然不得自由遷徙,如果有人敢於回到太原舊城定居,那是了不得的重罪。來自前北漢政權的官員,在官僚集團中長期得不到重用,比較有代表性的楊繼業,生前在宋朝軍隊中倍受排擠,在後來的對遼戰爭中,他率領的山西子弟兵被占絕對優勢的遼軍包圍,也沒有一個宋朝將領發兵來援救他。只是在死後才被宣傳機器大書特書,樹立成忠臣良將的楷模。

在後來的宋金戰爭中,如上所述,金國的東路軍勢如破竹,從燕山腳下一口氣直接攻到開封城下,但更加強大的西路軍卻被阻擋在太原前進不得,金朝開國功臣,後來的金國最高軍事長官完顏宗翰,也就是《說岳全傳》中的粘罕,親自率領金軍主力猛攻太原。

此時的太原,早已經沒有了唐朝時修建的堅固城牆和防禦工事,不僅如此,甚至沒有宋朝的正規軍——禁軍駐紮,只有一些廂軍,也就是主要由山西子弟兵組成的地方部隊。

宋徽宗派親信大太監童貫來太原視察戰事,是為監軍,得知金軍即將進攻太原的消息後,童貫急忙準備逃離太原。時任太原知府的張孝純勸阻他道:“金人撕毀盟約,大人應當率領各路將士奮力抗敵,如果大人南歸,軍心必然動搖,這無異於把河東拱手送給金人呀,太原一旦失守,東京豈能保全?!請大人留下來與我們共同報效國家,更何況太原地勢險要,人民勁悍,金兵未必能夠攻取!”厚顏無恥的童貫居然說:“我的職責是宣撫,而不是守土,如果一定要我留下,還要你們做什麼?!”幾天後,童貫率部逃離太原前線,張孝純長歎說:“童大人平日何等威風,怎麼一旦風雲突變就心驚膽戰抱頭鼠竄,他還有什麼面目去見天子?!”

太原軍民在孤立無援、艱苦卓絕的環境下,頑強堅守了太原孤城達八個多月,也沒有盼到來自中央的禁軍援軍的影子,太原陷落後,金兵屠城報復,城中剩餘的太原百姓被屠殺一空。

愚蠢而腐朽的宋朝統治者,不僅給不了山西人民絲毫的福祉,在面對外部強敵的入侵時,也不可能對他們實施有效的保護。

按照中國歷史教科書裡的說法,宋朝是一個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社會,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也曾經對宋朝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中國將來之發展,必定是宋學之復興,或新宋學之建立。” 在無數愛國知識份子心目中,宋朝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是堪比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時期。這種說法是不符合實際的,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宋朝的繁榮是一種畸形的繁榮,而這種畸形的繁榮又是建立在周邊各經濟區的野蠻掠奪的基礎之上的。

宋朝統治的核心地區是中原地區,在春秋時期,這一地區也稱為“中國”,在人類的歷史上,“中國”一直是充滿饑荒、戰亂、恐怖的災難集中之所,歷史上絕大多數的饑荒、水患、蝗災、戰亂,都發生在這一地區。在經歷了唐末和五代的戰亂之後,“中國”基本是一片廢墟,宋太祖趙匡胤,自幼生長在洛陽,曾經打算把都城遷到洛陽,遭到了群臣的一致反對而作罷,群臣反對的理由就是洛陽地區經濟凋敝,人口稀少,根本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支撐經濟的發展。這種狀況一直到北宋立國100多年後,都沒有得到徹底的改變。中原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主要是依靠對外部的瘋狂掠奪。

比如,宋朝在消滅了後蜀政權,征服了四川以後,就開始大肆劫掠,給四川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四川是少有的幾個未被唐末大動亂和五代戰亂殃及的地區,也是當時少有的繁榮富裕的地區。但被宋朝統治者納入中國版圖之後,富裕二字就與四川無緣了。宋朝把後蜀府庫裡存放的金銀財寶之類的“重貨”和絹帛布匹等“輕貨”全部運往京城開封,號稱“日進綱”。為此,強征了大量民夫,水陸兼運,化了十幾年的時間才勉強運完,使得在五代十國時期繁榮富裕的川蜀地區變得一貧如洗。

北宋政府在四川設立了“博買務”,壟斷布帛貿易,禁止個體農民和小商販自由買賣;豪強大地主則趁機“釋賤販貴”,投機倒把,敲剝百姓,從中漁利。這就使得越來越貧困的農民不斷喪失家業田產,許多小商販被迫失業,農民的家庭手工業遭到嚴重破壞。

北宋政府還把茶葉劃入專賣體系,對茶農低價購茶,高價賣米,使廣大茶農紛紛破產,生路斷絕。這種野蠻的經濟掠奪導致了四川人民激烈的反抗,著名的王小波、李順起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他們的反抗遭到了“中國”統治者的殘酷鎮壓。

無數的金銀,堆起了清明上河圖中繁榮的假像,以宋朝手工業最傑出的代表瓷器為例,以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最為出名,“宋代五大名窯”,除了定窯之外,其餘四窯全部為官方壟斷經營,宋朝官方利用手中的權力,限制民間瓷器的發展,優質的原料產地,是絕不對民窯開放的,官窯的瓷器品質出類拔萃,遠遠優於民窯產品,燒制的瓷器“百中選十,十中選一”,主要供皇室和官僚集團使用,與老百姓沒什麼關係。

在當時另一個重要的經濟區江南地區,宋朝統治者的方針如此一轍,他們不僅掠奪了南唐、吳越等國積累的大批金銀財寶,更重要的掠奪集中的體現在“綱運”上。

“綱運”即編綱分運,指物質運輸的總稱,“綱運”始創于唐、發展于宋,宋朝中葉之後最為輝煌。

宋代綱運分類詳細,名目繁多,有糧綱、鹽綱、米綱、布綱、絹綱、錢綱、馬綱、藥綱等等等等,不計其數。這些“綱”的存在,就是保障對中原地區的官僚統治集團的資源供給,維持他們的奢靡生活。

大量的物資從江南各地徵調而來,沿大運河源源北上供給開封地區。到北宋後期,甚至搞出了“花石綱”之類的腐敗產物,很多並不出產奇花異石的地區,為了完成任務,層層加碼,層層攤派,最後花重金到異地購買。這種野蠻的經濟掠奪,最終激起了席捲江浙的方臘大起義,方臘大起義也同樣遭到了“中國”統治者的野蠻鎮壓,戰爭導致了江南經濟的大倒退,蘇南,浙北地區變得破敗蕭條,人口損失超過三分之一。

宋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龐大的官僚體系,宋朝的官吏選拔制度比唐朝氾濫得多。唐代每屆取進士不過三四十人,宋朝動輒四五百人。西元991年,北宋朝廷取士總計竟達一萬七千三百人。

宋朝對宗室、親信弟子特為優寵,隨意授官,皇朝宗室男孩七歲便可以授官,有的甚至在繈褓中也有官階,並領取俸祿;宗室之外,其他旁支、異姓、門客,都可以得蔭補官,每年成千上萬的人湧入官僚隊伍。唐太宗時曾將中央政府官員減少到僅六百四十人,而宋仁宗時代僅中央政府的官員就已經膨脹至一萬七千人,北宋所轄疆域只有唐朝疆域的二分之一。

宋朝的官僚體系是一個效率奇低,腐敗透頂的集團。大部分官員根本不管本職事務,宋代的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不理朝政,侍郎、給事不領有職,左右諫議無言責,而起居郎、起居舍人不執記筆之事……居其官不知其職者十有七八。宋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這是因為官與職是兩回事,即官是虛名,宋朝稱為寄祿官,用以表示一定級別與領薪俸,職才是管理具體事務的,宋朝稱為職事官。後來因官員膨脹實在太迅速,連這些職事官也懶得管具體事務了。只有特別差派負責某事時的官員才有事做和有實際職務,類似於今天編制外的臨時工,例如“吏部郎中、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這一官號,吏部郎中是官,龍圖閣學士是職,知開封府才是實際職務,前兩項便為空頭銜,而這樣的高官充斥在宋朝的中央和地方政權機構,多得不可勝數。

每一個科舉考生,一旦有幸進入公務員隊伍,就可以分得一份豐厚的福利,這樣大的一個大官僚集團,腐敗的規模自然也是驚人的,僅以吃喝為例,宋仁宗晚年,一頓飯動輒就吃掉十萬錢,有次宮內宴會上一道蛤蜊,每盤二十八枚,每枚一千錢,一道菜就吃掉兩萬八千錢。宋真宗的宰相呂蒙正每天要吃雞舌湯,家裡雞毛堆積如山。有名的大貪官蔡京喜吃鵪鶉羹,每羹殺鵪鶉數百。有次他在家招下級開會後留飯,光是蟹黃饅頭一道菜就吃掉一千三百多貫。家裡廚師婢女多的驚人,甚至還有專門富責切蔥絲的婢女。即便是在被金兵趕得如喪考妣,“只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時期,宋朝官僚的這種排場也是沒有削減的,南宋初年,宋高宗去大臣張俊家裡吃了一頓便飯,光正宴大菜就有58道,整個宴會總計上菜196道。

宋朝的文人士大夫們,很多都是思想怪異,人格扭曲的變態狂。明清時期中國人奉如圭臬的程朱理學,就是在宋朝出現的,它始創于周敦頤,經程頤的發展,完成于朱熹。朱熹提出一個口號,叫“存天理,滅人欲”,反對人追求財富、愛情和自由,朱熹提出了“三綱五常”的歪理邪說,並為後人所接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就是從宋朝開始的。

朱熹們認為,寡婦再嫁必須加以嚴禁,因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到這個寡婦老了,死了,就可以得到一塊貞節牌坊。丈夫死了,最高尚的行為,就是自殺殉情,兒女的婚姻,一定要由父母做主。這些奇怪詭異的思想,都是宋朝人提出來的。朱熹把儒家經典合併為四書,並為之作序,定名為《四書集注》,這部書成為後來中國文化界的唯一經典,為明清兩代的八股取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宋朝建立了龐大的軍事力量,僅中央禁軍就高達80多萬人,加上地方的廂軍,總兵力達125萬,軍隊數量之多僅次於明代。雖有大量的財政收入,卻因兵額增長太快和官員中飽私囊而總感軍費不足,便允許軍隊經商。此風一長,軍隊訓練廢弛,平日多從事“綱運”雜役,有的部隊,士兵集體從事紡織業,還成了當地的經濟支柱和稅收來源。這種武藝荒疏的軍隊,連對付西北的小國西夏也屢戰屢敗,為此宋廷又要增兵,經費不足讓各軍擴大經商,結果兵越多戰鬥力越差,形成了惡性循環。在宋太宗滅亡北漢政權之後,宋朝軍隊的戰鬥力就每日俱下,北宋太平興國四年,西元979年,宋太宗親率大軍進攻遼國,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結果被打得大敗而逃,趙光義本人險些中箭身亡,乘著驢車一路向南狂奔才僥倖逃脫。

在宋朝存在的幾百年間,先後與北方的契丹、女真、黨項和蒙古民族展開了多次戰爭,這些戰爭全部遭到了慘重的失敗,在人類歷史上,很少有哪個王朝能夠連續幾百年保持對外戰爭不勝的歷史,只有宋朝做到了。

中國軍隊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歷史,絕不是在鴉☆禁☆片戰爭之後才開始的。

後來宋金戰爭中,如上所述,太原失守。金軍西路軍長驅直入,南渡黃河,與早已陳兵在開封城下的東路軍會師,完成了對開封的合圍,幾天後,開封城破,金軍擄宋徽宗、欽宗、後妃、太子等數千人,將府庫洗劫一空北去,北宋王朝滅亡了。

宋朝的歷史,是一部山西人民的苦難史,清明上河圖的繁華景象,和山西沒有半點關係。站在山西人的視角上,對於那個殘暴而腐朽,滅絕了山西古代文明的宋王朝,應該給予堅決的否定。對山西人來說,比起所謂的“崖山之後無中國”,“北漢亡後無太原,宋興之後絕晉統”才更值得扼腕歎息。

作者:葉若夫

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正是由於有滔滔黃河和巍峨群山的保護與庇佑,山西保存著中國現存的最多的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時至今日,中國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地面古建築,全部保存在山西境內。

在中國遊客們爭先恐後,如潮水般湧入那些遍佈全國各地的油漆未幹的偽景點,對著各路假古董和人造景觀得意洋洋地拍照和留念時,大量深諳中華文化精髓的日本遊客,卻不畏跋涉,紛至遝來,來到這些隱藏在山西崇山峻嶺中的佛塔下,香火不絕的寺廟前,如端詳傳世珍寶一樣,仔細地品味著曾經潤澤和啟蒙了包括日本民族在內東亞各民族的偉大文明的遺產。

位於五臺山的唐朝建築南禪寺和佛光寺,遊客絕大多數都是日本人,而碌碌奔波的中國遊客大軍,卻只顧擁擠在假古董前擺拍留念,對這些外形土陋的建築則根本不屑一顧。

佛光寺東大殿及供養菩薩像 唐大中十一年(AD 857)

那麼,太原地區本應該保存下來的,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的一千多年的歷史文化遺產,都到哪裡去了呢?

自安史之亂後,唐朝就進入了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交相輝映”的時代,像兩個巨大的惡性腫瘤,折磨了痛苦的唐王朝一百多年,直至唐朝滅亡,也沒有消停過。

政治的腐敗,引起了席捲全國的大動亂。西元874年,王仙芝和黃巢先後在河南、山東起兵造反,中國歷史上長達十年的唐末大動亂開始了。

從875年開始,黃巢的軍隊兩過黃河,四渡長江,戰火遍及今天的河南、山東、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江蘇,陝西等地,把大半個中國打得一塌糊塗。

這場戰爭是一群農民打的,從文明人的視角審視,他們完全是一群殺人不眨眼的惡徒,在所有被農民洗劫的城市裡,都是一幅幅“殺人滿街,巢不能禁”的地獄景象,唐王朝的首都長安,被殺得只剩下寥寥數人,重要的商業和貿易中心廣州和泉州,被殺成一片廢墟,僅遇難的外國客商就有十多萬。晚唐詩人韋莊悲憤地寫下了千古名篇《秦婦吟》,其中有“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兩句,就是描繪這段恐怖歷史的真實寫照。

在一幕幕慘不忍睹的戰爭悲劇在中國各地輪番上演之時,東有太行山藩屏,西有呂梁山遮擋,南有黃河阻隔,素有“表裡河山”之稱的三晉大地,卻呈現出一番截然不同的升平景象。

由於有黃河及境內崇山峻嶺的阻隔,無論是一百年前的安史叛軍,還是一百年後的黃巢亂匪,都沒能禍亂這塊土地。在整個唐末大動亂期間,外省流民蜂擁而入,山西農業穩產,戶口日增,百姓安居樂業,特別是汾河兩岸的平原地區,更是人口稠密,牛馬成群,雞鴨遍地,豬羊滿圈,一片繁榮、興旺、富庶的盛況。

山西的統治者,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被唐王朝敕封為晉王,是當時最強大的藩鎮節度使,西元881年,當黃巢的軍隊開始威脅到山西的安全時,李克用迅速率晉軍進入關中,迫使黃巢退出長安;西元884年,李克用又率晉軍大軍南渡黃河,一舉擊潰黃巢主力,黃巢兵敗自殺,禍亂中國長達十年的黃巢之亂終於被平息了。

由於獨特的地理優勢,在從黃巢之亂到北宋建國近百年間的動亂中,山西始終保持著經濟上的繁榮。在唐朝滅亡,中國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以後,這塊土地上的軍事集團,就成為了一股在當時舉足輕重的政治勢力,誰控制了這裡,誰就有可能改變中國的命運。

相比中原的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有高山大河為屏障的的山西軍閥則擁有全方位的軍事優勢。

五代中的後樑,後唐和後晉王朝,都是被山西地方軍閥滅亡的,當郭威滅掉後漢,建立五代中最後一個王朝後周時,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太原留守劉崇仍然佔據河東十二州稱帝,並仍以漢為國號,史稱北漢。

在整個五代時期,山西的地方軍閥都是中原王朝最大的敵人,中國統治者對山西幾乎毫無辦法。

中國的五代時期,實際上就是一部山西與中原王朝的戰爭史,中原王朝在這場博弈中吃盡了苦頭,五代時期是山西歷史上一個輝煌奪目的時代。

每當中國處於分裂、崩潰、動亂之際,都是山西走向繁榮、富裕、燦爛輝煌的開始。

可是,隨著統一的中央王朝——宋朝的建立,山西的這種繁榮便迅速地被終結了。

宋朝是在後周的基礎上建立的,在宋朝立國之前,境內所轄的河南,河北,山東,安徽等地,已經飽經數十年的戰亂,經濟凋敝,十室九空,在缺乏經濟支撐的情況下,無論是後周王朝還是北宋王朝,都不具備消滅山西軍閥的實力。

後周的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都曾經先後率大軍進攻北漢,卻死傷慘重,無功而返。在這種情形下,宋朝趙匡胤採取了趙普和薛化光的建議,暫時對北漢王朝採取守勢,轉而集中力量大舉進攻南方諸國,先後吞併了後蜀、荊楚、南漢、南唐、吳越等國,宋朝統治者對這些國家進行了野蠻的經濟掠奪,獲取了大量的資源,國力迅速膨脹。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即西元979年,宋朝軍隊開始對十國中的最後一個政權——山西的北漢王朝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進攻。

面對宋軍的大舉入侵,與南唐,吳越的束手就擒,屈膝投降不同,北漢軍民同侵略者進行了殊死的搏鬥。中國老百姓家喻戶曉的楊家將楊老令公楊繼業,當時就是北漢軍隊的前敵總指揮,在北漢國主投降之後,楊繼業還仍然率領部下和宋軍苦戰,直到北漢國主派親信前去命令停止抵抗後,才放聲大哭歸降宋朝。

戰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在北宋王朝獲取了中國大部分經濟資源之後,山西的地方軍閥是無力與其長期周旋的,但宋朝軍隊的確在山西遭到了有史以來最頑強的抵抗,死傷慘重,花費了極大的代價才征服了北漢政權。

此時,趙匡胤已經去世,他的弟弟趙光義繼承了皇位。趙光義是怎麼登上皇位的,至今還是一個謎,有一種說法是他殺死了哥哥和侄子篡位的,這種說法畢竟是猜測,但趙光義的人品的卑劣,卻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最典型的就是北宋滅亡南唐之後,他不僅姦污了李煜美麗的妻子小周皇后,還命畫師在一旁作畫,把淩辱的全部細節一一畫下來,並送給李煜本人觀賞。李煜那首著名的《虞美人》中的“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說的就是這時候的事。趙光義看到這首詞後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把李煜毒死,幾個月後,飽受淩辱的小周皇后也自殺身亡,香消玉殞。李煜不過發了幾句牢騷,尚且得到如此的命運,山西軍民的頑強抵抗,會遭到怎樣的報復,也就不足為怪了。

趙匡義 避其兄太祖諱改趙光義,即位後改名趙炅

後來的事實證明,宋朝統治者對山西軍民進行了喪心病狂的報復,楊繼業率部投降的第二天,趙光義便下令對太原焚城,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屠殺開始了。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太原城“萬炬皆發,官寺民舍,一日俱盡”。宋朝軍隊關閉了城門,許多來不及逃走的老百姓全部被活活燒死。當月,宋太宗趙光義離開太原前,下詔將其行營改為“平晉寺”,並親作《平晉記》,命人刻石立於寺中,大肆歌頌燒殺劫掠的豐功偉績。回到開封之後,趙光義覺得僅僅用火燒破壞得不夠乾淨,又下令決開汾河河堤,把太原徹底淹沒,化做一片廢墟。

就這樣,一座先後經歷了春秋戰國、秦、兩漢、魏、西晉、前漢、前秦、後趙、北魏、東魏、北齊、隋、唐、後樑、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漢,前後存在了近一千五百年,歷經無數風霜雪雨,見證了多少城頭變幻大王旗,經受了多少蠻族入侵而依然屹立不倒的太原城,卻被地地道道的中國統治者徹底地毀滅了。

與此同時,宋朝統治者下令從山西大規模強制移民,以充實幾近荒涼的中原地區,在宋太宗滅亡北漢之前,宋朝軍隊在同北漢作戰時,已經開始從山西劫掠人口,到北漢滅亡之後達到了頂峰,先後從晉中平原和汾河平原一帶掠奪百姓達數十萬之多,後來的山西大詩人元好問的詩句“鬼役天財千萬古,爭教一炬成焦土。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來苦。”就是當時情形的真實寫照。

由於很多人不願意離開故土,宋太宗只得命令潘美(潘仁美的原型)在晉祠附近,複建了一座小小的太原城安置難民,也就是今天太原的雛形。

宋代太原城的大體位置,南到今迎澤大街北側,北到今後小河一帶,西到今新建路東側,東到今柳巷一帶。這座沒有包磚的土城周長不過十一裡,只有四座城門,唐王朝經營了幾百年,周長四十二裡,共開二十四道城門的太原城,此時已成為後人夢中再也難以觸摸的海市蜃樓。

在整個北宋王朝統治期間,山西經濟始終不曾恢復到四百年前唐朝的水準,北宋仁宗年間,途經山西的歐陽修在描述其所見的山西風貌時曾說:“今河東路..….山荒甚多,及汾河之側,草地亦廣,見其不耕之地甚多。”歐陽修的陳述基本是符合歷史事實的,到宋神宗元豐年間,山西的耕地面積和當時尚未完全開發,幾乎處於半荒蠻狀態的福建處於同一水準,還不如一個開封府的耕地面積多。

宋朝統治者把山西視為同北方遼國的戰略隔離帶和緩衝區,長期對山西實施歧視性政策,不予重視。

太原被焚毀以後,人民仍然不得自由遷徙,如果有人敢於回到太原舊城定居,那是了不得的重罪。來自前北漢政權的官員,在官僚集團中長期得不到重用,比較有代表性的楊繼業,生前在宋朝軍隊中倍受排擠,在後來的對遼戰爭中,他率領的山西子弟兵被占絕對優勢的遼軍包圍,也沒有一個宋朝將領發兵來援救他。只是在死後才被宣傳機器大書特書,樹立成忠臣良將的楷模。

在後來的宋金戰爭中,如上所述,金國的東路軍勢如破竹,從燕山腳下一口氣直接攻到開封城下,但更加強大的西路軍卻被阻擋在太原前進不得,金朝開國功臣,後來的金國最高軍事長官完顏宗翰,也就是《說岳全傳》中的粘罕,親自率領金軍主力猛攻太原。

此時的太原,早已經沒有了唐朝時修建的堅固城牆和防禦工事,不僅如此,甚至沒有宋朝的正規軍——禁軍駐紮,只有一些廂軍,也就是主要由山西子弟兵組成的地方部隊。

宋徽宗派親信大太監童貫來太原視察戰事,是為監軍,得知金軍即將進攻太原的消息後,童貫急忙準備逃離太原。時任太原知府的張孝純勸阻他道:“金人撕毀盟約,大人應當率領各路將士奮力抗敵,如果大人南歸,軍心必然動搖,這無異於把河東拱手送給金人呀,太原一旦失守,東京豈能保全?!請大人留下來與我們共同報效國家,更何況太原地勢險要,人民勁悍,金兵未必能夠攻取!”厚顏無恥的童貫居然說:“我的職責是宣撫,而不是守土,如果一定要我留下,還要你們做什麼?!”幾天後,童貫率部逃離太原前線,張孝純長歎說:“童大人平日何等威風,怎麼一旦風雲突變就心驚膽戰抱頭鼠竄,他還有什麼面目去見天子?!”

太原軍民在孤立無援、艱苦卓絕的環境下,頑強堅守了太原孤城達八個多月,也沒有盼到來自中央的禁軍援軍的影子,太原陷落後,金兵屠城報復,城中剩餘的太原百姓被屠殺一空。

愚蠢而腐朽的宋朝統治者,不僅給不了山西人民絲毫的福祉,在面對外部強敵的入侵時,也不可能對他們實施有效的保護。

按照中國歷史教科書裡的說法,宋朝是一個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社會,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也曾經對宋朝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中國將來之發展,必定是宋學之復興,或新宋學之建立。” 在無數愛國知識份子心目中,宋朝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是堪比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時期。這種說法是不符合實際的,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宋朝的繁榮是一種畸形的繁榮,而這種畸形的繁榮又是建立在周邊各經濟區的野蠻掠奪的基礎之上的。

宋朝統治的核心地區是中原地區,在春秋時期,這一地區也稱為“中國”,在人類的歷史上,“中國”一直是充滿饑荒、戰亂、恐怖的災難集中之所,歷史上絕大多數的饑荒、水患、蝗災、戰亂,都發生在這一地區。在經歷了唐末和五代的戰亂之後,“中國”基本是一片廢墟,宋太祖趙匡胤,自幼生長在洛陽,曾經打算把都城遷到洛陽,遭到了群臣的一致反對而作罷,群臣反對的理由就是洛陽地區經濟凋敝,人口稀少,根本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支撐經濟的發展。這種狀況一直到北宋立國100多年後,都沒有得到徹底的改變。中原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主要是依靠對外部的瘋狂掠奪。

比如,宋朝在消滅了後蜀政權,征服了四川以後,就開始大肆劫掠,給四川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四川是少有的幾個未被唐末大動亂和五代戰亂殃及的地區,也是當時少有的繁榮富裕的地區。但被宋朝統治者納入中國版圖之後,富裕二字就與四川無緣了。宋朝把後蜀府庫裡存放的金銀財寶之類的“重貨”和絹帛布匹等“輕貨”全部運往京城開封,號稱“日進綱”。為此,強征了大量民夫,水陸兼運,化了十幾年的時間才勉強運完,使得在五代十國時期繁榮富裕的川蜀地區變得一貧如洗。

北宋政府在四川設立了“博買務”,壟斷布帛貿易,禁止個體農民和小商販自由買賣;豪強大地主則趁機“釋賤販貴”,投機倒把,敲剝百姓,從中漁利。這就使得越來越貧困的農民不斷喪失家業田產,許多小商販被迫失業,農民的家庭手工業遭到嚴重破壞。

北宋政府還把茶葉劃入專賣體系,對茶農低價購茶,高價賣米,使廣大茶農紛紛破產,生路斷絕。這種野蠻的經濟掠奪導致了四川人民激烈的反抗,著名的王小波、李順起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他們的反抗遭到了“中國”統治者的殘酷鎮壓。

無數的金銀,堆起了清明上河圖中繁榮的假像,以宋朝手工業最傑出的代表瓷器為例,以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最為出名,“宋代五大名窯”,除了定窯之外,其餘四窯全部為官方壟斷經營,宋朝官方利用手中的權力,限制民間瓷器的發展,優質的原料產地,是絕不對民窯開放的,官窯的瓷器品質出類拔萃,遠遠優於民窯產品,燒制的瓷器“百中選十,十中選一”,主要供皇室和官僚集團使用,與老百姓沒什麼關係。

在當時另一個重要的經濟區江南地區,宋朝統治者的方針如此一轍,他們不僅掠奪了南唐、吳越等國積累的大批金銀財寶,更重要的掠奪集中的體現在“綱運”上。

“綱運”即編綱分運,指物質運輸的總稱,“綱運”始創于唐、發展于宋,宋朝中葉之後最為輝煌。

宋代綱運分類詳細,名目繁多,有糧綱、鹽綱、米綱、布綱、絹綱、錢綱、馬綱、藥綱等等等等,不計其數。這些“綱”的存在,就是保障對中原地區的官僚統治集團的資源供給,維持他們的奢靡生活。

大量的物資從江南各地徵調而來,沿大運河源源北上供給開封地區。到北宋後期,甚至搞出了“花石綱”之類的腐敗產物,很多並不出產奇花異石的地區,為了完成任務,層層加碼,層層攤派,最後花重金到異地購買。這種野蠻的經濟掠奪,最終激起了席捲江浙的方臘大起義,方臘大起義也同樣遭到了“中國”統治者的野蠻鎮壓,戰爭導致了江南經濟的大倒退,蘇南,浙北地區變得破敗蕭條,人口損失超過三分之一。

宋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龐大的官僚體系,宋朝的官吏選拔制度比唐朝氾濫得多。唐代每屆取進士不過三四十人,宋朝動輒四五百人。西元991年,北宋朝廷取士總計竟達一萬七千三百人。

宋朝對宗室、親信弟子特為優寵,隨意授官,皇朝宗室男孩七歲便可以授官,有的甚至在繈褓中也有官階,並領取俸祿;宗室之外,其他旁支、異姓、門客,都可以得蔭補官,每年成千上萬的人湧入官僚隊伍。唐太宗時曾將中央政府官員減少到僅六百四十人,而宋仁宗時代僅中央政府的官員就已經膨脹至一萬七千人,北宋所轄疆域只有唐朝疆域的二分之一。

宋朝的官僚體系是一個效率奇低,腐敗透頂的集團。大部分官員根本不管本職事務,宋代的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不理朝政,侍郎、給事不領有職,左右諫議無言責,而起居郎、起居舍人不執記筆之事……居其官不知其職者十有七八。宋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這是因為官與職是兩回事,即官是虛名,宋朝稱為寄祿官,用以表示一定級別與領薪俸,職才是管理具體事務的,宋朝稱為職事官。後來因官員膨脹實在太迅速,連這些職事官也懶得管具體事務了。只有特別差派負責某事時的官員才有事做和有實際職務,類似於今天編制外的臨時工,例如“吏部郎中、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這一官號,吏部郎中是官,龍圖閣學士是職,知開封府才是實際職務,前兩項便為空頭銜,而這樣的高官充斥在宋朝的中央和地方政權機構,多得不可勝數。

每一個科舉考生,一旦有幸進入公務員隊伍,就可以分得一份豐厚的福利,這樣大的一個大官僚集團,腐敗的規模自然也是驚人的,僅以吃喝為例,宋仁宗晚年,一頓飯動輒就吃掉十萬錢,有次宮內宴會上一道蛤蜊,每盤二十八枚,每枚一千錢,一道菜就吃掉兩萬八千錢。宋真宗的宰相呂蒙正每天要吃雞舌湯,家裡雞毛堆積如山。有名的大貪官蔡京喜吃鵪鶉羹,每羹殺鵪鶉數百。有次他在家招下級開會後留飯,光是蟹黃饅頭一道菜就吃掉一千三百多貫。家裡廚師婢女多的驚人,甚至還有專門富責切蔥絲的婢女。即便是在被金兵趕得如喪考妣,“只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時期,宋朝官僚的這種排場也是沒有削減的,南宋初年,宋高宗去大臣張俊家裡吃了一頓便飯,光正宴大菜就有58道,整個宴會總計上菜196道。

宋朝的文人士大夫們,很多都是思想怪異,人格扭曲的變態狂。明清時期中國人奉如圭臬的程朱理學,就是在宋朝出現的,它始創于周敦頤,經程頤的發展,完成于朱熹。朱熹提出一個口號,叫“存天理,滅人欲”,反對人追求財富、愛情和自由,朱熹提出了“三綱五常”的歪理邪說,並為後人所接受。“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就是從宋朝開始的。

朱熹們認為,寡婦再嫁必須加以嚴禁,因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到這個寡婦老了,死了,就可以得到一塊貞節牌坊。丈夫死了,最高尚的行為,就是自殺殉情,兒女的婚姻,一定要由父母做主。這些奇怪詭異的思想,都是宋朝人提出來的。朱熹把儒家經典合併為四書,並為之作序,定名為《四書集注》,這部書成為後來中國文化界的唯一經典,為明清兩代的八股取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宋朝建立了龐大的軍事力量,僅中央禁軍就高達80多萬人,加上地方的廂軍,總兵力達125萬,軍隊數量之多僅次於明代。雖有大量的財政收入,卻因兵額增長太快和官員中飽私囊而總感軍費不足,便允許軍隊經商。此風一長,軍隊訓練廢弛,平日多從事“綱運”雜役,有的部隊,士兵集體從事紡織業,還成了當地的經濟支柱和稅收來源。這種武藝荒疏的軍隊,連對付西北的小國西夏也屢戰屢敗,為此宋廷又要增兵,經費不足讓各軍擴大經商,結果兵越多戰鬥力越差,形成了惡性循環。在宋太宗滅亡北漢政權之後,宋朝軍隊的戰鬥力就每日俱下,北宋太平興國四年,西元979年,宋太宗親率大軍進攻遼國,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結果被打得大敗而逃,趙光義本人險些中箭身亡,乘著驢車一路向南狂奔才僥倖逃脫。

在宋朝存在的幾百年間,先後與北方的契丹、女真、黨項和蒙古民族展開了多次戰爭,這些戰爭全部遭到了慘重的失敗,在人類歷史上,很少有哪個王朝能夠連續幾百年保持對外戰爭不勝的歷史,只有宋朝做到了。

中國軍隊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歷史,絕不是在鴉☆禁☆片戰爭之後才開始的。

後來宋金戰爭中,如上所述,太原失守。金軍西路軍長驅直入,南渡黃河,與早已陳兵在開封城下的東路軍會師,完成了對開封的合圍,幾天後,開封城破,金軍擄宋徽宗、欽宗、後妃、太子等數千人,將府庫洗劫一空北去,北宋王朝滅亡了。

宋朝的歷史,是一部山西人民的苦難史,清明上河圖的繁華景象,和山西沒有半點關係。站在山西人的視角上,對於那個殘暴而腐朽,滅絕了山西古代文明的宋王朝,應該給予堅決的否定。對山西人來說,比起所謂的“崖山之後無中國”,“北漢亡後無太原,宋興之後絕晉統”才更值得扼腕歎息。

作者:葉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