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航母“庫茲涅佐夫”那麼強悍,俄羅斯為什麼只配一艘

作者:邰豐順

提起俄羅斯海軍,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其最大的水面戰鬥艦艇“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這艘艨艟巨艦在其軍旅生涯中可謂戰功顯赫,大名鼎鼎。

就其戰鬥力而言,

可以說僅次於美海軍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和法國的“戴高樂”號。中國的“遼寧”號航空母艦的前身“瓦良格”號就是“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的姊妹艦。

“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當時蘇聯海軍將其稱為稱作“重型載機導彈巡洋艦”而不是航母。

乍看上去,“庫茲涅佐夫”號是一艘大小和排量類似於美國中途島級的常規航母,但該艦裝備的導彈的數量卻大大超過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

“庫茲涅佐夫”號的飛行甲板四角安裝24套轉輪式“匕首”垂直發射系統,每套容納8枚9M331艦空導彈,全艦備彈192枚。“庫茲涅佐夫”號還有一道由近程武器系統(CIWS)組成的銅牆鐵壁,包括6門30毫米AK-630近防炮和不少於8套“栗樹”彈炮綜合系統。

該艦甚至還有自己的反潛防禦系統,

裝備兩套UDAV-1反潛/反魚雷火箭深彈系統,雖然UDAV-1不是什麼複雜的系統,但美國航母直到最近才配備類似裝備。

上述武器雖然令人印象深刻,但都是防禦性質的,“庫茲涅佐夫”號號真正的“攻擊鐵拳”是12枚P-700“花崗岩”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

近距離細品,會發現12根發射管被斜插入滑躍甲板下方,分成兩列,每列六根,發射筒蓋板覆蓋著和飛行甲板相同的防滑塗料,合上後完全與甲板融為一體,不影響艦載機滑躍起飛。

“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的服役使世界海軍中首次出現了滑躍起飛、攔阻降落這一新穎的航母起降方式。通常情況下,其載機方案為:20架蘇-33戰鬥機,15架卡-27反潛直升機,4架蘇-25UGT教練機和2架卡-31預警直升機。

2016年11月,“庫茲涅佐夫”號參加了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據著名軍事評論員田聿介紹,俄軍投入該艦的一個原因,似乎讓敵人無法觀察自己的戰機在何時起飛,從而達到出其不意,要知道赫梅米姆基地周圍敵人的眼線眾多,之前蘇-24和蘇-34前線轟炸機一起飛就暴露了。

國防部主辦的紅星電視臺把俄航母首戰敘利亞形容為“亮劍”,儘管中途經歷一些波折(諸如航行冒黑煙,

連墜兩架艦載機等等),但總體作戰效果是令人滿意的。

卡爾塔波洛夫透露,在打擊敘境內“恐怖分子”的基礎設施、軍事裝備及火力點的過程中,俄航母編隊共完成飛行任務420架次,消滅目標1252個,其中多半是由蘇-33完成的,而且該機還創下俄海軍艦載固定翼機歷史上的首次對地攻擊。

儘管該艦戰鬥力強,俄軍卻令人費解地只裝備了一艘。這是為什麼呢?第一個原因是沒錢。以美國為例,1995年服役的“斯坦尼斯”號造價45億美元,整個打擊群全壽命成本330億美元;2009年服役的“布希”號造價增至62億美元,新一代“福特”號的設計和建造費用進一步增105億美元,其全壽命成本必將更加高昂。

雖然“庫茲涅佐夫”級航母價格遠比美國的大型核動力航母低,但也不是軍費開支只有區區500多億美元的俄羅斯負擔得起的。第二個原因是沒技術。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只繼承了其大部分而不是全部的軍工產業,其大型水面艦艇的製造廠留在了烏克蘭——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是蘇聯時代唯一能製造航母的造船廠。

而近年來俄羅斯與烏克蘭大打出手使其從後者訂購航空母艦已經不可能,何況現在的烏克蘭也早就造不出航母來。而自身的造船工業連5000噸的軍艦都搞不掂,遑論航母這種動輒幾萬噸的大傢伙。

可是,“庫茲涅佐夫”號暴露的問題卻讓俄軍揪心:動力系統老是出故障,還黑煙滾滾;艦載機也讓人不省心,2016年11月13日,一架米格-29KR(據說是“藍色49”)墜海,飛行員被卡-27PS搜救直升機救回,當時3架米格-29KR完成對阿勒頗的偵察後返回“庫”號,首架飛機順利降落,第二架飛機在降落時拉斷一根攔阻索,但隨後勾住備用攔阻索成功降落。

由於攔阻索崩斷,第三架米格-29KR盤旋等待,最後因燃油耗盡而墜毀。12月4日,又有一架蘇-33在著艦中拉斷攔阻索墜海,飛行員安全彈射。這兩起事故反映出了該艦年久失修的窘況。

為此,俄羅斯必須對“庫茲涅佐夫”號進行升級。首先是動力系統的升級。俄海軍正在斟酌到底是用核反應爐還是燃氣輪機取而代之。

如果改成核動力,該航母便可以在世界大洋長期馳騁,幾十年都無需補給燃料,若選用燃氣輪機,它佔用的艦內空間遠小於鍋爐,但使用的高品質輕油非常昂貴,經濟性未必比鍋爐高。

其次是艦載機。有消息說俄海軍已下決心放棄 “花崗岩”導彈,騰出空間來擴大艦載機搭載量,預計能增加8架米格-29KR(或6架蘇-33),從而大幅提升重型航母的戰鬥力。

然而筆者認為,上述小修小補解決不了問題。如果想讓俄羅斯擁有一支符合其需要的艦載機部隊,建造新航母是必由之路。然而,迫於國力限制,對於俄羅斯來說,這條路顯得如此遙遠,以至於看起來在近期之內不可能實現。

作者簡介

邰豐順,著名軍事評論員,澎湃防務特約撰稿人,畢業於復旦大學。曾主持過澎湃觀棋欄目,並在《軍事文摘》、國際線上發表軍事評論多篇,受到廣泛關注,著有《海戰導彈》、《海戰雙雄——驅逐艦、護衛艦》等軍事著作,得到業界高度評價。

“亞太軍情觀察”作者均為資深軍事記者和評論員,專欄緊扣全球軍事熱點和動態,為讀者解析大國國防政策、地緣軍事動向、國際軍事技術、新型武器裝備以及軍事戰略思想等。

儘管該艦戰鬥力強,俄軍卻令人費解地只裝備了一艘。這是為什麼呢?第一個原因是沒錢。以美國為例,1995年服役的“斯坦尼斯”號造價45億美元,整個打擊群全壽命成本330億美元;2009年服役的“布希”號造價增至62億美元,新一代“福特”號的設計和建造費用進一步增105億美元,其全壽命成本必將更加高昂。

雖然“庫茲涅佐夫”級航母價格遠比美國的大型核動力航母低,但也不是軍費開支只有區區500多億美元的俄羅斯負擔得起的。第二個原因是沒技術。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只繼承了其大部分而不是全部的軍工產業,其大型水面艦艇的製造廠留在了烏克蘭——尼古拉耶夫造船廠是蘇聯時代唯一能製造航母的造船廠。

而近年來俄羅斯與烏克蘭大打出手使其從後者訂購航空母艦已經不可能,何況現在的烏克蘭也早就造不出航母來。而自身的造船工業連5000噸的軍艦都搞不掂,遑論航母這種動輒幾萬噸的大傢伙。

可是,“庫茲涅佐夫”號暴露的問題卻讓俄軍揪心:動力系統老是出故障,還黑煙滾滾;艦載機也讓人不省心,2016年11月13日,一架米格-29KR(據說是“藍色49”)墜海,飛行員被卡-27PS搜救直升機救回,當時3架米格-29KR完成對阿勒頗的偵察後返回“庫”號,首架飛機順利降落,第二架飛機在降落時拉斷一根攔阻索,但隨後勾住備用攔阻索成功降落。

由於攔阻索崩斷,第三架米格-29KR盤旋等待,最後因燃油耗盡而墜毀。12月4日,又有一架蘇-33在著艦中拉斷攔阻索墜海,飛行員安全彈射。這兩起事故反映出了該艦年久失修的窘況。

為此,俄羅斯必須對“庫茲涅佐夫”號進行升級。首先是動力系統的升級。俄海軍正在斟酌到底是用核反應爐還是燃氣輪機取而代之。

如果改成核動力,該航母便可以在世界大洋長期馳騁,幾十年都無需補給燃料,若選用燃氣輪機,它佔用的艦內空間遠小於鍋爐,但使用的高品質輕油非常昂貴,經濟性未必比鍋爐高。

其次是艦載機。有消息說俄海軍已下決心放棄 “花崗岩”導彈,騰出空間來擴大艦載機搭載量,預計能增加8架米格-29KR(或6架蘇-33),從而大幅提升重型航母的戰鬥力。

然而筆者認為,上述小修小補解決不了問題。如果想讓俄羅斯擁有一支符合其需要的艦載機部隊,建造新航母是必由之路。然而,迫於國力限制,對於俄羅斯來說,這條路顯得如此遙遠,以至於看起來在近期之內不可能實現。

作者簡介

邰豐順,著名軍事評論員,澎湃防務特約撰稿人,畢業於復旦大學。曾主持過澎湃觀棋欄目,並在《軍事文摘》、國際線上發表軍事評論多篇,受到廣泛關注,著有《海戰導彈》、《海戰雙雄——驅逐艦、護衛艦》等軍事著作,得到業界高度評價。

“亞太軍情觀察”作者均為資深軍事記者和評論員,專欄緊扣全球軍事熱點和動態,為讀者解析大國國防政策、地緣軍事動向、國際軍事技術、新型武器裝備以及軍事戰略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