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俄國和美國分別被稱為“民族的馬賽克”和“民族的熔爐”?為何一個解體了,一個目前仍然統一?

(組成蘇聯的15個加盟共和國)

蘇聯有15個加盟共和國,

這是盡人皆知的事實,與之對應,在每個加盟共和國境內,相應的少數民族——通常與國名相同,往往人口占比也最多。

少數民族在地理分佈上的特徵在蘇聯和沙俄時期是類似的。

儘管經歷了漫長沙俄和蘇聯時期,這些少數民族仍保留了自己的獨特性,看來俄國在民族融合和文化同化方面做得功課很不到位。

或許,正是這個嚴重的缺陷,導致了蘇聯有1991年分裂的基礎——雖然不是唯一的原因。

另一個有意思的對比是美國,按照人口比例算,美國少數民族、有色人種等的比重比俄國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他們並沒有要求獨立啊!為什麼呢?

(美國內戰的首要目的是國家統一)

除了美國內戰以戰爭的血腥形式嚴正警告了分裂分子其分裂行為是不被允許之外,

另一個原因也值得注意。

如前所述,俄國一直有少數民族的相對集中聚居區,這就是俄國被稱為“民族的馬賽克”的重要原因。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來,幾個世紀以來,俄羅斯人開始不斷的征服他們的鄰居,從莫斯科公國向東擴大到了太平洋,向西到了波羅的海,向北到了北冰洋,向南到了黑海和裡海,然後,俄國把征服的各個地區整合成為一個帝國,

就像把不同顏色的玻璃片拼在一起,組成一個馬賽克一樣。

馬賽克的每一塊玻璃片都保留了自身的顏色,俄國的各民族也保留了各自的獨特性。

1991年,馬賽克四分五裂,碎成了15片。俄國縮小成為俄羅斯,但是,這一次,俄羅斯民族在俄羅斯占了80%以上的絕對優勢地位,就如同在很多原來的加盟共和國裡少數民族的占比一樣。

(俄國向東向南之擴張)

美國與俄國類似的一點也是完成了一次擴張到太平洋的“遠征”,並在這一進程中踏平了所有印第安部落。

但不同的是,美洲大陸上的印第安人的數量,比起俄國征服地區的非俄羅斯民族的人口數量要少得多,並且,印第安人還遭到了大肆屠殺,此後,美國人就非常輕鬆的把倖存的所有印第安人驅趕到了為數不多的幾個居留地了事。

(美國擴張史)

與此同時,美國向全世界開放了移民的大門,這些移民們“混居”在一起,因此,很多不同民族的後代們常常共同生活在美國城市的同一個街道或同一棟樓裡,成為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鄰居。這與蘇聯的15個加盟共和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其中任意一個加盟共和國,某個少數民族都占了重大優勢。

此外,美國不僅是個“移民的國度”,更重要的是通過共同的美利堅文化同化了移民,使之接受美國的文化、制度等,加強了對美國的向心力。

(美國是個典型的移民國度)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美國一直是個富裕的國家,並且本土少有戰爭,這也大大增加了普通美國公民對美國的國家認同,增強了對移民的吸引力,畢竟,單個的人最關心的還是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品質和水準,既然美國能夠提供優越的生活,那為什麼還要搞獨立呢?

關於移民的流動,一個鮮明的反例是:大蕭條期間的1929-1933年,美國人口出現了罕見的外流——老百姓還是關心自己的飯碗啊!

(“大蕭條”期間,許多美國老百姓饑寒交迫。)

通過以上種種手段,美國變成了“民族的熔爐”,將各民族融為一體,其中的組成元素(如:黑人、墨西哥人、華人等)並沒有要求獨立或者自治,而俄國的亞美尼亞人、烏克蘭人等卻長期要求獨立。

這與蘇聯的15個加盟共和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其中任意一個加盟共和國,某個少數民族都占了重大優勢。

此外,美國不僅是個“移民的國度”,更重要的是通過共同的美利堅文化同化了移民,使之接受美國的文化、制度等,加強了對美國的向心力。

(美國是個典型的移民國度)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美國一直是個富裕的國家,並且本土少有戰爭,這也大大增加了普通美國公民對美國的國家認同,增強了對移民的吸引力,畢竟,單個的人最關心的還是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品質和水準,既然美國能夠提供優越的生活,那為什麼還要搞獨立呢?

關於移民的流動,一個鮮明的反例是:大蕭條期間的1929-1933年,美國人口出現了罕見的外流——老百姓還是關心自己的飯碗啊!

(“大蕭條”期間,許多美國老百姓饑寒交迫。)

通過以上種種手段,美國變成了“民族的熔爐”,將各民族融為一體,其中的組成元素(如:黑人、墨西哥人、華人等)並沒有要求獨立或者自治,而俄國的亞美尼亞人、烏克蘭人等卻長期要求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