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發展有多快?超八成海外留學生回國了

外媒關注中國留學生回國熱:有些領域中國最好

隨著中國國民教育消費支付能力的增強,“留學熱”日益升溫。人們在關注“留學熱”的同時,“海歸潮”也逐漸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

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為54.45萬人,同年回國留學生人數為43.25萬人。

西班牙《國家報》網站7月18日發表文章稱,過去15年來,海歸的中國留學生比例從15%提高到80%。這個增長比例前所未見,背後的原因包括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或者僅僅是因為移民政策導致中國留學生無法待在留學國家。

文章稱,幾位在全球最好大學求學並承認已經收到中國國企、大學甚至市政府工作邀請的、不願透露姓名的博士生透露,中方提供的條件讓人難以拒絕:天價薪酬、中國任意大城市的居住許可、稅收減免、幫助解決住房問題還有子女入學問題,等等。

他們當中一些人已經準備回國,但並不僅僅是為對方提供的優越條件:“當然國內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例如污染嚴重等,但是我所研究的量子物理領域不受這些因素影響,最好的研究成果就在這裡”,另一位美國著名學府博士畢業、現在北京生活工作的海歸學者說。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回國?

這篇報導描述的雖然不盡全面,但也讓我們再次注意到中國留學生發展的問題。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回國呢?

一、留下困難,身份難轉正

留學生都經歷過這個難題,

在國外拿身份遇到問題,或者看不到獲得身份的希望,與其繼續黑下去或者在幾年內都為身份而艱難掙扎,還不如回中國走一條光明大道,身份證就夠了。

二、出於家庭團聚考慮,沒有文化認同感

對中國人來說,注重父母親情、天倫之樂是天性。與在國外一個人孤苦伶仃、艱苦打拼相比,回國也不是一個非常差勁的選擇,可能開始工作辛苦點、生活艱辛點,

但生活逐漸穩定,有車有房,上有高堂侍奉,下有兒女繞膝,親戚朋友一大堆。因此,對於父母在國內,而且因為經濟原因或者老人不習慣國外生活也不可能接他們出國同住的留學生們,海歸也就是個必然選擇了。

三、回國起點高,競爭優勢明顯

作為本科文科類專業畢業的留學生,與外國人競爭不具有優勢,家裡條件還不錯的話,回國可以利用較好的社會關係,最起碼可以安排個國企、公務員或其他類似工作,

家境更好的當然就可以直接接手企業了。何樂而不為呢?

四、少數精英型

還有一種回國的牛人們屬於極少數精英型,他們為了祖國繁榮富強和自己事業的更大進步,義無反顧地回國了。不過,這類人往往是假海歸,身份、妻子和孩子都在國外,每年回國呆幾個月而已。

除此以外,知乎上的網友還說出了留學生回國的“中國情懷”。一名網友以親身經歷說明每個地方都有值得留下的理由,但屬於中國人的身份只有在國內才能找到:

還有的認為自己的小家一定要把父母算上才能算作完整的大家,所以家庭也是回國因素的重中之重。

還有的網友愛國之心溢於言表,認為個人價值要在祖國繁盛的大背景下才能實現。

國家政策助力“回國潮”

即使不談“愛國情結”,國家在政策上的支持,為留學歸國人員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在客觀上對“回國潮”的行程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西班牙《國家報》發表的文章分析稱,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就開展了多項計畫來扭轉人才外流趨勢。經濟增長和政治穩定有利於這個過程,但是中國政府的政策和各省競相採取措施爭取高端人才留下,也是促使人才回流的重要原因。

CCG秘書長苗綠認為良好的工作機會和國際化的薪酬待遇是吸引留學生回國的主要影響因素。調查發現,對留學回國人員吸引力較大的措施主要包括提供有發展前景的工作機會、提供國際化的薪酬待遇,這兩項分別占比58.8%、47.7%。其次是放開出入境限制(30.5%)、支持重大科研項目(28.7%)、取消戶籍限制(28.3%)、解決回國養老問題(19.4%)。吸引力相對較小的是提供融資擔保、提供一次性獎勵、為配偶或子女隨遷提供幫助。

留學生回國後發展不容樂觀

雖然留學越來越成為國內家長為孩子選擇求學道路的一種方式,但是留學生未來的發展仍然不容樂觀。

一、中國留學生海內外就業都面臨激烈競爭

《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6)》調查資料顯示,中國留學生海外就業和回國就業面臨的競爭加劇。隨著社會對海歸就業的關注度提升,海歸光環在媒體報導中已經逐漸暗淡。中國留學生海外就業和回國就業都面臨競爭加劇的現實情況。

一方面,中國留學生群體的數量龐大;另一方面,隨著國際留學生的數量不斷增加,各國收緊工作簽證制度,國際留學生完成學業後在留學所在國留學繼續工作的可能性在變小。

2011年-2014年間中國學生的H-1B中簽人數統計

外國人在美國合法工作所需的H-1B簽證數量的增加有限,國際留學生增加而獲得工作簽證的機會沒有同步增加,意味著可以在美國積累工作經驗,或者通過工作申請永久居留權的機會也在減少。

國際形勢嚴峻的同時越來越多留學人員考慮回國發展。到2015年底,我國各類留學回國人員達到40.91萬人,自1978年至2015年回國人員總數達221.86萬隨著留學回國人員數量的激增,他們的就業也開始面臨激烈的競爭,留學回國人員與國內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也更加激烈。

雖然競爭激烈,但是根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2016年中國留學生回國就業調查,海歸就業難的問題並沒有明顯加劇。85.9%的海歸能在6個月內找到工作,與2013年的調查基本一致。其中3個月內找到工作的占68%,略高於2013年的調查。

二、超過六成的留學回國人員在基層崗位工作

那麼,回國後的留學生都選擇在哪裡工作呢?資料顯示,留學人員回國就業紮推在一線城市,就業集中在金融行業,整體工作滿意度不高。

留學回國人員就業方面存在如下特徵:第一,就業區域集中於一線城市,位居前三名的是北京、上海、廣州,分別占比29.1%、11.5%、6.1%。

第二,就業較為集中的行業是金融業、傳統製造業、教育科研、電子資訊,分別占19.4%、11.5%、10.8%、9.6%。

第三,超過六成的留學回國人員在基層崗位工作,實際薪酬低於其期望薪酬,所學專業與工作匹配度、工作滿意度均較低。其中,僅有26.4%的被調查者第一份工作起薪高於一同進入單位的國內學生。16.5%的留學回國人員在所學專業與實際從事工作的匹配度方面“非常匹配”。對當前工作持“非常滿意”態度的僅為3.5%,選擇“滿意”的為27.1%。

三、過六成的國外讀研畢業生三年後已回國,半數居住在直轄市

資料顯示,國外讀研畢業生三年後半數居住在直轄市,發展優於國內讀研畢業生。

麥可思研究院對2011屆和2012屆國外讀研畢業生三年後的狀態進行了追蹤調查,研究發現,與同屆國內讀研畢業生相比,近兩年的留學人員回流率趨於平緩,超過六成的國外讀研畢業生三年後已回國,回國後居住在直轄市的占比近一半。

三年後,這些畢業生的主要去向是工作和讀研、自主創業,海外讀研的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要遠高於國內讀研的畢業生。就業方面,回國畢業生大多數就職于國際化特點顯著、規模大的企業。2012屆國外讀研畢業生的就業品質與2011屆相比有所提高,且優於國內讀研畢業生。

四、“海歸”回國後更傾向于創業

相比國內畢業的學生,留學生回國後創業熱情更高。在被調查的留學回國人員中,有超過1/10(11.9%)的人選擇了創業,按照性別進行分組後發現,13.2%的男性選擇創業,8.2%的女性選擇創業。選擇創業的比例遠高於國內大學生畢業創業比例(根據麥可思調研,近三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呈現上升趨勢,2015屆大學生創業比例為3.0%)。

隨著中國國民教育消費支付能力的增強,“留學熱”日益升溫。而隨著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和國內市場的發展,“海歸潮”將逐漸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

資料分析整理自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參考消息網及網路

編輯:撕紙小妹

除此以外,知乎上的網友還說出了留學生回國的“中國情懷”。一名網友以親身經歷說明每個地方都有值得留下的理由,但屬於中國人的身份只有在國內才能找到:

還有的認為自己的小家一定要把父母算上才能算作完整的大家,所以家庭也是回國因素的重中之重。

還有的網友愛國之心溢於言表,認為個人價值要在祖國繁盛的大背景下才能實現。

國家政策助力“回國潮”

即使不談“愛國情結”,國家在政策上的支持,為留學歸國人員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在客觀上對“回國潮”的行程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西班牙《國家報》發表的文章分析稱,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就開展了多項計畫來扭轉人才外流趨勢。經濟增長和政治穩定有利於這個過程,但是中國政府的政策和各省競相採取措施爭取高端人才留下,也是促使人才回流的重要原因。

CCG秘書長苗綠認為良好的工作機會和國際化的薪酬待遇是吸引留學生回國的主要影響因素。調查發現,對留學回國人員吸引力較大的措施主要包括提供有發展前景的工作機會、提供國際化的薪酬待遇,這兩項分別占比58.8%、47.7%。其次是放開出入境限制(30.5%)、支持重大科研項目(28.7%)、取消戶籍限制(28.3%)、解決回國養老問題(19.4%)。吸引力相對較小的是提供融資擔保、提供一次性獎勵、為配偶或子女隨遷提供幫助。

留學生回國後發展不容樂觀

雖然留學越來越成為國內家長為孩子選擇求學道路的一種方式,但是留學生未來的發展仍然不容樂觀。

一、中國留學生海內外就業都面臨激烈競爭

《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6)》調查資料顯示,中國留學生海外就業和回國就業面臨的競爭加劇。隨著社會對海歸就業的關注度提升,海歸光環在媒體報導中已經逐漸暗淡。中國留學生海外就業和回國就業都面臨競爭加劇的現實情況。

一方面,中國留學生群體的數量龐大;另一方面,隨著國際留學生的數量不斷增加,各國收緊工作簽證制度,國際留學生完成學業後在留學所在國留學繼續工作的可能性在變小。

2011年-2014年間中國學生的H-1B中簽人數統計

外國人在美國合法工作所需的H-1B簽證數量的增加有限,國際留學生增加而獲得工作簽證的機會沒有同步增加,意味著可以在美國積累工作經驗,或者通過工作申請永久居留權的機會也在減少。

國際形勢嚴峻的同時越來越多留學人員考慮回國發展。到2015年底,我國各類留學回國人員達到40.91萬人,自1978年至2015年回國人員總數達221.86萬隨著留學回國人員數量的激增,他們的就業也開始面臨激烈的競爭,留學回國人員與國內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競爭也更加激烈。

雖然競爭激烈,但是根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2016年中國留學生回國就業調查,海歸就業難的問題並沒有明顯加劇。85.9%的海歸能在6個月內找到工作,與2013年的調查基本一致。其中3個月內找到工作的占68%,略高於2013年的調查。

二、超過六成的留學回國人員在基層崗位工作

那麼,回國後的留學生都選擇在哪裡工作呢?資料顯示,留學人員回國就業紮推在一線城市,就業集中在金融行業,整體工作滿意度不高。

留學回國人員就業方面存在如下特徵:第一,就業區域集中於一線城市,位居前三名的是北京、上海、廣州,分別占比29.1%、11.5%、6.1%。

第二,就業較為集中的行業是金融業、傳統製造業、教育科研、電子資訊,分別占19.4%、11.5%、10.8%、9.6%。

第三,超過六成的留學回國人員在基層崗位工作,實際薪酬低於其期望薪酬,所學專業與工作匹配度、工作滿意度均較低。其中,僅有26.4%的被調查者第一份工作起薪高於一同進入單位的國內學生。16.5%的留學回國人員在所學專業與實際從事工作的匹配度方面“非常匹配”。對當前工作持“非常滿意”態度的僅為3.5%,選擇“滿意”的為27.1%。

三、過六成的國外讀研畢業生三年後已回國,半數居住在直轄市

資料顯示,國外讀研畢業生三年後半數居住在直轄市,發展優於國內讀研畢業生。

麥可思研究院對2011屆和2012屆國外讀研畢業生三年後的狀態進行了追蹤調查,研究發現,與同屆國內讀研畢業生相比,近兩年的留學人員回流率趨於平緩,超過六成的國外讀研畢業生三年後已回國,回國後居住在直轄市的占比近一半。

三年後,這些畢業生的主要去向是工作和讀研、自主創業,海外讀研的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要遠高於國內讀研的畢業生。就業方面,回國畢業生大多數就職于國際化特點顯著、規模大的企業。2012屆國外讀研畢業生的就業品質與2011屆相比有所提高,且優於國內讀研畢業生。

四、“海歸”回國後更傾向于創業

相比國內畢業的學生,留學生回國後創業熱情更高。在被調查的留學回國人員中,有超過1/10(11.9%)的人選擇了創業,按照性別進行分組後發現,13.2%的男性選擇創業,8.2%的女性選擇創業。選擇創業的比例遠高於國內大學生畢業創業比例(根據麥可思調研,近三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呈現上升趨勢,2015屆大學生創業比例為3.0%)。

隨著中國國民教育消費支付能力的增強,“留學熱”日益升溫。而隨著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和國內市場的發展,“海歸潮”將逐漸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

資料分析整理自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參考消息網及網路

編輯:撕紙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