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LISA 探路者任務終結,歐空局已邁出太空引力波探測第一步

格林威治標準時間2017年7月18日18時,LISA 探路者航天器接收到了其任務的最後一條指令,即關閉系統並停止所有無線電傳輸。它是歐洲空間局為探測空間引力波而發射的小型衛星,

其高3.1米、橫截面直徑2.4米、重約1.9噸,由歐洲航空防務與航太公司生產,造價超過4億歐元。

2015年12月3日,LISA探路者在法國圭亞那航太中心隨一枚“織女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LISA升空約1小時45分鐘後與火箭分離,進入橢圓形臨時軌道,其後用十天左右時間將軌道高度提升至4.5萬公里,

再經過為期6周的太空旅行,抵達位於太陽和地球連線延長線上的“拉格朗日點”,距離地球表面150萬公里。

1916年,愛因斯坦發表的廣義相對論從理論上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認為其產生於大品質天體加速、碰撞或者黑洞合併等天體事件。因此,引力波被比喻為宇宙的“時空漣漪”,就像把石頭丟進水裡產生的波紋一樣。直到2016年之前,科學家們始終未能在地面觀測到引力波並證實它的存在。

LISA探路者不僅肩負著探測引力波的重任,還要測試在空間中建設一個引力波天文臺所必需的技術。

LISA專案的歷程可謂一波三折,其最早由NASA啟動,在最初的設想中計畫發射3個探測器,使其兩兩之間形成相距500萬千米的干涉臂,構成3個空間鐳射干涉儀來探測引力波的信號。但是500萬千米的距離太過遙遠,對機器的探測精度和穩定性要求極高,導致研發進行到一半,

由於技術難度超出預期,只能一再拖延發射期。

2007年,NASA將LISA專案的3個探測器被削減為1個,之後是否再發射要視這1個的運行情況而定,但是隨之而來的金融危機使得項目資金被砍,NASA只好將LISA轉讓給歐洲空間局。接手的歐空局也沒有能力在短期內實施完整的LISA專案,

同NASA一樣,歐空局也選擇先發射一個探測器,即LISA探路者的由來,並計畫在2034年啟動完整的LISA專案。

從2015年12月發射以來,雖然沒有檢測到引力波,但LISA探路者已經用16個月的時間證明了利用現有技術建設大型太空引力波天文臺是可行的,其內部帶有兩個品質為2公斤的金鉑合金立方體並在太空中釋放。

科研人員利用探測器上的鐳射干涉儀,以極高精度測量了兩個金屬塊的相對距離,

結果兩者幾乎保持靜止,這表明歐空局已具備能確保航天器內的兩個品質塊不受除引力外的其他力影響而保持自由懸浮狀態的能力,即掌握了建設大型引力波天文臺的關鍵技術。

而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卻是在地面上,2016年2月,由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以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聯合建設“鐳射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探測到了13億光年之外的兩顆黑洞在合併的最後階段產生的引力波。

今年6月,歐空局下屬科學項目委員會一致決定,將探測引力波的LISA專案正式確定為歐空局第三次大型空間任務(L3),據悉,NASA也有意出資10億歐元重回LISA項目。雖然LIGO在引力波探測上取得領先,但LISA也邁出了引力波太空探測的第一步,誰是第一個發現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使引力波不再神秘,並帶動鐳射、材料和電腦等諸多學科的發展。

今年6月,歐空局下屬科學項目委員會一致決定,將探測引力波的LISA專案正式確定為歐空局第三次大型空間任務(L3),據悉,NASA也有意出資10億歐元重回LISA項目。雖然LIGO在引力波探測上取得領先,但LISA也邁出了引力波太空探測的第一步,誰是第一個發現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使引力波不再神秘,並帶動鐳射、材料和電腦等諸多學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