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遠去的鄱陽老地名,每一個都是沉甸甸的歷史……

有人說,一部城市地名的演變史,就是一部城市的發展史。

正因為這些地名的存在,才使城市顯得厚重而有內涵。然而,隨著歲月的變遷,一些老地名已經消失,或被替代,或正在消失。它們就像一幕幕風情劇,在歷史的長河中一閃而過,留給人們的,只有無盡的遐思和回憶。

姚公渡

古稱蘆洲,位於鄱陽老大橋下游至樂安省與昌江水交匯上游沿河一帶,當年來來往往的人都是由這裡坐船進入鄱陽。據傳說在這一帶,有一姚姓在京為官,

為方便大家來往鄱江兩岸,在此捐資造渡船渡送行人,在民間有“老爺渡,渡老爺”的傳聞。後來,姚公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樂善好施的行為,故取名姚公渡。

姚公渡

姚公渡,一直以來是鄱江上游的古漁村,漁俗文化濃厚。後因拆遷,遷至洪邁大道。

當年中國的商人們在此將饒州景德鎮出產的瓷器,饒州浮梁茶葉一起裝船,浩浩蕩蕩地駛入長江,然後沿長江出海或到茶葉集散地漢口。此段水路是中國商人們萬里瓷器、茶路中最原始的水路,亦是江西饒州瓷、饒州茶的主要外銷通道。因此,姚公渡下游附近一帶,可以說得上是中國瓷器茶葉水上之路的起點。

架木棚

架木棚 昌江、樂安省交匯處

架木棚,位於樂安省、昌江水交匯下游至張王廟老碼頭沿河一帶,此處原是王家河之船碼頭,後因都昌黃、楊、劉三姓逃難至此,借地搭棚以為棲身之地,後漸次有了起色,遂有先富之家起工蓋房,然而足下之地,系借王家河之船碼頭,便與王氏家族商議。於是在此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景觀,

一字排列的新房屋頂全部蓋著船篷,故此地名架木棚。後因黃、楊、劉三姓在此繁衍生息紮下了根,又與王家河聯姻甚厚,幾經蹉商,王家河人礙於情面勉強同意他們蓋瓦,但地名一直沿用下來。如今,架木棚,已拆遷,不復存在。

茅園裡

茅園裡節節高

今分茅園裡東、茅園裡西區域,茅園西已搬遷。位於上東湖岸邊與球場湖岸之間,此處多菜園地,舊時是鄱陽浪蕩子弟、流氓地痞尋歡作樂的煙花場所,這一帶古時有眾多妓寮,如同南京人眼中的秦淮河。茅園裡,舊城時期為城之郊外,臨近張王廟。舊時在張王廟一帶,商賈雲集、相當繁華,張王廟碼頭又是鄱陽水陸交通的樞紐中心點,人潮湧動,各種娛樂活動美食小吃應有盡有,商客行人流動人口較多,相對偏僻的荒郊茅園裡就興起了青樓倡寮生意,解放後已不存在。

夾積巷

夾積巷

位於解放街東,直通康復路,又與合子巷相連,舊時巷內有兩座鹽倉,巷子比較狹窄,相當幽靜。

大巷口

鄱陽老天主堂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1),法籍教士陶文膳,重建天主堂于鄱陽解放街大巷口,分男堂(原縣委老黨校)、女堂(現鄱陽血防站、防疫站、民生養老院),其規模相當大。此後在此分別有美國、法國、義大利等國神父、修女相繼到此傳教,與此周邊的鄰里都建立了深厚友誼。這些神父、修女、傳教士們也都非常有愛心,在戰亂饑荒年代,他們經常在此收留一些流離失所的鄱陽孤兒孩童,從小就教育他們讀書練字。一旦有小孩受傷,修女們也會用先進的西方醫術,為這些孩童醫療看病。在今天鄱陽,也仍有一些曾被天主堂收養的小孩,可如今基本也都已老去。

信徒家中的壁畫

大巷口天主堂,這就是當年帝國主義入侵鄱陽的歷史見證。行走在這裡,遠望大清末年傳教士的教堂端莊蘊藉卻又不乏情感,在這裡有西方傳教士在鄱陽仁愛、扶貧親民友善的一面,也有鄱陽近代被列強侵佔的一面,這是一段最珍貴的城市記憶。

景德寺

景德寺

景德寺巷,位於解放街東鄱陽鎮中學旁,此巷前通饒河後臨東湖,因此處在唐開元十年建有景德寺得名。景德寺舊址,1929年改為景德小學,今為鄱陽鎮中學。

郭西廟

郭西廟 饒州永平監所在地

郭西廟既是廟宇,又是地名,此處也是饒州永平監遺址。郭西廟地處解放街東,廟內祈祀者為梁昭明太子蕭統。據說南遷鄱陽的蕭氏家族為顯示自己為望族和維繫其宗族關係,特從池州迎來蕭統神像于鄱陽縣城建廟宇奉祀。因蕭統祠建池洲城郭西,襲為舊名。

德新橋

磨子橋

德新橋,老地名,又叫新橋。位於鄱陽城老街中段,古城永平門外。石拱10.4m,寬1.65m,高44m。建于宋嘉佑三年(1058),橋上有亭,亭右有觀音堂。明永樂元年(1403)重建,萬曆年間(1573-1620)毀。清康熙三年(1664)重建,咸豐三年(1853)毀。1953年2月重建,並改名新橋。

新橋餅店

德新橋之所這麼出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東湖十景之一的“新橋酒簾”。“橋邊窗戶小家樓,新釣魚肥酒旋篘。可是東風能喚客,青簾舞過柳梢頭。

華光巷

華光巷1號

位於鄱陽解放街德新橋下首,清嘉慶三年,因巷內建有華光廟,祀華光菩薩得名。舊時,廟前為說書場。

巡官巷

巡官巷

位於解放街東,老頭子炒粉旁邊。隋大業年間,鄱陽郡守梁文謙、巡官劉宗宏將東門口至姚公渡地段,以工代賑,“培土成市”,後逐漸形成號稱饒州十裡貫連東西的繁華街市。鄱陽人為了紀念巡官劉宗宏的功德,人們建巡官廟,時節祭祀,聚居廟旁的人家形成弄巷,稱之為巡官巷。

稅務巷

稅務巷

稅務巷位於解放街東門口附近,因此處建有總管廟而得名。宋朝時建,祀鄱陽稅務總管,婺源人胡靖一。上司督征催繳,胡迫於嚴令,傾自己家財上繳,後投水而死,遺書以屍諫,百姓感戴立廟以祀。廟內有“諫君苛稅”、“以身殉國”等牌匾。清咸豐三年毀,後重建,現廟宇為居民宅基。

瓷器巷

瓷器巷

位於東門口解放街東一帶,正對鄱陽港口,舊名牆角巷,後因此處多瓷器店而易名瓷器巷。

縱觀鄱陽,

老地名刻印著饒州先民,

開拓城市的歷史進程。

老地名,是歷史的見證,

文化的記憶,情感的寄託,

對於在外的遊子而言,

老地名,照亮了他們回家的路。

文字| 舒 鋒

攝影| 王忠華 徐國華 陳昱鋒

商客行人流動人口較多,相對偏僻的荒郊茅園裡就興起了青樓倡寮生意,解放後已不存在。

夾積巷

夾積巷

位於解放街東,直通康復路,又與合子巷相連,舊時巷內有兩座鹽倉,巷子比較狹窄,相當幽靜。

大巷口

鄱陽老天主堂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1),法籍教士陶文膳,重建天主堂于鄱陽解放街大巷口,分男堂(原縣委老黨校)、女堂(現鄱陽血防站、防疫站、民生養老院),其規模相當大。此後在此分別有美國、法國、義大利等國神父、修女相繼到此傳教,與此周邊的鄰里都建立了深厚友誼。這些神父、修女、傳教士們也都非常有愛心,在戰亂饑荒年代,他們經常在此收留一些流離失所的鄱陽孤兒孩童,從小就教育他們讀書練字。一旦有小孩受傷,修女們也會用先進的西方醫術,為這些孩童醫療看病。在今天鄱陽,也仍有一些曾被天主堂收養的小孩,可如今基本也都已老去。

信徒家中的壁畫

大巷口天主堂,這就是當年帝國主義入侵鄱陽的歷史見證。行走在這裡,遠望大清末年傳教士的教堂端莊蘊藉卻又不乏情感,在這裡有西方傳教士在鄱陽仁愛、扶貧親民友善的一面,也有鄱陽近代被列強侵佔的一面,這是一段最珍貴的城市記憶。

景德寺

景德寺

景德寺巷,位於解放街東鄱陽鎮中學旁,此巷前通饒河後臨東湖,因此處在唐開元十年建有景德寺得名。景德寺舊址,1929年改為景德小學,今為鄱陽鎮中學。

郭西廟

郭西廟 饒州永平監所在地

郭西廟既是廟宇,又是地名,此處也是饒州永平監遺址。郭西廟地處解放街東,廟內祈祀者為梁昭明太子蕭統。據說南遷鄱陽的蕭氏家族為顯示自己為望族和維繫其宗族關係,特從池州迎來蕭統神像于鄱陽縣城建廟宇奉祀。因蕭統祠建池洲城郭西,襲為舊名。

德新橋

磨子橋

德新橋,老地名,又叫新橋。位於鄱陽城老街中段,古城永平門外。石拱10.4m,寬1.65m,高44m。建于宋嘉佑三年(1058),橋上有亭,亭右有觀音堂。明永樂元年(1403)重建,萬曆年間(1573-1620)毀。清康熙三年(1664)重建,咸豐三年(1853)毀。1953年2月重建,並改名新橋。

新橋餅店

德新橋之所這麼出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東湖十景之一的“新橋酒簾”。“橋邊窗戶小家樓,新釣魚肥酒旋篘。可是東風能喚客,青簾舞過柳梢頭。

華光巷

華光巷1號

位於鄱陽解放街德新橋下首,清嘉慶三年,因巷內建有華光廟,祀華光菩薩得名。舊時,廟前為說書場。

巡官巷

巡官巷

位於解放街東,老頭子炒粉旁邊。隋大業年間,鄱陽郡守梁文謙、巡官劉宗宏將東門口至姚公渡地段,以工代賑,“培土成市”,後逐漸形成號稱饒州十裡貫連東西的繁華街市。鄱陽人為了紀念巡官劉宗宏的功德,人們建巡官廟,時節祭祀,聚居廟旁的人家形成弄巷,稱之為巡官巷。

稅務巷

稅務巷

稅務巷位於解放街東門口附近,因此處建有總管廟而得名。宋朝時建,祀鄱陽稅務總管,婺源人胡靖一。上司督征催繳,胡迫於嚴令,傾自己家財上繳,後投水而死,遺書以屍諫,百姓感戴立廟以祀。廟內有“諫君苛稅”、“以身殉國”等牌匾。清咸豐三年毀,後重建,現廟宇為居民宅基。

瓷器巷

瓷器巷

位於東門口解放街東一帶,正對鄱陽港口,舊名牆角巷,後因此處多瓷器店而易名瓷器巷。

縱觀鄱陽,

老地名刻印著饒州先民,

開拓城市的歷史進程。

老地名,是歷史的見證,

文化的記憶,情感的寄託,

對於在外的遊子而言,

老地名,照亮了他們回家的路。

文字| 舒 鋒

攝影| 王忠華 徐國華 陳昱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