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把承德講給世界聽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尋蹤」系列報導之三——前宮:一個王朝的“中華濃縮版”(下篇)

味道。

是木香。它們從百年楠木的裂隙裡鑽出來,猶如黑色大幕下,一股股曼妙的煙霧嫋娜而起,餘音繞梁。

是草香。一人多高的蒿草擋住了西暖閣的窗棱,小孩子跑過去,沙半雞驚慌失措,

撲啦啦從野草叢裡鑽出來,直跳進屋裡去。

是墨香。康乾二帝的題匾滿園子都是的,前宮裡的那些匾額,更像是夜空裡的星星,幾百年裡有了靈魂的。小孩子走進這裡,手裡不帶上一本書,便像少了些什麼。

我在這裡不停地走,慢慢地看。

與我同行的一位女學者,和我講她小時候在這園子裡發生的事。

“這就是活生生的歷史啊,如果當年我們的歷史課在這裡上該有多好。

”她說,閉上眼睛,想到這一片宮殿區,最先浮現在腦海裡的,竟然是她的味道。或許,那是她青春的味道,卻一定不僅僅如此。

而猶如中國近現代史“晴雨錶”的這一片園子,如果能夠自己選擇,她會喜歡什麼味道呢?是萬國來朝,拜夀晨起,春雨初霽後的慵懶,還是故國風雨大廈將傾時的那一抹斜陽的棉花香?

如今,昔日的前宮已經成為館藏三萬件珍品的省級宮廷遺址類博物館。

三萬件珍品,每一件都是一個故事。史海鉤沉,我想試著擷取三朵,聽他們給孩子們講講這裡的故事,這裡的味道。

“煙波致爽”殿西暖閣

1820 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

煙波致爽主殿裡,西洋鐘滴答作響。

東兩間,聖祖康熙帝題寫的“戒急用忍”匾仍高高地掛著。一身藍袍的大臣們焦急地握緊雙手,

身體卻不敢胡亂走動。

西次間,佛龕香花熏香繚繞,琺瑯八寶俱全。穿過佛堂,來到西稍間的西暖閣。床榻上,一位老者雙目緊閉,不停地喘著粗氣,已經說不出話來。間或有身著華服的女人低低的啜泣聲,太醫一路小跑,額角全是汗。

幾天前,61 歲的嘉慶帝啟程到避暑山莊主持木蘭秋獮典禮,皇次子智親王綿甯、皇四子瑞親王綿忻以及諸位王公大臣隨他一同前往。

出發時,嘉慶“身體豐腴,精神強固”。一行人從北京到避暑山莊一共走了六天,七月的京郊異常炎熱,酷暑難耐加上旅途疲憊,他在路上就感到身體不適。二十四日,嘉慶到達避暑山莊後,“覺痰氣上壅,至夕益盛”。但仍於當晚按行程安排,到城隍廟拈香以及到永佑宮行禮。

這天上午,皇帝病情嚴重,臥床不起,“痰氣上湧”,說話困難。下午便急劇惡化,已不能說話,隨行太醫束手無策。

正是盛夏時分,天氣悶熱,天邊漸漸暗下來,沉悶的雷聲在空中響起,閃電忽至,瓢潑大雨傾盆而下。又是一聲雷,在電閃雷鳴中,嘉慶帝在煙波致爽殿西暖閣的龍床上停止了呼吸。

“煙波致爽”是清帝駐蹕山莊的寢宮,康熙三十六景中第一景。康熙帝說這裡“四圍秀嶺,十裡平湖,致有爽氣”,地勢“宏敞高明,旁挹雲嵐,後帶湖渚,為三十六景之冠”,故題名“煙波致爽”。

從1711 年大殿落成,百多年來,煙波致爽殿伴著康乾二帝將中國封建統治推上歷史頂峰。被世人奉為“勤於政務”的嘉慶皇帝,並不能以一己之力遏制帝國從盛世的頂峰向下衰落的大勢,閉目塞聽的清王朝已經在世界發展變革的洪流中漸行漸遠。他一生的忙碌伴隨著暮年帝國的疲憊在西暖閣畫上一個句號,但一個王朝屈辱地被迫開放與變革的痛楚也從這裡悄然開始。

“禦賞”印與“同道堂”印

“我們曾經見證歷史!”

“在園子裡發生的故事多了,你說哪一段?”

“辛酉政變。”

“……”

設想避暑山莊裡的寶貝們開會排排坐,那麼有兩方印一定是上座的老大哥。在那個風波詭譎的年代裡,這兩方印以其無與倫比的歷史價值,親眼見證了那一段歷史。

“禦賞”印,通高5cm,印面2×1cm,壽山石質;“同道堂”印,通高8cm,印面2×2cm,青田石質。這兩方印章光素無紐,質地、篆工均非上乘,但它們卻是清朝歷史事件辛酉政變的實物見證。如今,館藏為複製品,原件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個年代。秋分時節,天氣轉涼。

這天上午,京都北郊的驛道上,忽然塵土飛揚,一隊人馬從南往北倉皇而來。

嘉慶帝於西暖閣病逝四十年後,蕭疏冷落的避暑山莊又一次熱鬧起來。1860 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咸豐帝倉皇間以木蘭秋獮為名,帶著小皇子載淳、皇后鈕祜祿氏和懿貴妃來到避暑山莊避難。煙波致爽殿西暖閣裡,火地灶內添燒的“紅蘿炭”劈啪作響,一位身著黃袍的男子呆望著眼前厚厚的一疊奏摺,最上面的,是在北京督辦和局的恭親王奕䜣發來的奏章,圓明園燒了,割地賠款……朱紅顏色的墨那麼刺眼,咸豐帝哆嗦著,竟不知如何下筆。然而,不批“准”字又能怎樣呢?

踱步至東兩間,抬眼就是聖祖的“戒急用忍”四字。咸豐抓起紙筆,一遍遍地,不停地寫這四個字。

風雨飄搖。

1861年農曆七月十七日,咸豐帝病歿於西暖閣中。臨終前留下了三項遺命:一是讓六歲的皇子載淳繼位;二是任命八大臣輔佐政務;三是賜給慈安“禦賞”印,賜給載淳“同道堂”印。八大臣如擬“上諭”或下“詔旨”,必須加印“禦賞”和“同道堂”兩方印章,代替硃筆,以鉗制贊襄政務八大臣。

據《熱河密劄》記載:“兩璽均大行所賜,母后用‘禦賞’璽,上用‘同道堂’璽,凡應朱筆處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由於載淳年幼,“同道堂”印便被其生母慈禧控制在自己手中,代子鈐印,從而取得了干預朝政的權力)。

兩方印,沉甸甸的,寫下的是一個民族的未來。

咸豐十一年八月初一,奕䜣獲准趕到承德避暑山莊叩謁咸豐梓宮。奕䜣悲痛至極,“伏地大慟,聲徹殿陛,旁人無不下淚。”

而就在涕淚俱下的背後,在煙波致爽殿旁邊的“西所”小跨院裡,慈禧在這裡與恭親王奕䜣避開監視,在這裡秘密結盟,一場被史學家稱為“辛酉政變”的序幕由此拉開。

咸豐十一年(1861 年)10 月,慈禧讓肅順護送咸豐的梓宮走大路,她和載垣、端華則由小路提前4 天到達北京。11 月1日梓宮剛到北京,第二天一早便發動了政變,八大臣盡數發落,緊接著,慈禧宣佈廢除八大臣原擬的祺祥年號,改次年(1862年)為“同治”元年,表示東、西二太后共同治理朝政。一出“辛酉”話劇在年輕的女子慈禧的導演下只用了短短三天,便奪得了清中央政府的最高權力。“禦賞”和“同道堂”這兩方印章則作為當時宮廷鬥爭的重要工具,見證了這一段重要歷史。

慈禧離開山莊後不久,便發佈了一道詣旨,“所有熱河一切未竟工程,著即停止”。從此,避暑山莊的皇家氣韻漸逝,空餘荒草暮鴉在風雨中搖曳。

“西所”裡的擘窠大字

煙波致爽殿西跨院。

一位身著旗裝的妙齡女子正在寫大字。

“龍、虎、松、齡”……擘窠(bò kē)大字,端莊挺拔,蒼勁有力。女子眼神明麗,兩道劍眉英氣逼人,正用拇指和食指間的“虎口”緊緊握筆,像抓住了一個乾坤。

她,就是跟隨咸豐帝住在這裡的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又名慈禧。她住的地方人稱“西所”,俗稱西跨院,她就是在這裡密見恭親王奕䜣,策劃了史上聞名的“辛酉政變”。

據避暑山莊博物館副館長韓利介紹,煙波致爽殿的東所、西所,原是皇帝後寢書齋。前殿三間,是慈禧日常活動的場所,現為多媒體放映室。後殿三間,東間為慈禧休息更衣、梳妝的地方,西間是她的寢室,按滿族人的生活慣例,設南北炕。中間明間設一寶座,小皇子載淳每天都要到這裡向其母慈禧請安。現在的陳設是根據慈禧當年居住時的陳設檔復原陳列的。西側圍房現為“無冕之王—慈禧生活用品展” 。

在這些極盡奢華的展品裡,我獨獨對幾幅字感興趣。

徐珂在《清稗類鈔》中記載稱,慈禧“喜作大字,用丈餘庫臘箋,書龍虎松鶴等字,歲多至數百幅”。

我翻閱了史料,據說慈禧尤“以才華取勝”。除了母語滿文外,還通曉漢文,這一點在後宮可謂無人能抵,在滿族婦女當中也極其罕見。這“一技之長”無形中為她日後權利角逐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平臺。

慈禧對文學、書畫和歷史非常有興趣,執政期間,附庸風雅,怡情翰墨,在避暑山莊也留下了許多墨寶,多為工筆花鳥。

記者幾次前往山莊博物館,發現在“西所”參觀的人尤其多。這個神秘的、奢華的、在歷史上濃墨重彩的女人,操縱同治、光緒兩朝,統治中國長達四十八年。想必人們也想通過她用的一盤一服,來窺探她的生前身後事。

新中國數十年的建設,賦予了這裡新的意義。

如今的避暑山莊博物館除了“澹泊敬誠殿”“四知書屋”“煙波致爽”“慈禧居處”等復原陳列外,還有“興盛時期的避暑山莊”帝后御用“鐘錶”“掛屏”“瓷器”“琺瑯”等專題展覽近20 個。

“辛酉政變”,割讓香港,簽訂種種喪權辱國的條約……走進這裡,就好像走進了一個時代。

那些淹沒于歷史煙海中的故事,也就在這些古樸的建築、珍貴的藝術珍品中浮現於人前,成為哺育全世界的精神饕餮盛宴,書寫著一個王朝的“中華濃縮版”。

作者:劉春雨 通訊員:李暉

編輯:建安

康熙帝說這裡“四圍秀嶺,十裡平湖,致有爽氣”,地勢“宏敞高明,旁挹雲嵐,後帶湖渚,為三十六景之冠”,故題名“煙波致爽”。

從1711 年大殿落成,百多年來,煙波致爽殿伴著康乾二帝將中國封建統治推上歷史頂峰。被世人奉為“勤於政務”的嘉慶皇帝,並不能以一己之力遏制帝國從盛世的頂峰向下衰落的大勢,閉目塞聽的清王朝已經在世界發展變革的洪流中漸行漸遠。他一生的忙碌伴隨著暮年帝國的疲憊在西暖閣畫上一個句號,但一個王朝屈辱地被迫開放與變革的痛楚也從這裡悄然開始。

“禦賞”印與“同道堂”印

“我們曾經見證歷史!”

“在園子裡發生的故事多了,你說哪一段?”

“辛酉政變。”

“……”

設想避暑山莊裡的寶貝們開會排排坐,那麼有兩方印一定是上座的老大哥。在那個風波詭譎的年代裡,這兩方印以其無與倫比的歷史價值,親眼見證了那一段歷史。

“禦賞”印,通高5cm,印面2×1cm,壽山石質;“同道堂”印,通高8cm,印面2×2cm,青田石質。這兩方印章光素無紐,質地、篆工均非上乘,但它們卻是清朝歷史事件辛酉政變的實物見證。如今,館藏為複製品,原件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讓我們一起回到那個年代。秋分時節,天氣轉涼。

這天上午,京都北郊的驛道上,忽然塵土飛揚,一隊人馬從南往北倉皇而來。

嘉慶帝於西暖閣病逝四十年後,蕭疏冷落的避暑山莊又一次熱鬧起來。1860 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咸豐帝倉皇間以木蘭秋獮為名,帶著小皇子載淳、皇后鈕祜祿氏和懿貴妃來到避暑山莊避難。煙波致爽殿西暖閣裡,火地灶內添燒的“紅蘿炭”劈啪作響,一位身著黃袍的男子呆望著眼前厚厚的一疊奏摺,最上面的,是在北京督辦和局的恭親王奕䜣發來的奏章,圓明園燒了,割地賠款……朱紅顏色的墨那麼刺眼,咸豐帝哆嗦著,竟不知如何下筆。然而,不批“准”字又能怎樣呢?

踱步至東兩間,抬眼就是聖祖的“戒急用忍”四字。咸豐抓起紙筆,一遍遍地,不停地寫這四個字。

風雨飄搖。

1861年農曆七月十七日,咸豐帝病歿於西暖閣中。臨終前留下了三項遺命:一是讓六歲的皇子載淳繼位;二是任命八大臣輔佐政務;三是賜給慈安“禦賞”印,賜給載淳“同道堂”印。八大臣如擬“上諭”或下“詔旨”,必須加印“禦賞”和“同道堂”兩方印章,代替硃筆,以鉗制贊襄政務八大臣。

據《熱河密劄》記載:“兩璽均大行所賜,母后用‘禦賞’璽,上用‘同道堂’璽,凡應朱筆處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由於載淳年幼,“同道堂”印便被其生母慈禧控制在自己手中,代子鈐印,從而取得了干預朝政的權力)。

兩方印,沉甸甸的,寫下的是一個民族的未來。

咸豐十一年八月初一,奕䜣獲准趕到承德避暑山莊叩謁咸豐梓宮。奕䜣悲痛至極,“伏地大慟,聲徹殿陛,旁人無不下淚。”

而就在涕淚俱下的背後,在煙波致爽殿旁邊的“西所”小跨院裡,慈禧在這裡與恭親王奕䜣避開監視,在這裡秘密結盟,一場被史學家稱為“辛酉政變”的序幕由此拉開。

咸豐十一年(1861 年)10 月,慈禧讓肅順護送咸豐的梓宮走大路,她和載垣、端華則由小路提前4 天到達北京。11 月1日梓宮剛到北京,第二天一早便發動了政變,八大臣盡數發落,緊接著,慈禧宣佈廢除八大臣原擬的祺祥年號,改次年(1862年)為“同治”元年,表示東、西二太后共同治理朝政。一出“辛酉”話劇在年輕的女子慈禧的導演下只用了短短三天,便奪得了清中央政府的最高權力。“禦賞”和“同道堂”這兩方印章則作為當時宮廷鬥爭的重要工具,見證了這一段重要歷史。

慈禧離開山莊後不久,便發佈了一道詣旨,“所有熱河一切未竟工程,著即停止”。從此,避暑山莊的皇家氣韻漸逝,空餘荒草暮鴉在風雨中搖曳。

“西所”裡的擘窠大字

煙波致爽殿西跨院。

一位身著旗裝的妙齡女子正在寫大字。

“龍、虎、松、齡”……擘窠(bò kē)大字,端莊挺拔,蒼勁有力。女子眼神明麗,兩道劍眉英氣逼人,正用拇指和食指間的“虎口”緊緊握筆,像抓住了一個乾坤。

她,就是跟隨咸豐帝住在這裡的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又名慈禧。她住的地方人稱“西所”,俗稱西跨院,她就是在這裡密見恭親王奕䜣,策劃了史上聞名的“辛酉政變”。

據避暑山莊博物館副館長韓利介紹,煙波致爽殿的東所、西所,原是皇帝後寢書齋。前殿三間,是慈禧日常活動的場所,現為多媒體放映室。後殿三間,東間為慈禧休息更衣、梳妝的地方,西間是她的寢室,按滿族人的生活慣例,設南北炕。中間明間設一寶座,小皇子載淳每天都要到這裡向其母慈禧請安。現在的陳設是根據慈禧當年居住時的陳設檔復原陳列的。西側圍房現為“無冕之王—慈禧生活用品展” 。

在這些極盡奢華的展品裡,我獨獨對幾幅字感興趣。

徐珂在《清稗類鈔》中記載稱,慈禧“喜作大字,用丈餘庫臘箋,書龍虎松鶴等字,歲多至數百幅”。

我翻閱了史料,據說慈禧尤“以才華取勝”。除了母語滿文外,還通曉漢文,這一點在後宮可謂無人能抵,在滿族婦女當中也極其罕見。這“一技之長”無形中為她日後權利角逐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平臺。

慈禧對文學、書畫和歷史非常有興趣,執政期間,附庸風雅,怡情翰墨,在避暑山莊也留下了許多墨寶,多為工筆花鳥。

記者幾次前往山莊博物館,發現在“西所”參觀的人尤其多。這個神秘的、奢華的、在歷史上濃墨重彩的女人,操縱同治、光緒兩朝,統治中國長達四十八年。想必人們也想通過她用的一盤一服,來窺探她的生前身後事。

新中國數十年的建設,賦予了這裡新的意義。

如今的避暑山莊博物館除了“澹泊敬誠殿”“四知書屋”“煙波致爽”“慈禧居處”等復原陳列外,還有“興盛時期的避暑山莊”帝后御用“鐘錶”“掛屏”“瓷器”“琺瑯”等專題展覽近20 個。

“辛酉政變”,割讓香港,簽訂種種喪權辱國的條約……走進這裡,就好像走進了一個時代。

那些淹沒于歷史煙海中的故事,也就在這些古樸的建築、珍貴的藝術珍品中浮現於人前,成為哺育全世界的精神饕餮盛宴,書寫著一個王朝的“中華濃縮版”。

作者:劉春雨 通訊員:李暉

編輯: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