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先賣水後淘金,泛資管時代的協力廠商服務能切交易、做平臺嗎?(上)|36氪新風向

這次,我們來聊一聊泛資管時代下,創業公司的切口以及成長空間在哪裡。

泛資管行業的風從哪裡來?

中國GDP在2003到2007年間,一直以年增速超過10%的速度發展,儘管中國經濟在2012年之後經濟增速換擋,

進入經濟新常態(2012年以來回落到8%以內),過去十幾年間國民財富仍然獲得了長足的積累,形成非常龐大的個人居民可投資資產規模。

波士頓諮詢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居民可投資資產規模約為128萬億。

從居民投資屬性來看,約有55萬億存款與現金、25萬億銀行理財產品,

另外還有部分債務、權益類和另類投資資產。現金/存款占可投資資產比例約為45%,大部分可投資資產都趴在銀行賬上。

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通貨膨脹,更多可投資資產會從存款、銀行理財中釋放出來。

1993年,中國開始利率市場化,已經經過了24年的發展,陸續開放了銀行間同業拆借、銀行間債券回購、貼現、轉貼現和外幣存貸款利率,到2015年年末,除了存款利率設置上浮上線1.5倍之外,

其餘利率已經市場化。

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啟動利率市場化進程,此後利率水準都經歷了呈週期的下行趨勢,主要是有因為利率市場化之後競爭加劇、金融脫媒——這直接導致資金從居民存款中釋放出來,向更多新的投資管道遷徙。

而貨幣基金、私人銀行、私募股權、另類投資等新的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業務的興起,相輔相成地推動居民可投資資產流動的趨勢。

未來長時間內,將是中國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行業的持續繁榮期。

資產管理 VS 財富管理

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都與資金的保值增值相關,經營主體也存在重合,人們常常將二者混為一談,不過在這裡需要對在這裡需要對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做個區分,以便後續我們更好地討論。

資產管理以投資為核心,核心KPI是投資回報率,強調以專業投資能力為客戶資產保值增值,

而財富管理以客戶及客戶需求為核心,提供全面的包括現金管理、風險管理稅務籌畫等在內的顧問服務,核心KPI是服務能力。

不過從經營主體來說,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業務的界限並不是那麼清晰。資產管理的展業主體如銀行、信託、保險等也提供財富管理服務,銀行有私銀部門,券商有理財經理,保險有代理人,而獨立的財富管理機構也逐漸發展出資產管理業務,

例如諾亞財富旗下也有歌斐資產,宜信財富旗下有私募股權投資母基金等。

泛資管行業市場極其分散,一方面是因為市場總盤大,行業還處於成長期,頭部企業出現,但不足形成寡頭,另一方面是因為金融行業本身具有分散的傾向,具備投資能力和財富管理能力、積累一定資源的人才往往更願意重新創業,成立機構。

基金業協會資料顯示,截止到2017年6月底,已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19708家,逼近2萬家,跳出一線基金重新創業的基金管理人眾多。就財富管理領域而言,雇傭制的直銷模式一方面對理財顧問激勵不足,另一方面機構內產品也難以滿足客戶的需求,“飛單”被行業禁止的情況下,理財顧問“單幹”的傾向就更強,於是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財富管理公司,據不完全統計,當前中國大大小小的財富管理公司超過三千家。

新經濟模式的創業切入點在哪裡?

泛資管行業的市場空間很大,但對於創業公司而言,一躍成為持牌金融機構直接淘金有些不切實際,成立新基金、新的財富管理機構也不是令人興奮的創新。

是否有可能借助新技術、新模式為創業公司加杆杠彎道超車呢?我們在報導早期專案時也發現了一些新的嘗試。

金融產業互聯網+,資訊化與智慧化兩步走

都說資料是新時代的石油資源,要用新技術為行業加杆杠,首先要資訊化,然後是基於大資料的智慧化。

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行業都存在資訊化的需求和痛點。

在這一領域,在國外可以看到AssetMark、Addepar等明星公司,也有SS&C、SEI、Envesnet等上市的系統服務供應商,SS&C、SEI還提供智慧化投研工具開放平臺。

就系統服務商而言,恒生電子、金證科技、睿智融科等老牌金融系統供應商也有涉及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系統服務。創業公司方面,36氪則報導了妙盈科技、數禧金服、NewBanker、Beta理財師等公司。

對於資產管理機構而言,如何借助新科技提升投資能力也是探索中的命題。

股票市場的資產最為標準化,資料最為公開,也是新技術探索的第一個市場。面向2B的市場,提供量化策略和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的公司,36氪曾經報導過聚寬、米筐、優礦、23quant、諸葛量化、金蟲子、數字動能、圖略家、鼎複數據、鉑諾理財等。

無論是產業資訊化還是投資智慧化的技術服務公司,如何通過技術手段為企業客戶節約成本和創造財富都是待驗證的問題。

深耕產業鏈上游,做資產端解決方案提供商

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市場極度的分散化,也為深耕產業鏈中的某一個環節提供機會。精品財富管理機構和獨立理財顧問在資產獲取方面往往能力有限,而且在中後臺業務的投入產出比過低。

做資產端解決方案是另一個創業方向。

在國外有LPL Financial。國內與LPL Financial類似,提供資產端解決方案的企業自有e代理、美信金融、壹財富、盈泰財富雲等,略有不同的是專注的資產領域以及服務的物件。e代理、美信金融以海外資產為主,前者主要服務獨立理財師,後者主要對機構資料資產獲取能力和技術能力;盈泰財富雲、壹財富等注重為理財師提供資產端資源。

培訓+認證,伴隨理財師成長的潛在平臺型機會

高端人才是資產管理機構和財富管理機構最寶貴的資產,單個資金管理人和高端理財顧問能夠創造的產能非常高,以至於極少數的高端人才即可成立新的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機構。

然而國內的財富管理領域從業者平均水準還有待提高,於是提供職業培訓成了另一個創業切口。

事實上,理財顧問具有非常清晰的成長通道,針對不同的群體、提供不同職業水準的服務

其中潛在的平臺型機會在於,通過孵化高端人才,提供獨立理財師展業所需的配套設施(資產端資源、中後臺服務等),逐漸形成財富管理聯盟,最終形成平臺/生態。

在這個方向上探索的企業有金石財策、米多財富、私銀家。

從協力廠商服務切入交易環節,再做成平臺,這是大部分協力廠商服務嚮往的星辰大海,不過,從系統服務、資產端服務入手能否切入交易環節變成平臺型企業還是一個需要驗證的問題......

『本文頭圖來自:Yestone 邑石網正版圖庫』 

 ----------------------------------------------- 

具備投資能力和財富管理能力、積累一定資源的人才往往更願意重新創業,成立機構。

基金業協會資料顯示,截止到2017年6月底,已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19708家,逼近2萬家,跳出一線基金重新創業的基金管理人眾多。就財富管理領域而言,雇傭制的直銷模式一方面對理財顧問激勵不足,另一方面機構內產品也難以滿足客戶的需求,“飛單”被行業禁止的情況下,理財顧問“單幹”的傾向就更強,於是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財富管理公司,據不完全統計,當前中國大大小小的財富管理公司超過三千家。

新經濟模式的創業切入點在哪裡?

泛資管行業的市場空間很大,但對於創業公司而言,一躍成為持牌金融機構直接淘金有些不切實際,成立新基金、新的財富管理機構也不是令人興奮的創新。

是否有可能借助新技術、新模式為創業公司加杆杠彎道超車呢?我們在報導早期專案時也發現了一些新的嘗試。

金融產業互聯網+,資訊化與智慧化兩步走

都說資料是新時代的石油資源,要用新技術為行業加杆杠,首先要資訊化,然後是基於大資料的智慧化。

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行業都存在資訊化的需求和痛點。

在這一領域,在國外可以看到AssetMark、Addepar等明星公司,也有SS&C、SEI、Envesnet等上市的系統服務供應商,SS&C、SEI還提供智慧化投研工具開放平臺。

就系統服務商而言,恒生電子、金證科技、睿智融科等老牌金融系統供應商也有涉及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系統服務。創業公司方面,36氪則報導了妙盈科技、數禧金服、NewBanker、Beta理財師等公司。

對於資產管理機構而言,如何借助新科技提升投資能力也是探索中的命題。

股票市場的資產最為標準化,資料最為公開,也是新技術探索的第一個市場。面向2B的市場,提供量化策略和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的公司,36氪曾經報導過聚寬、米筐、優礦、23quant、諸葛量化、金蟲子、數字動能、圖略家、鼎複數據、鉑諾理財等。

無論是產業資訊化還是投資智慧化的技術服務公司,如何通過技術手段為企業客戶節約成本和創造財富都是待驗證的問題。

深耕產業鏈上游,做資產端解決方案提供商

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市場極度的分散化,也為深耕產業鏈中的某一個環節提供機會。精品財富管理機構和獨立理財顧問在資產獲取方面往往能力有限,而且在中後臺業務的投入產出比過低。

做資產端解決方案是另一個創業方向。

在國外有LPL Financial。國內與LPL Financial類似,提供資產端解決方案的企業自有e代理、美信金融、壹財富、盈泰財富雲等,略有不同的是專注的資產領域以及服務的物件。e代理、美信金融以海外資產為主,前者主要服務獨立理財師,後者主要對機構資料資產獲取能力和技術能力;盈泰財富雲、壹財富等注重為理財師提供資產端資源。

培訓+認證,伴隨理財師成長的潛在平臺型機會

高端人才是資產管理機構和財富管理機構最寶貴的資產,單個資金管理人和高端理財顧問能夠創造的產能非常高,以至於極少數的高端人才即可成立新的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機構。

然而國內的財富管理領域從業者平均水準還有待提高,於是提供職業培訓成了另一個創業切口。

事實上,理財顧問具有非常清晰的成長通道,針對不同的群體、提供不同職業水準的服務

其中潛在的平臺型機會在於,通過孵化高端人才,提供獨立理財師展業所需的配套設施(資產端資源、中後臺服務等),逐漸形成財富管理聯盟,最終形成平臺/生態。

在這個方向上探索的企業有金石財策、米多財富、私銀家。

從協力廠商服務切入交易環節,再做成平臺,這是大部分協力廠商服務嚮往的星辰大海,不過,從系統服務、資產端服務入手能否切入交易環節變成平臺型企業還是一個需要驗證的問題......

『本文頭圖來自:Yestone 邑石網正版圖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