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許多地產人離職後才發現,自己的10年工作經驗等於0

最近地產行業大新聞不少,從幾天前的幾次大收購,

融創萬達的世紀大交易,萬科組團收購物流地產巨頭加速向物流地產轉型,到各地方政策新變動,上海響應“房住不炒”推出“只租不售”的租賃用地,廣州前天也丟下重磅開始“租售同權”時代。

行業轉型波濤洶湧,行業的艦隊已經行進到一片全新的海域,風雲變幻,把握不准政策風向、時代風向,分分鐘掉隊。房企要迎接的是一個靈機應變的新考場。

而對於地產人來說,亂世更是一場資歷的全面洗牌,

多年經驗到底現在估值幾何,你的心裡有底嗎?

職場變焦慮

經驗越來越不值錢

對房企來講,所有過往,皆是序曲。房企黑馬頻出,各領風騷兩三年。落到微觀層面來,專案開發、地產人工作的變化卻有些滯後,操盤還是以前那一套,

行業轉型要想靈魂跟上腳步,人才的需求也要大破大立。

從明源君接觸到的一些同行,和後臺平時的留言來看,地產人工作經驗的溢價能力現在已經越來越弱,“個人估值”增長的邊際遞減現象越來越明顯。

一、薪資倒掛,漲薪越來越慢

之前就寫過一個文章,

5年工作經驗的地產人,薪水還不如應屆生高,後臺留言非常踴躍,可以看出來薪資倒掛已經是一個普遍現象。一方面是內部提薪速度趕不上人才市場的薪水漲幅,另外一方面,也確實反映一個現象,5年工作經驗並不代表5年的附加價值。

二、跳槽時,多年經驗難溢價

上星期,一個43歲的中小房企高管就跟明源君吐槽,說現在就業困難。高管年輕化的趨勢讓高層都開始犯愁,

中底層的員工就更是越來越年輕化,現在40歲以上的員工,如果沒有管理經驗,基本上就很難再換工作。再跳槽的時候多年的工作經驗就是個空頭支票,根本沒辦法兌現。

還有一個行銷的同行,工作了7年,換了3家房企,做的都是同一個崗位,工作內容也就是不停的操盤,要升職也不容易,換工作也就是市場價,工作經驗是5年還是7年,很難產生什麼溢價,有時候工作經驗少,

年紀輕,反而還佔優勢。

三、創業後,多年積累被清零

創業成功率低在各個行業都是普遍現象,但是不像廣告人自立門戶,藝人解約單幹,都能靠行業積累站穩腳跟。在房地產行業,多年的工作經驗,其實很難變現。牛逼高管自己創業,經驗價值立即清零的情況不少見。

明源君認識的一個高管,在某公司服務20年,離職創業做寫字樓金融,後來又去做舊改,脫離了老東家,面臨的情況就是個人估值大幅下調。

還有大家都知道的,萬科之前風生水起自帶IP的高層人物,自己創業之後,個人號召力也大不如前。

時間投資回報率參差不齊

經驗失效有三大主因

同時是三四十歲,有人還是蝦兵蟹將,有人已經魚躍龍門,時間是一樣的時間,同樣是勤勤懇懇工作好幾年,為啥有些經驗就換不了錢?

一、新業務新政策,舊經驗失效

說十年磨一劍,在一個領域深耕肯定是有價值的。但是對於很多地產人而言,十年經驗並沒有成為行業專家,要麼經驗雜亂,都會一點兒但都不是數一數二,而如果你成為不了行業的前20%,在傳統領域你就沒辦法做到不可取代。

一是政策變化太快,既有經驗被推翻重來不是沒有過,以前做戶型設計,大家都致力於偷面積,一個建築新規出臺,所有總結的經驗全部作廢,而真正的行業專家是這個時候能夠引領新風向的人。不是所有人都是萬科的逯薇,在行業裡能做出自己的品牌和影響力,大部分人做不到這點,失效的經驗就等於零。

更重要的是,行業轉型的大背景之下,舊的開發模式被取代已經成為時代強音了。一些有遠見的開發商,除了傳統領域的擴張,都在試水新業務,培育新的利潤增長極,比如互聯網+、產業地產、長租市場等等,而新業務需要的是新人才。舊的經驗派不上用場,也等於零。

2012年,萬達電商組建時求賢若渴,開出200萬年薪聘請龔義濤出任第一任CEO,看重的就是深厚的互聯網背景;而對比來看,一些房企直接讓搞開發的高管接管新業務的開發商,就算是背靠大樹,和BAT一起合作做互聯網公司,還是碰得頭破血流。

在一個轉型的時代和轉型的公司面前,每天都是新的一天,舊經驗失效,新技能上位,用更合適的人力來替代,企業要保持活力需要新血液。

二、重複工作,沒有形成個人故事

一些同行,有多家公司的經驗,但是在每家公司的操盤經驗不完整,這樣的經歷在跳槽的時候沒辦法形成溢價。從HR的邏輯來看,多年的經驗不如多個項目經驗,而十個輔助型的專案經驗,不如一個從頭到尾主導的專案經驗。

只有完整的案例和個人故事,才是真正的競爭力。魔界裡面有句話,History became legend, Legend became myth. 單有做事的經驗沒什麼了不起,有本事像陳凱那樣做到陽光城3年10倍的神話,才是真正的溢價點所在。這個時代的規則就是論功行賞,不在聚光燈裡,你所有的努力都是百忙。

十年員工跳槽,溢價的談判空間,要看有沒有跨越一個項目(例如行銷口從前期到銷售結束複盤的完整過程)、一個平臺(例如一個公司跨越千億、三千億的時期)、一個行業(不僅限與地產)的完整週期,以及你真正的參與度。

如果只是重複的工作,經驗積累的意義不大,在競爭當中也難形成溢價。

三、大公司依賴,個人能力評估過高

很多人有大公司依賴,在公司裡面如魚得水,一旦自己出去創業,就算有金招牌,有時候也不管用。因為很多時候個人的成功關鍵在於公司體制,個人能力其實是被高估的,要創業來變現其實難度很高。

要創業除非是轉行,拋開經驗從頭來過沒啥好說的,不轉行的一般就是幾個方向:

❶ 上游投資相關方向;做職業經理人的時候,思維方式和做自己做老闆是完全不一樣的。職業經理人是賺錢了分紅,虧錢了有股東兜。是回避風險到挑戰收益,投資風險自己承擔思路也不一樣。做事的經驗有了,做老闆的經驗還是零。

❷ 相同業務另立門戶和東家競爭;現在行業基本上已經發展的非常成熟了,行業集中度也越來越高,合作更多的是講品牌、講合作交情。前些年,從大型代理公司出來自立門戶的小代理商還很多,但是現在也已經越來越少,因為大公司盤子鋪的大,可以對沖風險,例如中原在深圳市場就是一家獨大,市占率達到60%,而用深中高管的話來講,越是市場不好,越是擴大市占率的好時機。小代理商,脫離了平臺,基本上沒什麼競爭優勢,以前的客戶也不可能,交情好就把生意給你做。

❸ 下游服務,利用東家資源;這是最快變現的一種方式,短期內把行業經驗變現,個人溢價上升,但是長期來看,行業的成長性還是自上而下的,(加個例子)下游創業個人估值的增值後勁不足,價值兌現如何持續存在大問題。

所以其實不是經驗不管用,而是含金量不夠的經驗很雞肋。不合格的產品沒有人買單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在工作當中提升經驗的含金量很重要。

工作要有三種思維

才能提升經驗的含金量

要提升自己經驗的含金量,在工作當中必須要有三種思維:增量思維、成果思維、運營思維。

❶ 增量思維——成長要有階梯性

明源君有一個朋友,在互聯網行業待了6年,幾乎平均每年跳槽一次,而且每次跳槽跨度都很大,從門戶網站到電商、到直播,基本上熱門的風口都轉過一輪,現在在人力市場上還是意外的受歡迎,每次換工作都能上一個臺階。他告訴明源君,越是變化迅速的行業,越歡迎積極迎接變化的人。

任何轉變在起步時期是最慢的,而一旦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變化會越來越深刻和劇烈,要迎接挑戰一定要完成“存量思維”向“增量思維”的轉變。

邏輯思維聯合創始人脫不花說“走過的路、吃過的苦、圈好的地、博得的名聲、認識的關係、積累的資產,只要不是處於活躍的發展態,都是“死存量”,是冰棍兒一樣的存在——看起來挺大,實際上在融化。”這句話裡邊最重要的資訊,就在於“發展態”。也就是你的職場經驗一定要有階梯性。

明源君認識的一個前輩,早年在代理公司做到總監離職,跳槽到某巨頭房企戰略行銷管理部,之後又到一家十強房企做戰略投資,深度參與兩家房企跨越千億規模的關鍵時期,這種發展軌跡本身就成為了他的競爭力,具備非常強的不可替代性。

每一次的跳槽都要引入一些“增量”進來,不要固守已經會的能力和已經有的資源,這就類似技術產業的“間斷式創新”。

很多做行銷的同事,跳來跳去都是在行銷部,雖然公司換了,自己其實還是在同一個平臺,除非遇到一個絕佳的新項目,被動引入增量,否則一年經驗的“價值密度”就非常低,十年經驗被清零是早晚的事情。

❷ 成果思維——打造個人神話

做體力勞動是最容易被取代的,隨著體力的下降,勞動力的價值也跟著下降。但是對於工匠來說,只要有一個好作品,“匠氣”就變成了“匠心”。

從藝人到明星之間的差別,就是一個代表作的距離,對於職場來講也是一樣的道理。十年的勤勤懇懇,不如一個有說服力的成果。在工作當中一定要有“成果思維”。

有用的成果就是當你寫簡歷的時候,可以不用加形容詞修飾的內容。比如一套方法論、一個作品、一個專案操盤的成功案例、一個業績的提升結果。

同時,還要儘量在工作中主動的去進行輸出,只有願意總結和輸出的人,才能夠建立自己的個人標籤和品牌。在粉絲互動群裡,很多人會主動聯繫明源君,希望能夠分享經驗,其實就是建立自己的行業影響力的一種手段。

❸ 運營思維——人脈地圖是私有財富

其實身邊有很多人脈廣的人,都是很樂於向別人提供幫助的人。當你能夠幫到越來越多厲害的人,你的人脈就會越來越廣,品質也會越來越高。這些高品質的人脈資源本身就會成為你的一種競爭力,這也是行業經驗豐富才會有的獨特儲備。

附錄:

合發房銀是一家以“互聯網+房地產+全球家酒店+大資料”為主營業務的O2O閉環生態型電商平臺。

合發房銀以十八大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無風險、低門檻的創業平臺,為房地產去庫存提供了全方位一體化解決方案。

還有大家都知道的,萬科之前風生水起自帶IP的高層人物,自己創業之後,個人號召力也大不如前。

時間投資回報率參差不齊

經驗失效有三大主因

同時是三四十歲,有人還是蝦兵蟹將,有人已經魚躍龍門,時間是一樣的時間,同樣是勤勤懇懇工作好幾年,為啥有些經驗就換不了錢?

一、新業務新政策,舊經驗失效

說十年磨一劍,在一個領域深耕肯定是有價值的。但是對於很多地產人而言,十年經驗並沒有成為行業專家,要麼經驗雜亂,都會一點兒但都不是數一數二,而如果你成為不了行業的前20%,在傳統領域你就沒辦法做到不可取代。

一是政策變化太快,既有經驗被推翻重來不是沒有過,以前做戶型設計,大家都致力於偷面積,一個建築新規出臺,所有總結的經驗全部作廢,而真正的行業專家是這個時候能夠引領新風向的人。不是所有人都是萬科的逯薇,在行業裡能做出自己的品牌和影響力,大部分人做不到這點,失效的經驗就等於零。

更重要的是,行業轉型的大背景之下,舊的開發模式被取代已經成為時代強音了。一些有遠見的開發商,除了傳統領域的擴張,都在試水新業務,培育新的利潤增長極,比如互聯網+、產業地產、長租市場等等,而新業務需要的是新人才。舊的經驗派不上用場,也等於零。

2012年,萬達電商組建時求賢若渴,開出200萬年薪聘請龔義濤出任第一任CEO,看重的就是深厚的互聯網背景;而對比來看,一些房企直接讓搞開發的高管接管新業務的開發商,就算是背靠大樹,和BAT一起合作做互聯網公司,還是碰得頭破血流。

在一個轉型的時代和轉型的公司面前,每天都是新的一天,舊經驗失效,新技能上位,用更合適的人力來替代,企業要保持活力需要新血液。

二、重複工作,沒有形成個人故事

一些同行,有多家公司的經驗,但是在每家公司的操盤經驗不完整,這樣的經歷在跳槽的時候沒辦法形成溢價。從HR的邏輯來看,多年的經驗不如多個項目經驗,而十個輔助型的專案經驗,不如一個從頭到尾主導的專案經驗。

只有完整的案例和個人故事,才是真正的競爭力。魔界裡面有句話,History became legend, Legend became myth. 單有做事的經驗沒什麼了不起,有本事像陳凱那樣做到陽光城3年10倍的神話,才是真正的溢價點所在。這個時代的規則就是論功行賞,不在聚光燈裡,你所有的努力都是百忙。

十年員工跳槽,溢價的談判空間,要看有沒有跨越一個項目(例如行銷口從前期到銷售結束複盤的完整過程)、一個平臺(例如一個公司跨越千億、三千億的時期)、一個行業(不僅限與地產)的完整週期,以及你真正的參與度。

如果只是重複的工作,經驗積累的意義不大,在競爭當中也難形成溢價。

三、大公司依賴,個人能力評估過高

很多人有大公司依賴,在公司裡面如魚得水,一旦自己出去創業,就算有金招牌,有時候也不管用。因為很多時候個人的成功關鍵在於公司體制,個人能力其實是被高估的,要創業來變現其實難度很高。

要創業除非是轉行,拋開經驗從頭來過沒啥好說的,不轉行的一般就是幾個方向:

❶ 上游投資相關方向;做職業經理人的時候,思維方式和做自己做老闆是完全不一樣的。職業經理人是賺錢了分紅,虧錢了有股東兜。是回避風險到挑戰收益,投資風險自己承擔思路也不一樣。做事的經驗有了,做老闆的經驗還是零。

❷ 相同業務另立門戶和東家競爭;現在行業基本上已經發展的非常成熟了,行業集中度也越來越高,合作更多的是講品牌、講合作交情。前些年,從大型代理公司出來自立門戶的小代理商還很多,但是現在也已經越來越少,因為大公司盤子鋪的大,可以對沖風險,例如中原在深圳市場就是一家獨大,市占率達到60%,而用深中高管的話來講,越是市場不好,越是擴大市占率的好時機。小代理商,脫離了平臺,基本上沒什麼競爭優勢,以前的客戶也不可能,交情好就把生意給你做。

❸ 下游服務,利用東家資源;這是最快變現的一種方式,短期內把行業經驗變現,個人溢價上升,但是長期來看,行業的成長性還是自上而下的,(加個例子)下游創業個人估值的增值後勁不足,價值兌現如何持續存在大問題。

所以其實不是經驗不管用,而是含金量不夠的經驗很雞肋。不合格的產品沒有人買單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在工作當中提升經驗的含金量很重要。

工作要有三種思維

才能提升經驗的含金量

要提升自己經驗的含金量,在工作當中必須要有三種思維:增量思維、成果思維、運營思維。

❶ 增量思維——成長要有階梯性

明源君有一個朋友,在互聯網行業待了6年,幾乎平均每年跳槽一次,而且每次跳槽跨度都很大,從門戶網站到電商、到直播,基本上熱門的風口都轉過一輪,現在在人力市場上還是意外的受歡迎,每次換工作都能上一個臺階。他告訴明源君,越是變化迅速的行業,越歡迎積極迎接變化的人。

任何轉變在起步時期是最慢的,而一旦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變化會越來越深刻和劇烈,要迎接挑戰一定要完成“存量思維”向“增量思維”的轉變。

邏輯思維聯合創始人脫不花說“走過的路、吃過的苦、圈好的地、博得的名聲、認識的關係、積累的資產,只要不是處於活躍的發展態,都是“死存量”,是冰棍兒一樣的存在——看起來挺大,實際上在融化。”這句話裡邊最重要的資訊,就在於“發展態”。也就是你的職場經驗一定要有階梯性。

明源君認識的一個前輩,早年在代理公司做到總監離職,跳槽到某巨頭房企戰略行銷管理部,之後又到一家十強房企做戰略投資,深度參與兩家房企跨越千億規模的關鍵時期,這種發展軌跡本身就成為了他的競爭力,具備非常強的不可替代性。

每一次的跳槽都要引入一些“增量”進來,不要固守已經會的能力和已經有的資源,這就類似技術產業的“間斷式創新”。

很多做行銷的同事,跳來跳去都是在行銷部,雖然公司換了,自己其實還是在同一個平臺,除非遇到一個絕佳的新項目,被動引入增量,否則一年經驗的“價值密度”就非常低,十年經驗被清零是早晚的事情。

❷ 成果思維——打造個人神話

做體力勞動是最容易被取代的,隨著體力的下降,勞動力的價值也跟著下降。但是對於工匠來說,只要有一個好作品,“匠氣”就變成了“匠心”。

從藝人到明星之間的差別,就是一個代表作的距離,對於職場來講也是一樣的道理。十年的勤勤懇懇,不如一個有說服力的成果。在工作當中一定要有“成果思維”。

有用的成果就是當你寫簡歷的時候,可以不用加形容詞修飾的內容。比如一套方法論、一個作品、一個專案操盤的成功案例、一個業績的提升結果。

同時,還要儘量在工作中主動的去進行輸出,只有願意總結和輸出的人,才能夠建立自己的個人標籤和品牌。在粉絲互動群裡,很多人會主動聯繫明源君,希望能夠分享經驗,其實就是建立自己的行業影響力的一種手段。

❸ 運營思維——人脈地圖是私有財富

其實身邊有很多人脈廣的人,都是很樂於向別人提供幫助的人。當你能夠幫到越來越多厲害的人,你的人脈就會越來越廣,品質也會越來越高。這些高品質的人脈資源本身就會成為你的一種競爭力,這也是行業經驗豐富才會有的獨特儲備。

附錄:

合發房銀是一家以“互聯網+房地產+全球家酒店+大資料”為主營業務的O2O閉環生態型電商平臺。

合發房銀以十八大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無風險、低門檻的創業平臺,為房地產去庫存提供了全方位一體化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