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新知:你對“學習”的理解還停留在哪個層面上?真正的學習變革在這裡!

以前人們認為,學習的地方不應該老變化,但研究發現,
讓一個人交替地在不同房間學習,便能提高他的學習效率;學生在同一時間段學習不同但相關的概念與技能,效果要好于集中聚焦於單個內容的學習。

“我們對於這些原則的瞭解,已經有一些時間了。但有趣的是,中小學並沒有認識到它們,人們在實踐的摸索中很難自己總結出來。”加州大學(洛杉磯)的心理學家羅伯特·A·比約克說,“而人們所持的很多關於學習的觀念都是沒有經過驗證的,

是錯誤的。”

在這些錯誤觀念中,首推“學習風格”。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孩子有各自不同的學習風格,有的是“視覺學習者”,有的是“聽覺學習者”,有的是“左腦學習者”,有的是“右腦學習者”。《公共利益中的心理科學》期刊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對相關研究進行了綜合評估,心理學家們發現,對學習風格概念的科學支持幾乎為零。

“學習風格理論在實踐中廣為流行,但在心理學上卻找不到對其運用的可靠證據,

二者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令人擔憂。”研究者得出結論說。

跟“學習風格”一樣,“教學風格”也如此。有的教師上課時像莎翁喜劇中的福斯塔夫,活蹦亂跳;有的老師則穩重內斂,甚至還有些羞怯。“我們還沒有找到那些創設了建構主義學習氛圍的老師有什麼共同的套路。”維吉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學生為什麼不愛學校》一書的作者丹尼爾·T·威林厄姆說。

變換環境勝過固定環境嗎?

對於個體的學習,心理學家發現,一些最為流行的學習習慣建議,是完全錯誤的。比如,很多關於學習能力的課程都堅持要求學生在一個特定的地方學習,如自習室或圖書館的一個安靜角落。而研究得出的結論恰恰與之相反。

在1978年的一個經典實驗中,心理學家讓兩組大學生學習40個生詞,然後進行測試。其中一組學生分別在兩個地方學習,先在一個沒有窗戶的、雜亂無章的屋子裡,然後在能夠看到漂亮田園風光的現代風格的屋子裡。結果是,這一組學生在測試中的成績,明顯好於在同一間屋子裡學習了兩遍生詞的學生。隨後的研究變換了各種學習主題,這一結果都得以證實。

研究論文的作者認為,人腦會對學習的內容與學習發生時對背景的感受進行微妙的關聯,有時候人們對之有意識,有時候則沒有意識。它會給《凡爾賽協議》這個知識點染上宿舍自習室裡的螢光燈發出的顏色,給《馬歇爾計畫》增添後院裡綠柳成陰的聯想。強迫大腦對同一個學習材料進行多樣化的關聯,在實際上會給予該資訊更多的神經連接的支援。

“在其背後,當外部環境變化時,資訊在大腦中得以強化,這便減慢了遺忘的速度。”比約克博士說。

混合學習勝過單一學習嗎?

改變在同一環境中的學習材料的類型,在大腦中留下的印象,要比僅集中學習同一個學習材料更深。音樂家對這個規律的掌握有很長時間了,他們在練習時,一個時段通常安排豐富的內容,包括不同音階、不同節奏的的曲子;很多運動員,通常也是把力量、速度與技巧綜合在一起訓練。

對於某些主題的學習,這樣做對學習效果的好處是非常明顯的。比如,《應用認知心理學》雜誌最近在網站上發佈的一個研究顯示,南佛羅里達大學的道格·羅雷和凱利·泰勒在一個實驗中給四年級學生教4個方程的解法,每個方程分別對棱柱不同的維度進行求解。 其中一半的學生反復學習一種方程的例題,比如,在已知底座的邊的數量的情況下,計算棱柱有多少個面;然後再學習下一類的計算,並對這類例題進行反復學習。另一半學生則學習混合題型,四種類型的計算放在一起學習。兩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要解例題。

一天過後,研究者對所有學生進行測試,給他們出示同類問題的新試題。在混合背景下學習的學生,成績優於另一組學生一倍,兩組學生的正確率分別是77%和38%。研究者在成年人和年齡較低兒童的實驗中也得出了同樣的結果。

一次對一種類型的題進行反復訓練,“當學生看到一連串的同類問題時,他們在讀題之前便知道解題的策略。”羅雷博士說,“這就像騎健身單車一樣,不用動腦子。”但接受混合練習的學生,“每個問題都跟上一個問題不同,這意味著學生必須學會選擇恰當的解題方法——這跟他們在測試中遇到的情形是一樣的。”

這個研究結論的適用範圍超出了數學,甚至適用於美感的學習。《心理學與衰老》期刊上的一篇論文,研究者讓大學生和退休成年人欣賞12個他們不熟悉的畫家的作品,然後對它們進行畫作風格的識別測試。第一組欣賞畫作時,所有畫作都混合在一起,邊看邊分辨;第二組則是一次只看一個作家的十多件作品,看完後再看下一位元作家的作品,直到把12位元畫家的作品看完。測試結果是,第一組更能夠對12位畫家的繪畫風格進行識別。

這個發現顛覆了人們普遍認為的一個觀點,即要掌握某種藝術風格或某類創作作品,高強度、浸沒式的學習是最好的方式。威廉姆斯學院心理學家、此論文的第一作者奈特·科奈爾說:“在這個過程中,當看到不同風格的畫作時,大腦似乎在進行深度的模式識別,找出它們之間的異與同。”

間隔學習勝過集中學習嗎?

認知科學家不否認,實實在在的死記硬背,能夠在既定考試中取得更好的分數。但著急地填塞大腦,就像匆忙間朝一個箱子塞東西一樣——正如大多數學生臨時抱佛腳——它能暫時裝下剛塞進去的東西,但最後的結果是,幾乎所有東西都會掉出來。

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亨利·L·羅蒂格說,如果我們小心、有序地往“腦箱”裡存放東西,那麼它的存儲時間就會長很多。

很多研究還發現,今晚學1小時,週末學1小時,下周再學一輪,這樣的所謂“間隔學習”,對於長期記憶有很大的促進,沒有必要要求學生整體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也沒必要特別在意。

沒有人完全知道其中的原因。或許是因為,當大腦在隨後的時間再次遇到同樣的材料時,在吸收新內容之前,它必須重新學習已經被吸收的知識——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自我強化的過程。

“其道理是,遺忘是學習的朋友。”科奈爾說,“遺忘之後,你才得以重新學習,如果重新學習有效,下一次你就記住了。”

考試是個好東西嗎?

這也是為什麼認知科學家認為,考試本身——或考試訓練與小測試——是一個強有力的學習工具,而非僅僅是測試手段。從腦中提取某個資訊不像是從書架上取出一本書;它會從根本上改變資訊隨後的存儲方式,使之在今後更加容易被獲得。

羅蒂格博士用物理學中海森堡的“測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來做比喻。測不准原理是說,測量一個粒子的某個屬性(如,位置),這個動作本身,便降低了你獲知它另一個屬性(如,動量)的準確性。

“考試不僅測量知識,還改變了知識。”羅蒂格博士說,“所幸的是朝著更加確定的方向,而不是相反。”

在羅蒂格作的一個實驗中,他和同事讓大學生學習一張閱讀理解試卷上的科學文章,所限時間較短。當大學生們連續地學習同一個材料兩次後,他們在緊接著的測試中成績很好,但在更長時間後的考試中卻遺忘了很多。

但如果只讓他們學習這個材料1次,在第二段學習時間進行練習測試,結果是,這一部分學生在兩天后以及一周後的考試中成績很好。

“考試帶給人不好的暗示,人們會想到標準化考試或應試教學。”羅蒂格博士說:“或許我們需要給它換個好聽的名稱,它是我們擁有的最有力的學習工具之一。”

當然,一想到考試就頭疼的一個原因是,考試通常都比較難。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研究顯示,恰恰是因為有難度,才使考試成為有效的學習工具。記憶的時候越困難,隨後的遺忘也更難。這一效應,被研究者稱為“理想難度”,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找到印證。那些費盡心思想出來的知識,往往隨後都成為最不容易遺忘的。

在記憶深處打撈某物所費的腦力越多,它便越會被安穩地錨定在腦中。

多種因素影響學習嗎?

不過,以上研究並非是在暗示,這些技巧——改變學習環境、混合學習內容、間隔學習時間、自我測試——將會把一個懶鬼變成優等生。學習動機是關鍵,還有很多其他因素也影響著學習。

“在實驗室實驗中,你可以控制所有無關因素,僅讓你想研究的那個因素起作用。”威林厄姆說,“在教室裡和現實生活中,這做不到。所有這些因素在同一時刻都在相互作用。”

但從最起碼來說,以上介紹的學習技巧是教師和學生們此前不知道的,它們是有實證研究基礎的學習建議,而不是校園裡的民間智慧,或空洞的理論說教。

資訊在大腦中得以強化,這便減慢了遺忘的速度。”比約克博士說。

混合學習勝過單一學習嗎?

改變在同一環境中的學習材料的類型,在大腦中留下的印象,要比僅集中學習同一個學習材料更深。音樂家對這個規律的掌握有很長時間了,他們在練習時,一個時段通常安排豐富的內容,包括不同音階、不同節奏的的曲子;很多運動員,通常也是把力量、速度與技巧綜合在一起訓練。

對於某些主題的學習,這樣做對學習效果的好處是非常明顯的。比如,《應用認知心理學》雜誌最近在網站上發佈的一個研究顯示,南佛羅里達大學的道格·羅雷和凱利·泰勒在一個實驗中給四年級學生教4個方程的解法,每個方程分別對棱柱不同的維度進行求解。 其中一半的學生反復學習一種方程的例題,比如,在已知底座的邊的數量的情況下,計算棱柱有多少個面;然後再學習下一類的計算,並對這類例題進行反復學習。另一半學生則學習混合題型,四種類型的計算放在一起學習。兩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要解例題。

一天過後,研究者對所有學生進行測試,給他們出示同類問題的新試題。在混合背景下學習的學生,成績優於另一組學生一倍,兩組學生的正確率分別是77%和38%。研究者在成年人和年齡較低兒童的實驗中也得出了同樣的結果。

一次對一種類型的題進行反復訓練,“當學生看到一連串的同類問題時,他們在讀題之前便知道解題的策略。”羅雷博士說,“這就像騎健身單車一樣,不用動腦子。”但接受混合練習的學生,“每個問題都跟上一個問題不同,這意味著學生必須學會選擇恰當的解題方法——這跟他們在測試中遇到的情形是一樣的。”

這個研究結論的適用範圍超出了數學,甚至適用於美感的學習。《心理學與衰老》期刊上的一篇論文,研究者讓大學生和退休成年人欣賞12個他們不熟悉的畫家的作品,然後對它們進行畫作風格的識別測試。第一組欣賞畫作時,所有畫作都混合在一起,邊看邊分辨;第二組則是一次只看一個作家的十多件作品,看完後再看下一位元作家的作品,直到把12位元畫家的作品看完。測試結果是,第一組更能夠對12位畫家的繪畫風格進行識別。

這個發現顛覆了人們普遍認為的一個觀點,即要掌握某種藝術風格或某類創作作品,高強度、浸沒式的學習是最好的方式。威廉姆斯學院心理學家、此論文的第一作者奈特·科奈爾說:“在這個過程中,當看到不同風格的畫作時,大腦似乎在進行深度的模式識別,找出它們之間的異與同。”

間隔學習勝過集中學習嗎?

認知科學家不否認,實實在在的死記硬背,能夠在既定考試中取得更好的分數。但著急地填塞大腦,就像匆忙間朝一個箱子塞東西一樣——正如大多數學生臨時抱佛腳——它能暫時裝下剛塞進去的東西,但最後的結果是,幾乎所有東西都會掉出來。

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亨利·L·羅蒂格說,如果我們小心、有序地往“腦箱”裡存放東西,那麼它的存儲時間就會長很多。

很多研究還發現,今晚學1小時,週末學1小時,下周再學一輪,這樣的所謂“間隔學習”,對於長期記憶有很大的促進,沒有必要要求學生整體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也沒必要特別在意。

沒有人完全知道其中的原因。或許是因為,當大腦在隨後的時間再次遇到同樣的材料時,在吸收新內容之前,它必須重新學習已經被吸收的知識——這個過程本身就是自我強化的過程。

“其道理是,遺忘是學習的朋友。”科奈爾說,“遺忘之後,你才得以重新學習,如果重新學習有效,下一次你就記住了。”

考試是個好東西嗎?

這也是為什麼認知科學家認為,考試本身——或考試訓練與小測試——是一個強有力的學習工具,而非僅僅是測試手段。從腦中提取某個資訊不像是從書架上取出一本書;它會從根本上改變資訊隨後的存儲方式,使之在今後更加容易被獲得。

羅蒂格博士用物理學中海森堡的“測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來做比喻。測不准原理是說,測量一個粒子的某個屬性(如,位置),這個動作本身,便降低了你獲知它另一個屬性(如,動量)的準確性。

“考試不僅測量知識,還改變了知識。”羅蒂格博士說,“所幸的是朝著更加確定的方向,而不是相反。”

在羅蒂格作的一個實驗中,他和同事讓大學生學習一張閱讀理解試卷上的科學文章,所限時間較短。當大學生們連續地學習同一個材料兩次後,他們在緊接著的測試中成績很好,但在更長時間後的考試中卻遺忘了很多。

但如果只讓他們學習這個材料1次,在第二段學習時間進行練習測試,結果是,這一部分學生在兩天后以及一周後的考試中成績很好。

“考試帶給人不好的暗示,人們會想到標準化考試或應試教學。”羅蒂格博士說:“或許我們需要給它換個好聽的名稱,它是我們擁有的最有力的學習工具之一。”

當然,一想到考試就頭疼的一個原因是,考試通常都比較難。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研究顯示,恰恰是因為有難度,才使考試成為有效的學習工具。記憶的時候越困難,隨後的遺忘也更難。這一效應,被研究者稱為“理想難度”,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找到印證。那些費盡心思想出來的知識,往往隨後都成為最不容易遺忘的。

在記憶深處打撈某物所費的腦力越多,它便越會被安穩地錨定在腦中。

多種因素影響學習嗎?

不過,以上研究並非是在暗示,這些技巧——改變學習環境、混合學習內容、間隔學習時間、自我測試——將會把一個懶鬼變成優等生。學習動機是關鍵,還有很多其他因素也影響著學習。

“在實驗室實驗中,你可以控制所有無關因素,僅讓你想研究的那個因素起作用。”威林厄姆說,“在教室裡和現實生活中,這做不到。所有這些因素在同一時刻都在相互作用。”

但從最起碼來說,以上介紹的學習技巧是教師和學生們此前不知道的,它們是有實證研究基礎的學習建議,而不是校園裡的民間智慧,或空洞的理論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