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詩經》由此走入我們的生命裡……

趙國(雞澤):《詩經》由此走入我們的生命裡

——兼論“毛詩”“毛公”與趙的關係

田和旭,系河北工程大學客座教授、邯鄲學院客座研究員、邯鄲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節目總監、雞澤縣詩經文化研究協會會員。

一、《詩經》為毛公所傳,毛公即毛亨、毛萇,毛亨、毛萇是趙國人,毛亨、毛萇在趙國傳詩。

現在我們讀到的《詩經》稱為“毛詩”,即“毛公”所傳之“詩(經)”。關於毛亨、毛萇傳《詩(經)》最早的記載在《漢書·藝文志》“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

《漢書》為東漢班固所撰,班固32年至92年。《漢書·藝文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文獻目錄。班固所處東漢時代,五經博士制度已根深蒂固,當時的注經、解經已成為傳奇,班固研究傳經者們的師承也是世事所重。

班固《漢書·儒林傳》又說:“毛公,趙人也 。 治 《詩》, 為河間獻王博士 。”說明毛公為趙人,為河間獻王博士。趙國雞澤為毛遂故里,雞澤是毛氏重要的發源地。乾隆31年抄本《雞澤縣誌》記載:“毛萇為河間獻王博士,

倡明詩學,傳授生徒,遂使秦坑之後,三百篇之義,炳如日星,大漢文章,卓越千古。邑為毛氏生長地,流風餘韻,曆世*新”。據此說,毛公是趙國雞澤縣人。

毛公之學,即後世人們所說的“毛詩”之學。毛詩為世所重後,傳詩的毛公成為了人們關心重視的一個重點。

那麼毛公是誰呢?

東漢比班固晚將近一百年的鄭玄(127-200)《詩譜》 說“魯人大毛公為訓詁,傳於其家, 河間獻王得而獻之,

以小毛公為博士 。”

班固要比鄭玄離《詩經》產生流傳的時代近100年,時近事近,班固的記載比晚100後的鄭玄應該更為接近事實,更為可信。但鄭玄提供了毛公在家傳詩的事實,這事實也很重要。班固說“毛公,趙人也 ”,大毛公又在家裡傳詩給小毛公,一說明了大毛公、小毛公關系的親近,古人推斷的為叔侄關係成立;二既然是叔侄關係,班固說:“毛公,趙人也 。”那大、小毛公即毛亨、毛萇都是趙人。

三“傳於其家”,家是哪裡呢?即是趙人,那傳詩就是在趙國(邯鄲雞澤)的家裡了。

為什麼說趙人就是邯鄲雞澤人呢?為什麼不是在魯國、在河間的趙人呢?我們看一下漢朝的土地與人口制度。西漢時期的土地制度是“私有制,自由民,土地自由買賣”。西漢的自由民政治是前所未有的。西漢初期。中央政府實行了自由民的自耕農政策,把土地大量分配給農民自己私有。西漢初期由國家統一分配給農民的,漢文帝時期,自耕農的土地大約在人均60畝左右(見《漢代財政史》P28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同時,也有相當多的國家土地承包給佃戶耕作,這些佃戶,實際上就是事實上的“國營農場農民”。人是自由的、土地買賣是自由的,在哪裡置地安家非常靈活,在哪裡置地安家你就是哪裡人。說毛公是趙人那就是毛亨、毛萇在趙國置地安家了。那樣的自由民政治,那樣靈活、方便的置地安家環境,不可能趙人是借居在魯國或河間的趙人。

毛公即毛亨、毛萇,是我們邯鄲雞澤的人。那鄭玄為什麼說毛亨是魯人呢?我們看當時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二、“魯人毛公”的說法或為毛亨、毛萇弟子“借師自重”附會之說

在《詩》還沒尊為“經”的漢武帝及以前,人們對誰是《詩》傳者並沒有像後人那麼多的關注。建元五年(西元前136年),漢武帝罷黜百家,專立五經博士。“建元五年春置五經博士”《漢書.武帝紀》。易、書、詩、禮、春秋實正式成為儒學五經。這是儒家在博士制度中取得獨尊地位的開始。五經博士的設置是同漢武帝採納董仲舒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決策相配合的。經學博士是執掌皇室事務的太常的屬官,其擔任禮儀方面的工作,故稱禮官。執掌太學、教授弟子員,稱學官。做經學博士的一般是有名望的碩儒大師,故又稱儒林之官。漢武帝的獨尊,使五經在漢代成為政治生活和行為道德的最高準則。所謂以春秋斷獄、以禹貢治河、以洪範察變、以詩諫政,成為一種時尚。通曉儒家經典成為做官食祿的主要條件,經學博士于教授弟子外,或出使,或議政,往往擔當國家大事。

於是做博士除學問外,師承就非常重要了。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弟子于太學。師生傳授之際,要遵守一定的師生關係,不能混亂。這叫作守師法和守家法。先有師法,然後有家法。師法,指一家之學創始人的說經。家法,是指一家之學繼承人的說經。如不守師法、家法,非但不能任為博士,即使已任為博士,一旦發現,也要被趕出太學。如西漢孟喜從田王孫學,即因不守家法,不得任博士。

傳詩的官家所重原有三家,《漢書·藝文志》 “漢興,魯申公為《詩》訓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采雜說,咸非其本義。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三家皆列於學官。又有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班固的這段話說“毛公”“自謂子夏所傳”是什麼意思呢?是別人並不認為這樣,是自己說的,有借名師子夏自重之嫌。“而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河間王劉德喜歡古籍是出了名的,但皇上並沒認可,所以並沒有被立為具有重大影響的國家“博士”。

在傳詩中,毛公一支是沒得到官家認可的,沒有“國家”地位的傳者,是不自信的。所以,這一支需要有一個可以依託的“背景”。

班固《漢書·藝文志》“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 ”在漢朝,包括西漢東漢,認為孔子是《詩經》的編輯者,魯國是《詩經》的發源地也是傳詩最有影響的地方。崔述《讀風偶識》卷一4頁“孔子,魯人也。孔子既沒,七十子之徒,相與教授于齊魯之間,故漢初傳經者,多齊魯之儒。”子夏(前507年—前420),姓卜名商,春秋時晉國人,孔子的學生,,“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授徒三百,影響很大。但其在魏國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講學,尚有“子游譏子夏之門人小子是也。 孫卿亦以為子夏氏之陋儒矣。《論語述何》”

在此背景下,毛公的學生們,把毛公說成魯人有“借地自重”之意。

崔述《讀風偶識》卷一9頁,這樣一個小故事令人尋味“京師鬻貨諸肆皆以字型大小為高下。其有改業及歸裡者,則鬻其字型大小於人,多者至數百金,買貨者惟其字型大小不易則買之,其貨之良苦不問也。磁州產煙草,楊氏之肆最著名,余魏人皆往販其貨,偶貨不能給,則取他肆之貨印以楊氏之字型大小而與之,販者不惜價,食者無異言也。”生意名號能帶來效益,師承名號則能帶來影響。鄭玄之說,當依毛公之徒說毛公為魯人,情有可原,也深可玩味。

崔述在《讀風偶識》認為:“漢後,經學益重,諸家林立,務期相勝,傳其學者亦不能無附會以逢時者。然大要為近古。韓詩後起,已非齊魯之比。毛詩之顯又在其後。書出既晚,則師弟子私相授受,雖多增其舊說,附以己意,世亦無從辨之。”誠哉斯言,傳詩如此,傳師亦不免如此。

三、“毛公”與河間的關係。

1、治《詩》於其家的趙人毛公為劉德的行為感召來到河間

班固《漢書·藝文志》“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漢書·儒林傳》又說:“毛公,趙人也 。 治 《詩》, 為河間獻王博士 。”這是最具權威的記載,說明趙國的毛公研究傳述“詩經”,河間的獻王劉德喜歡他。趙國與河間王是兩個王國,毛公是做學問的,獻王劉德喜歡做學問的人。

鄭玄《詩譜序》雲: 魯人大毛公為《詁訓傳》於其家,河間獻王得而獻之,以小毛公為博士。其《六藝論》又雲: 河間獻王好學,其博士毛公善說詩,獻王號之曰《毛詩》。

毛公與河間發生聯繫是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劉德。

劉德(西元前171年―西元前130年),漢景帝劉啟第二子,廢太子劉榮同母弟,漢武帝劉徹異母兄,藏書家。劉德在漢景帝前元二年(西元前155年)四月,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河間王(今河北省獻縣)。劉德為王二十六載,將其畢生精力投入了對中國文化古籍的收集與整理上。漢武帝時,依從大儒董仲舒" 獨尊儒術,罷黝百家" 的政治主張,實行忠君愛民的孔孟之道。然而 "三代之書" 燔煬殆盡,讀書之人也鳳毛麟角,恢復儒術教育談何容易。這時,河間王劉德應時而起,"於灰盡之餘纂亡散篇卷,僅而複存"。劉德不畏勞苦,身體力行,凡聞民間有善書者,則親自前去收求出重金購之,並命人重抄一份留與百姓。由此劉德賢名遠揚,眾多知識份子和百姓,都不遠千里,攜先祖舊書,前來奉獻, 劉德均給予重用和獎費。所得書皆古文及先秦舊書,價值較高,有《詩》、《左傳》、《周官》、《禮記》等多達幾十種。數量之多,充滿樓閣,據載 "其量可與漢朝" 等。其學舉六經,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修《禮樂》,精儒學,山東諸儒多從其遊。

現今留傳後世的影響很大的《毛詩》和《左傳》,都是劉德之功績。劉德於元光五年(西元前130年)逝于封國。漢武帝念其功勞,遂賜諡為 "獻王",當地人則俗稱之為 "獻書王"。劉德死後葬于封國,其陵寢即此地的獻王陵。

劉德喜好儒學,衣著服飾言行舉止都依仿儒生。山東(太行山之東)的眾儒生多附于他。家居咸陽,修學好古,遇事實事求是。劉德曾下令修築日華宮,《西京雜記》載:"河間王德築日華宮,置客館廿余區,以待學士,自奉養不逾賓客"。

治有“《詁訓傳》於其家”的趙人毛公是否為劉德的行為感召來到河間的呢?來到河間後,“河間獻王好之”把毛公安置到日華宮,是否此後成為“河間”人呢?

2、“魯人毛公”與“河間人大毛公”其實都是指“趙人毛公”

三國時期陸璣著《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載:“孔子刪書授卜商,卜商為之序,以授魯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魯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趙人荀卿,卿授魯人毛亨,亨作《詁訓傳》,以授趙國毛萇,時人謂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

同為三國時吳人的徐整又有另一說, 《經典釋文.敘錄》:“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倉子,薛倉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間人大毛公。毛公為《詩故訓傳》於家,以授趙人小毛公。小毛公為河間獻王博士, 以不在漢朝,故不列於學 。”

三國時人的敘述也許是因了太多的門戶、門派闡述與寄寓,不同的說法已成為千年的公案。其實,回到《漢書·藝文志》“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我們知道毛公之學授受于子夏一門就行了;回到《漢書·儒林傳》 “毛公,趙人也 。 治 《詩》, 為河間獻王博士 ”就簡單了。也許毛公有太多的學習與請教,他的老師遠不是所列的幾位,而“河間獻王好之”, 立毛萇為《毛詩》博士,《詩經》由此延綿至今是我們最大的收穫與福蔭。

毛萇所講的《詩經》,世稱"毛詩"。自東漢鄭玄為毛詩作箋後,學毛詩者漸盛,其他三家先後失傳,現在讀到的《詩經》,即是由毛亨、毛萇流傳下來的。

西漢的自由民政治是前所未有的。西漢初期。中央政府實行了自由民的自耕農政策,把土地大量分配給農民自己私有。西漢初期由國家統一分配給農民的,漢文帝時期,自耕農的土地大約在人均60畝左右(見《漢代財政史》P28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同時,也有相當多的國家土地承包給佃戶耕作,這些佃戶,實際上就是事實上的“國營農場農民”。人是自由的、土地買賣是自由的,在哪裡置地安家非常靈活,在哪裡置地安家你就是哪裡人。說毛公是趙人那就是毛亨、毛萇在趙國置地安家了。那樣的自由民政治,那樣靈活、方便的置地安家環境,不可能趙人是借居在魯國或河間的趙人。

毛公即毛亨、毛萇,是我們邯鄲雞澤的人。那鄭玄為什麼說毛亨是魯人呢?我們看當時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

二、“魯人毛公”的說法或為毛亨、毛萇弟子“借師自重”附會之說

在《詩》還沒尊為“經”的漢武帝及以前,人們對誰是《詩》傳者並沒有像後人那麼多的關注。建元五年(西元前136年),漢武帝罷黜百家,專立五經博士。“建元五年春置五經博士”《漢書.武帝紀》。易、書、詩、禮、春秋實正式成為儒學五經。這是儒家在博士制度中取得獨尊地位的開始。五經博士的設置是同漢武帝採納董仲舒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決策相配合的。經學博士是執掌皇室事務的太常的屬官,其擔任禮儀方面的工作,故稱禮官。執掌太學、教授弟子員,稱學官。做經學博士的一般是有名望的碩儒大師,故又稱儒林之官。漢武帝的獨尊,使五經在漢代成為政治生活和行為道德的最高準則。所謂以春秋斷獄、以禹貢治河、以洪範察變、以詩諫政,成為一種時尚。通曉儒家經典成為做官食祿的主要條件,經學博士于教授弟子外,或出使,或議政,往往擔當國家大事。

於是做博士除學問外,師承就非常重要了。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弟子于太學。師生傳授之際,要遵守一定的師生關係,不能混亂。這叫作守師法和守家法。先有師法,然後有家法。師法,指一家之學創始人的說經。家法,是指一家之學繼承人的說經。如不守師法、家法,非但不能任為博士,即使已任為博士,一旦發現,也要被趕出太學。如西漢孟喜從田王孫學,即因不守家法,不得任博士。

傳詩的官家所重原有三家,《漢書·藝文志》 “漢興,魯申公為《詩》訓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采雜說,咸非其本義。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三家皆列於學官。又有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班固的這段話說“毛公”“自謂子夏所傳”是什麼意思呢?是別人並不認為這樣,是自己說的,有借名師子夏自重之嫌。“而河間獻王好之,未得立”河間王劉德喜歡古籍是出了名的,但皇上並沒認可,所以並沒有被立為具有重大影響的國家“博士”。

在傳詩中,毛公一支是沒得到官家認可的,沒有“國家”地位的傳者,是不自信的。所以,這一支需要有一個可以依託的“背景”。

班固《漢書·藝文志》“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凡三百五篇 ”在漢朝,包括西漢東漢,認為孔子是《詩經》的編輯者,魯國是《詩經》的發源地也是傳詩最有影響的地方。崔述《讀風偶識》卷一4頁“孔子,魯人也。孔子既沒,七十子之徒,相與教授于齊魯之間,故漢初傳經者,多齊魯之儒。”子夏(前507年—前420),姓卜名商,春秋時晉國人,孔子的學生,,“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授徒三百,影響很大。但其在魏國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講學,尚有“子游譏子夏之門人小子是也。 孫卿亦以為子夏氏之陋儒矣。《論語述何》”

在此背景下,毛公的學生們,把毛公說成魯人有“借地自重”之意。

崔述《讀風偶識》卷一9頁,這樣一個小故事令人尋味“京師鬻貨諸肆皆以字型大小為高下。其有改業及歸裡者,則鬻其字型大小於人,多者至數百金,買貨者惟其字型大小不易則買之,其貨之良苦不問也。磁州產煙草,楊氏之肆最著名,余魏人皆往販其貨,偶貨不能給,則取他肆之貨印以楊氏之字型大小而與之,販者不惜價,食者無異言也。”生意名號能帶來效益,師承名號則能帶來影響。鄭玄之說,當依毛公之徒說毛公為魯人,情有可原,也深可玩味。

崔述在《讀風偶識》認為:“漢後,經學益重,諸家林立,務期相勝,傳其學者亦不能無附會以逢時者。然大要為近古。韓詩後起,已非齊魯之比。毛詩之顯又在其後。書出既晚,則師弟子私相授受,雖多增其舊說,附以己意,世亦無從辨之。”誠哉斯言,傳詩如此,傳師亦不免如此。

三、“毛公”與河間的關係。

1、治《詩》於其家的趙人毛公為劉德的行為感召來到河間

班固《漢書·藝文志》“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王好之”《漢書·儒林傳》又說:“毛公,趙人也 。 治 《詩》, 為河間獻王博士 。”這是最具權威的記載,說明趙國的毛公研究傳述“詩經”,河間的獻王劉德喜歡他。趙國與河間王是兩個王國,毛公是做學問的,獻王劉德喜歡做學問的人。

鄭玄《詩譜序》雲: 魯人大毛公為《詁訓傳》於其家,河間獻王得而獻之,以小毛公為博士。其《六藝論》又雲: 河間獻王好學,其博士毛公善說詩,獻王號之曰《毛詩》。

毛公與河間發生聯繫是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劉德。

劉德(西元前171年―西元前130年),漢景帝劉啟第二子,廢太子劉榮同母弟,漢武帝劉徹異母兄,藏書家。劉德在漢景帝前元二年(西元前155年)四月,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河間王(今河北省獻縣)。劉德為王二十六載,將其畢生精力投入了對中國文化古籍的收集與整理上。漢武帝時,依從大儒董仲舒" 獨尊儒術,罷黝百家" 的政治主張,實行忠君愛民的孔孟之道。然而 "三代之書" 燔煬殆盡,讀書之人也鳳毛麟角,恢復儒術教育談何容易。這時,河間王劉德應時而起,"於灰盡之餘纂亡散篇卷,僅而複存"。劉德不畏勞苦,身體力行,凡聞民間有善書者,則親自前去收求出重金購之,並命人重抄一份留與百姓。由此劉德賢名遠揚,眾多知識份子和百姓,都不遠千里,攜先祖舊書,前來奉獻, 劉德均給予重用和獎費。所得書皆古文及先秦舊書,價值較高,有《詩》、《左傳》、《周官》、《禮記》等多達幾十種。數量之多,充滿樓閣,據載 "其量可與漢朝" 等。其學舉六經,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修《禮樂》,精儒學,山東諸儒多從其遊。

現今留傳後世的影響很大的《毛詩》和《左傳》,都是劉德之功績。劉德於元光五年(西元前130年)逝于封國。漢武帝念其功勞,遂賜諡為 "獻王",當地人則俗稱之為 "獻書王"。劉德死後葬于封國,其陵寢即此地的獻王陵。

劉德喜好儒學,衣著服飾言行舉止都依仿儒生。山東(太行山之東)的眾儒生多附于他。家居咸陽,修學好古,遇事實事求是。劉德曾下令修築日華宮,《西京雜記》載:"河間王德築日華宮,置客館廿余區,以待學士,自奉養不逾賓客"。

治有“《詁訓傳》於其家”的趙人毛公是否為劉德的行為感召來到河間的呢?來到河間後,“河間獻王好之”把毛公安置到日華宮,是否此後成為“河間”人呢?

2、“魯人毛公”與“河間人大毛公”其實都是指“趙人毛公”

三國時期陸璣著《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載:“孔子刪書授卜商,卜商為之序,以授魯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魯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趙人荀卿,卿授魯人毛亨,亨作《詁訓傳》,以授趙國毛萇,時人謂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

同為三國時吳人的徐整又有另一說, 《經典釋文.敘錄》:“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薛倉子,薛倉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間人大毛公。毛公為《詩故訓傳》於家,以授趙人小毛公。小毛公為河間獻王博士, 以不在漢朝,故不列於學 。”

三國時人的敘述也許是因了太多的門戶、門派闡述與寄寓,不同的說法已成為千年的公案。其實,回到《漢書·藝文志》“毛公之學,自謂子夏所傳”我們知道毛公之學授受于子夏一門就行了;回到《漢書·儒林傳》 “毛公,趙人也 。 治 《詩》, 為河間獻王博士 ”就簡單了。也許毛公有太多的學習與請教,他的老師遠不是所列的幾位,而“河間獻王好之”, 立毛萇為《毛詩》博士,《詩經》由此延綿至今是我們最大的收穫與福蔭。

毛萇所講的《詩經》,世稱"毛詩"。自東漢鄭玄為毛詩作箋後,學毛詩者漸盛,其他三家先後失傳,現在讀到的《詩經》,即是由毛亨、毛萇流傳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