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果美國最厲害的創新教育都不能提高成績,你還有勇氣賭上孩子的未來嗎?

看點 美國High Tech High是當下被熱議的一所創新型學校。該校拋棄傳統教育的限定,全部採用當下最流行的項目式學習。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值得一看的影片”記錄了這所學校故事,並稱它為《極有可能成功》。

這樣一所學校有什麼特別之處?為什麼說它極有可能成功?上周外灘君作為“搜狐號特約媒體觀察團”,在一土上海2020未來課堂”的項目開幕式上觀看了這部紀錄片,窺探這種創新教育模式的可行性。

文丨孫魯妮 編輯丨李臻

資料整理丨熊翊雯、管曉薇(實習)

對於Brian來說,這個夜晚有點難熬。

作為美國高科技特許學校(High Tech High Charter School,簡稱HTH)的九年級新生,他過去一個學年的全部功課,

就是與同學們一起製作一個演示人類文明進程的“大齒輪”。而這天晚上,已經到了學校一年一度的“展覽之夜”,可Brian小組的那部分“齒輪”還沒有做好。

Brian的故事發生在紀錄片《極有可能成功》(Most Likely To Succeed)中,這部在中國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值得一看的紀錄片”,一度引起教育界熱議。近日,這部紀錄片登陸上海,出現在“一土上海2020未來課堂”的項目開幕式上。

《極有可能成功》記錄了發生在High Tech High學校的故事。

那麼,它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01

一所靠“專案”堆積起來的學校

2000年,High Tech High作為一所公立特許學校在美國聖地牙哥成立。一開始就得到了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的大力支持。沒錯,就是那個比爾·蓋茨。

如今,經過十多年的發展,High Tech High已經成為了包含13所K-12學校和提供教師培訓課程、以及創新教育研究院的教育集團。

作為公立特許學校,它們不挑學生,所有學生根據居住的學區搖號入學,免收學費。

而這所學校最特別的地方就在於,它沒有教材、沒有明確的學科區分、沒有考試、沒有家庭作業,只有貫穿全學年的一個項目。每個學生都必須把自己的一年所學,通過這個項目,在“展覽之夜”上展示給全校師生、家長、社區以及所有的參觀者。

這種被稱為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PBL)的教學方法,恐怕是近年來在教育界被熱議最多的一個話題。但它其實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兒,作為教學方法的一種,早已在全世界範圍內推廣多年,可是像High Tech High這樣完全採用項目式學習進行教學的學校,卻是寥寥無幾。

畢竟,沒有幾個人能狠得下心完全推翻現有的學校教育模式。

追溯歷史,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教育革命發生在大約124年前,那是工業革命的開端。在這之前,不管是在東方世界還是西方世界,教育針對的都是上層社會。進入工業時代後,為了把處於農業時代靠勞力為生的人們,訓練成為可以在有統一標準的工廠和流水線上工作的工人,基於年齡、能力、學科區分的現代學校模式誕生。

然而100多年過去了,我們的教育模式毫無改變。當今的大部分學校仍是一個個分隔開的教室、四五十分鐘一節課、鈴聲一響迅速進入另外一門學科、靠標準化的答案評價優勝劣汰。

一個世紀以來,電腦、互聯網以及人工智慧,讓我們周圍的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資訊瞬息萬變,早已不再需要通過老師傳達。就像從前的人如何也想像不到任何資訊都可以通過一個小小的盒子(手機)進行傳送一樣,我們也無法想像未來的世界。

李開複曾表示,未來50%的工作,現在都還沒有被發明出來。我們又怎麼有信心繼續用昨天的方法教育今天的孩子,以保證他們迎接明天的世界?

而High Tech High的創立,就是為了打破這樣的教育模式。

Larry Rosenstock是這所學校的創始人,他在就讀波士頓大學法學院期間發現,其他同學可以憑藉閱讀和背誦實現記憶,他卻必須畫出知識的脈絡圖,才能記得住。

同樣是大學期間,在教幾個有精神障礙的孩子做木工的過程中他也發現,為了成功地做出一把椅子,這些孩子會主動學習平時他們避之不及的幾何和代數。

雖然每個人的學習方法不同,但“做中學”算得上最自然、最深刻的一種了。

在我們的學生時代,被各種作業、功課煩到質問“為什麼要學這個?生活中又用不到!”的情況不在少數,但在High Tech High學校裡,這樣的情況就不會出現。學生們都在被專案的進程驅動著學習,“為什麼要學?因為我想讓它工作起來。”一個學生如是說。

但完全跳脫于現有教育模式的做法實在太大膽、太難,不論是對於學生、老師、家長還是學校的管理者而言,都充滿了無限挑戰。

02

被質疑的課程和教學模式

Scott是九年級的物理老師,但他的課是和負責人文學科的Mike老師一起上的,他們共同輔導60個學生,Brian就是他們班上的一員。

這學期Scott和Mike為學生們設計的任務就是——探討文明是如何更迭的,並且通過一種工程學,即齒輪的方式演示出來。

每個學生都被分在一個小組,Brian擔任了小組組長的角色。他們不斷收集資料、討論、實驗、做結論、推翻自己的結論、再實驗、再討論。Scott說,“這樣的循環往復就是為了把文明歷程這樣一個抽象的理論,用實實在在的東西呈現出來,而所有的努力都將在‘展覽之夜’上,被展示出來。”

老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做的,除了充當項目的總設計者,就是以一個旁觀者的立場,跟蹤和把控整個專案的進程。

當一個學生讓老師幫忙在專案中做決策時,老師拒絕了她。“我們從沒給過孩子做決定的機會,卻又期待他們在人生的重要關頭作出正確的選擇。”確實,對於很多老師和家長而言,有時候放手比約束更難做到。

影片中的一個家長就對這種沒有考試、沒有作業的教學方法產生了極大質疑。High Tech High的做法在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綜合能力方面不容置疑,但現實世界的客觀因素也不可忽視。面對升學擇業這些每個學生必須跨過的坎,任何家長都“不希望讓孩子遇到向他關閉的門”。

同樣的質疑也出現在學生身上,當“未來重要還是成績重要”的問題拋出時,大部分學生都表示,當下來看,成績是對他們未來影響最直接的因素,所以相對於無法掌控的未來,還是成績更重要,技能和綜合能力什麼的留到考進大學後再說。

但當導演反問前面的那位家長,為什麼還是選擇了這所學校時,這位焦慮的母親說到,“我看到周圍有很多像從康奈爾這樣的名校畢業的學生,到他們已經三十歲的時候,卻還是只能在父母的公司裡工作,這讓我對現有的學校模式失望”。

同時,Brian小組的“齒輪”進展得也並不順利,同伴質疑Brian太過追求完美,這樣會導致他們在現有時間內無法完成工作。但Brian還是不願意放棄原有的設計,覺得“每天留久一點就有可能完成”。

時間就這樣一分一秒過去,終於到了“展覽之夜”當天。“大齒輪”漸漸成形,最終只缺了Brian小組的那一塊。可是,他們還沒有放棄,當其他同學在參觀者的讚歎聲中展示自己的作品時,Brian的小組還在賣力地嘗試。

隨著參觀者的逐漸離去,“展覽之夜”拉下帷幕,Brian的小組還是沒能完成他們的齒輪。透過電影的鏡頭,我們看到Brian繼續失落地鼓搗著他的齒輪,Scott老師走到他身邊,說了一段令外灘君分外感動的話,“雖然這次你的努力看似沒有結果,但不讓你繼續做理想主義者,不讓你繼續做自己不是我們的目的”。

學期結束,同學們都開始享受自己的暑假,只有Brian還在學校裡忙活著,Scott老師陪伴在他的身邊。

03

為什麼項目式學習“極有可能成功”?

講到這裡,也許大部分讀者和外灘君一樣,陷入了對這種專案式學習模式的迷思。究竟這種教學模式值不值得大規模推廣,還是只能繼續“小而美”地進行?既然傳播知識已經不再那麼重要,學校、老師該扮演的角色又應該是什麼?孩子需要的敲門磚,專案式學習能給得了嗎?

為了更加清晰地思考這些問題,讓我們先來看看,在項目式學習中,哪些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物件?這個問題至關重要。

1. 真實的觀眾

首先,不同於基於標準答案的評價體系,專案式學習建立在一系列難以量化的標準之上。在“展覽之夜”上,學生一學年的成果得以直觀地被觀眾感受,但它所展示的結果還不足以公正客觀地評價學生的所學所得。

所以,即使在專案製作的過程中,老師大部分時候扮演的是旁觀者的身份,但他們做得更多的是測評考核的工作。因而我們能看到,在學生們為項目不能順利完成爭執不休、殫精竭慮的時候,還是會停下來聽聽老師的建議。

其他同學、導師、老師、專業人士的回饋對於學生的專案品質至關重要。但形式早已打破分數這種單調的方式,這種評估方式可以是會議、專案的進度報告、其他同學的評價,甚至是一次簡單的對老師解釋的過程。

我們看到,在High Tech High的“展覽之夜”上,不僅僅是同學、老師、家長,更有成百上千不認識的人,當他們看到學生們一年的成果,聽著學生們的解釋,驚訝道:“哇,你們是怎麼辦到的”的時候,是最讓人心潮澎湃的時刻,這會讓學生的工作變得更加重要。

2. 真實的問題

此外,與傳統教學方式不同,專案式學習強調問題的真實性,這不僅僅指與“真實的世界”建立聯繫,更重要的是提出真實的問題。那什麼才算是真實的問題?

以全世界的歷史課都會涉及的二戰為例,在傳統課堂裡,老師們重點關注的問題通常如下:

戰爭開始及結束的時間節點?

戰爭波及的國家有哪些?

重要的歷史事件是什麼?

產生的意義是什麼?

……

讀到這裡,你也許發現了問題所在,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百度”來回答。但在項目式學習的課堂裡,老師就有可能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忘記歷史,如果重新來一場二戰,哪個陣營會贏?

與傳統試卷上的那些問題不同,真實的問題往往沒有標準答案。

3. 真實的世界

讀到這裡,讓我們暫時脫離項目式學習帶給我們的美妙幻境,回望一下我們所處的真實世界。

真實的世界就是我們每個人都被拴在了一個“大齒輪”上,在這個齒輪上每個人的命運都是通過考試、分數、成績來決定的,不遵守齒輪的規則,就難以正常地運轉下去。

專案式學習固然美好,影片的最後,Brian也成功地讓他的齒輪轉動起來。但想要對抗這個巨大的“齒輪”,就像進行一場不知輸贏的賭博,沒有明確積極的結果,誰都沒有勇氣賭上孩子們的命運。

讓項目式學習繼續這樣“小而美”下去,還是進行一次翻天覆地的教育革命?這是擺在每個關心教育的人面前的命題。而你,將會如何抉擇?

附:在“一土上海2020未來課堂”活動現場,圍繞這部紀錄片,埃爾特教育聯合創始人張釋文、牛朋大會創始人李朝占、Aha社會創新學院創始人顧遠等老師以及6位學生辯手,展開了一場主題為“如果專案式學習沒有提高學生的成績,你還會繼續嗎?”的辯論會,以下為外灘君整理的部分實錄:

正方一辯:王天思老師

“用傳統考試成績來評價PBL的教學效果是不恰當的”

古人雲:”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也就是告訴我們評價事務應該由一個恰當的標準。

PBL有自己的教學目標,就是4C——團隊合作、溝通表達、批判性思維以及創造力,那我們考察這些就可以了,不能用別的體系來考察。一人一張卷怎麼能考察合作和溝通呢?

反方一辯:鄧豪老師

“我們不能再用以前的標準化統一答案來看現在的考試和成績”

我們首先要去思考如何來理解考試和成績這件事情。現在的考試和成績還是我們二十年前的考試和成績嗎?

不是的。2017上海的高考作文講的是“預測”,這其實已經看不到我們以前考試的套路了。這考驗的是孩子對自己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我們不能再用以前的標準化統一答案來看現在的考試和成績。

那我們說考試和成績是用來幹什麼的呢?是評估教育的成果,發現學習中的問題,再去指導未來的學習。我們一想到成績就會想到高考,高考工廠等,但是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換一個詞,我們把考試換成反思把成績換成“成長”,我們再來看看我們的辯題。PBL不能通過反思帶來成長,我們還要繼續它幹什麼?

正方二辯:屎蛋(成都好奇學校初三學生)

“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才能得到成長”

我覺得PBL能夠提高兩種能力,一種是面向未來,一種是面向自己。片中有一個做齒輪的小組,組長願意用自己寶貴的假期時間把這個項目做完,沒有成績獎勵,沒有測評結果。我覺得靠的是兩樣東西:一是好奇心,二是誠意。

同時,每個人都有一個舒適圈,每個人都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如果只呆在自己能夠做好的事情的圈子裡,能夠得到成長嗎?不能。所以我們要跳出這個“慫圈”,才能更好地面向自己。

反方二辯:蔡甘藍(迎園中學初三學生)

“大部分的家長都希望孩子能過的好,能有一個穩定的未來,而不是充滿不確定性”

我思考的問題是繼續PBL能讓我過得更好嗎?如果現在到一家公司去應聘,老闆不會問:“你有創作能力嗎?你的團隊能力很棒嗎?”這些PBL所帶來的能力是他所看重的嗎?不是的。他看中的是你畢業於哪所名校,你的學習成績到底怎樣。所以很顯然,PBL所帶來的這些技能與你將來步入社會以後的評判標準是完全不配套的。

選擇PBL基本等同于把孩子的未來寄託在這種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的可能性上。我認為大部分的家長不會這樣,你們希望孩子能過的好,能有一個穩定的未來,而不是充滿不確定性。

正方三辯:王文哲老師

“三千塊錢要找個民工,做夢吧,你只能找個大學生!”

這件事有一個前提,就是如果有了好的成績,我們能夠進好的大學、有好的工作、過上好的生活,但這個前提現在成立嗎?不成立了。

蓋洛普在2015年的時候有一個調查,他問了企業主以及高校管理層一個問題:美國的應屆畢業生做好了工作準備的有多少比例?只有11%的企業主認為美國的應屆畢業生做好了準備;同時,有96%的教育工作者卻認為學生們已經做好了準備。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有段子曾經調侃,三千塊錢要找個民工,做夢吧,你只能找個大學生!所以現在傳統教育的性價比真的非常低。

反方三辯:沈立岑老師

“好的教學方式不能落地都是在耍流氓”

我們討論小部分的創新學校是沒有意義的,這個辯題我認為應該討論怎麼把PBL在更大的範圍推廣,能不能落地?

大家可能很容易被好的理念吸引,但我們需要靜下來想一想,新的教育理念如何落地?拋開配套的課程體系,以及師資培訓體系,即使教學方法再好也都是耍流氓。根本無法落地,又如何惠及更多學生?

正方導師:張釋文(埃爾特教育聯合創始人)

“好的教育不僅給人知識,還給人尊嚴,給人忠誠,給人力量”

很多人問PBL到底能給出什麼樣的結果,才能讓大家願意去賭博?我認為現在的教育在可見的未來一定會發生顛覆式的變化,現在把一切都壓在應試教育上才是真正的賭博。

二十年前有個職業叫“電梯司機”,就坐在電梯裡按按鈕,當時覺得這個職業的未來是確定的,這個工作是長久存在的,那今天大家還能在電梯裡看到這種奇葩的職業嗎?

PBL的核心是不承認單一的評價體系,HTH就通過四種方式進行評估:1. 學校的公共開放日展示學生成果;2. 老師對孩子進行跟蹤式記錄;3. 學生自我評價;4. 98%學生考上大學。

如果電影中的結論是90%學生上了211大學,那這個電影名字就不叫《極有可能成功》,而應該叫《××牛校發展史》。

我們今天所應該追求的教育,用泰戈爾的話來總結,就是——好的教育不僅給人知識,還給人尊嚴,給人忠誠,給人力量。

反方導師:李朝占(牛朋大會創始人)

“此時此刻做大規模推廣,我覺得要等一等”

作為我個人來說,我對教育創新者,對推廣所有新概念的人心存敬意,任何時代的改變都要有創新的人,他們走在前頭,拓寬了我們的視野,給了我們新的認知,沒有他們這個社會永遠死水一潭。他們當然會有生存空間,也會越來越大,但在中國此時此刻做大規模推廣,我覺得要等一等。

就像零食,都會讓孩子吃一點,但當主食不可能。PBL創新教育就處在這一階段。美國為之努力了100年,還在把這個叫做創新教育。所以各位,把這個作為一個廣泛試用的教育模式,你們敢嗎?

顧遠(Aha社會創新學院創始人)

“One of the ways,not the only way”

我代表協力廠商觀點用三個短語,做一個簡單的闡釋。

第一,是油門與刹車,任何一個涉及到層面很大的變化,從最終的效果和可持續性而言,都不希望以革命的方式發生,這樣劇烈的變化很危險。所以我們既需要有人踩油門也需要有人踩刹車,這樣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十分重要。

第二,是理想照進現實。PBL在片子裡展現的是非常好的,更像一個宣傳片,但今天的辯論還告訴我們,在向理想的東西推進的過程中,還會發生一些具體的現實問題。

第三,是動態發展。我們也許需要更多地以動態和發展的視角思考這個問題,兩方的觀點其實並沒有那麼背道而馳。整個世界都在發生變化,我們的考試標準永遠都是這樣嗎?用人單位擇人標準永遠都會這樣嗎?考試形勢永遠都會這樣嗎?

HTH的學校模式更多地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實例,告訴我們其實教育、學習有很多可能性,有很多新的方式,並且有人已經在這麼做了,而且效果可能還不差。

閱讀、寫作和批判性思維

是博雅教育的精髓

基於對博雅教育精神的理解

外灘教育聯合各界名師

開發了面向青少年的博雅教育系列課程

點擊下圖

瞭解更多

▼點擊閱讀原文,瞭解更多

然而100多年過去了,我們的教育模式毫無改變。當今的大部分學校仍是一個個分隔開的教室、四五十分鐘一節課、鈴聲一響迅速進入另外一門學科、靠標準化的答案評價優勝劣汰。

一個世紀以來,電腦、互聯網以及人工智慧,讓我們周圍的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資訊瞬息萬變,早已不再需要通過老師傳達。就像從前的人如何也想像不到任何資訊都可以通過一個小小的盒子(手機)進行傳送一樣,我們也無法想像未來的世界。

李開複曾表示,未來50%的工作,現在都還沒有被發明出來。我們又怎麼有信心繼續用昨天的方法教育今天的孩子,以保證他們迎接明天的世界?

而High Tech High的創立,就是為了打破這樣的教育模式。

Larry Rosenstock是這所學校的創始人,他在就讀波士頓大學法學院期間發現,其他同學可以憑藉閱讀和背誦實現記憶,他卻必須畫出知識的脈絡圖,才能記得住。

同樣是大學期間,在教幾個有精神障礙的孩子做木工的過程中他也發現,為了成功地做出一把椅子,這些孩子會主動學習平時他們避之不及的幾何和代數。

雖然每個人的學習方法不同,但“做中學”算得上最自然、最深刻的一種了。

在我們的學生時代,被各種作業、功課煩到質問“為什麼要學這個?生活中又用不到!”的情況不在少數,但在High Tech High學校裡,這樣的情況就不會出現。學生們都在被專案的進程驅動著學習,“為什麼要學?因為我想讓它工作起來。”一個學生如是說。

但完全跳脫于現有教育模式的做法實在太大膽、太難,不論是對於學生、老師、家長還是學校的管理者而言,都充滿了無限挑戰。

02

被質疑的課程和教學模式

Scott是九年級的物理老師,但他的課是和負責人文學科的Mike老師一起上的,他們共同輔導60個學生,Brian就是他們班上的一員。

這學期Scott和Mike為學生們設計的任務就是——探討文明是如何更迭的,並且通過一種工程學,即齒輪的方式演示出來。

每個學生都被分在一個小組,Brian擔任了小組組長的角色。他們不斷收集資料、討論、實驗、做結論、推翻自己的結論、再實驗、再討論。Scott說,“這樣的循環往復就是為了把文明歷程這樣一個抽象的理論,用實實在在的東西呈現出來,而所有的努力都將在‘展覽之夜’上,被展示出來。”

老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做的,除了充當項目的總設計者,就是以一個旁觀者的立場,跟蹤和把控整個專案的進程。

當一個學生讓老師幫忙在專案中做決策時,老師拒絕了她。“我們從沒給過孩子做決定的機會,卻又期待他們在人生的重要關頭作出正確的選擇。”確實,對於很多老師和家長而言,有時候放手比約束更難做到。

影片中的一個家長就對這種沒有考試、沒有作業的教學方法產生了極大質疑。High Tech High的做法在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綜合能力方面不容置疑,但現實世界的客觀因素也不可忽視。面對升學擇業這些每個學生必須跨過的坎,任何家長都“不希望讓孩子遇到向他關閉的門”。

同樣的質疑也出現在學生身上,當“未來重要還是成績重要”的問題拋出時,大部分學生都表示,當下來看,成績是對他們未來影響最直接的因素,所以相對於無法掌控的未來,還是成績更重要,技能和綜合能力什麼的留到考進大學後再說。

但當導演反問前面的那位家長,為什麼還是選擇了這所學校時,這位焦慮的母親說到,“我看到周圍有很多像從康奈爾這樣的名校畢業的學生,到他們已經三十歲的時候,卻還是只能在父母的公司裡工作,這讓我對現有的學校模式失望”。

同時,Brian小組的“齒輪”進展得也並不順利,同伴質疑Brian太過追求完美,這樣會導致他們在現有時間內無法完成工作。但Brian還是不願意放棄原有的設計,覺得“每天留久一點就有可能完成”。

時間就這樣一分一秒過去,終於到了“展覽之夜”當天。“大齒輪”漸漸成形,最終只缺了Brian小組的那一塊。可是,他們還沒有放棄,當其他同學在參觀者的讚歎聲中展示自己的作品時,Brian的小組還在賣力地嘗試。

隨著參觀者的逐漸離去,“展覽之夜”拉下帷幕,Brian的小組還是沒能完成他們的齒輪。透過電影的鏡頭,我們看到Brian繼續失落地鼓搗著他的齒輪,Scott老師走到他身邊,說了一段令外灘君分外感動的話,“雖然這次你的努力看似沒有結果,但不讓你繼續做理想主義者,不讓你繼續做自己不是我們的目的”。

學期結束,同學們都開始享受自己的暑假,只有Brian還在學校裡忙活著,Scott老師陪伴在他的身邊。

03

為什麼項目式學習“極有可能成功”?

講到這裡,也許大部分讀者和外灘君一樣,陷入了對這種專案式學習模式的迷思。究竟這種教學模式值不值得大規模推廣,還是只能繼續“小而美”地進行?既然傳播知識已經不再那麼重要,學校、老師該扮演的角色又應該是什麼?孩子需要的敲門磚,專案式學習能給得了嗎?

為了更加清晰地思考這些問題,讓我們先來看看,在項目式學習中,哪些是我們需要重點關注的物件?這個問題至關重要。

1. 真實的觀眾

首先,不同於基於標準答案的評價體系,專案式學習建立在一系列難以量化的標準之上。在“展覽之夜”上,學生一學年的成果得以直觀地被觀眾感受,但它所展示的結果還不足以公正客觀地評價學生的所學所得。

所以,即使在專案製作的過程中,老師大部分時候扮演的是旁觀者的身份,但他們做得更多的是測評考核的工作。因而我們能看到,在學生們為項目不能順利完成爭執不休、殫精竭慮的時候,還是會停下來聽聽老師的建議。

其他同學、導師、老師、專業人士的回饋對於學生的專案品質至關重要。但形式早已打破分數這種單調的方式,這種評估方式可以是會議、專案的進度報告、其他同學的評價,甚至是一次簡單的對老師解釋的過程。

我們看到,在High Tech High的“展覽之夜”上,不僅僅是同學、老師、家長,更有成百上千不認識的人,當他們看到學生們一年的成果,聽著學生們的解釋,驚訝道:“哇,你們是怎麼辦到的”的時候,是最讓人心潮澎湃的時刻,這會讓學生的工作變得更加重要。

2. 真實的問題

此外,與傳統教學方式不同,專案式學習強調問題的真實性,這不僅僅指與“真實的世界”建立聯繫,更重要的是提出真實的問題。那什麼才算是真實的問題?

以全世界的歷史課都會涉及的二戰為例,在傳統課堂裡,老師們重點關注的問題通常如下:

戰爭開始及結束的時間節點?

戰爭波及的國家有哪些?

重要的歷史事件是什麼?

產生的意義是什麼?

……

讀到這裡,你也許發現了問題所在,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百度”來回答。但在項目式學習的課堂裡,老師就有可能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忘記歷史,如果重新來一場二戰,哪個陣營會贏?

與傳統試卷上的那些問題不同,真實的問題往往沒有標準答案。

3. 真實的世界

讀到這裡,讓我們暫時脫離項目式學習帶給我們的美妙幻境,回望一下我們所處的真實世界。

真實的世界就是我們每個人都被拴在了一個“大齒輪”上,在這個齒輪上每個人的命運都是通過考試、分數、成績來決定的,不遵守齒輪的規則,就難以正常地運轉下去。

專案式學習固然美好,影片的最後,Brian也成功地讓他的齒輪轉動起來。但想要對抗這個巨大的“齒輪”,就像進行一場不知輸贏的賭博,沒有明確積極的結果,誰都沒有勇氣賭上孩子們的命運。

讓項目式學習繼續這樣“小而美”下去,還是進行一次翻天覆地的教育革命?這是擺在每個關心教育的人面前的命題。而你,將會如何抉擇?

附:在“一土上海2020未來課堂”活動現場,圍繞這部紀錄片,埃爾特教育聯合創始人張釋文、牛朋大會創始人李朝占、Aha社會創新學院創始人顧遠等老師以及6位學生辯手,展開了一場主題為“如果專案式學習沒有提高學生的成績,你還會繼續嗎?”的辯論會,以下為外灘君整理的部分實錄:

正方一辯:王天思老師

“用傳統考試成績來評價PBL的教學效果是不恰當的”

古人雲:”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也就是告訴我們評價事務應該由一個恰當的標準。

PBL有自己的教學目標,就是4C——團隊合作、溝通表達、批判性思維以及創造力,那我們考察這些就可以了,不能用別的體系來考察。一人一張卷怎麼能考察合作和溝通呢?

反方一辯:鄧豪老師

“我們不能再用以前的標準化統一答案來看現在的考試和成績”

我們首先要去思考如何來理解考試和成績這件事情。現在的考試和成績還是我們二十年前的考試和成績嗎?

不是的。2017上海的高考作文講的是“預測”,這其實已經看不到我們以前考試的套路了。這考驗的是孩子對自己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我們不能再用以前的標準化統一答案來看現在的考試和成績。

那我們說考試和成績是用來幹什麼的呢?是評估教育的成果,發現學習中的問題,再去指導未來的學習。我們一想到成績就會想到高考,高考工廠等,但是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換一個詞,我們把考試換成反思把成績換成“成長”,我們再來看看我們的辯題。PBL不能通過反思帶來成長,我們還要繼續它幹什麼?

正方二辯:屎蛋(成都好奇學校初三學生)

“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才能得到成長”

我覺得PBL能夠提高兩種能力,一種是面向未來,一種是面向自己。片中有一個做齒輪的小組,組長願意用自己寶貴的假期時間把這個項目做完,沒有成績獎勵,沒有測評結果。我覺得靠的是兩樣東西:一是好奇心,二是誠意。

同時,每個人都有一個舒適圈,每個人都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如果只呆在自己能夠做好的事情的圈子裡,能夠得到成長嗎?不能。所以我們要跳出這個“慫圈”,才能更好地面向自己。

反方二辯:蔡甘藍(迎園中學初三學生)

“大部分的家長都希望孩子能過的好,能有一個穩定的未來,而不是充滿不確定性”

我思考的問題是繼續PBL能讓我過得更好嗎?如果現在到一家公司去應聘,老闆不會問:“你有創作能力嗎?你的團隊能力很棒嗎?”這些PBL所帶來的能力是他所看重的嗎?不是的。他看中的是你畢業於哪所名校,你的學習成績到底怎樣。所以很顯然,PBL所帶來的這些技能與你將來步入社會以後的評判標準是完全不配套的。

選擇PBL基本等同于把孩子的未來寄託在這種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的可能性上。我認為大部分的家長不會這樣,你們希望孩子能過的好,能有一個穩定的未來,而不是充滿不確定性。

正方三辯:王文哲老師

“三千塊錢要找個民工,做夢吧,你只能找個大學生!”

這件事有一個前提,就是如果有了好的成績,我們能夠進好的大學、有好的工作、過上好的生活,但這個前提現在成立嗎?不成立了。

蓋洛普在2015年的時候有一個調查,他問了企業主以及高校管理層一個問題:美國的應屆畢業生做好了工作準備的有多少比例?只有11%的企業主認為美國的應屆畢業生做好了準備;同時,有96%的教育工作者卻認為學生們已經做好了準備。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有段子曾經調侃,三千塊錢要找個民工,做夢吧,你只能找個大學生!所以現在傳統教育的性價比真的非常低。

反方三辯:沈立岑老師

“好的教學方式不能落地都是在耍流氓”

我們討論小部分的創新學校是沒有意義的,這個辯題我認為應該討論怎麼把PBL在更大的範圍推廣,能不能落地?

大家可能很容易被好的理念吸引,但我們需要靜下來想一想,新的教育理念如何落地?拋開配套的課程體系,以及師資培訓體系,即使教學方法再好也都是耍流氓。根本無法落地,又如何惠及更多學生?

正方導師:張釋文(埃爾特教育聯合創始人)

“好的教育不僅給人知識,還給人尊嚴,給人忠誠,給人力量”

很多人問PBL到底能給出什麼樣的結果,才能讓大家願意去賭博?我認為現在的教育在可見的未來一定會發生顛覆式的變化,現在把一切都壓在應試教育上才是真正的賭博。

二十年前有個職業叫“電梯司機”,就坐在電梯裡按按鈕,當時覺得這個職業的未來是確定的,這個工作是長久存在的,那今天大家還能在電梯裡看到這種奇葩的職業嗎?

PBL的核心是不承認單一的評價體系,HTH就通過四種方式進行評估:1. 學校的公共開放日展示學生成果;2. 老師對孩子進行跟蹤式記錄;3. 學生自我評價;4. 98%學生考上大學。

如果電影中的結論是90%學生上了211大學,那這個電影名字就不叫《極有可能成功》,而應該叫《××牛校發展史》。

我們今天所應該追求的教育,用泰戈爾的話來總結,就是——好的教育不僅給人知識,還給人尊嚴,給人忠誠,給人力量。

反方導師:李朝占(牛朋大會創始人)

“此時此刻做大規模推廣,我覺得要等一等”

作為我個人來說,我對教育創新者,對推廣所有新概念的人心存敬意,任何時代的改變都要有創新的人,他們走在前頭,拓寬了我們的視野,給了我們新的認知,沒有他們這個社會永遠死水一潭。他們當然會有生存空間,也會越來越大,但在中國此時此刻做大規模推廣,我覺得要等一等。

就像零食,都會讓孩子吃一點,但當主食不可能。PBL創新教育就處在這一階段。美國為之努力了100年,還在把這個叫做創新教育。所以各位,把這個作為一個廣泛試用的教育模式,你們敢嗎?

顧遠(Aha社會創新學院創始人)

“One of the ways,not the only way”

我代表協力廠商觀點用三個短語,做一個簡單的闡釋。

第一,是油門與刹車,任何一個涉及到層面很大的變化,從最終的效果和可持續性而言,都不希望以革命的方式發生,這樣劇烈的變化很危險。所以我們既需要有人踩油門也需要有人踩刹車,這樣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十分重要。

第二,是理想照進現實。PBL在片子裡展現的是非常好的,更像一個宣傳片,但今天的辯論還告訴我們,在向理想的東西推進的過程中,還會發生一些具體的現實問題。

第三,是動態發展。我們也許需要更多地以動態和發展的視角思考這個問題,兩方的觀點其實並沒有那麼背道而馳。整個世界都在發生變化,我們的考試標準永遠都是這樣嗎?用人單位擇人標準永遠都會這樣嗎?考試形勢永遠都會這樣嗎?

HTH的學校模式更多地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實例,告訴我們其實教育、學習有很多可能性,有很多新的方式,並且有人已經在這麼做了,而且效果可能還不差。

閱讀、寫作和批判性思維

是博雅教育的精髓

基於對博雅教育精神的理解

外灘教育聯合各界名師

開發了面向青少年的博雅教育系列課程

點擊下圖

瞭解更多

▼點擊閱讀原文,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