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轟炸機會被多用途戰鬥機取代?一張圖告訴你轟炸機多厲害

導讀:無論是中國的轟-6,還是俄羅斯的圖-160或者圖-95,亦或者美國的B-52H還是B1B都已經是服役了幾十年的老機型,就算是最先進的B-2隱身轟炸機也服役了近20年,那麼這麼多年三大國都沒更新轟炸機,

是因為轟炸機過時了嗎?

轟炸機是軍用飛機中最早出現的機種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飛行員在執行對土耳其陸軍陣地的偵察任務時即興向土耳其軍隊投擲了幾枚手榴彈,由此空襲這一手段正式產生,隨之轟炸機這一專門用於執行空中打擊任務的機種應運而生。歷史上,轟炸機曾在戰爭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生產轟炸機的國家寥寥無幾、現役轟炸機無論是數量還是型號都越來越少,

這使得人們難免會產生疑問:難道轟炸機正在“走入墳墓”?

圖注:蘇-35多用途戰鬥機

二戰結束後,繼續研發生產轟炸機的國家迅速減少,到上世紀60年代僅剩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和中國繼續生產轟炸機。

冷戰結束後,英國和法國逐漸淘汰現役轟炸機,而一些從上述國家購買過轟炸機的國家(如巴基斯坦、利比亞、伊拉克)也因各種原因不再有新型轟炸機服役。截至目前,世界範圍內仍然大量裝備轟炸機的國家不到十個,其中裝備有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僅剩下美國、俄羅斯和中國。造成這種現象的直接原因,在於各國空軍作戰任務需求的變化和多用途戰鬥機的發展。
對於絕大多數國家來說,除國土防空以外執行的其空中力量執行的對外干涉任務非常有限,隨著多用途戰鬥機在載彈量和航程指標方面的提升其對地攻擊任務完全可以由多用途戰鬥機承擔。另一方面,轟炸機的逐漸大型化、複雜化使得其生產和維護成本越來越高,對於絕大多數國家來說如果繼續裝備轟炸機是很不划算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轟炸機的地位自然越來越尷尬,
裝備轟炸機的國家越來越少也是難免的問題。

圖注:美國B-1B戰術轟炸機,可進行空中加油。轟-6和轟-6K都不能進行空中加油,殲11系列也不能進行空中加油。

然而,轟炸機的使命並非就此終結。如前文所述,目前的轟炸機正在逐漸大型化和複雜化,

這並非沒有原因。雖然隨著技術的發展精確制導武器一直在不斷“瘦身”,但對於空射巡航導彈、遠端反艦導彈等等裝備來說,現階段其體積並沒有比三十年前的同類產品降低太多。這些武器並非完全不能由戰鬥機攜帶,必須使用重型多用途戰鬥機才能勉強掛載一枚,而且會在航程上受到很大限制。而如果使用轟炸機,即便是轟-6K這種剛剛達到戰略轟炸機下限水準的機型,也能夠攜帶6枚長劍-20遠端巡航導彈進行2000千米以上的巡航。換句話說,如果用戰鬥機代替轟炸機執行遠端攻擊任務,不但航程難以得到保證,而且出動架次上會遠高於轟炸機。由此來看,轟炸機在遠端攻擊方面的作戰效率要比多用途戰鬥機更好。

圖注:該圖是根據美國所進行的七場戰爭中轟炸機和戰鬥機出勤次數和載彈量勾畫的圖,左側是出勤頻次右側為載彈量,可見轟炸機的出勤頻次低,載彈量卻遠遠超過戰鬥機。

而在執行戰場遮蔽任務一類的戰術任務時,轟炸機同樣具有用武之地。作戰飛機的體積一般和載彈量具有正相關性、航程和載彈量指標具有反相關性,因此在攜帶普通炸彈、精確制導炸彈或戰術空對地導彈時,若攜帶數量相同則轟炸機往往具有更遠的航程或滯空時間,而在相同航程或滯空時間條件下轟炸機可能會具有更大的載彈量。因此,執行戰術任務時如果要達到某一水準的任務目標,轟炸機的出動架次數量仍然要少於戰鬥機,而且還能減少因起降和航行造成的可用作戰飛機空白期。從美軍在二戰後歷次大規模軍事行動的統計資料來看,在各類攻擊任務中,轟炸機起飛架次僅占總起飛架次的5%以下,但彈藥投射量卻佔據了40%~60%,由此不難看出轟炸機在戰場上起到的“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因此,對於可能面臨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國家來說,轟炸機仍然是一種必不可少且相對“便宜”的裝備——雖然轟炸機的研發生產成本不菲,但由於出動架次遠少於戰鬥機,因此使用成本仍然比較低廉。有鑑於此,目前美國、中國和俄羅斯都在推進新一代轟炸機的研發計畫,這將使得轟炸機這個古老的機種繼續煥發青春。

也能夠攜帶6枚長劍-20遠端巡航導彈進行2000千米以上的巡航。換句話說,如果用戰鬥機代替轟炸機執行遠端攻擊任務,不但航程難以得到保證,而且出動架次上會遠高於轟炸機。由此來看,轟炸機在遠端攻擊方面的作戰效率要比多用途戰鬥機更好。

圖注:該圖是根據美國所進行的七場戰爭中轟炸機和戰鬥機出勤次數和載彈量勾畫的圖,左側是出勤頻次右側為載彈量,可見轟炸機的出勤頻次低,載彈量卻遠遠超過戰鬥機。

而在執行戰場遮蔽任務一類的戰術任務時,轟炸機同樣具有用武之地。作戰飛機的體積一般和載彈量具有正相關性、航程和載彈量指標具有反相關性,因此在攜帶普通炸彈、精確制導炸彈或戰術空對地導彈時,若攜帶數量相同則轟炸機往往具有更遠的航程或滯空時間,而在相同航程或滯空時間條件下轟炸機可能會具有更大的載彈量。因此,執行戰術任務時如果要達到某一水準的任務目標,轟炸機的出動架次數量仍然要少於戰鬥機,而且還能減少因起降和航行造成的可用作戰飛機空白期。從美軍在二戰後歷次大規模軍事行動的統計資料來看,在各類攻擊任務中,轟炸機起飛架次僅占總起飛架次的5%以下,但彈藥投射量卻佔據了40%~60%,由此不難看出轟炸機在戰場上起到的“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因此,對於可能面臨大規模軍事衝突的國家來說,轟炸機仍然是一種必不可少且相對“便宜”的裝備——雖然轟炸機的研發生產成本不菲,但由於出動架次遠少於戰鬥機,因此使用成本仍然比較低廉。有鑑於此,目前美國、中國和俄羅斯都在推進新一代轟炸機的研發計畫,這將使得轟炸機這個古老的機種繼續煥發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