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有了《敦克爾克》,諾蘭的電影成就終可比肩斯坦利·庫布裡克

2010年《盜夢空間》(Inception)上映以來,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一度受到了高度評價,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甚至認為諾蘭就是當代的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

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在電影行業的影響非常深遠,

他善於使用多種風格的表現手法,並能巧妙的將多種風格融合在一起營造出獨特的效果,他的作品被視為美國電影行業的標杆,代表作包括《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和《巴里·林登》(Barry Lyndon)等。

然而,在《衛報》影評人Andrew Pulver看來,當時做出這種對比似乎很是荒謬:雖然諾蘭自編自導了許多優秀的超級英雄影片,也有像《致命魔術》(The Prestige)這類題材新穎的作品,但是,因為這些就把諾蘭與庫布裡克相提並論,

實在有些為時過早。不過,改編自真實的敦克爾克大撤退事件的新片《敦克爾克》似乎幫助諾蘭走到了一個新高度,也許這時我們才能說他終於可以比肩斯坦利·庫布裡克。

該片於7月21日在北美上映,將於9月1日在內地上映。

以下為影評全文:

也許,將諾蘭與庫布裡克相提並論少不了華納兄弟(Warner Bros)的“功勞”。諾蘭和庫布裡齊都與華納有過合作,製片公司的行銷部門自然少不了借助這類噱頭造勢。然而,這股勢頭卻是諾蘭本人引起的:2014年《星際穿越》(Interstellar)上映時,諾蘭就拿這部作品與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做比較。先不論諾蘭的這種做法是否明智,但結論卻是很顯而易見的:不是說諾蘭的作品就那麼微不足道,

但在表現影片的廣度和深度方面,當涉及到一些諸如戰爭、愛情、性、社會瓦解和人類意識等的大概念時,諾蘭與庫布裡齊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

其實,諾蘭在很多作品中的立意都是很“高”的。特別是在《星際穿越》中,通過對黑洞理論進行合理的演化,

在這方面達到了罕見的高度。但是正如衛報評論家彼得·布拉德肖(Peter Bradshaw)所言:“這部作品不具有顛覆性。

庫布裡齊通過他的作品,表現出了對未來後人類的狀況的關注,其中還夾雜著一絲憂慮,而這一點諾蘭並沒有做到。相反,諾蘭更感興趣的是營造一種兩難抉擇的氛圍,並最終在情感紐帶的牽絆下將著眼點拉回到現在。”

但諾蘭的新片《敦克爾克》(Dunkirk)可能會改變人們的這種看法,借此,諾蘭或許終於能夠與庫布裡齊比肩。很顯然,作為一部以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影響力極大的戰爭影片,人們會直接將《敦克爾克》拿來與庫布裡齊的《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做對比。《光榮之路》是1957年庫布裡齊導演的一部璀璨耀眼的電影傑作,影片對軍隊政治作出了尖銳的控訴,讓人難以忘懷。

1956年,庫布裡齊導演了犯罪驚悚電影《殺手》(The Killing),講述了剛從監獄放出來的喬尼·科雷欲圖進行絕妙的犯罪,卻被貪婪的第三人破壞搶劫計畫的故事。雖然從票房上看,《殺手》並沒有取得很好的成績,但是這部影片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然而,庫布裡齊並沒有過度沉浸在《殺手》這類低成本製作帶給他的成就感當中,很快他就投入到了另一部振奮人心且具有戲劇性的影片的製作之中。這部影片就是《光榮之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立意可謂是“相當”的高了。

在這方面,《敦克爾克》一樣也選用了世界大戰為背景。影片重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著名的歷史事件“敦克爾克大撤退”的場景。拍攝過程中,諾蘭沿用了自己的習慣,堅持真人實景,包括撤退中使用的“小船”、“我們將在海灘上展開戰鬥”等場景。同時,諾蘭在電影改編時做出了大膽的創新,很像庫布裡齊的風格。《敦克爾克》從步兵、海軍和空軍三個部分來分別展現撤退的場景,內容和時間線跳躍穿插展開;整部影片對話很少,也幾乎看不到暴力血腥的戰爭場面,它的表現手法超乎人們的想像,和《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或者 《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這類戰爭影片是完全不一樣的。《敦克爾克》的成功,也很有可能預示著這類大製作的戰爭題材影片將不再只鍾情於血肉橫飛、槍林彈雨的場面。

諾蘭在電影拍攝過程中展現出了傑出的導演才華,為觀眾呈現了許多震撼而動人的情節。水中的場景展示了溺水的士兵們求生的渴望,空戰場面中展現出的為同胞犧牲的奉獻精神等,各種閃亮的人性光輝都在諾蘭的執導下得以深入淺出的闡釋,觸動人心。

諾蘭還使用了一種有趣的敘述手法:劇中的兩位主角湯米(Tommy,菲恩·懷特海德,Fionn Whitehead飾)和吉布森 (Gibson,阿紐林·巴納德,Aneurin Barnard飾)假扮成擔架兵,試圖登上一艘救護船,而諾蘭借助這個情節側面烘托出了此次撤退的規模和戰爭的殘酷。

《敦克爾克》是諾蘭執導的第10部影片。有人可能就要說,庫布裡齊導演了三部影片就奠定了他在電影行業中的地位(如果不算上《恐懼與欲望(Fear and Desire)》的話,這是庫布裡齊的第一部故事片,因為只是他的實習作品,所以很長一算時間沒有公開發行,影片講述了一群士兵在敵軍後方的故事)。回顧諾蘭早期執導的電影如《追隨》(Following)和《記憶碎片》(Memento)等,都是標新立異的優秀作品。

但是之後,儘管諾蘭還是成功製作出了像《星際穿越》這類高品質的科幻電影,並標榜自己為傳統電影價值觀的擁護者,事實卻是,他還是不免漸漸地轉入到好萊塢高成本電影製作的潮流當中。諾蘭在超現實題材和科幻電影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得他名聲大噪,而他的其他風格的作品也同樣值得關注。在這一方面,其實庫布裡齊也是一樣,他也會跟隨主流電影風格的趨勢。

可以說,如果庫布裡齊還在世的話,他肯定也會順應大眾的需求而製作一部超級英雄電影。但是有一點必須承認,儘管諾蘭的作品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認可,他也因此名聲大震,圈粉無數,但是在敘事風格和展現手法方面,諾蘭依然不及庫布裡齊的高度。

但是《敦克爾克》完成之後就不一樣了,憑藉這部影片,諾蘭終於達到了庫布裡齊的高度。而46歲的諾蘭能否一直保持甚至超越這個高度呢?也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了。

(翻譯:劉桑)

讓人難以忘懷。

1956年,庫布裡齊導演了犯罪驚悚電影《殺手》(The Killing),講述了剛從監獄放出來的喬尼·科雷欲圖進行絕妙的犯罪,卻被貪婪的第三人破壞搶劫計畫的故事。雖然從票房上看,《殺手》並沒有取得很好的成績,但是這部影片獲得了很高的評價。然而,庫布裡齊並沒有過度沉浸在《殺手》這類低成本製作帶給他的成就感當中,很快他就投入到了另一部振奮人心且具有戲劇性的影片的製作之中。這部影片就是《光榮之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立意可謂是“相當”的高了。

在這方面,《敦克爾克》一樣也選用了世界大戰為背景。影片重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著名的歷史事件“敦克爾克大撤退”的場景。拍攝過程中,諾蘭沿用了自己的習慣,堅持真人實景,包括撤退中使用的“小船”、“我們將在海灘上展開戰鬥”等場景。同時,諾蘭在電影改編時做出了大膽的創新,很像庫布裡齊的風格。《敦克爾克》從步兵、海軍和空軍三個部分來分別展現撤退的場景,內容和時間線跳躍穿插展開;整部影片對話很少,也幾乎看不到暴力血腥的戰爭場面,它的表現手法超乎人們的想像,和《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或者 《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這類戰爭影片是完全不一樣的。《敦克爾克》的成功,也很有可能預示著這類大製作的戰爭題材影片將不再只鍾情於血肉橫飛、槍林彈雨的場面。

諾蘭在電影拍攝過程中展現出了傑出的導演才華,為觀眾呈現了許多震撼而動人的情節。水中的場景展示了溺水的士兵們求生的渴望,空戰場面中展現出的為同胞犧牲的奉獻精神等,各種閃亮的人性光輝都在諾蘭的執導下得以深入淺出的闡釋,觸動人心。

諾蘭還使用了一種有趣的敘述手法:劇中的兩位主角湯米(Tommy,菲恩·懷特海德,Fionn Whitehead飾)和吉布森 (Gibson,阿紐林·巴納德,Aneurin Barnard飾)假扮成擔架兵,試圖登上一艘救護船,而諾蘭借助這個情節側面烘托出了此次撤退的規模和戰爭的殘酷。

《敦克爾克》是諾蘭執導的第10部影片。有人可能就要說,庫布裡齊導演了三部影片就奠定了他在電影行業中的地位(如果不算上《恐懼與欲望(Fear and Desire)》的話,這是庫布裡齊的第一部故事片,因為只是他的實習作品,所以很長一算時間沒有公開發行,影片講述了一群士兵在敵軍後方的故事)。回顧諾蘭早期執導的電影如《追隨》(Following)和《記憶碎片》(Memento)等,都是標新立異的優秀作品。

但是之後,儘管諾蘭還是成功製作出了像《星際穿越》這類高品質的科幻電影,並標榜自己為傳統電影價值觀的擁護者,事實卻是,他還是不免漸漸地轉入到好萊塢高成本電影製作的潮流當中。諾蘭在超現實題材和科幻電影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得他名聲大噪,而他的其他風格的作品也同樣值得關注。在這一方面,其實庫布裡齊也是一樣,他也會跟隨主流電影風格的趨勢。

可以說,如果庫布裡齊還在世的話,他肯定也會順應大眾的需求而製作一部超級英雄電影。但是有一點必須承認,儘管諾蘭的作品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認可,他也因此名聲大震,圈粉無數,但是在敘事風格和展現手法方面,諾蘭依然不及庫布裡齊的高度。

但是《敦克爾克》完成之後就不一樣了,憑藉這部影片,諾蘭終於達到了庫布裡齊的高度。而46歲的諾蘭能否一直保持甚至超越這個高度呢?也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了。

(翻譯:劉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