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且行且歌」春天,遂想起

春天,遂想起

文字:餘光中 朗誦:孫嵐

春天,遂想起江南

唐詩裡的江南

九歲時

採桑葉於其中

捉蜻蜓於其中

可以從基隆港回去的 江南

小杜的江南

蘇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蓮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吳王和越王的小戰場

那場戰爭是夠美的

逃了西施 失蹤了範蠡

失蹤在酒旗招展的

從松山飛三個小時就到的

乾隆皇帝的 江南

春天,遂想起

遍地垂柳的江南

想起太湖濱一漁港

想起那麼多的表妹,走在柳堤

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

走過柳堤

那許多的表妹

就那麼 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

在江南

噴射雲 三小時的江南

即使見面

她們也不會陪我

陪我去採蓮,陪我去采菱

即使見面,見面在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

借問酒家何處

何處有我的母親

復活節,不復活的是我的母親

一個江南小女孩變成的母親

清明節,母親在喊我

在圓通寺喊我

在海峽這邊喊我

在海峽那邊 喊 喊

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

多風箏的江南啊

鐘聲裡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

想 想 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餘光中(1928-),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先後在秣陵路小學(原崔八巷小學),南京市第五中學(原南京青年會中學)讀書,

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1950年赴台,就讀于臺灣大學外文系。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台後任師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當代著名詩人和評論家。

餘光中的青少年時代就浸潤在江南水鄉的秀麗景色、風土人情及悠久歷史文化之中。21歲時,詩人離開大陸移居臺灣,

幾十年來對故鄉的思念日積月累,最終凝聚成字字含情的詩句,迸發出來。

餘光中出身書香門第,從小與眾多的表妹一同長大,並與其中的一位範我存結為連理。他的母親和妻子都是烏鎮人,因而,餘光中對祖國的留戀更多的體現為對江南的留戀。這首《春天,遂想起》是餘光中的情感細膩之作。

故鄉情結、愛國情懷是《春天,遂想起》的靈魂。

配樂剪輯自平喉唱家陳玲玉的作品《故鄉水韻》,出自專輯《夜月琵琶》。

編輯:石閩

關注“南昌鐵路出自專輯《夜月琵琶》。

編輯:石閩

關注“南昌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