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綿延不斷發展了幾千年的中國民族繪畫,它的精髓在哪裡,中國畫的藝術魅力有哪些

綿延不斷發展了幾千年的中國民族繪畫,它的精髓在哪裡,中國畫的藝術魅力有哪些

“中國繪畫”是綿延不斷發展了幾千年的中國民族繪畫。到了近現代,隨著西學東漸的發生,它才演變成我國現代美術中的一個完全不同於西洋繪畫的獨立畫種,耳熟能詳的名字是“中國畫”或者“國畫”。中國畫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審美觀以及獨特的思維方式與藝術創作方法,是創作者文化修養的美學體現。

中國畫的藝術魅力具有五大特徵:

首要特徵在於“傳神”,它不是忽視人物的外形描繪,但相比起外貌寫真來,它更強調表現人物內在的精神風貌,就是所謂“傳神”,這是中國畫的畫家們一直堅守的藝術表現原則。早在4 世紀,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就提出了“以形寫神”說。

他曾講到,樓臺亭榭等建築靜物畫起來費時間,但畫好比較容易;而畫人物最難了,難就難在要“遷想妙得”,就是要用思想去捕捉表現物件的心理活動,以巧妙地傳達出人物的精神風貌。

2. “氣韻生動”,即是講繪畫作品要有生氣、有神氣而不呆板,要能表現出描寫物件的精神特質。

這好比是看一個人,從中國畫的審美標準出發,就要先看她的氣質風韻,而不只是看形體。“氣韻生動”是作品精神的自然流露。“氣”是思想觀念、感情和想像,“韻”是個性與情調。它要求藝術家無論畫人物、山水、花鳥,都要表現出它們的精神之美。一幅畫只有氣韻生動,才能煥發出感人的生命力量。據廖靜文先生回憶,徐悲鴻先生有一次給白石老人送去新鮮的桃子,
老人十分高興,一定要讓捧桃人走前面,並恭敬地說:“桃子先走!”老先生禮待桃子如一令人尊敬的生命,他筆下的桃子自然就有了鮮活的生命力,讓人十分喜愛。

3. 中國畫的創作方法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中國畫的名畫家,往往要刻一方印印在畫作上,

內書“師造化”幾個字。這裡的“造化”是指大自然。“師造化”不是簡單地描繪大自然,而是以大自然為師,領悟大自然的氣質與內在精神;然後藝術家再以心中最美好、最真實、最感動的激情,對這大自然加以重新創造。這樣的作品才能感動萬古千秋的世人。

4. 中國畫還追求意境之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北宋大文豪蘇軾,在評論唐朝著名詩人與畫家王維(字摩詰)的作品時,曾說過這樣一段名言:“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句話點出了詩歌與繪畫創作互相滲透、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內在聯繫。事實上,中國的詩歌也好,繪畫也好,其創作都是相通的——它們均以抒情寄興為主,其過程均需品察萬物,然後再通過思維活動把作者的感情☆禁☆色彩“形象化”,把物象“意象化”。北宋的張舜民講“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後來經過蘇東坡的提倡,“詩情畫意”便成了品評中國畫意境美的一個重要美學原則。在繪畫史上,思想有深度、學問淵博、修養高的人往往更容易達到中國畫創作的高水準。趙孟、董其昌都是如此。“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五十多歲才學畫,可是由於他在學問、書法、金石等方面的修養極高,出手即不凡,繪畫創作很快就達到了高超境界。

5. 在作畫方式上,中國畫講究“意存筆先”。畫家下筆之前,一定要心有意境,成竹在胸,創作一氣呵成。因此,其表現手法往往傾向於寫意性、抒情性,把立意置於造型之上,更強調畫家的藝術創造。

文征明《惠山茶會圖》

4. 中國畫還追求意境之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北宋大文豪蘇軾,在評論唐朝著名詩人與畫家王維(字摩詰)的作品時,曾說過這樣一段名言:“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句話點出了詩歌與繪畫創作互相滲透、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內在聯繫。事實上,中國的詩歌也好,繪畫也好,其創作都是相通的——它們均以抒情寄興為主,其過程均需品察萬物,然後再通過思維活動把作者的感情☆禁☆色彩“形象化”,把物象“意象化”。北宋的張舜民講“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後來經過蘇東坡的提倡,“詩情畫意”便成了品評中國畫意境美的一個重要美學原則。在繪畫史上,思想有深度、學問淵博、修養高的人往往更容易達到中國畫創作的高水準。趙孟、董其昌都是如此。“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五十多歲才學畫,可是由於他在學問、書法、金石等方面的修養極高,出手即不凡,繪畫創作很快就達到了高超境界。

5. 在作畫方式上,中國畫講究“意存筆先”。畫家下筆之前,一定要心有意境,成竹在胸,創作一氣呵成。因此,其表現手法往往傾向於寫意性、抒情性,把立意置於造型之上,更強調畫家的藝術創造。

文征明《惠山茶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