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7/3/22(1461) 湖北:部署開展“保護生態環境 促進綠色發展”專項法律監督工作

△ 圖為會議現場

△ 圖為省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王晉作重要講話

△ 圖為省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檢察長張正新主持會議

△ 圖為省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王永金宣讀專項法律監督工作實施方案

為認真貫徹中央、省委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推動實現湖北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戰略目標,加強對生態環境的司法保護,3月22日,湖北省檢察機關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開展“保護生態環境 促進綠色發展”專項法律監督工作。

根據安排,湖北檢察機關將開展為期一年的“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綠色發展”專項法律監督工作。省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王晉出席會議並作重要講話。

據悉,開展專項法律監督工作期間,湖北檢察機關將針對影響和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懲治、預防、監督、教育、保護”等各項檢察職能作用,重點做好六個方面的工作,即:嚴厲懲治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的刑事犯罪;嚴肅查辦和積極預防生態環境領域的職務犯罪;強化對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的刑事訴訟監督;著力加強生態環境民事行政檢察工作;結合辦案探索開展生態修復補償工作;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治理,

為湖北全面推進“生態立省”“綠滿荊楚”作出積極貢獻。

▌王晉指出,全省檢察機關要切實樹立大局觀、整體觀、長遠觀,從大局的高度來認識,

強化生態環境司法保護責任擔當。要深刻認識到:環境問題是中央和省委的心頭之患,加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就是為黨分憂;生態環境事關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加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就是為民謀利;生態環境事關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加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就是為國履職。全省檢察機關要以對黨和國家、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為黨分憂、為民謀利、為國履職,
把這一專項工作抓緊抓實,切實讓老百姓從環境改善中增強“獲得感”,為民族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貢獻檢察力量。

王晉要求

全省檢察機關要用有力的行動來推進,最大限度發揮專項工作優勢。要全面履職盡責,充分發揮懲治、預防、監督、教育、保護等職能作用,持續保持打擊環境領域違法犯罪高壓態勢,把生態環境保護貫穿檢察工作各個環節,打好環境保護“組合拳”。要堅持因地制宜,開展“訂單式”服務,鼓勵各地根據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按照生態環境領域什麼問題突出就重點整治什麼問題的思路,集中查辦和監督一批有影響的案件,力爭以各地的“小專項”帶動專項工作整體提質增效,唱好環境保護“地方戲”。要堅持打擊與修復並重,在嚴查快處犯罪性質惡劣,犯罪情節嚴重的污染環境案件的同時,還要注重運用好恢復性司法理念,努力使受損生態環境得到及時、有效的修復和補償,切實譜好環境保護“協奏曲”。

▌王晉強調,要以周密的組織為保障,確保專項工作取得實效。全省檢察機關要堅持做到“專”字當頭,“實”字托底,“內外聯動”,用行動表態,用資料和典型案例說話,切實把專項工作抓緊抓好,努力為湖北綠色發展和加快“建成支點、走在前列”作出更大貢獻。

會議由省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檢察長張正新主持。他要求全省檢察機關要對照方案規定,結合本地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進一步強化生態環境領域司法保護責任擔當,為湖北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發展更可持續作出積極貢獻。

會上,省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王永金宣讀了專項法律監督工作實施方案。省院領導、檢委會專職委員、廳級幹部、機關內設機構負責人在省院機關主會場參會,市縣兩級院領導班子成員和內設機構負責人在各自分會場參會。

作者| 戴小巍

攝影| 蔣長順

編輯| 陳小玲

要堅持因地制宜,開展“訂單式”服務,鼓勵各地根據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按照生態環境領域什麼問題突出就重點整治什麼問題的思路,集中查辦和監督一批有影響的案件,力爭以各地的“小專項”帶動專項工作整體提質增效,唱好環境保護“地方戲”。要堅持打擊與修復並重,在嚴查快處犯罪性質惡劣,犯罪情節嚴重的污染環境案件的同時,還要注重運用好恢復性司法理念,努力使受損生態環境得到及時、有效的修復和補償,切實譜好環境保護“協奏曲”。

▌王晉強調,要以周密的組織為保障,確保專項工作取得實效。全省檢察機關要堅持做到“專”字當頭,“實”字托底,“內外聯動”,用行動表態,用資料和典型案例說話,切實把專項工作抓緊抓好,努力為湖北綠色發展和加快“建成支點、走在前列”作出更大貢獻。

會議由省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檢察長張正新主持。他要求全省檢察機關要對照方案規定,結合本地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進一步強化生態環境領域司法保護責任擔當,為湖北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發展更可持續作出積極貢獻。

會上,省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王永金宣讀了專項法律監督工作實施方案。省院領導、檢委會專職委員、廳級幹部、機關內設機構負責人在省院機關主會場參會,市縣兩級院領導班子成員和內設機構負責人在各自分會場參會。

作者| 戴小巍

攝影| 蔣長順

編輯| 陳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