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論華語樂壇被低估或被高估的10大歌手

需注意以下幾點:

1,範圍:華語樂壇,扯日韓,歐美歌手的勿進;

2,個人看法,不喜勿噴;

3,請所有80年之前和90年後出生的朋友們勿進,我們之間有代溝.,謝謝合作. 90後,00後的人群普遍對老歌手有排斥, 認為他們不行,比不上可愛的倫寶寶. 而80後之前的人群又對中生代, 新生代歌手有偏見. 所以,這兩類人群勿進.

4, 高估和低估要分類, 要有指標. 我問寶寶們一個問題: 什麼是高估,什麼又是低估?

寶寶們一定不知道, 只會籠統的說高或低.

我這裡的指標: 獎項, 銷量, 唱功, 音色, 影響力, 音樂才華, 受眾面, 歌曲品質等等 均需全面考慮.

5, 高估或低估以分值計算.

一,鄧麗君.

我對鄧麗君的評價是: 開天闢地, 後無來者.

1,唱功: 鄧麗君的唱功被低估.

鄧麗君的唱功被長期低估,是件頗令人遺憾的事兒。她為人熟知的歌曲是「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我只在乎你」這樣的慢板抒情歌曲,被人誤以為她歌路單一,以至於「歌曲沒難度」,這種誤解真叫人唏噓。

鄧麗君天生音色醇厚,很適合如今的「聲電」設備。音域寬廣,高音區沒有壓迫感。聲壓、聲強都屬頂級。她最強悍的技巧在於換聲平穩,比如在從低音區提到高音區時,暗暗發力開始「換檔」,發聲沒有明顯變化時的撕裂感。這也導致很多人誤以為她發聲方式單一。

關於「歌路單一,只能唱抒情慢板」的誤解。鄧麗君幾乎沒有唱不了的風格(很出乎意料吧?)。我推薦幾首翻唱歌曲:

「Smoke Gets in Your Eyes」,爵士風格。這首歌你能明顯聽出她的唱法改變了。

「Hot Stuff」。搖滾。沒想到鄧麗君還有這等爆發力吧?

「Beat It」。舞曲。展現了良好的節奏感。

「Every Breath You Take」。應評論要求加上這首。感受一下從中低音區提到高音區的換檔能力。

鄧麗君的唱功在整個華語樂壇屬於頂尖水準.

被路人低估指數: 二星(五星最高)

2, 影響力被低估.

鄧麗君的影響力非常全面,受眾面極廣, 專業人士欣賞, 大部分路人也欣賞. 有些人認為周傑倫和鄧麗君可以平級, 這是十分錯誤的. 10個周傑倫也達不到鄧麗君的高度.

被低估指數: 一星

3, 歌曲品質被低估.

鄧麗君的歌單非常繁多,很多人只知道

何日君再來

甜蜜蜜

城故事

月亮代表我的心

美酒加咖啡

北國之春

一簾幽夢

路邊的野花不要采

我只在乎你

等等這類傳唱度較高的口水歌曲,實際上她的歌曲耐聽度很高,尤其是日本人為她做的那幾張專輯,如等,品質均為上乘.

其他方面沒有高估也沒有低估

整體被低估

低估指數: ★☆

二,張國榮.

再來談一下張國榮.

關於張國榮,這樣幾個話題是繞不開的.

1, 是否是"死後吹出來的"?

2, 生前為何在大陸地區的影響力不足?

3, 唱功疑慮.

4, 和譚詠麟的比較.

5, 音樂創作能力的相關問題.

也就是說,要想得出結論,就必須把以上5個問題解決.

只需要破解這幾個問題,那麼就能揭開真相.

關於所謂"死人吹":

客觀來講,這種說法有一定依據. 張國榮去世的時間是2003年,2003年之前,張國榮在內地的影響力的確不足, 對普通大眾而言,甚至有很多人並未聽說過此人.

張國榮在內地最有影響力的並非音樂作品,而是兩部電影. 一部倩女幽魂, 一部霸王別姬,這兩部都是佳作, 但可惜的是,除此之外, 其音樂作品不太為人熟知..

而在2003年之後,尤其是近些年,張國榮突然名聲大噪, 一時間所有的人都知道了這個名字, 這就是常說的"死後吹".

那麼這種說法到底對不對呢?

我的答案是:只能算對了一半.

張國榮在80年代專攻香港,是香港炙手可熱的超級大腕, 除了譚詠麟, 梅豔芳,沒有人能與他匹敵, 同時,其在日韓也頗具影響力, 這就說明張國榮生前是很有成就的,又怎麼能說是"死人吹"呢?

要破解"死人吹",就必須要解決下面一個問題: 其生前在內地為何不紅?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大致有3方面的原因:

1, 時代傳播因素.

港臺歌手要想進入廣大內地人的心中,首先要邁進大陸.

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問題: 在80年代的央視春節晚會上, 有一個叫張明敏的歌手唱了一首 從而迅速竄紅,類似的還有費翔,他們在沒有上春晚之前, 毫無知名度可言. 值得一提的是,張明敏也是香港歌手, 但是他在香港歌壇的地位當屬三流,根本無法與張國榮, 羅文, 甄妮,譚詠麟, 梅豔芳相提並論. 這就是時代傳播原因, 那時候網路不發達, 交通不便利.

2, 張國榮唱的國語歌曲屈指可數.

張國榮的絕大部分歌曲是粵語,也有英文,但國語的歌十分少.(參考楊千嬅為什麼在內地沒有大紅)

3, 事業重心沒有放在內地.

綜合以上, 結合當今而言,張國榮的影響力的確被高估.

被高估指數: ★★

再來看看張國榮的唱功.

談張國榮的唱功首先應該談他的音色.

張國榮的音色可以說是無懈可擊, 我給滿分,其特點為:醇厚, 有穿透力和爆發力, 低沉, 性☆禁☆感, 華麗,時而成熟優雅,時而慵懶頹靡, 具有超高的辨識度, 歌曲感染力強.

張國榮最擅長的音域是中低音,也可以唱高音, 但不如中低音有質感,有魅力.

綜合而論,張國榮的音色在華語樂壇當屬一流, 唱功不怎麼突出,但也能在中上水準.如果說人們對張國榮的影響力存在高估, 那相對而言, 對他的創作能力就是低估.

張國榮的音樂創作力是及格的,他自己作曲的歌有很多,我舉幾個例子:

《沉默是金》

《由零開始》

《紅》

《風再起時》

《深情相擁》

《夜半歌聲》

《我》

《諾亞方舟》

我列舉的這幾首歌曲毫無疑問都是經典作品, 既有一定傳唱, 其音樂層次也較高,很有格調, 值得反復迴圈.

所以,對張國榮只會"翻唱"這種說法顯然是低估,而且是嚴重低估. 張國榮的代表作品裡面,大部分都是華語樂壇原創,如倩女幽魂,當年情等.

張國榮的音樂創作力被低估

被低估指數:★★★☆

和譚詠麟的比較,我個人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

譚詠麟的歌曲傳唱度完勝張國榮

張國榮的歌曲品質,歌曲層次完勝譚詠麟.

最後我個人推薦一些張國榮的優秀音樂作品:

1,《紅》 : 張國榮+林夕的經典作品. 風格前衛另類, 旋律抓耳, 意境感十足,華麗張揚, 具有迷幻特色,耐聽度極高.

2, 《沉默是金》: 使用中國風格的五聲音階, 娓娓道來, 雲淡風清, 配上勵志的歌詞, 使得這首歌逼格滿滿.

3,《寂寞有害》: 這首歌的氣氛極其頹然,電吉他用在這裡更是錦上添花。

4, 《無心睡眠》:勁歌熱舞的代表. 《Monica》將他推上高位,《無心睡眠》僅在韓國就紅得一塌糊塗。 唱腔激情澎湃, 聲音強勁, 非常體現唱功.

5, 《為你鍾情》: 不需要介紹吧?

6, 《Boulevard Of Broken Dreams》: 英倫腔完全能駕馭爵士曲風,將高貴慵懶體現的淋漓盡致。

7, 《奔向未來的日子》: 英雄本色2 的主題曲, 我認為比當年情更優秀,旋律動聽.

8, 《夢到內河》: 也許是張國榮最具逼格的一首歌了,無論詞曲,看歌名就知道, 詞肯定是林夕的作品了. 《夢到內河》,是自己面對自己的坦誠,比面對世人的時候更深入更直白,因為這首歌是寫自我,水仙少年臨水看花,愛上了完美的自己。

差不多就寫到這吧, 其他還有很多就不一一介紹了,認真聽完我推薦的歌,也許你們對張國榮的偏見會減少很多.

我的最終結論:

張國榮部分指標被高估,部分指標被低估, 但是無奈其***粉,跟風粉太多,歌沒聽過幾首,只會大喊"哥哥,哥哥"的那一類人最讓人生厭.

張國榮放在整個華語樂壇來看, 影響力有限.

所以,綜合被高估.

被高估指數: ★☆

三,譚詠麟

講完了張國榮,必須要提的是譚詠麟.

1,樂壇地位被高估.

譚詠麟和張國榮一樣, 在粵語歌領域地位很高,而放在整個華語圈,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比歌曲傳播,歌曲傳唱,譚詠麟最拿得出手的是這幾首:

《愛在深秋》

《水中花》

《講不出再見》

《一生中最愛》

而同在80年代, 其影響力不如齊秦,童安格,薑育恒,王傑.

齊秦有《大約在冬季》《外面的世界》《狼》,童安格有《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把根留住》,薑育恒有《驛動的心》《再回首》,王傑有《一場遊戲一場夢》《英雄淚》.

比較音樂作品的品質,則譚詠麟更無佳作.

後者作品的高度和傳播度遠大于譚詠麟.

譚詠麟淡出後,更加過氣, 到今天,譚詠麟幾乎沒有什麼市場了,這從他近期的演唱會可以看出, 票賣不出去,到北方地區無人問津.

所以,不要再說譚詠麟是什麼老牌天王,其對樂壇的貢獻能力非常一般.

譚詠麟離開了香港, 影響力十分有限.

影響力被高估指數: ★★★☆

其他方面譚詠麟並不出色, 音樂才華,歌曲品質,受眾面等指標都很有限.

我看過很多歌手排名貼,都把譚詠麟排在較高的位置,我認為這是高估了.

綜合,譚詠麟被高估.

被高估指數:★★★

四,Beyond樂隊

1,樂壇影響力,樂壇地位被嚴重高估.

怎樣被高估呢? 有什麼依據呢? 其實很簡單,只需要把黃家駒去世前和去世後對比就知道了.

黃家駒是一個死後被嚴重過譽的歌手,只需看前後對比便一目了然。

黃家駒死前,他的比較物件一直是達明一派、草蜢,beyond在香港拿的獎項也一直是最佳組合銀獎(金獎一直是達明)。而恐怕現在的90後00後都不知道達明一派、草蜢。

死後, 他的比較物件變成了羅大佑、李宗盛、周傑倫、張學友、鄧麗君等開創或是統治樂壇時代的頂尖人物。

與黃家駒同時代的樂隊: 小虎隊,唱片銷量賣得更多,歌曲傳唱也更廣,知名度也更高,而Beyond樂隊一直處於第二或第三梯隊這個位置.

如果說小虎隊的歌曲品質很低,那麼黃家駒的歌曲品質也未必高到哪裡去(我後面再分析).

而到了現在,小虎隊過氣的無影無蹤,毫無地位,而黃家駒卻被現在眾多90後00後跟風盲目崇拜.

其二是增加神秘感、傳奇性,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

黃家駒即使不死,也未必就能在原本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但剛好隕落,反而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粉絲就會自己在腦海中憑空意淫出一個沒死後的黃家駒稱霸樂壇的情景。

其三是死者為大觀念帶來的道德上的優越感。

所以, 黃家駒及Beyond樂隊的樂壇地位被高估是不爭的事實.

影響力被高估指數: ★★★★★

2, 受眾面被高估.

現在的年輕人口口聲聲說黃家駒影響了一代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我們來看看黃家駒的真實受眾面:

1, 60後(父母輩) 不認識,不知道此人,不知道此樂隊. 你在父母面前提黃家駒這三個字,他們絕對一臉懵.

2, 70後基本也不認識黃家駒此人.

3, 80後對於黃家駒有一點印象,但絕對不是心中偶像這種級別.

4, 80末到90後的偶像是周傑倫等人, 黃家駒在這個時代也占不到便宜.

5, 95後到00後的偶像是各種韓國組合,小鮮肉,也無黃家駒的地位.

那麼,請問黃家駒的受眾面廣又體現在哪裡呢? 不過是一部分跟風吹罷了,我不知道黃家駒究竟影響了哪一代人.(除了部分粵語地區)

3, 歌曲品質,音樂才華被高估.

如果我現在只有21, 22歲,我可能會偶爾聽一聽黃家駒的歌曲,或者在KTV吼一吼, 但是我現在這個年齡,是絕對不會再去聽這些"心靈雞湯"的歌曲了.

聽全了黃家駒樂隊歌曲後,你會發現這樣幾個不爭的事實:

1, 耐聽度極低, 第一遍好聽,迴圈無力.

2, 風格大同小異,幾乎全是一個模型,拿他們的三連擊舉例: [光輝歲月], [海闊天空], [真的愛你], 從作曲技術性來說, 這三首歌其實是一首歌,一個調, 即便換著唱也毫無違和感.

3, 作詞是一個套路, 客觀來說他們的作詞水準尚可, 但深度不夠,屬於入門級.

從搖滾這個作曲方向來看, 黃家駒的搖滾屬於入門級.

藝術搖滾這個風格誕生於60年代末,Pink floyd樂隊早在1970年就做出了《Atom Heart Mother》專輯,受過學院派訓練的yes樂隊也1972年就發行了《Close To The Edge》這樣的神磚,整個70年代就是藝術搖滾的巔峰時期,超過beyond水準的牛人數不勝數。尤其是 1969年King Crimson就發行了《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專輯,我想已經不用多解釋了king crimson這張專輯的地位了,總之 beyond樂隊到這個時候的成就放在世界範圍內根本是不夠看的。

再看看同一時間的大陸

1986崔健出道,1989年發行專輯《新長征路上的搖滾》,融合了各種音樂風格(比如新長征路上的搖滾裡的爵士,這簡直就是beyond早年追求的藝術搖滾的其中一種表現形式。

還是這張專輯,裡面的《一無所有》也是混合了中國民族元素,同時火遍大江南北。

1992年,唐朝樂隊發行專輯《唐朝》融合中國傳統音樂、新疆音樂等多種民族音樂.

比較金屬、硬搖滾之類對速度、技巧要求非常高的風格,比 beyond樂隊水準高的人太多了.

beyond樂隊的作曲水準大致和汪峰是一檔.

這個方面被嚴重高估

被高估指數:★★★★★

至於黃家駒的唱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我個人認為屬於中等水準,沒有太多技巧, 音色一般.

最後推薦他們2首歌曲:

《灰色軌跡》

《大地》綜合來看, beyond樂隊被高估.

被高估指數:★★★★☆

五, 汪峰.

前面我說了, 黃家駒的作曲能力大致和汪峰是一個檔次.

下麵就來說一說汪峰.

1, 作曲能力被路人低估.

在搖滾這個行當裡, 人們都普遍記住了黃家駒樂隊的搖滾, 卻忽視了大陸搖滾音樂人.近些年更是直接諷刺其為"半壁".

內地搖滾做的比較出色的有以下幾位:

許巍

竇唯

唐朝樂隊

崔健

黑豹

除開這幾個人,汪峰大概可以排在第6位.

首先來看汪峰拿過的獎項, 他的獎項比較少,其中,第20屆全球華語榜中榜中,李健和汪峰入圍最佳男歌手獎,算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獎項了.

再來看汪峰的搖滾: 汪峰的搖滾實際上不是純搖滾,而是加入了流行音樂,屬於流行搖滾.

[北京北京 春天裡 怒放的生命 飛得更高 存在 勇敢的心 花火 在雨中]

這些歌通俗易懂,和旋簡單,應該歸類于最普通的流行音樂.

而孤兒,子彈,母親,光明等歌曲則是汪峰實力的體現.

總體看來,部分路人過分黑汪峰,而且形成一種黑汪潮流,這就是為黑而黑, 算是低估了.

作曲被低估指數: ★★

2,作詞能力被高估.

汪峰的作詞功力到底如何,我們來看一張圖.。我想我不需要再說什麼了.

而汪峰的銷量至今是個未知數, 我無法正確統計出來,應該是不怎麼樣,比較靠譜的說法是汪峰職業生涯的唱片銷量是130萬左右.

關於這個人我實在不想說太多了, 其華語樂壇地位大概可以排在50名左右.

六, 李宇春

關於李宇春我的評價是: 華語樂壇有史以來最被高估的歌手.

李宇春作為藝人,是成功的,但是作為一名專業歌手,站在音樂圈這個行業,其真實的實力實在是令人不敢恭維.

我有一句話:

[人氣和樂壇地位是兩個絕對不同的概念]

樂壇地位需要廣泛的人氣作為基礎,但並不能說明人氣等於樂壇地位,有很多歌手已經過氣了,其樂壇的地位卻能牢牢紮根在人們心中,這就是區別.

人氣是短暫的,是膚淺的,

地位是長久的,是永恆的.

可是,

這個定律卻沒能在一名歌手身上奏效,

此人便是李宇春.

1, 李宇春樂壇地位被嚴重高估.

這個高估很可怕, 並不是其粉絲高估,也不完全是路人高估,而是各大媒體,主流電視臺的高估.

李宇春的音樂從出道至今從未有過什麼經典作品,但是她的咖位卻一升再升, 這從近些年的一些官方海報可以看出.

我隨便貼兩張.

你看, 李宇春完全壓制了林俊傑和潘瑋柏,甚至在2017年海報中,略壓李宗盛和周華健這樣的超級大牌, 這就給廣大群眾推廣了一個錯誤的理念: 李宇春的樂壇地位很高很高.

李宇春的各項硬性指標都不及格:

1, 詞曲創作. (基本沒什麼功力, 不過作詞倒是有一兩首可以勉強拿出來的,比如[海上的月亮], [下個路口] ,除此之外,再無亮點.

2, 銷量. 李宇春的團隊製造虛假銷量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眾人皆知.

近兩年號稱300萬的銷量竟只有幾萬人在買,前十名就貢獻了近二十萬張,而且這個數字還有大量水分.

3, 唱功. 李宇春可以說並沒有什麼唱功, 有人居然吹她是"最美女中音" ,我的天, 那麼蔡琴要哭暈在廁所了......

4, 受眾面. 我就不說春哥沒有男粉這種話了, 很多人只聽說過她的名字, 不過我敢保證他們卻從未聽過她任何一首歌. 人紅歌不紅的最佳典型.

5, 歌曲品質. ???

總體,李宇春被嚴重高估

高估指數: ★★★★★

七,許嵩

許嵩是一個頗受爭議的人物, 有的人說他很有才華,是樂壇的希望,有的人則對其嗤之以鼻,認為他永遠都是"網路非主流" ,成不了氣候, 那麼他真實實力到底如何,是否存在高低估? 現在我們就來聊一聊.

首先,我們談許嵩,就先必須把他身上最大的劣勢剔除出去,這些指標內容都是許嵩不擅長的領域,沒有討論的必要.

其一是唱功.

許嵩是沒有唱功的,無需多言.

其二是音色.

雖然音色這個東西仁者見仁, 但我還是相信人類的基本審美.......其音色單薄無力, 音域狹窄,毫無美感,不太像是一個專業歌手.

其三是銷量.

說到銷量也算是難為他了,他出道時間較晚,正趕上唱片業衰退倒閉的時間,沒有很好的銷量成績也可以理解.再者許嵩是網路出身,剛出道的時候並沒有發行實體專輯.

許嵩的銷量如下:

《自訂》一萬,《尋霧啟示》兩萬。《蘇格拉沒有底》是第一張實體專輯,銷量二十二萬,《夢游計》銷售情況不詳, 《山水之間》不詳,應該是20多萬,其他具體數字不詳, 應該是不可觀.

提到許嵩, 就要捎帶提一下被人們戲稱為"QQ音樂三巨頭"的另外兩個人,一個叫徐良,一個叫汪蘇瀧.

由於這一類歌手在人們心目中"逼格太低",導致了QQ音樂口碑很差, 許多人轉投其他平臺, 所以酷狗, 網易雲,甚至蝦米等音樂平臺大有趕超QQ音樂的勢頭.

徐良和汪蘇瀧二人雖說也是創作歌手, 不過其創作實力太弱, 影響力可忽略不計,所以本貼沒有討論的必要.

第一首成名作品是玫瑰花的葬禮.

從此,許嵩被打上了模仿周傑倫的標籤.

一旦這個觀念大面積形成, 就很難再改變了.

觀念這個東西一旦紮根在心中 ,就很固執,無論怎樣也改不了.

比如說張傑, 自從"閏土"這個稱號出來之後,張傑在大部分人心目中就是這樣一個形象:

土氣, 不會穿衣搭配, 唱歌做作, 唱腔土,不時尚, 沒有品味. 吃軟飯.

這麼多年過去了,哪怕張傑真的不土了, 但是人們還是依舊會嘲笑他為"閏土".

也許一輩子也洗刷不掉.

所以, 固執的觀念是很可怕的.

簡·奧斯丁的名著 建議很多人去讀一讀.

我們來看看許嵩的創作能力究竟是什麼水準.

許嵩的專輯,他一個人包攬一個團隊的事情,可以說相當的不容易。一首歌從思緒萌芽到讓人入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創作,到編曲到後期混音,一個人完成並且出專輯,國內很少有人能做到.

先不說創作出來的東西怎麼樣,光說一個人包攬詞曲編,這種對音樂的追求精神起碼是值得獲贊的.

許嵩早期的作品模仿周傑倫的成分的確太多, ,可是後來慢慢就演變為他自己的風格了.

從出道至今,許嵩的創作水準是呈上升趨勢的,是在進步的.

《清明雨上》

《廬州月》

《南山憶》

《千百度》

《半城煙沙》

以這幾首歌為例, 從和旋的走向,旋律的起伏, 編曲音軌的增加, 伴奏的效果, 意境的塑造, 都是很明顯的逐層進步的,一首勝過一首.

< p="">千百度這首歌的口碑至今不錯.許嵩的作曲有好的一面, 也有欠缺的一面:

許嵩的歌曲有一半以上的和旋走向都是: 15634125、4536、1645、4321等等,且大多都沒有應用變式.

應用15634125的歌:《有何不可》《安琪》、《飛蛾》、《壞孩子》、《又小雪》、《你若成風》… 等.

這個走向怎樣寫旋律都能入耳, 已經被無數人用爛了, 這也是為什麼許嵩的歌曲聽起來比較"好聽"的原因.

再來簡單說一下編曲, 許嵩的編曲是一個弱項, 至少弱于李榮浩.

弱的原因有兩個:1 ,缺乏資金 2,才華有限.

許嵩的所有歌曲沒有一軌是實錄出來的,跟專業編曲差了幾個檔次.

舉一個例子:《散場電影》,這首歌實際上是用鍵盤彈進去的........

綜合所述,許嵩的作曲和編曲實力在華語樂壇來說, 應該在二流水準,我認為比較客觀吧.

再來看看作詞.

許嵩的作詞水準距離詞壇大神們的差距還很遠, 理由這裡不說,

[關於作詞這個領域, 我會在講其他歌手時詳細分析].

我個人對許嵩的作詞這樣形容:

"古文基礎扎實" "堆砌辭藻", "詞曲搭配不協調", "文字看起來美"

當然,其作詞能力也非那麼不堪, 比之市面上一些爛俗口水歌要強的多.

千百度, 廬州月,山水之間, 拆東牆,這幾首詞作算是達到了水準.

許嵩有一定文學基礎, 有較為扎實的古文知識, 也有一定的人文情懷.

不可一味否定.綜合現在的輿論氛圍來看,許嵩整體被低估, 僅憑他比較出色的詞曲創作功力,也足以能提升樂壇地位了, 但是很可惜,路人不買帳, 許嵩的形象也許永遠是抄襲周傑倫, 或是"網路非主流"了.

許嵩被低估指數:★★★☆

八, 後弦

許嵩和後弦的風格十分接近, 聊完了許嵩,再來看看後弦.

首先我簡單對比一下二人:

此二人的相同點有:

1, 都是以"周傑倫的影子" 而聞名.

這一條是不爭的事實,許嵩靠的是玫瑰花的葬禮, 後弦靠的是西廂,這兩首歌在盜版磁帶上都曾經備註過:"周傑倫演唱".

2, 都是以"網路歌手"的身份為人熟知.

3, 都是創作型歌手.

4, 都擅長譜寫"中國風"

二人的區別大致是:

1, 後弦的顏值比許嵩高(哈哈哈,顏值不能作為評判依據,此條純娛樂).

2, 兩人的唱功半斤八兩,都屬於華語樂壇倒數幾名的水準, 但是後弦的音色明顯更讓人接受.

3, 後弦的巔峰期十分短暫,且沒有大紅, 許嵩的巔峰期知名度遠高於後弦.

後弦從各方面來說,都絲毫不遜許嵩,

第一張專輯《古·玩》包括主打歌《西廂》、《橋段》和《小白》在內的十首歌曲,從作詞、作曲到後期的編曲製作,全由後弦一人包辦, 宮調RnB”風格為其最大的創新.

第二張《昆明湖》 大量融入了幻想主義元素, 在編曲上,嘗試把曼陀鈴、尼龍吉他、鋼琴、中提琴為代表的西洋組合與長笛、古箏、揚琴代表的東方組合等多達三十軌風格配器交匯融合到了一起, 營造出獨特的弦式聽覺盛宴。

第三張《9公主》 繼續延續其宮調RnB 中國風.

第四張《東方不敗》大量運用古典樂器和電子混音, 營造出更加濃郁的中國特色.

而從《娃娃臉》 之後,後弦的創作能力急速下降.

最新專輯《下完這場雨》 打造出概念 “風雨月三部曲”:畫風、下完這場雨、盧溝曉月,使其格調有了上升,旋律方面也有一定突破.

綜上所述,後弦的音樂才華不弱許嵩,甚至略高一籌,

那為什麼後弦還是得不到人們重視呢?

我個人總結: 後弦不火以及樂壇地位提不起來的主要原因:

1, 缺乏較好的經紀公司.

一個歌手的成功,除去自身條件外, 其音樂公司的包裝 宣傳 炒作 推廣 也是不可或缺的, 後弦的音樂公司是相當失敗的, 沒有做到應有的義務,這直接導致了後弦人氣不高的結果.

2, 後弦本人太過低調.

後弦也許是華語樂壇中最低調的一個人了, 對自己的作品從來沒有進行大力的宣傳. 公司不給力,自己也低調, 這樣的歌手離過氣也就不遠了.

3, 後弦的歌曲比較拗口難唱.

後弦的絕大部分歌曲都不那麼好唱, 詞寫的很複雜, 曲也不朗朗上口,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其傳唱度低.

4, 風格太單一.

假如單論RnB中國風歌曲, 那麼後弦絕對是翹楚,可以排在前幾名, 但是其每張專輯過半的曲目都是此類風格,這難免給人審美疲勞之感, 也是受眾較少的原因之一.

我個人認為後弦還是略被低估了,雖然其風格單一,唱功不佳,名氣不大, 但僅就他獨特的宮調RnB曲風,給華語樂壇帶來了一股小橋流水般清新舒暢之美, 大概也能青史留名了吧.

總體被低估, 低估的不多

指數: ★★

最後推薦後弦的歌曲:

我直接推薦新專輯《下完這場雨》 吧

這張專輯在我心目中可以排在後弦所有專輯裡的第二名.

九,林俊傑

接下來談一下比較受爭議的歌手: 林俊傑.

林俊傑的走紅正處於21世紀華語樂壇百花爭鳴的巔峰時期, 這個時期需要考量各項指標.

林俊傑的綜合實力究竟處於什麼階段, 下面我們逐一進行分析.

在解析林俊傑之前, 我首先要提出一個觀點: 所謂的"新四大天王" 之說,完全是無稽之談,毫無依據可言. 百度上所指明的21世紀四大天王分別是:周傑倫, 王力宏,林俊傑和羅志祥.

這個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羅志祥作為歌手, 完全是掉檔次,

羅志祥從音樂這個角度出發, 完全可以排在樂壇倒數幾名,硬性指標一樣不沾邊, 軟性指標也很差, 毫無實力,缺乏強有力,有品質的作品. 而他從"歌手唱功"這個角度來看,也是倒數,僅比許嵩高一個檔次,或者可以這麼說: 羅志祥沒有唱功.

羅志祥唯一擅長的就是舞蹈和綜藝搞笑主持,而這兩項內容跟音樂這個主題沒有多少關聯, 可忽略不計.

所以, 羅志祥絕不可能是所謂四大天王之一, 如果換上陶喆,潘瑋柏,陳奕迅等,則更有說服力.

林俊傑是一名唱作人, 他巔峰時期的比較對象主要是以下幾個人:

周傑倫

王力宏

潘瑋柏

陶喆

注明:這裡暫時不算進女歌手, 倘若加進女歌手,則人數又有很多:

孫燕姿

蔡依林

SHE

梁靜茹

劉若英

等等等等.

1, 專輯銷量問題.

由於周傑倫的銷量比較高,完全壓住同時期所有歌手, 所以,林俊傑和周傑倫比較銷量,肯定是輸了.

附上資料, 這個資料不一定完全準確, 雙方都取最高值.

2003.樂行者 120萬 VS 葉惠美 300萬

2004.第二天堂 130萬 VS 七裡香350萬

2005.編號89757 170萬 VS 十一月的蕭邦270萬

2006 曹操 200萬 VS 依然範特西 360萬

2007 西界 100萬 VS 我很忙 220萬

2008 JJ陸200萬 VS .魔傑座 200萬

2009 100天 100萬

銷量對比:基本情況如此,07年開始唱片市場開始徹底衰落,只有08年二人旗鼓相當.

而林俊傑後勁十足, 其後期專輯,如, , ,都是十幾萬到二十六萬左右的成績(具體資料很難統計,真真假假說不清,取最高值.) ,這個成績是相當不錯的.

09年開始破百萬的華語專輯幾乎開始絕跡,10年能破50萬就是天大的成績,11年後破20萬的華語專輯那就是高銷量了.

不過儘管如此,林俊傑還是沒能剛過後期的周傑倫.

亞洲銷量大概40萬左右.

比驚嘆號只多不少

有30萬?

是數字專輯, 大概破了200萬大關,算是樂壇奇跡,逆天了.

周傑倫的職業生涯總唱片銷量是以上幾個人之和,這一點是不可置疑的.

而從演唱會, 重要獎項,傳唱, 人氣, 樂壇影響力來考量,林俊傑跟周傑倫還相距甚遠, 不用我來逐條分析了.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 林俊傑是為數不多的直接正面抗衡過巔峰周傑倫的歌手,這主要體現在歌曲傳唱度.

江南的傳唱度不低七裡香,我的地盤.

而林俊傑大熱歌曲有很多,大致列一下:

2010年之後,林俊傑比較紅的歌曲有:

學不會,

因你而在,

修煉愛情

零度的親吻

新地球

手心的薔薇

可惜沒如果

不為誰而做的歌

總體而論, 林俊傑是一個高傳唱歌手.

唱片銷量這個東西具體統計起來十分困難, 只能大概論之, 誰也不可能完全統計出既準確又詳細的數字.

下麵是2002到2008年度銷量統計

從以上圖片看出:

周傑倫年年上榜, 張學友,王力宏,孫燕姿上榜較多(張學友暫不在這裡討論,後面分析), 陳奕迅上榜一次,林俊傑未入?

當然,此榜單也不能完全說明問題.

一年一年的統計銷量是個巨大的工程, 我偷個懶,不搞了.

我只簡單說一下結果(不一定權威): 取最合理的值

周傑倫銷量最多,不討論.(2000年出道)

王力宏全部總銷量大概2500萬左右(1995年出道,算很早了)

林俊傑總銷量大約1300萬左右(出道晚幾年,2003年出道)

陳奕迅累計發片30多張, 總銷量大約在800多萬左右(1995年出道)

潘瑋柏前6張專輯銷量大約450萬,後面的專輯可忽略

陶喆具體資料不詳,有誰知道可以來科普

,重要獎項。

華語被公認含金量最高的獎項是臺灣金曲獎。

我個人就這個獎項有如下評述:

1,重品質輕傳唱。

2,含金量較高。

3,地方保護政策比較明顯。主要獲獎者來自臺灣。

以下這幾個邏輯是我要說明的:

1,沒有獲獎的歌手不一定不是優秀的歌手。

2,沒有獲獎的音樂作品不一定不是好作品。

3,入圍獲獎的歌手或作品一定是優秀的。

這個公式是成立的。

一首歌曲火了不代表品質就高(比如小蘋果),一首歌曲比較好聽也不代表品質高(比如老鼠愛大米)。

所以,金曲獎就是專業評判”品質“的。

迄今為止,

周傑倫:獲獎20次,歌王2次。

陶喆:獲獎6次,歌王1次。

林俊傑:獲獎4次,歌王2次。

王力宏:獲獎4次,歌王2次。

還有陳奕迅,有人質疑陳奕迅實力的,請看權威金曲獎資料。

陳奕迅個人,團隊入圍金曲獎的次數很多,獲獎也不少

再來看含金量較高的”最佳作曲人“:

林俊傑:入圍3次,獲獎1次。(《江南》、《你給我聽好》 入圍,《不為誰而作的歌》獲獎)

王力宏:入圍2次,獲獎0次。

陶喆:入圍2次,獲獎0次。

陳奕迅並非專業作曲者,可忽略。

可見在專業評審眼中,林俊傑的作曲品質還是非常高的,能得到這個獎項實屬不易,連陶喆也從來沒拿到過。

單從最佳作曲人這個角度,林俊傑的成績僅次於周傑倫。

順便提一下周傑倫的成績:入圍6次,獲獎2次(2首歌分別是《愛在西元前》,《青花瓷》)

從總體來看:

林俊傑略遜陶喆、王力宏、陳奕迅等。

從作曲來看,林俊傑不輸陶喆,至少絕對不輸王力宏。

那麼,在這一塊,我就可以提前下結論了:

林俊傑的作曲能力被粉絲誇大,被其他歌手粉絲低估,路人的評判反而中肯。

【綜合,林俊傑作曲沒有被高低估,比較中肯。 在華語樂壇大致屬於一流中下的水準。】

我心中的檔次:超一流,一流上,一流中,一流中下,一流下,二流……

3,創作實力。

創作實力當然不能唯金曲獎論,不過可以作為重要參考依據。

剛才我已經下了結論: 林俊傑作曲實力算是比較優秀的。陶喆≥林俊傑=王力宏,這個公式應該沒錯。

林俊傑的作曲特點如下:

1,情歌旋律流暢優美,具有辨識度。

2,副歌寫的比主歌好。這也是路人普遍喜歡聽林的原因。

3,部分歌曲驚豔度高:比如殺手,編號89757,故事細膩等,不為誰而作的歌等。

再談談編曲。

林俊傑的編曲是其短板,很難把意境融化到歌曲中來,不過他屬於進步型歌手,越往後的作品編曲越好。

陶喆的編曲是比較出色的,周王林陶四人中,陶喆的編曲排第一。

作詞。

好吧,這幾個人作詞功力都不怎麼樣。

不過王力宏、林俊傑是外國人,填中文詞功力差也可以理解。

周傑倫自己作詞,除了梯田,晴天,黑色幽默少數這幾首歌,其他都不在水準線。

陶喆也一般。

這幾個人裡面最差的是王力宏,簡直比小學生作文還差,不用我多說。王力宏的團隊也沒有能拿得出手的詞人,林俊傑的御用詞人林秋離,我無力吐槽……

周傑倫自己雖然一般,但是團隊犀利,光說方文山、黃俊郎二人就可以掃遍半個樂壇了。

陶喆的作詞團隊遠次於周傑倫。4,關於演唱會和海外資料。

我儘量簡單明瞭的說,不長篇大論。

海外資料三個指標: youtube的MV播放量、全球最大的正版音樂服務平臺之一spotify、國外演唱會場次。還有穀歌趨勢,自己看吧。

陶喆的不祥,陶喆應該很低。

陳奕迅低於周,林,高於王力宏。

穀歌趨勢一目了然。

最後我的結論是:

減去***粉和林黑,林俊傑沒有被高估或低估,算是中肯。

林俊傑的地位是屬於21世紀位列前茅的歌手

王力宏,

其實可以把他的職業生涯劃分劃分。

我按照專輯給他劃:

第一階段:《情敵貝多芬》到《白紙》

第二階段:《公轉自轉》到《永遠的第一天》

第三階段:《不可思議》到《蓋世英雄》

第四階段:《改變自己》到《心跳》

第五階段:《十八般武藝》到《你的愛》

這幾個階段都不一樣,音樂也不相同。

這幾個階段分別代表不同時期的成就,而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是他職業生涯的巔峰期,其他時間段影響力平平。

你想想,他1995年出道,發了一張《情敵貝多芬》,可以說毫無影響力。1995年那個年份根本不是他的天下。而他後期的專輯如《十八般武藝》、《你的愛》,也基本沒有水花。

所以,可以得出以上結論。

關於王力宏的專輯銷量、金曲獎這些問題在上面已經分析過了,現在我們來看看他的演唱會。

1,創作實力。

簡單論述一下王力宏的創作問題,創作主要分為作曲、作詞、編曲以及後期製作,下面一個一個進行分析。

在講創作之前,先來談一下王力宏的創作之路。

王力宏早期很少自己寫歌,大部分歌是別人寫的,這跟他的唱片公司有關,當時的公司叫福茂唱片有限公司。福茂唱片一心想把王力宏刻意打造成張學友風格,所以,王力宏的早期,是在模仿張學友。

如果一個歌手專靠模仿,沒有自己的風格,那永遠不可能有大作為。

假設王力宏繼續張學友的風格,可以預想的結局是: 他不但成不了下一個張學友,反而會淹沒在音樂長河中,成為過客。王力巨集前期的作品,其實是很糟糕的。

《情敵貝多芬》中除了自己創作的《心雨》有點獨特外,其他的歌曲都沒法讓人留下印象。

《如果你能聽見我的歌》是典型的學院派風格,中規中矩,沒有亮點。

《好想你》整張專輯都透露著一股“土”“俗”的氣息,再加上王力宏唱歌技巧還沒有成熟,讓人聽起來寡淡無味。

《白紙》延續了《好想你》的那種土氣,跟舞廳歌手一樣。 而這張專輯的編曲也很爛俗,給王力宏的聲音加上極大的混響,聽起來特別的廉價。

一直到《公轉自轉》這張專輯,王力宏終於開始嶄露頭角了。2004年,《心中的日月》推出。這一張專輯在曲風上有了創新,《心中的日月》、《竹林深處》、《在那遙遠的地方》這三首歌有濃厚的民族風。而《竹林深處》正是王力巨集以及巨集迷們經常所說的自創曲風:“Chinked-Out”

關於這種曲風究竟是不是王本人原創發明的,還有爭議。

王力宏的唱功總體在華語樂壇男歌手中可排在前二十五名左右。

首先高音,參考裂心,基本達到d5,不過他的現場應該達不到了。

然後低音參考can you

比較低沉,而且感情把控到位。

王力宏屬於唱功下降型歌手,和林俊傑剛好相反。林越唱越好,王一年比一年差。

樂感很好 ,硬體條件不錯,所以音域很好 ,轉音技術比較嫺熟 ,但是帶有齒音 ,很Abc的齒音 ,共鳴基本在前頭腔 ,需要厚度的歌他拿捏的不太好。

總體來說王力宏的唱功被低估了。

被低估指數:★★

王力宏的樂壇地位大致和林俊傑相仿,略高一層。

他排在21世紀華語樂壇第二這個位置,說實話我從主觀上是絕對不認同的,不過客觀上好像沒什麼問題。

就這樣吧。

總體並沒有被人們高估或者低估,他的地位依然比較高(這從各大演出海報可以看出),低估的也許是他的唱功吧。

關於所謂"死人吹":

客觀來講,這種說法有一定依據. 張國榮去世的時間是2003年,2003年之前,張國榮在內地的影響力的確不足, 對普通大眾而言,甚至有很多人並未聽說過此人.

張國榮在內地最有影響力的並非音樂作品,而是兩部電影. 一部倩女幽魂, 一部霸王別姬,這兩部都是佳作, 但可惜的是,除此之外, 其音樂作品不太為人熟知..

而在2003年之後,尤其是近些年,張國榮突然名聲大噪, 一時間所有的人都知道了這個名字, 這就是常說的"死後吹".

那麼這種說法到底對不對呢?

我的答案是:只能算對了一半.

張國榮在80年代專攻香港,是香港炙手可熱的超級大腕, 除了譚詠麟, 梅豔芳,沒有人能與他匹敵, 同時,其在日韓也頗具影響力, 這就說明張國榮生前是很有成就的,又怎麼能說是"死人吹"呢?

要破解"死人吹",就必須要解決下面一個問題: 其生前在內地為何不紅?

其實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大致有3方面的原因:

1, 時代傳播因素.

港臺歌手要想進入廣大內地人的心中,首先要邁進大陸.

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問題: 在80年代的央視春節晚會上, 有一個叫張明敏的歌手唱了一首 從而迅速竄紅,類似的還有費翔,他們在沒有上春晚之前, 毫無知名度可言. 值得一提的是,張明敏也是香港歌手, 但是他在香港歌壇的地位當屬三流,根本無法與張國榮, 羅文, 甄妮,譚詠麟, 梅豔芳相提並論. 這就是時代傳播原因, 那時候網路不發達, 交通不便利.

2, 張國榮唱的國語歌曲屈指可數.

張國榮的絕大部分歌曲是粵語,也有英文,但國語的歌十分少.(參考楊千嬅為什麼在內地沒有大紅)

3, 事業重心沒有放在內地.

綜合以上, 結合當今而言,張國榮的影響力的確被高估.

被高估指數: ★★

再來看看張國榮的唱功.

談張國榮的唱功首先應該談他的音色.

張國榮的音色可以說是無懈可擊, 我給滿分,其特點為:醇厚, 有穿透力和爆發力, 低沉, 性☆禁☆感, 華麗,時而成熟優雅,時而慵懶頹靡, 具有超高的辨識度, 歌曲感染力強.

張國榮最擅長的音域是中低音,也可以唱高音, 但不如中低音有質感,有魅力.

綜合而論,張國榮的音色在華語樂壇當屬一流, 唱功不怎麼突出,但也能在中上水準.如果說人們對張國榮的影響力存在高估, 那相對而言, 對他的創作能力就是低估.

張國榮的音樂創作力是及格的,他自己作曲的歌有很多,我舉幾個例子:

《沉默是金》

《由零開始》

《紅》

《風再起時》

《深情相擁》

《夜半歌聲》

《我》

《諾亞方舟》

我列舉的這幾首歌曲毫無疑問都是經典作品, 既有一定傳唱, 其音樂層次也較高,很有格調, 值得反復迴圈.

所以,對張國榮只會"翻唱"這種說法顯然是低估,而且是嚴重低估. 張國榮的代表作品裡面,大部分都是華語樂壇原創,如倩女幽魂,當年情等.

張國榮的音樂創作力被低估

被低估指數:★★★☆

和譚詠麟的比較,我個人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

譚詠麟的歌曲傳唱度完勝張國榮

張國榮的歌曲品質,歌曲層次完勝譚詠麟.

最後我個人推薦一些張國榮的優秀音樂作品:

1,《紅》 : 張國榮+林夕的經典作品. 風格前衛另類, 旋律抓耳, 意境感十足,華麗張揚, 具有迷幻特色,耐聽度極高.

2, 《沉默是金》: 使用中國風格的五聲音階, 娓娓道來, 雲淡風清, 配上勵志的歌詞, 使得這首歌逼格滿滿.

3,《寂寞有害》: 這首歌的氣氛極其頹然,電吉他用在這裡更是錦上添花。

4, 《無心睡眠》:勁歌熱舞的代表. 《Monica》將他推上高位,《無心睡眠》僅在韓國就紅得一塌糊塗。 唱腔激情澎湃, 聲音強勁, 非常體現唱功.

5, 《為你鍾情》: 不需要介紹吧?

6, 《Boulevard Of Broken Dreams》: 英倫腔完全能駕馭爵士曲風,將高貴慵懶體現的淋漓盡致。

7, 《奔向未來的日子》: 英雄本色2 的主題曲, 我認為比當年情更優秀,旋律動聽.

8, 《夢到內河》: 也許是張國榮最具逼格的一首歌了,無論詞曲,看歌名就知道, 詞肯定是林夕的作品了. 《夢到內河》,是自己面對自己的坦誠,比面對世人的時候更深入更直白,因為這首歌是寫自我,水仙少年臨水看花,愛上了完美的自己。

差不多就寫到這吧, 其他還有很多就不一一介紹了,認真聽完我推薦的歌,也許你們對張國榮的偏見會減少很多.

我的最終結論:

張國榮部分指標被高估,部分指標被低估, 但是無奈其***粉,跟風粉太多,歌沒聽過幾首,只會大喊"哥哥,哥哥"的那一類人最讓人生厭.

張國榮放在整個華語樂壇來看, 影響力有限.

所以,綜合被高估.

被高估指數: ★☆

三,譚詠麟

講完了張國榮,必須要提的是譚詠麟.

1,樂壇地位被高估.

譚詠麟和張國榮一樣, 在粵語歌領域地位很高,而放在整個華語圈,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比歌曲傳播,歌曲傳唱,譚詠麟最拿得出手的是這幾首:

《愛在深秋》

《水中花》

《講不出再見》

《一生中最愛》

而同在80年代, 其影響力不如齊秦,童安格,薑育恒,王傑.

齊秦有《大約在冬季》《外面的世界》《狼》,童安格有《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把根留住》,薑育恒有《驛動的心》《再回首》,王傑有《一場遊戲一場夢》《英雄淚》.

比較音樂作品的品質,則譚詠麟更無佳作.

後者作品的高度和傳播度遠大于譚詠麟.

譚詠麟淡出後,更加過氣, 到今天,譚詠麟幾乎沒有什麼市場了,這從他近期的演唱會可以看出, 票賣不出去,到北方地區無人問津.

所以,不要再說譚詠麟是什麼老牌天王,其對樂壇的貢獻能力非常一般.

譚詠麟離開了香港, 影響力十分有限.

影響力被高估指數: ★★★☆

其他方面譚詠麟並不出色, 音樂才華,歌曲品質,受眾面等指標都很有限.

我看過很多歌手排名貼,都把譚詠麟排在較高的位置,我認為這是高估了.

綜合,譚詠麟被高估.

被高估指數:★★★

四,Beyond樂隊

1,樂壇影響力,樂壇地位被嚴重高估.

怎樣被高估呢? 有什麼依據呢? 其實很簡單,只需要把黃家駒去世前和去世後對比就知道了.

黃家駒是一個死後被嚴重過譽的歌手,只需看前後對比便一目了然。

黃家駒死前,他的比較物件一直是達明一派、草蜢,beyond在香港拿的獎項也一直是最佳組合銀獎(金獎一直是達明)。而恐怕現在的90後00後都不知道達明一派、草蜢。

死後, 他的比較物件變成了羅大佑、李宗盛、周傑倫、張學友、鄧麗君等開創或是統治樂壇時代的頂尖人物。

與黃家駒同時代的樂隊: 小虎隊,唱片銷量賣得更多,歌曲傳唱也更廣,知名度也更高,而Beyond樂隊一直處於第二或第三梯隊這個位置.

如果說小虎隊的歌曲品質很低,那麼黃家駒的歌曲品質也未必高到哪裡去(我後面再分析).

而到了現在,小虎隊過氣的無影無蹤,毫無地位,而黃家駒卻被現在眾多90後00後跟風盲目崇拜.

其二是增加神秘感、傳奇性,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

黃家駒即使不死,也未必就能在原本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但剛好隕落,反而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粉絲就會自己在腦海中憑空意淫出一個沒死後的黃家駒稱霸樂壇的情景。

其三是死者為大觀念帶來的道德上的優越感。

所以, 黃家駒及Beyond樂隊的樂壇地位被高估是不爭的事實.

影響力被高估指數: ★★★★★

2, 受眾面被高估.

現在的年輕人口口聲聲說黃家駒影響了一代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

我們來看看黃家駒的真實受眾面:

1, 60後(父母輩) 不認識,不知道此人,不知道此樂隊. 你在父母面前提黃家駒這三個字,他們絕對一臉懵.

2, 70後基本也不認識黃家駒此人.

3, 80後對於黃家駒有一點印象,但絕對不是心中偶像這種級別.

4, 80末到90後的偶像是周傑倫等人, 黃家駒在這個時代也占不到便宜.

5, 95後到00後的偶像是各種韓國組合,小鮮肉,也無黃家駒的地位.

那麼,請問黃家駒的受眾面廣又體現在哪裡呢? 不過是一部分跟風吹罷了,我不知道黃家駒究竟影響了哪一代人.(除了部分粵語地區)

3, 歌曲品質,音樂才華被高估.

如果我現在只有21, 22歲,我可能會偶爾聽一聽黃家駒的歌曲,或者在KTV吼一吼, 但是我現在這個年齡,是絕對不會再去聽這些"心靈雞湯"的歌曲了.

聽全了黃家駒樂隊歌曲後,你會發現這樣幾個不爭的事實:

1, 耐聽度極低, 第一遍好聽,迴圈無力.

2, 風格大同小異,幾乎全是一個模型,拿他們的三連擊舉例: [光輝歲月], [海闊天空], [真的愛你], 從作曲技術性來說, 這三首歌其實是一首歌,一個調, 即便換著唱也毫無違和感.

3, 作詞是一個套路, 客觀來說他們的作詞水準尚可, 但深度不夠,屬於入門級.

從搖滾這個作曲方向來看, 黃家駒的搖滾屬於入門級.

藝術搖滾這個風格誕生於60年代末,Pink floyd樂隊早在1970年就做出了《Atom Heart Mother》專輯,受過學院派訓練的yes樂隊也1972年就發行了《Close To The Edge》這樣的神磚,整個70年代就是藝術搖滾的巔峰時期,超過beyond水準的牛人數不勝數。尤其是 1969年King Crimson就發行了《In The Court Of The Crimson King》專輯,我想已經不用多解釋了king crimson這張專輯的地位了,總之 beyond樂隊到這個時候的成就放在世界範圍內根本是不夠看的。

再看看同一時間的大陸

1986崔健出道,1989年發行專輯《新長征路上的搖滾》,融合了各種音樂風格(比如新長征路上的搖滾裡的爵士,這簡直就是beyond早年追求的藝術搖滾的其中一種表現形式。

還是這張專輯,裡面的《一無所有》也是混合了中國民族元素,同時火遍大江南北。

1992年,唐朝樂隊發行專輯《唐朝》融合中國傳統音樂、新疆音樂等多種民族音樂.

比較金屬、硬搖滾之類對速度、技巧要求非常高的風格,比 beyond樂隊水準高的人太多了.

beyond樂隊的作曲水準大致和汪峰是一檔.

這個方面被嚴重高估

被高估指數:★★★★★

至於黃家駒的唱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我個人認為屬於中等水準,沒有太多技巧, 音色一般.

最後推薦他們2首歌曲:

《灰色軌跡》

《大地》綜合來看, beyond樂隊被高估.

被高估指數:★★★★☆

五, 汪峰.

前面我說了, 黃家駒的作曲能力大致和汪峰是一個檔次.

下麵就來說一說汪峰.

1, 作曲能力被路人低估.

在搖滾這個行當裡, 人們都普遍記住了黃家駒樂隊的搖滾, 卻忽視了大陸搖滾音樂人.近些年更是直接諷刺其為"半壁".

內地搖滾做的比較出色的有以下幾位:

許巍

竇唯

唐朝樂隊

崔健

黑豹

除開這幾個人,汪峰大概可以排在第6位.

首先來看汪峰拿過的獎項, 他的獎項比較少,其中,第20屆全球華語榜中榜中,李健和汪峰入圍最佳男歌手獎,算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獎項了.

再來看汪峰的搖滾: 汪峰的搖滾實際上不是純搖滾,而是加入了流行音樂,屬於流行搖滾.

[北京北京 春天裡 怒放的生命 飛得更高 存在 勇敢的心 花火 在雨中]

這些歌通俗易懂,和旋簡單,應該歸類于最普通的流行音樂.

而孤兒,子彈,母親,光明等歌曲則是汪峰實力的體現.

總體看來,部分路人過分黑汪峰,而且形成一種黑汪潮流,這就是為黑而黑, 算是低估了.

作曲被低估指數: ★★

2,作詞能力被高估.

汪峰的作詞功力到底如何,我們來看一張圖.。我想我不需要再說什麼了.

而汪峰的銷量至今是個未知數, 我無法正確統計出來,應該是不怎麼樣,比較靠譜的說法是汪峰職業生涯的唱片銷量是130萬左右.

關於這個人我實在不想說太多了, 其華語樂壇地位大概可以排在50名左右.

六, 李宇春

關於李宇春我的評價是: 華語樂壇有史以來最被高估的歌手.

李宇春作為藝人,是成功的,但是作為一名專業歌手,站在音樂圈這個行業,其真實的實力實在是令人不敢恭維.

我有一句話:

[人氣和樂壇地位是兩個絕對不同的概念]

樂壇地位需要廣泛的人氣作為基礎,但並不能說明人氣等於樂壇地位,有很多歌手已經過氣了,其樂壇的地位卻能牢牢紮根在人們心中,這就是區別.

人氣是短暫的,是膚淺的,

地位是長久的,是永恆的.

可是,

這個定律卻沒能在一名歌手身上奏效,

此人便是李宇春.

1, 李宇春樂壇地位被嚴重高估.

這個高估很可怕, 並不是其粉絲高估,也不完全是路人高估,而是各大媒體,主流電視臺的高估.

李宇春的音樂從出道至今從未有過什麼經典作品,但是她的咖位卻一升再升, 這從近些年的一些官方海報可以看出.

我隨便貼兩張.

你看, 李宇春完全壓制了林俊傑和潘瑋柏,甚至在2017年海報中,略壓李宗盛和周華健這樣的超級大牌, 這就給廣大群眾推廣了一個錯誤的理念: 李宇春的樂壇地位很高很高.

李宇春的各項硬性指標都不及格:

1, 詞曲創作. (基本沒什麼功力, 不過作詞倒是有一兩首可以勉強拿出來的,比如[海上的月亮], [下個路口] ,除此之外,再無亮點.

2, 銷量. 李宇春的團隊製造虛假銷量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眾人皆知.

近兩年號稱300萬的銷量竟只有幾萬人在買,前十名就貢獻了近二十萬張,而且這個數字還有大量水分.

3, 唱功. 李宇春可以說並沒有什麼唱功, 有人居然吹她是"最美女中音" ,我的天, 那麼蔡琴要哭暈在廁所了......

4, 受眾面. 我就不說春哥沒有男粉這種話了, 很多人只聽說過她的名字, 不過我敢保證他們卻從未聽過她任何一首歌. 人紅歌不紅的最佳典型.

5, 歌曲品質. ???

總體,李宇春被嚴重高估

高估指數: ★★★★★

七,許嵩

許嵩是一個頗受爭議的人物, 有的人說他很有才華,是樂壇的希望,有的人則對其嗤之以鼻,認為他永遠都是"網路非主流" ,成不了氣候, 那麼他真實實力到底如何,是否存在高低估? 現在我們就來聊一聊.

首先,我們談許嵩,就先必須把他身上最大的劣勢剔除出去,這些指標內容都是許嵩不擅長的領域,沒有討論的必要.

其一是唱功.

許嵩是沒有唱功的,無需多言.

其二是音色.

雖然音色這個東西仁者見仁, 但我還是相信人類的基本審美.......其音色單薄無力, 音域狹窄,毫無美感,不太像是一個專業歌手.

其三是銷量.

說到銷量也算是難為他了,他出道時間較晚,正趕上唱片業衰退倒閉的時間,沒有很好的銷量成績也可以理解.再者許嵩是網路出身,剛出道的時候並沒有發行實體專輯.

許嵩的銷量如下:

《自訂》一萬,《尋霧啟示》兩萬。《蘇格拉沒有底》是第一張實體專輯,銷量二十二萬,《夢游計》銷售情況不詳, 《山水之間》不詳,應該是20多萬,其他具體數字不詳, 應該是不可觀.

提到許嵩, 就要捎帶提一下被人們戲稱為"QQ音樂三巨頭"的另外兩個人,一個叫徐良,一個叫汪蘇瀧.

由於這一類歌手在人們心目中"逼格太低",導致了QQ音樂口碑很差, 許多人轉投其他平臺, 所以酷狗, 網易雲,甚至蝦米等音樂平臺大有趕超QQ音樂的勢頭.

徐良和汪蘇瀧二人雖說也是創作歌手, 不過其創作實力太弱, 影響力可忽略不計,所以本貼沒有討論的必要.

第一首成名作品是玫瑰花的葬禮.

從此,許嵩被打上了模仿周傑倫的標籤.

一旦這個觀念大面積形成, 就很難再改變了.

觀念這個東西一旦紮根在心中 ,就很固執,無論怎樣也改不了.

比如說張傑, 自從"閏土"這個稱號出來之後,張傑在大部分人心目中就是這樣一個形象:

土氣, 不會穿衣搭配, 唱歌做作, 唱腔土,不時尚, 沒有品味. 吃軟飯.

這麼多年過去了,哪怕張傑真的不土了, 但是人們還是依舊會嘲笑他為"閏土".

也許一輩子也洗刷不掉.

所以, 固執的觀念是很可怕的.

簡·奧斯丁的名著 建議很多人去讀一讀.

我們來看看許嵩的創作能力究竟是什麼水準.

許嵩的專輯,他一個人包攬一個團隊的事情,可以說相當的不容易。一首歌從思緒萌芽到讓人入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創作,到編曲到後期混音,一個人完成並且出專輯,國內很少有人能做到.

先不說創作出來的東西怎麼樣,光說一個人包攬詞曲編,這種對音樂的追求精神起碼是值得獲贊的.

許嵩早期的作品模仿周傑倫的成分的確太多, ,可是後來慢慢就演變為他自己的風格了.

從出道至今,許嵩的創作水準是呈上升趨勢的,是在進步的.

《清明雨上》

《廬州月》

《南山憶》

《千百度》

《半城煙沙》

以這幾首歌為例, 從和旋的走向,旋律的起伏, 編曲音軌的增加, 伴奏的效果, 意境的塑造, 都是很明顯的逐層進步的,一首勝過一首.

< p="">千百度這首歌的口碑至今不錯.許嵩的作曲有好的一面, 也有欠缺的一面:

許嵩的歌曲有一半以上的和旋走向都是: 15634125、4536、1645、4321等等,且大多都沒有應用變式.

應用15634125的歌:《有何不可》《安琪》、《飛蛾》、《壞孩子》、《又小雪》、《你若成風》… 等.

這個走向怎樣寫旋律都能入耳, 已經被無數人用爛了, 這也是為什麼許嵩的歌曲聽起來比較"好聽"的原因.

再來簡單說一下編曲, 許嵩的編曲是一個弱項, 至少弱于李榮浩.

弱的原因有兩個:1 ,缺乏資金 2,才華有限.

許嵩的所有歌曲沒有一軌是實錄出來的,跟專業編曲差了幾個檔次.

舉一個例子:《散場電影》,這首歌實際上是用鍵盤彈進去的........

綜合所述,許嵩的作曲和編曲實力在華語樂壇來說, 應該在二流水準,我認為比較客觀吧.

再來看看作詞.

許嵩的作詞水準距離詞壇大神們的差距還很遠, 理由這裡不說,

[關於作詞這個領域, 我會在講其他歌手時詳細分析].

我個人對許嵩的作詞這樣形容:

"古文基礎扎實" "堆砌辭藻", "詞曲搭配不協調", "文字看起來美"

當然,其作詞能力也非那麼不堪, 比之市面上一些爛俗口水歌要強的多.

千百度, 廬州月,山水之間, 拆東牆,這幾首詞作算是達到了水準.

許嵩有一定文學基礎, 有較為扎實的古文知識, 也有一定的人文情懷.

不可一味否定.綜合現在的輿論氛圍來看,許嵩整體被低估, 僅憑他比較出色的詞曲創作功力,也足以能提升樂壇地位了, 但是很可惜,路人不買帳, 許嵩的形象也許永遠是抄襲周傑倫, 或是"網路非主流"了.

許嵩被低估指數:★★★☆

八, 後弦

許嵩和後弦的風格十分接近, 聊完了許嵩,再來看看後弦.

首先我簡單對比一下二人:

此二人的相同點有:

1, 都是以"周傑倫的影子" 而聞名.

這一條是不爭的事實,許嵩靠的是玫瑰花的葬禮, 後弦靠的是西廂,這兩首歌在盜版磁帶上都曾經備註過:"周傑倫演唱".

2, 都是以"網路歌手"的身份為人熟知.

3, 都是創作型歌手.

4, 都擅長譜寫"中國風"

二人的區別大致是:

1, 後弦的顏值比許嵩高(哈哈哈,顏值不能作為評判依據,此條純娛樂).

2, 兩人的唱功半斤八兩,都屬於華語樂壇倒數幾名的水準, 但是後弦的音色明顯更讓人接受.

3, 後弦的巔峰期十分短暫,且沒有大紅, 許嵩的巔峰期知名度遠高於後弦.

後弦從各方面來說,都絲毫不遜許嵩,

第一張專輯《古·玩》包括主打歌《西廂》、《橋段》和《小白》在內的十首歌曲,從作詞、作曲到後期的編曲製作,全由後弦一人包辦, 宮調RnB”風格為其最大的創新.

第二張《昆明湖》 大量融入了幻想主義元素, 在編曲上,嘗試把曼陀鈴、尼龍吉他、鋼琴、中提琴為代表的西洋組合與長笛、古箏、揚琴代表的東方組合等多達三十軌風格配器交匯融合到了一起, 營造出獨特的弦式聽覺盛宴。

第三張《9公主》 繼續延續其宮調RnB 中國風.

第四張《東方不敗》大量運用古典樂器和電子混音, 營造出更加濃郁的中國特色.

而從《娃娃臉》 之後,後弦的創作能力急速下降.

最新專輯《下完這場雨》 打造出概念 “風雨月三部曲”:畫風、下完這場雨、盧溝曉月,使其格調有了上升,旋律方面也有一定突破.

綜上所述,後弦的音樂才華不弱許嵩,甚至略高一籌,

那為什麼後弦還是得不到人們重視呢?

我個人總結: 後弦不火以及樂壇地位提不起來的主要原因:

1, 缺乏較好的經紀公司.

一個歌手的成功,除去自身條件外, 其音樂公司的包裝 宣傳 炒作 推廣 也是不可或缺的, 後弦的音樂公司是相當失敗的, 沒有做到應有的義務,這直接導致了後弦人氣不高的結果.

2, 後弦本人太過低調.

後弦也許是華語樂壇中最低調的一個人了, 對自己的作品從來沒有進行大力的宣傳. 公司不給力,自己也低調, 這樣的歌手離過氣也就不遠了.

3, 後弦的歌曲比較拗口難唱.

後弦的絕大部分歌曲都不那麼好唱, 詞寫的很複雜, 曲也不朗朗上口,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其傳唱度低.

4, 風格太單一.

假如單論RnB中國風歌曲, 那麼後弦絕對是翹楚,可以排在前幾名, 但是其每張專輯過半的曲目都是此類風格,這難免給人審美疲勞之感, 也是受眾較少的原因之一.

我個人認為後弦還是略被低估了,雖然其風格單一,唱功不佳,名氣不大, 但僅就他獨特的宮調RnB曲風,給華語樂壇帶來了一股小橋流水般清新舒暢之美, 大概也能青史留名了吧.

總體被低估, 低估的不多

指數: ★★

最後推薦後弦的歌曲:

我直接推薦新專輯《下完這場雨》 吧

這張專輯在我心目中可以排在後弦所有專輯裡的第二名.

九,林俊傑

接下來談一下比較受爭議的歌手: 林俊傑.

林俊傑的走紅正處於21世紀華語樂壇百花爭鳴的巔峰時期, 這個時期需要考量各項指標.

林俊傑的綜合實力究竟處於什麼階段, 下面我們逐一進行分析.

在解析林俊傑之前, 我首先要提出一個觀點: 所謂的"新四大天王" 之說,完全是無稽之談,毫無依據可言. 百度上所指明的21世紀四大天王分別是:周傑倫, 王力宏,林俊傑和羅志祥.

這個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羅志祥作為歌手, 完全是掉檔次,

羅志祥從音樂這個角度出發, 完全可以排在樂壇倒數幾名,硬性指標一樣不沾邊, 軟性指標也很差, 毫無實力,缺乏強有力,有品質的作品. 而他從"歌手唱功"這個角度來看,也是倒數,僅比許嵩高一個檔次,或者可以這麼說: 羅志祥沒有唱功.

羅志祥唯一擅長的就是舞蹈和綜藝搞笑主持,而這兩項內容跟音樂這個主題沒有多少關聯, 可忽略不計.

所以, 羅志祥絕不可能是所謂四大天王之一, 如果換上陶喆,潘瑋柏,陳奕迅等,則更有說服力.

林俊傑是一名唱作人, 他巔峰時期的比較對象主要是以下幾個人:

周傑倫

王力宏

潘瑋柏

陶喆

注明:這裡暫時不算進女歌手, 倘若加進女歌手,則人數又有很多:

孫燕姿

蔡依林

SHE

梁靜茹

劉若英

等等等等.

1, 專輯銷量問題.

由於周傑倫的銷量比較高,完全壓住同時期所有歌手, 所以,林俊傑和周傑倫比較銷量,肯定是輸了.

附上資料, 這個資料不一定完全準確, 雙方都取最高值.

2003.樂行者 120萬 VS 葉惠美 300萬

2004.第二天堂 130萬 VS 七裡香350萬

2005.編號89757 170萬 VS 十一月的蕭邦270萬

2006 曹操 200萬 VS 依然範特西 360萬

2007 西界 100萬 VS 我很忙 220萬

2008 JJ陸200萬 VS .魔傑座 200萬

2009 100天 100萬

銷量對比:基本情況如此,07年開始唱片市場開始徹底衰落,只有08年二人旗鼓相當.

而林俊傑後勁十足, 其後期專輯,如, , ,都是十幾萬到二十六萬左右的成績(具體資料很難統計,真真假假說不清,取最高值.) ,這個成績是相當不錯的.

09年開始破百萬的華語專輯幾乎開始絕跡,10年能破50萬就是天大的成績,11年後破20萬的華語專輯那就是高銷量了.

不過儘管如此,林俊傑還是沒能剛過後期的周傑倫.

亞洲銷量大概40萬左右.

比驚嘆號只多不少

有30萬?

是數字專輯, 大概破了200萬大關,算是樂壇奇跡,逆天了.

周傑倫的職業生涯總唱片銷量是以上幾個人之和,這一點是不可置疑的.

而從演唱會, 重要獎項,傳唱, 人氣, 樂壇影響力來考量,林俊傑跟周傑倫還相距甚遠, 不用我來逐條分析了.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 林俊傑是為數不多的直接正面抗衡過巔峰周傑倫的歌手,這主要體現在歌曲傳唱度.

江南的傳唱度不低七裡香,我的地盤.

而林俊傑大熱歌曲有很多,大致列一下:

2010年之後,林俊傑比較紅的歌曲有:

學不會,

因你而在,

修煉愛情

零度的親吻

新地球

手心的薔薇

可惜沒如果

不為誰而做的歌

總體而論, 林俊傑是一個高傳唱歌手.

唱片銷量這個東西具體統計起來十分困難, 只能大概論之, 誰也不可能完全統計出既準確又詳細的數字.

下麵是2002到2008年度銷量統計

從以上圖片看出:

周傑倫年年上榜, 張學友,王力宏,孫燕姿上榜較多(張學友暫不在這裡討論,後面分析), 陳奕迅上榜一次,林俊傑未入?

當然,此榜單也不能完全說明問題.

一年一年的統計銷量是個巨大的工程, 我偷個懶,不搞了.

我只簡單說一下結果(不一定權威): 取最合理的值

周傑倫銷量最多,不討論.(2000年出道)

王力宏全部總銷量大概2500萬左右(1995年出道,算很早了)

林俊傑總銷量大約1300萬左右(出道晚幾年,2003年出道)

陳奕迅累計發片30多張, 總銷量大約在800多萬左右(1995年出道)

潘瑋柏前6張專輯銷量大約450萬,後面的專輯可忽略

陶喆具體資料不詳,有誰知道可以來科普

,重要獎項。

華語被公認含金量最高的獎項是臺灣金曲獎。

我個人就這個獎項有如下評述:

1,重品質輕傳唱。

2,含金量較高。

3,地方保護政策比較明顯。主要獲獎者來自臺灣。

以下這幾個邏輯是我要說明的:

1,沒有獲獎的歌手不一定不是優秀的歌手。

2,沒有獲獎的音樂作品不一定不是好作品。

3,入圍獲獎的歌手或作品一定是優秀的。

這個公式是成立的。

一首歌曲火了不代表品質就高(比如小蘋果),一首歌曲比較好聽也不代表品質高(比如老鼠愛大米)。

所以,金曲獎就是專業評判”品質“的。

迄今為止,

周傑倫:獲獎20次,歌王2次。

陶喆:獲獎6次,歌王1次。

林俊傑:獲獎4次,歌王2次。

王力宏:獲獎4次,歌王2次。

還有陳奕迅,有人質疑陳奕迅實力的,請看權威金曲獎資料。

陳奕迅個人,團隊入圍金曲獎的次數很多,獲獎也不少

再來看含金量較高的”最佳作曲人“:

林俊傑:入圍3次,獲獎1次。(《江南》、《你給我聽好》 入圍,《不為誰而作的歌》獲獎)

王力宏:入圍2次,獲獎0次。

陶喆:入圍2次,獲獎0次。

陳奕迅並非專業作曲者,可忽略。

可見在專業評審眼中,林俊傑的作曲品質還是非常高的,能得到這個獎項實屬不易,連陶喆也從來沒拿到過。

單從最佳作曲人這個角度,林俊傑的成績僅次於周傑倫。

順便提一下周傑倫的成績:入圍6次,獲獎2次(2首歌分別是《愛在西元前》,《青花瓷》)

從總體來看:

林俊傑略遜陶喆、王力宏、陳奕迅等。

從作曲來看,林俊傑不輸陶喆,至少絕對不輸王力宏。

那麼,在這一塊,我就可以提前下結論了:

林俊傑的作曲能力被粉絲誇大,被其他歌手粉絲低估,路人的評判反而中肯。

【綜合,林俊傑作曲沒有被高低估,比較中肯。 在華語樂壇大致屬於一流中下的水準。】

我心中的檔次:超一流,一流上,一流中,一流中下,一流下,二流……

3,創作實力。

創作實力當然不能唯金曲獎論,不過可以作為重要參考依據。

剛才我已經下了結論: 林俊傑作曲實力算是比較優秀的。陶喆≥林俊傑=王力宏,這個公式應該沒錯。

林俊傑的作曲特點如下:

1,情歌旋律流暢優美,具有辨識度。

2,副歌寫的比主歌好。這也是路人普遍喜歡聽林的原因。

3,部分歌曲驚豔度高:比如殺手,編號89757,故事細膩等,不為誰而作的歌等。

再談談編曲。

林俊傑的編曲是其短板,很難把意境融化到歌曲中來,不過他屬於進步型歌手,越往後的作品編曲越好。

陶喆的編曲是比較出色的,周王林陶四人中,陶喆的編曲排第一。

作詞。

好吧,這幾個人作詞功力都不怎麼樣。

不過王力宏、林俊傑是外國人,填中文詞功力差也可以理解。

周傑倫自己作詞,除了梯田,晴天,黑色幽默少數這幾首歌,其他都不在水準線。

陶喆也一般。

這幾個人裡面最差的是王力宏,簡直比小學生作文還差,不用我多說。王力宏的團隊也沒有能拿得出手的詞人,林俊傑的御用詞人林秋離,我無力吐槽……

周傑倫自己雖然一般,但是團隊犀利,光說方文山、黃俊郎二人就可以掃遍半個樂壇了。

陶喆的作詞團隊遠次於周傑倫。4,關於演唱會和海外資料。

我儘量簡單明瞭的說,不長篇大論。

海外資料三個指標: youtube的MV播放量、全球最大的正版音樂服務平臺之一spotify、國外演唱會場次。還有穀歌趨勢,自己看吧。

陶喆的不祥,陶喆應該很低。

陳奕迅低於周,林,高於王力宏。

穀歌趨勢一目了然。

最後我的結論是:

減去***粉和林黑,林俊傑沒有被高估或低估,算是中肯。

林俊傑的地位是屬於21世紀位列前茅的歌手

王力宏,

其實可以把他的職業生涯劃分劃分。

我按照專輯給他劃:

第一階段:《情敵貝多芬》到《白紙》

第二階段:《公轉自轉》到《永遠的第一天》

第三階段:《不可思議》到《蓋世英雄》

第四階段:《改變自己》到《心跳》

第五階段:《十八般武藝》到《你的愛》

這幾個階段都不一樣,音樂也不相同。

這幾個階段分別代表不同時期的成就,而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是他職業生涯的巔峰期,其他時間段影響力平平。

你想想,他1995年出道,發了一張《情敵貝多芬》,可以說毫無影響力。1995年那個年份根本不是他的天下。而他後期的專輯如《十八般武藝》、《你的愛》,也基本沒有水花。

所以,可以得出以上結論。

關於王力宏的專輯銷量、金曲獎這些問題在上面已經分析過了,現在我們來看看他的演唱會。

1,創作實力。

簡單論述一下王力宏的創作問題,創作主要分為作曲、作詞、編曲以及後期製作,下面一個一個進行分析。

在講創作之前,先來談一下王力宏的創作之路。

王力宏早期很少自己寫歌,大部分歌是別人寫的,這跟他的唱片公司有關,當時的公司叫福茂唱片有限公司。福茂唱片一心想把王力宏刻意打造成張學友風格,所以,王力宏的早期,是在模仿張學友。

如果一個歌手專靠模仿,沒有自己的風格,那永遠不可能有大作為。

假設王力宏繼續張學友的風格,可以預想的結局是: 他不但成不了下一個張學友,反而會淹沒在音樂長河中,成為過客。王力巨集前期的作品,其實是很糟糕的。

《情敵貝多芬》中除了自己創作的《心雨》有點獨特外,其他的歌曲都沒法讓人留下印象。

《如果你能聽見我的歌》是典型的學院派風格,中規中矩,沒有亮點。

《好想你》整張專輯都透露著一股“土”“俗”的氣息,再加上王力宏唱歌技巧還沒有成熟,讓人聽起來寡淡無味。

《白紙》延續了《好想你》的那種土氣,跟舞廳歌手一樣。 而這張專輯的編曲也很爛俗,給王力宏的聲音加上極大的混響,聽起來特別的廉價。

一直到《公轉自轉》這張專輯,王力宏終於開始嶄露頭角了。2004年,《心中的日月》推出。這一張專輯在曲風上有了創新,《心中的日月》、《竹林深處》、《在那遙遠的地方》這三首歌有濃厚的民族風。而《竹林深處》正是王力巨集以及巨集迷們經常所說的自創曲風:“Chinked-Out”

關於這種曲風究竟是不是王本人原創發明的,還有爭議。

王力宏的唱功總體在華語樂壇男歌手中可排在前二十五名左右。

首先高音,參考裂心,基本達到d5,不過他的現場應該達不到了。

然後低音參考can you

比較低沉,而且感情把控到位。

王力宏屬於唱功下降型歌手,和林俊傑剛好相反。林越唱越好,王一年比一年差。

樂感很好 ,硬體條件不錯,所以音域很好 ,轉音技術比較嫺熟 ,但是帶有齒音 ,很Abc的齒音 ,共鳴基本在前頭腔 ,需要厚度的歌他拿捏的不太好。

總體來說王力宏的唱功被低估了。

被低估指數:★★

王力宏的樂壇地位大致和林俊傑相仿,略高一層。

他排在21世紀華語樂壇第二這個位置,說實話我從主觀上是絕對不認同的,不過客觀上好像沒什麼問題。

就這樣吧。

總體並沒有被人們高估或者低估,他的地位依然比較高(這從各大演出海報可以看出),低估的也許是他的唱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