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欲乘風破浪 只為看清你的模樣

新華社西安7月22日電 題:我欲乘風破浪 只為看清你的模樣 ——三代人眼中作為漂流目標的黃河

(新華社記者鄭昕 付瑞霞)

中國有黃河,黃河在中國。

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登山家喬治·馬婁裡那樣有能在人類歷史留下一筆的名言。

然而作為和珠穆朗瑪峰一樣讓全球冒險者們魂牽夢繞的黃河,1987年人類首次完成無動力漂流全程時,同樣是以7條生命作為代價。

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中國人和黃河之間的血肉情感。“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距離那場生死挑戰過去整整30年,人們在萬里黃河最險要的晉陝大峽谷中段陝西吳堡舉辦了一場國際漂流公開賽,紀念黃河漂流三十周年。

人的精神、自然的傳奇、情感的延續、夢想的不息,一切皆因,河在那裡。

7月21日,中國一隊在黃河漂流競技賽決賽。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因為河在那裡……“所以我是來驗證我的預言”

“磧是指淺水中的沙石,在這裡的引申意思是河流裡砂石鋪成的淺灘。

你看遠處那就是山西有名的磧口古鎮,咱們腳下這裡,叫做黃河二磧。”指著河對岸的古建築群,又跺了跺腳下的石塊,79歲的地理學者、河流發育史專家楊聯康對於眼前一草一木都再熟悉不過。早在1982年,他已經徒步完成了對黃河全程的考察。

正是有這樣的經歷,他也成為之後“黃漂”啟動時的智囊。在黃河大峽谷國際漂流公開賽上,參加紀念活動的老隊員,見到楊聯康格外親切,因為他的研究成果,在當時很大程度上幫助了黃河漂流的隊員。

“那段時間我也在黃河上游考察,當時隊員雖有一腔熱血,但是甚至連可靠的地圖都沒有。他們有人來找到我,我也盡我所能提供幫助。但後來的進展也說明,他們在河水中的實踐,和我的理論研究也是存在很大的區別,”他說。

距離他不遠的高處人聲鼎沸。在黃河大峽谷國際漂流公開賽上,觀眾們為來自國內外11支代表隊的漂流者忘情歡呼,楊聯康卻始終不改一副笑眯眯的模樣,淡淡地說:“他們是來看熱鬧的,而我,是驗證35年前的一個預言。

他拿出1982年的一份考察報告,結論中寫道“要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開發黃河旅遊資源”。“當時剛剛改革開放,在很多人眼裡旅遊還是一件很奢侈的享受。但是現在,對面的磧口古鎮打造出的旅遊品牌已經舉世聞名;河對岸,吳堡縣的北邊有佳縣的白雲觀,南邊有壺口瀑布,吳堡在打造漂流基地,沿黃河公路晉陝段馬上開通,就相當於把這些珍珠串成了項鍊。

說到激動處,楊聯康談起與黃河以及黃河漂流的緣分,於是拿出一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發表的詩歌,並且念了起來。

“這就是今日的萬里黃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北方中國,我們的先人曾在這裡生息、勞作,我們的同代正在這裡創造新的生活,”他的聲調提得很高,甚至有一些顫抖,“我多麼想再一次走訪黃河兩岸的人民,再一次隨萬里浪跋涉萬里黃河,喝著甘甜黃河水,唱著唱不完的黃河的歌。”

但立刻他又恢復到了學者的理性。“35年之前我的預言,黃河兩岸不斷開發的旅遊業已經證明了。我希望35年後,這裡的旅遊業和體育休閒產業能夠真正帶領陝西、山西老百姓們富裕和幸福。”他說。

7月21日,由30年前參加黃河漂流的中國隊員組成的MASTER隊在進行黃河漂流競技賽決賽中。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因為河在那裡……“所以我是來履行我的諾言”

這已經是朱磊今年以來第二次來到吳堡縣了。但若再往前推,則是在1987年夏秋之交,他隨黃河漂流探險隊漂流而過。“說實話我當時真的對這裡印象不深。別看這裡是晉陝大峽谷,除了壺口瀑布最險要的地段,但我們躺著都能過去。”

據《吳堡縣誌》記載,1987年4月至7月,全縣未降雨,三伏滴雨未下。5月初至6月6日,黃河清澈見底。但在朱磊的回憶裡,只是到了下游的壺口才有印象。“那裡的水量倒是很大”。

此次朱磊再赴吳堡,是駕車重返黃河源頭的老“黃漂人”之一。“吳堡是我們這個月18號從鄭州出發後停留的第一個點,往後還要到玉樹等地參加紀念活動。”他特意提到了青海省瑪沁縣境內的拉加峽,因為黃河漂流隊7名遇難者中有4人在那裡殞命。

“那裡我們每10年就要回去一次,算是看看弟兄,讓我們這些完成漂流的人,履行那些沒能一起走到最後的人的承諾,”朱磊說,“這次隊伍裡老隊員占了大多數,而且這次第一站就是在吳堡縣為七勇士的群雕揭幕,也是很有意義的。”

在吳堡紀念活動的演出舞臺邊搭起了一個棚子,朱磊就坐在裡面,與上百張自己30年前的面孔相對——那是一本黃河漂流散記的封面。這部在今年初動筆、剛剛付梓出版的回憶錄,封面上正在與壺口瀑布的致命浪花搏鬥的他,紅色頭巾紮在瘦削的面龐上,像是魂鬥羅遊戲裡的血性主角。

而現在的朱磊,臉圓了,頭髮也稀疏了,趴在桌子上簽名,倒也有幾分鄰家大叔的親切。1962年生人的他戴上花鏡,思索許久但還是寫了錯別字。“我連著兩天沒睡好覺了,腦袋裡都快要炸了,”他有些不好意思地連連致歉。

如今是鄭州一家戶外俱樂部負責人的他,和許久未見的老隊友們聊起來也多了幾分在商言商的氣息。“我們通過辦比賽活動,讓更多人對漂流運動產生興趣,我就得多聽聽老漂流人的意見。”

那個繞不開的關於30年前的話題,朱磊已經看得很淡。“當年我們喊著‘戰勝自然、征服江河’的口號,現在想著就覺得可笑。”他說,“漂流的目的不是為了征服,後來我才明白,它帶給了我們無窮的快樂,還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機會,它有助於我們瞭解自然、審視自己,這才重要。”

“充分享受這份單純的快樂,所以我們這次也帶了筏子,只要條件允許就會下水,”朱磊的雙眼一亮,像孩子般笑得純淨。

“記得到時候看我的朋友圈。”

因為河在那裡……“所以我是來實現我的夢想”

在21日進行的公開賽競速比賽中,率先沖過終點的並不是專業漂流隊伍,而是晉陝兩省的民間漂流隊。雖然他們的成績不計入正式比賽,但這些自小生長在黃河邊的“弄潮兒”,與浪花搏鬥的才華並不遜色於專業漂流人。

“我五、六歲就在河上玩,10歲時就橫渡過黃河,這麼算下來我比黃漂勇士們體驗黃河水的時間還要早。”今年39歲的李小斌就住在比賽地對岸的山西省臨縣磧口鎮,平時做導遊接待來到磧口古鎮的國內外遊客,閑下來就在國內各大河流橫渡、漂流。

“今天專門請了一天假,‘拋棄’了昨天到的一個石家莊團。”李小斌脫下外套擰乾衣服裡的水分,黑瘦的上身只掛著一件救生衣。“畢竟一直想和專業的漂流隊比拼一下,雖然不計入成績,但能同場競技了,算是圓了我一直以來的夢。”

這個夢就是他從小聽家裡老人聽來的“黃漂”故事。“家人說當時他們在這裡沒有太多停留,但是河兩岸的老百姓都抱著特產在岸上守著,給他們招手,”李小斌說,村裡人都說這些人很勇敢,一些年輕人也要跟著漂下去。後來雖然沒有成行,但是當時大家心裡也都有在黃河上一試身手的想法。

“他們當地人確實對這裡的水性很掌握。老實講這確實是一次很艱難的比賽,水流這麼急速、構造這麼複雜以至於難以控制,這是我在澳洲的漂流中沒有遇到過的。”來自澳大利亞的漂流運動員凱伊·貝裡說,其實他也是這次來到陝西參加了這項紀念活動後,才知道黃河還蘊含著這麼多傳奇的故事。

“正是因為它很有挑戰性,我想才會有這麼多人想要在黃河上一試身手吧。我今天也算是其中一個圓夢的人了。”他說。

同樣對30年前的漂流活動知之甚少的,還有此次代表中國隊參賽的林磊。與他的澳洲對手同樣20歲出頭的林磊來自福建,此前七、八年都在練皮划艇激流迴旋,也拿過些全國青年比賽的榮譽,最近才把漂流作為兼項,因此對這個領域還在學習階段。“這次來了吳堡縣看到統一著裝的前輩,才從教練那裡聽說一些這些人當年漂流黃河的故事”。

林磊說,作為體育人,一切向自我、向自然挑戰的精神都值得敬佩。“年輕人就應該有這樣的魄力吧,雖然我生活的時代和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太一樣了,但是同樣要有股子闖勁。就像我們比賽一樣,有時候你明知道要落到後面、甚至被浪打翻,但也要迎著上去,因為沒有人能夠幫你,只要你和激流拼搏。你一使勁,就過去了,但它一直會在那裡,等著你下一次去挑戰”。(完)

但立刻他又恢復到了學者的理性。“35年之前我的預言,黃河兩岸不斷開發的旅遊業已經證明了。我希望35年後,這裡的旅遊業和體育休閒產業能夠真正帶領陝西、山西老百姓們富裕和幸福。”他說。

7月21日,由30年前參加黃河漂流的中國隊員組成的MASTER隊在進行黃河漂流競技賽決賽中。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因為河在那裡……“所以我是來履行我的諾言”

這已經是朱磊今年以來第二次來到吳堡縣了。但若再往前推,則是在1987年夏秋之交,他隨黃河漂流探險隊漂流而過。“說實話我當時真的對這裡印象不深。別看這裡是晉陝大峽谷,除了壺口瀑布最險要的地段,但我們躺著都能過去。”

據《吳堡縣誌》記載,1987年4月至7月,全縣未降雨,三伏滴雨未下。5月初至6月6日,黃河清澈見底。但在朱磊的回憶裡,只是到了下游的壺口才有印象。“那裡的水量倒是很大”。

此次朱磊再赴吳堡,是駕車重返黃河源頭的老“黃漂人”之一。“吳堡是我們這個月18號從鄭州出發後停留的第一個點,往後還要到玉樹等地參加紀念活動。”他特意提到了青海省瑪沁縣境內的拉加峽,因為黃河漂流隊7名遇難者中有4人在那裡殞命。

“那裡我們每10年就要回去一次,算是看看弟兄,讓我們這些完成漂流的人,履行那些沒能一起走到最後的人的承諾,”朱磊說,“這次隊伍裡老隊員占了大多數,而且這次第一站就是在吳堡縣為七勇士的群雕揭幕,也是很有意義的。”

在吳堡紀念活動的演出舞臺邊搭起了一個棚子,朱磊就坐在裡面,與上百張自己30年前的面孔相對——那是一本黃河漂流散記的封面。這部在今年初動筆、剛剛付梓出版的回憶錄,封面上正在與壺口瀑布的致命浪花搏鬥的他,紅色頭巾紮在瘦削的面龐上,像是魂鬥羅遊戲裡的血性主角。

而現在的朱磊,臉圓了,頭髮也稀疏了,趴在桌子上簽名,倒也有幾分鄰家大叔的親切。1962年生人的他戴上花鏡,思索許久但還是寫了錯別字。“我連著兩天沒睡好覺了,腦袋裡都快要炸了,”他有些不好意思地連連致歉。

如今是鄭州一家戶外俱樂部負責人的他,和許久未見的老隊友們聊起來也多了幾分在商言商的氣息。“我們通過辦比賽活動,讓更多人對漂流運動產生興趣,我就得多聽聽老漂流人的意見。”

那個繞不開的關於30年前的話題,朱磊已經看得很淡。“當年我們喊著‘戰勝自然、征服江河’的口號,現在想著就覺得可笑。”他說,“漂流的目的不是為了征服,後來我才明白,它帶給了我們無窮的快樂,還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機會,它有助於我們瞭解自然、審視自己,這才重要。”

“充分享受這份單純的快樂,所以我們這次也帶了筏子,只要條件允許就會下水,”朱磊的雙眼一亮,像孩子般笑得純淨。

“記得到時候看我的朋友圈。”

因為河在那裡……“所以我是來實現我的夢想”

在21日進行的公開賽競速比賽中,率先沖過終點的並不是專業漂流隊伍,而是晉陝兩省的民間漂流隊。雖然他們的成績不計入正式比賽,但這些自小生長在黃河邊的“弄潮兒”,與浪花搏鬥的才華並不遜色於專業漂流人。

“我五、六歲就在河上玩,10歲時就橫渡過黃河,這麼算下來我比黃漂勇士們體驗黃河水的時間還要早。”今年39歲的李小斌就住在比賽地對岸的山西省臨縣磧口鎮,平時做導遊接待來到磧口古鎮的國內外遊客,閑下來就在國內各大河流橫渡、漂流。

“今天專門請了一天假,‘拋棄’了昨天到的一個石家莊團。”李小斌脫下外套擰乾衣服裡的水分,黑瘦的上身只掛著一件救生衣。“畢竟一直想和專業的漂流隊比拼一下,雖然不計入成績,但能同場競技了,算是圓了我一直以來的夢。”

這個夢就是他從小聽家裡老人聽來的“黃漂”故事。“家人說當時他們在這裡沒有太多停留,但是河兩岸的老百姓都抱著特產在岸上守著,給他們招手,”李小斌說,村裡人都說這些人很勇敢,一些年輕人也要跟著漂下去。後來雖然沒有成行,但是當時大家心裡也都有在黃河上一試身手的想法。

“他們當地人確實對這裡的水性很掌握。老實講這確實是一次很艱難的比賽,水流這麼急速、構造這麼複雜以至於難以控制,這是我在澳洲的漂流中沒有遇到過的。”來自澳大利亞的漂流運動員凱伊·貝裡說,其實他也是這次來到陝西參加了這項紀念活動後,才知道黃河還蘊含著這麼多傳奇的故事。

“正是因為它很有挑戰性,我想才會有這麼多人想要在黃河上一試身手吧。我今天也算是其中一個圓夢的人了。”他說。

同樣對30年前的漂流活動知之甚少的,還有此次代表中國隊參賽的林磊。與他的澳洲對手同樣20歲出頭的林磊來自福建,此前七、八年都在練皮划艇激流迴旋,也拿過些全國青年比賽的榮譽,最近才把漂流作為兼項,因此對這個領域還在學習階段。“這次來了吳堡縣看到統一著裝的前輩,才從教練那裡聽說一些這些人當年漂流黃河的故事”。

林磊說,作為體育人,一切向自我、向自然挑戰的精神都值得敬佩。“年輕人就應該有這樣的魄力吧,雖然我生活的時代和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太一樣了,但是同樣要有股子闖勁。就像我們比賽一樣,有時候你明知道要落到後面、甚至被浪打翻,但也要迎著上去,因為沒有人能夠幫你,只要你和激流拼搏。你一使勁,就過去了,但它一直會在那裡,等著你下一次去挑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