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電影《敦克爾克》成脫歐派“宣傳片”,英媒提醒記住歷史真相

“有人將之視為災難,有人卻看見了勝利的曙光……”在英國“脫歐”公投剛剛通過之際,鼓吹“脫歐”一派的英國政壇人士們,常用這句話來描繪脫歐之後英國的前景。

然而,恐怕連喜歡這句話的“脫歐”先鋒們都沒有想到的是,

近日上映的英國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的歷史題材電影《敦克爾克》中,這一景象得到了完美的映照。

英國媒體注意到,這也讓《敦克爾克》成為“脫歐”支持者不斷提及的“精神力量”。然而,以首相特雷莎·梅為代表的英國政府,沒有受到這種情緒的影響,不斷聲明“脫歐”將讓英國抓住與老朋友、新夥伴達成協議的的機遇。

電影《敦克爾克》劇照。

敦克爾克:“脫歐”派鍾情的歷史隱喻

近幾日,《敦克爾克》在英美等國陸續上映。除了通過還原1940年“敦克爾克大撤退”的場景給人帶來的震撼外,英國媒體敏銳地捕捉到,如果為英國脫歐陣營尋找一部激勵人心的宣傳片、並在英國全國引起反響的話,《敦克爾克》是不二之選。

英國《衛報》專欄作家史蒂夫·羅斯(Steve Rose)撰文稱,影片《敦克爾克》具備映射“脫歐”的一切因素:英國獨自對抗全世界,製造業發展登峰造極(編注:英國製造業目前正在顯著回暖),舉國上下聯合起來、只為成功從歐洲抽身……

去年6月末,當英國脫歐公投進行並意外通過之際,《敦克爾克》仍在製作中。如今電影上映,英國同歐盟也經歷了兩輪正式脫歐談判。在7月20日剛剛結束的第二輪談判中,

圍繞“脫歐”費用、海外公民權利監管、英國-歐盟陸上邊界等核心議題,英方代表大衛斯和歐盟代表巴尼耶爭執不下,談判未能彌合分歧,遑論取得實質性進展。

其實,敦克爾克的隱喻早已被脫歐陣營反復提及。今年2月,英國就業和養老金部大臣佩妮·莫當特為《每日電訊報》寫了一則評論,題為“敦克爾克精神將見證我們在脫歐後的強大”。

“歷史上,英國曾多次不被歐盟待見,

”她寫道,“1940年,當我們在敦克爾克陷入無援境地時,便遭受了孤立與嘲弄。但直至今日,英國從未為其所困。我們物產豐富,團結一致,我們的品牌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大撤退”和“脫歐”,都不僅是一次別離

然而,英國媒體也提醒說,值得那些對敦克爾克津津樂道的“脫歐”派政治家們注意的是,在敦克爾克大撤退中,英國從未陷入真正意義上的孤立。例如,當時剛剛走馬上任的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

就始終主張英國與“不可戰勝”的法國保持親密無間的關係。

“在過去的40年中,正是因為與歐洲鄰國站在一起,我們才得以避免‘敦克爾克大撤退’這一類事件的再次發生。”史蒂夫·羅斯在《衛報》刊登的上述文章稱。

好在,諾蘭的電影避免了高舉沙文主義大旗,而是揭示了歷史事件本身的複雜性。電影並不忌諱表達部分人物對外國人的憎恨,例如一名英國海軍軍官振臂喊出一句“只准英國人上船”,使得法國士兵無法得救;但與此同時,也有團結的聲音:影片還展現了另一名英軍指揮官的選擇,他拒絕登船,而是選擇目送戰友們歸國,他的理由是“為了法國,我願意留下”。

而在銀幕以外的現實中,英國首相特雷莎·梅也在數次公開演說中,試圖將“脫歐”描述成不僅是一場與歐盟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分離,而是走向與世界經濟更深層整合的一個步驟。

今年3月,特雷莎·梅發佈名為“新英國計畫”(Plan for Britain)的視頻演說,其中提到,英國將與歐盟建立起“深厚與特別的夥伴關係”,同時能夠在“全球範圍內打造自己的決策”。

在今年4月發佈的競選綱領中,特雷莎·梅也強調,英國脫歐意味著英國能夠“自由地與全世界的老朋友和新夥伴之間達成協議”。

而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的報導,在今年7月初舉行的漢堡G20峰會期間,特雷莎·梅再次強調,脫歐將讓英國能夠“抓住與老朋友和新夥伴達成協議的令人激動的機遇”。

這些表態正在漸漸收穫回應。在G20峰會上,美國總統特朗普向特雷莎承諾,兩國間的貿易協定談判隨後將非常迅速地展開。7月24日,美英雙方新建立的貿易和投資工作小組將首次碰面,探討英國脫歐後兩國可能簽署的自貿協議,為將來的商業往來打下基礎。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曾有名言論及歐洲一體化:“這一過程並不複雜,只要億萬名男男女女下定決心,去踐行正確而非謬誤,去祝福而非詛咒,並收穫應得的果實。”在“脫歐”進程艱難推進的今天,在電影《敦克爾克》之外,這段關於完全相反的議題的名言,或許依然能啟示當今的英國領導人。

使得法國士兵無法得救;但與此同時,也有團結的聲音:影片還展現了另一名英軍指揮官的選擇,他拒絕登船,而是選擇目送戰友們歸國,他的理由是“為了法國,我願意留下”。

而在銀幕以外的現實中,英國首相特雷莎·梅也在數次公開演說中,試圖將“脫歐”描述成不僅是一場與歐盟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分離,而是走向與世界經濟更深層整合的一個步驟。

今年3月,特雷莎·梅發佈名為“新英國計畫”(Plan for Britain)的視頻演說,其中提到,英國將與歐盟建立起“深厚與特別的夥伴關係”,同時能夠在“全球範圍內打造自己的決策”。

在今年4月發佈的競選綱領中,特雷莎·梅也強調,英國脫歐意味著英國能夠“自由地與全世界的老朋友和新夥伴之間達成協議”。

而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的報導,在今年7月初舉行的漢堡G20峰會期間,特雷莎·梅再次強調,脫歐將讓英國能夠“抓住與老朋友和新夥伴達成協議的令人激動的機遇”。

這些表態正在漸漸收穫回應。在G20峰會上,美國總統特朗普向特雷莎承諾,兩國間的貿易協定談判隨後將非常迅速地展開。7月24日,美英雙方新建立的貿易和投資工作小組將首次碰面,探討英國脫歐後兩國可能簽署的自貿協議,為將來的商業往來打下基礎。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曾有名言論及歐洲一體化:“這一過程並不複雜,只要億萬名男男女女下定決心,去踐行正確而非謬誤,去祝福而非詛咒,並收穫應得的果實。”在“脫歐”進程艱難推進的今天,在電影《敦克爾克》之外,這段關於完全相反的議題的名言,或許依然能啟示當今的英國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