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話西遊》為何是經典,《悟空傳》為何又成不了經典?

本文作者:李嘯天

我要讓這天,再遮不住我的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的意,要那諸佛,都煙消雲散。

這原本是玄奘說的話,講他內心的孤獨,講他無可安放的心。可是,電影版《悟空傳》裡刪去了玄奘的角色,然後還將這句話變成了悟空說的話。同樣的話,在不同人的口中說出,意思是不一樣的。本來是講孤獨,但到了悟空口中,就變成了不服。

原著《悟空傳》裡寫的是命運的無奈,是孤寂,是妥協,還有些許的抗爭,它秉承的還是《大話西遊》裡的想要表達的精神。

到了電影版《悟空傳》裡,就只剩了不服。

其實更聚焦也挺好的,但電影版《悟空傳》卻依然不好。故事上,電影版《悟空傳》將西遊的神話故事變成了一部青春愛情故事,講的是青春友誼間的熱血紛爭與最終的分崩離析。說起來,電影版《悟空傳》講的是“大鬧天宮”的序曲,講孫悟空初到天界,尚未到達天宮,只是到了天宮的一個分支系統--天機處。

就相當於中學生剛剛入學。至於小學嘛,因為他們都是自帶武功入學,就都算是自學成長吧。在這裡,悟空與楊戩同時愛上了阿紫。喜歡阿紫的還有一個捲簾。阿紫,就這樣很瑪麗蘇地,讓幾乎所有主要人物都喜歡上了她,至於原因,沒有解釋。只有天蓬,喜歡的是阿月。

天蓬與阿月的故事,是可以單獨拉出來講的,這是一個愛情悲劇。天蓬愛阿月,是那種痛徹心扉的愛。兩個人靜靜地相守,

數十萬年轉瞬即逝,那便如何?億萬萬銀沙裡慢慢等待,那又如何?只要天蓬能靜靜地看著阿月,能默默地守著阿月,哪怕不講一句話,不動一下,便也是好的。只是,這些情,只能體現在小說的文字上,變成畫面,就需要有衝突,於是阿月被貶下了天界,握著天蓬給她的星石,人神兩隔。不過,即便分離,只要星石拼在一起,還是能夠再次相識。終於,天蓬也下了界,還再次遇到了阿月。
只是,這時凡胎的阿月沒有認出天蓬。但天蓬沒有灰心,在與阿月相處的幾天裡,他還是讓阿月再一次愛上了他。阿月說,過去重要嗎,恰恰是這幾天與你在一起的時候,就已經是我最大的幸福。是的,過去的都過去了,只要能夠有相處的日子,即便短暫,但只要能夠快樂,這就是愛,又有什麼不好呢?

不過,快樂總是短暫的。當天兵下界擒妖,凡夫俗子在神的戰力面前,

只能是渣。於是,凡胎的阿月就死了。天蓬,苦苦等待了那麼久,苦苦找尋了那麼久,終於找回了他的愛人,留給他的卻只有短短幾天。這種悲這樣苦,是刻在骨子裡的痛,別人無法體驗到的至痛。再考慮到,再之後的天蓬即將被貶入凡間,將要變成一頭又懶又肥又好色的豬,他的這種情這種悲苦,就顯得更為淒慘。

這個故事被拆解的支離破碎,畢竟這是一部講悟空的故事。但歐豪飾演的天蓬,在他不說話的時候,很好。而當他開口講話,就變得違和起來。他這一版豬八戒,是很嚴肅很正面的一個角色,有別于傳統我們認知上的又懶又饞又肥又逗樂的豬頭,是一個清瘦的俊小夥,執著又多情,又不像《陽光燦爛豬八戒》裡那麼萌。表現的挺好,原本可以更有戲,可惜!

接下來,再說說悟空、楊戩與捲簾。至於捲簾,不必多說,找來喬杉來演,就是專門來負責搞笑的,而他一個大陸演員,與彭于晏、余文樂這些港臺演員紮在一起,壓根就不來電,處處違和,凡他開口,就依然像“歡樂喜劇人”裡在演小品,使勁的想撓觀眾的癢癢肉,卻並不是每次都搞笑,簡直就是個多餘角色,不提也罷。

悟空與楊戩,才是影片最主要的角色,他倆與阿紫之間的三角戀是整個影片的重中之重。楊戩與阿紫是青梅竹馬,楊戩愛上阿紫很好說,而阿紫則只把他當做大哥哥。這種橋段,在武俠劇與言情劇演過太多次了,一點都不新鮮,還有些狗血,苦逼的好人哥哥。但是阿紫為何愛上悟空,電影沒有鋪墊,沒什麼說明,就是那麼發生了。大抵就是,一直狂傲不羈的悟空,居然有人敢於不怕他,敢於撩撥他,這種不服,讓他有了好感,於是就愛上了。阿紫愛上的是悟空的混不吝,是他身上的痞子般的精神。只是,在鏡頭上沒有給出合理的解釋,不讓人信服。但這種愛,過於簡單,簡直是敷衍了事。小說可以文字進行表達出心理上的微妙變化,但電影是一種畫面藝術,沒有具體情節與畫面來展開是做不到那種微妙感的。既然片名都叫“悟空傳”,這樣敷衍總是不太好。

更尷尬的地方,在於悟空與楊戩的成熟,其實與愛情又沒有太多關係。悟空與楊戩,就像一體的兩面,他倆的成長,有賴於天機上人。正是天機,才讓悟空與楊絳在終極爭鬥與打殺之後,明白了一個重要道理。算了為了迎合愛情,才設計下,悟空因為放不下阿紫,在戰敗被俘後一直在堅持,等阿紫。終於阿紫來了,卻告訴他放棄吧。於是,悟空就死心了放棄了,放棄了抗爭,棄下他心中與體內的石心。這,相當於放下了我執。於是,悟空不再有依賴心,不再有羈絆,獲得了最終的自由。對於既定的命運,悟空選擇的是決絕,是衝破自我。而楊戩最終也放棄了抗爭,也放下了他的執念,只是,他沒有獲得自由,而是皈依了體制,成了天神。對於命運,楊戩更多的是接受,是認命。兩個人,都是放下,卻一個向左,一個向右。造成這種影響的,是天機,而非阿紫,起碼,阿紫那麼重要。這就造成了那個三角戀變成了可有可無的設置,亂了衝突,好不尷尬。

電影中幾個年輕人的青春,從聚集到天機處的吵吵鬧鬧的開始,到跌落人間後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妖雲與天兵,再到最後的分崩離析,其實挺狗血的,沒有熱血,也沒有勵志,只有一段亂哄哄的成長過程。這個故事,說的是鬧天宮,卻充滿了套路。說是西遊,說是悟空的傳奇,但還是看到了太多經典影片的影子。編劇團隊,並沒有去發掘西遊IP的精髓,而只是借了一個殼,然後講了一個狗血的故事,而且他們還想要說的太多,結果貪多嚼不爛,並沒有把基礎故事講圓。紛紛擾擾,亂亂糟糟,然後成了一個麻團,黏黏糊糊,難以下嚥,難以消化。

原本,這個故事,可以成為經典的。主創團隊選擇“不服”作為電影的題眼,還是挺好的。從不服,到抗爭,整個影片的故事都是在講抗爭的主題。悟空在抗爭,楊戩在抗爭,天蓬也在抗爭,他們抗爭的雖有自我,但更大的還是天機處。天機的設置,也蠻有意思,所謂“天機不可洩露”,天機作為一種玄學,一直是傳統文化中的一種隱喻,是命運的一種懸念,影片將天機具象化,可觸可感,很有創意。只是,將巨靈神變成一個搞笑的小丑,這個並不太好,將正負之間的對抗變弱了。原本巨靈神在傳統文化中是一個很能打的大塊頭,他原本可以作為天機上人的先鋒,與悟空他們來幾場精彩的打鬥戲的,可惜並沒有,有的只是很小兒科的作弄搞笑戲,減弱了正負之間的對立,使得反面一方只有一個boss,連個打前陣的都沒有,對立方之間非常不協調。而找楊迪來演巨靈,與喬杉演捲簾一個道理,都是為了搞笑而搞笑的,結果都是可有可無,不倫不類,他們的存在僅僅是為了充填片長的時間。最終悟空、楊戩、天蓬聯合起來對抗天機的終極之戰,也因為太多特效而變得索然無味。畢竟,玩大場面,玩科技,中國電影差好萊塢太遠了,而中國觀眾的欣賞胃口又早再三經歷過好萊塢大片的洗禮了。以己之弱,來展示自認為的牛逼,也真有膽量。整個片中正反之間的對抗都太弱,現在電影的規律就是反角愈強,愈能反襯主角的強大,可惜本片不吸取這個教訓。幾場還算精彩的打鬥戲都給了悟空、楊戩、天蓬之間,變成了友誼之間的內鬥,這種設置,場面可以很精彩,但故事上已經削弱了正反的對立感,一個弱雞的反派,直接造成了電影不好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當然,影片之沒能成為經典,關鍵還在於沒有充分叩住觀眾的真實喜好。這個話題需要展開一下來說明。就先從《大話西遊》來說起。

《大話西遊》電影版上映於1994年。那是一個佳作紛出的年份,值得後世一再說道。而那一年最值得稱道的一點,在於在東西電影中,分別出現一部超級大遺珠。西方是《肖申克的救贖》,東方則是《大話西遊》。現在,這兩部作品的經典地位,已毋庸置疑,但是在當年,就在1994年,這兩部片的投資人與主創們都心疼的要吐血,因為他們的心血,當時並沒有得到認可,具體到票房上,都是慘敗,虧到要輸到底褲。甚至《大話西遊》還被稱為當年的“十大爛片”之一。

《肖申克的救贖》後來之所以火起來,在於DVD市場上的口碑,這裡就不多說了。《大話西遊》之所以後來火起來,則在於北大學生在BBS的大唱讚歌,時間是2000年左右。原本,在電影市場不首待見的影片,因為一群頂尖高校裡的意見領袖,經過他們的發掘與吆喝,在當時的最時新的網路工具BBS的發酵,終於引發了越來越多的人去重新打量這部作品,然後又經過多次過度的挖掘,《大話西遊》的地位才被最終確立起來。

注意,這兩個時間點很有意思。一個是1994年,一個是2000年。要知道,1992年,中國大陸正式宣佈推行市場經濟改革;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相對來說,1994年時,離1980年代最後那年的政治肅殺之後,文化同時也進行了一場絞殺,此時的政治局面與文化格局,都還沒有脫離苦海,依舊處於沉悶期。《大話西游》解構式的“無厘頭”文化,尚無法被主流社會接受,這也是常態,符合當時的大氣候。相對來說,1986版《西遊記》中身為正義代表的孫悟空,此時依然在熱映中,每個暑假與寒假,都是學生們必看的經典。這一版中道貌岸然的唐僧,與大義凜然的孫悟空,背後代表了1976年文革倒掉後傳統文化的復蘇,撥亂反正的社會需要正義凜然的文化表達。六小齡童老師的孫悟空,其實距離原著小說中那個妖猴甚遠,但恰到好處地迎合了當時的社會需要,才成為了主流文化中的經典。作為代際文化,差不多以十年為一個分界點,1994年離1986年尚未滿十年,代表正統的《西遊記》尚未被完全消化,所以《大話西遊》淪為票房毒藥,一點都不算離譜。而到了2000年後,時間離1986年已經過去了15年,而且社會又經過1992年市場改革的洗禮,代際的成長,社會的開放與成熟,使得此時大眾已經有足夠的心理空間來接受新的文化刺激了。如果說《大話西遊》此時上映,大概會滿載而歸吧。但好在,經過大學意見領袖的發掘,從校園向外放射,《大話西遊》總算沒有被淹沒,不幾年就蔚為大觀,並成為了文化熱。這裡,《大話西遊》裡的“無厘頭”文化與《西遊記》中的“正襟危坐”相比,對更加開放的年輕來說,更願意接受,畢竟陳腔濫調的說教,象徵的是老去的、陳舊的文化。

其實,“無厘頭”作為香港文化,是香港本地文化中的下里巴人,是最接地氣的文化因數,是通俗文化的代表,也沒有那麼高的地位。那時候的周星馳還遠不是受人尊崇的星爺,而是略帶調侃意味的星仔,儘管他的電影票房不錯,但他並沒有被香港的主流認可,這多少影響了他的心態,直到至今他成為了星爺,也對整個香港電影屆都不太感冒,刻意保持著距離。

再扯遠一點,在文化的發展流變中,有一種現場就是文化總是不算從邊緣走向中央,周而復始。就詞曲與律詩比起來,曾經是通俗的可演唱的底層文化,但後來也成為了最高雅的文學形式;小說之所以稱小,也是與經書比起來太不入流,但後來“四大名著”等也成為了傳統文化的經典代表;像評書相聲與戲劇相比也是不入流的街頭演出,但後來評書相聲到了單田芳與侯寶林時代就成為了主流的一部分;武俠小說曾經也是中學課堂上嚴禁的讀物,但現在金庸古龍也已經成為了文學大師;動漫也一樣,曾經被視為無腦讀本,結果現在已經成為電影的寶庫。“無厘頭”文化同樣如此,曾經是香港文化中最接地氣的有些嬉皮精神的文化,後來也慢慢成為了經典,尤其是內地青年心中的經典。

其實,這與代際的成長有關。遠的不說,只說80後們從小看港臺DVD長大,飽受“無厘頭”精神的洗禮,當他們小的時候,他們的60後的長輩就對這些當時最底層的文化嗤之以鼻。但從小就淫浸於“無厘頭”的小青年,一旦等他們長大,那些已經溶於了他們血液之中的文化因數,當然會成在他們施展自身技能的時候被發揮出來。只是,他們小時候,話語權掌握60後的手中,所以在話語權者的眼中,“無厘頭”的東西都是有害的,80後們是無可救藥的。而當80後們長大了,自身有了話語權,文化闡釋就會發生變化,當初的有毒文化開始變成為了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大話西遊》之所以能夠到2000後才被發掘出來,正式因為當初那批文革後長大的1976後們開始掌握了話語權,能夠自己發聲了,於是曾經給了他們新鮮感的“無厘頭”文化,就需要重新解釋了。而《大話西遊》生逢其時,敲到好處地被選中並被放大了。

而之所以選中《大話西遊》而不是其他,在於“西游”文化的普適性,它作為傳統文化中“四大名著”之一,具有強大的可注解性,也是很多孩子在成長中都接觸過的讀本,因此解讀起來可接受面最大。再就是片中融愛情與悲劇於一體的強烈衝突,尤其是至尊寶宿命一樣的悲劇命運,讓青年期中的年輕人有了更多體驗式的感受。

至尊寶與紫霞的愛情悲劇在於,至尊寶只是一個凡人,肉身凡胎的他永遠也打不過具有魔力的妖怪牛魔王。於是,他要救紫霞,就必須先要成為孫悟空。而一旦成為孫悟空,就必須要承擔護送唐僧的職責。而一旦承擔了護送任務,就必須要放下心中的愛情。要拯救自己所愛的人,必須要放下愛她的心。這種悖論,存在與至尊寶與孫悟空的身上,而他們又是同一人,這也是至尊寶悲劇的宿命。對於紫霞來說,就是她猜中了她的故事的開頭,卻猜不中那結局。這一悲劇性的結尾,使得整個電影絕大部分都是搞笑喜劇的情況下,突然就完成了悲劇的轉換,一下子就牽動了人的心。就這樣,被奉為了經典。

不過,將《大話西遊》奉為經典的人,往往把周星馳與這部片畫上了等號。其實,這部片中,他只是主演,並不像《喜劇之王》《國產淩淩漆》那種參與更多,畫等號其實是錯誤的,這很大程度上抹殺了真正起主要作用的導演劉鎮偉的功勞。不過,也算陰差陽錯吧,劉鎮偉後來總是想啃《大話西遊》的老本,一直沒太大進步,至今淪為了爛片之王。而周星馳則在演藝的道路上不斷精進,慢慢地變成了一座高不可視的豐碑。而他的作品中也的確有一種強大的情懷在裡面,從《少林足球》到《功夫》再到《美人魚》無不如此。

值得一說的是周星馳執導的《西遊降魔篇》,正在這部作品,掀起了近幾年春節檔與暑假檔的西遊熱,使得這個古老的IP重新煥發了光彩。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夠獲得高票房,能夠攪起西遊IP的大浪,還在於周星馳有自己的想法,沒有胡編亂造。在《西遊降魔篇》中,主角是玄奘,講他一心向善,一心求佛,雖經各種挫折而不心折,心中有愛情卻又隱忍著不表露,一路上在與心魔鬥爭,直到心愛的段小姐為他而死,才終於徹底放下,修成正果。片中講的是我執,降魔都在服從於這條線下。

故事有主線,旁線皆服從於此,由此而派生,正個故事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大話西遊》也是如此,看著由《月光寶盒》與《大聖娶親》兩部拼在一起,故事很雜很亂,但實際上,圍繞著的故事就是孫悟空與豬八戒沙和尚三人化身為小強盜,在等唐僧,然後一起西遊。整個故事集中在唐僧剛來未來時,具體來說,就是孫悟空在前世裡的愛情經歷,講蛻化升仙之前的心路磨煉。那時候的孫悟空還叫至尊寶,他先是遇到了白晶晶。結果白晶晶出來就叫他死猴子,說是前世愛過他,這次還要在一起。在一起就在一起吧,當白晶晶有難,至尊寶想要通過月光寶盒去拯救白晶晶的時候,卻穿越過了頭,遇到了更加愛自己的紫霞。當然,至尊寶也愛上了紫霞,在這份摯愛面前,他再一次要面臨著拯救的任務,而這一次他無法再穿越,而是要變成孫悟空。於是,抉擇的時刻來了,悲劇的命運也到頭了。

說到至尊寶的悲劇愛情,大家都記住了他與紫霞最終分手的時刻。但說到白晶晶的結局,大家好像都不太記得了。其實,綜合白晶晶、紫霞與至尊寶之間愛情。就會發現這背後有一個大男子主義的邏輯。這就是,一個男人,在自己愛的女人面前,發現了自己更愛的那一個,然後為了這個更愛的,死去活來,不自覺地就拋棄了前一個。這裡,真正的主角,是至尊寶,白晶晶扮演的是賢妻良母的形象,而紫霞則是妖豔嬌媚的新歡代表。就像大家都忽略了白晶晶的愛情感受一樣,大家忽略的其實是女性在愛情中的無力感,白晶晶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紫霞同樣也不能。只是,這個真相被埋在了下面,大家只被浮在上面的愛情悲劇蒙住了眼。

這也是,劉鎮偉為何後來吃老本總也吃不到的根源,他只抓住了表現的一點東西,翻三覆四,倒來倒去,沒有抓住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也不知道大眾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大話西游》之成為經典,本身就容不得劉鎮偉來選擇,他只是湊巧趕上了時機而已。社會需要,你恰逢其實,就是你的幸運。像《月光男孩》之能夠成為黑馬,逆襲奧斯卡最佳影片,就在於它恰如其分其迎合了同性戀文化及黑人人權運動的高☆禁☆潮。《月光男孩》與《斷背山》比起來,怎麼比都不如後者更優秀,何況後者還比它早了11年,這只能說《斷背山》比較背時,在當時太過於領先,而《月光男孩》則撞上了大運。而這一切,又不是李安與巴里·傑金斯主觀上有意迎合的,有很大的巧合成分。就像《阿甘正傳》戰勝了《肖申克的救贖》,不是藝術本身的勝利,而是《阿甘正傳》迎合了當時美國經濟復蘇期的到來,它敲到好處地弘揚了當時社會需要的正能量。

回到《悟空傳》上來,導演兼編劇郭子健將影片的主題定為“不服”,真的挺好的。而且在開篇很長時間裡,都將不服這種精神詮釋的很到位。說到底,這種“不服”,恰到好處地迎合了正在成長起來的90後的審美需求。在社會上,90後們,恰好是完全伴隨市場經濟發展起來的一輩,他們從小就沒有太多理想主義的包袱,也沒有太多意識形態的羈絆,耽於物質,不屈從于權威,敢於表達自我,有想法,有獨立精神,從早期的殺馬特到現在的我行我素,他們的意識已經被社會所接受,更何況生於1900年的人到目前已經27歲了,已經有了消費能力,開始掌握社會話語權,開始有了自己的表達權力了。《悟空傳》算得上生逢其時,迎合住了90後,尤其是那種“不服”的精神。

但是,《悟空傳》還是沒有做到。這就不怪社會了,只能說是郭子健們沒有把把握好整部劇,使之失去了控制。譬如上面說的,悟空與阿紫的愛情,到底是如何來的,不明不白。而這種不明不白,恰恰90後們所不服的東西,沒由來的就讓人接受,憑什麼呢?而《大話西遊》中對於愛情的發生,處理的則比較雞賊。至尊寶遇上白晶晶,再遇上紫霞,都是懵逼的,因為他們之間的愛情,在前世裡已經發生過了,至尊寶只需要接受就可以了,可以不解釋。《悟空傳》裡的悟空怎麼被征服的,不太明白。這樣的瑪麗蘇,總是不那麼服人的。而且阿紫在天宮中的行事,也太過了吧,就仗著自己是天機上人的女兒嗎?但這個媽媽明顯不太在乎女兒,關鍵時刻連親身骨肉都要殺的。然後吧,悟空與阿紫,阿紫與楊戩之間的感情糾葛,又與電影的主題“不服”明顯不合,這就使得這段感情顯得有些多餘了,這就尷尬了。極力想迎合90們,卻給了他們極力反對的,還沒能夠將《悟空傳》裡的精髓講出來,就在愛情與友情的舊框中兜兜轉轉,把精彩都兜了進去,想要施展,已經無力可施。

所以嘛,《悟空傳》有成為經典的背景,只要踏准了要穴,踩准90後們真實的想法,不愁不成功,甚至可以成為《大話西遊》之後又一座豐碑。《大話西遊》讓80後們站立了起來,《悟空傳》可以讓90後們站立起來的,可是它沒有能夠。

而說了那麼多《大話西游》,其實,《悟空傳》的原著最早發表於2000年,那時候正是《大話西遊》剛要火起來的時候。方其時,各種解讀《大話西遊》的作品都出來了,一起推波助瀾,而《悟空傳》正是那股解讀大話的熱潮中作品之一。原著《悟空傳》受到《大話西遊》的影響如此明顯,其中的電影中的女主角阿紫,其實在原著中就是紫霞。小說的語言到故事,都深受大話的影響,甚至故事的結局都是一個近乎爛尾的大話式的故事。

原著作品不完整,到了電影版,郭子健儘管已沿時代變化,做出了大的調整,然後依然沒有做好,在這部新作品中,依然可以看到大話的影子。就這樣,從不完滿到不完滿,《悟空傳》本可以成為後大話時代的新大話,結果卻成了一部不尷不尬的爛尾作品,也是遺憾了。至於能夠代表90後們站起來的電影作品,則還需要繼續等待。

6.7

悟空傳(2017)

這個故事被拆解的支離破碎,畢竟這是一部講悟空的故事。但歐豪飾演的天蓬,在他不說話的時候,很好。而當他開口講話,就變得違和起來。他這一版豬八戒,是很嚴肅很正面的一個角色,有別于傳統我們認知上的又懶又饞又肥又逗樂的豬頭,是一個清瘦的俊小夥,執著又多情,又不像《陽光燦爛豬八戒》裡那麼萌。表現的挺好,原本可以更有戲,可惜!

接下來,再說說悟空、楊戩與捲簾。至於捲簾,不必多說,找來喬杉來演,就是專門來負責搞笑的,而他一個大陸演員,與彭于晏、余文樂這些港臺演員紮在一起,壓根就不來電,處處違和,凡他開口,就依然像“歡樂喜劇人”裡在演小品,使勁的想撓觀眾的癢癢肉,卻並不是每次都搞笑,簡直就是個多餘角色,不提也罷。

悟空與楊戩,才是影片最主要的角色,他倆與阿紫之間的三角戀是整個影片的重中之重。楊戩與阿紫是青梅竹馬,楊戩愛上阿紫很好說,而阿紫則只把他當做大哥哥。這種橋段,在武俠劇與言情劇演過太多次了,一點都不新鮮,還有些狗血,苦逼的好人哥哥。但是阿紫為何愛上悟空,電影沒有鋪墊,沒什麼說明,就是那麼發生了。大抵就是,一直狂傲不羈的悟空,居然有人敢於不怕他,敢於撩撥他,這種不服,讓他有了好感,於是就愛上了。阿紫愛上的是悟空的混不吝,是他身上的痞子般的精神。只是,在鏡頭上沒有給出合理的解釋,不讓人信服。但這種愛,過於簡單,簡直是敷衍了事。小說可以文字進行表達出心理上的微妙變化,但電影是一種畫面藝術,沒有具體情節與畫面來展開是做不到那種微妙感的。既然片名都叫“悟空傳”,這樣敷衍總是不太好。

更尷尬的地方,在於悟空與楊戩的成熟,其實與愛情又沒有太多關係。悟空與楊戩,就像一體的兩面,他倆的成長,有賴於天機上人。正是天機,才讓悟空與楊絳在終極爭鬥與打殺之後,明白了一個重要道理。算了為了迎合愛情,才設計下,悟空因為放不下阿紫,在戰敗被俘後一直在堅持,等阿紫。終於阿紫來了,卻告訴他放棄吧。於是,悟空就死心了放棄了,放棄了抗爭,棄下他心中與體內的石心。這,相當於放下了我執。於是,悟空不再有依賴心,不再有羈絆,獲得了最終的自由。對於既定的命運,悟空選擇的是決絕,是衝破自我。而楊戩最終也放棄了抗爭,也放下了他的執念,只是,他沒有獲得自由,而是皈依了體制,成了天神。對於命運,楊戩更多的是接受,是認命。兩個人,都是放下,卻一個向左,一個向右。造成這種影響的,是天機,而非阿紫,起碼,阿紫那麼重要。這就造成了那個三角戀變成了可有可無的設置,亂了衝突,好不尷尬。

電影中幾個年輕人的青春,從聚集到天機處的吵吵鬧鬧的開始,到跌落人間後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妖雲與天兵,再到最後的分崩離析,其實挺狗血的,沒有熱血,也沒有勵志,只有一段亂哄哄的成長過程。這個故事,說的是鬧天宮,卻充滿了套路。說是西遊,說是悟空的傳奇,但還是看到了太多經典影片的影子。編劇團隊,並沒有去發掘西遊IP的精髓,而只是借了一個殼,然後講了一個狗血的故事,而且他們還想要說的太多,結果貪多嚼不爛,並沒有把基礎故事講圓。紛紛擾擾,亂亂糟糟,然後成了一個麻團,黏黏糊糊,難以下嚥,難以消化。

原本,這個故事,可以成為經典的。主創團隊選擇“不服”作為電影的題眼,還是挺好的。從不服,到抗爭,整個影片的故事都是在講抗爭的主題。悟空在抗爭,楊戩在抗爭,天蓬也在抗爭,他們抗爭的雖有自我,但更大的還是天機處。天機的設置,也蠻有意思,所謂“天機不可洩露”,天機作為一種玄學,一直是傳統文化中的一種隱喻,是命運的一種懸念,影片將天機具象化,可觸可感,很有創意。只是,將巨靈神變成一個搞笑的小丑,這個並不太好,將正負之間的對抗變弱了。原本巨靈神在傳統文化中是一個很能打的大塊頭,他原本可以作為天機上人的先鋒,與悟空他們來幾場精彩的打鬥戲的,可惜並沒有,有的只是很小兒科的作弄搞笑戲,減弱了正負之間的對立,使得反面一方只有一個boss,連個打前陣的都沒有,對立方之間非常不協調。而找楊迪來演巨靈,與喬杉演捲簾一個道理,都是為了搞笑而搞笑的,結果都是可有可無,不倫不類,他們的存在僅僅是為了充填片長的時間。最終悟空、楊戩、天蓬聯合起來對抗天機的終極之戰,也因為太多特效而變得索然無味。畢竟,玩大場面,玩科技,中國電影差好萊塢太遠了,而中國觀眾的欣賞胃口又早再三經歷過好萊塢大片的洗禮了。以己之弱,來展示自認為的牛逼,也真有膽量。整個片中正反之間的對抗都太弱,現在電影的規律就是反角愈強,愈能反襯主角的強大,可惜本片不吸取這個教訓。幾場還算精彩的打鬥戲都給了悟空、楊戩、天蓬之間,變成了友誼之間的內鬥,這種設置,場面可以很精彩,但故事上已經削弱了正反的對立感,一個弱雞的反派,直接造成了電影不好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當然,影片之沒能成為經典,關鍵還在於沒有充分叩住觀眾的真實喜好。這個話題需要展開一下來說明。就先從《大話西遊》來說起。

《大話西遊》電影版上映於1994年。那是一個佳作紛出的年份,值得後世一再說道。而那一年最值得稱道的一點,在於在東西電影中,分別出現一部超級大遺珠。西方是《肖申克的救贖》,東方則是《大話西遊》。現在,這兩部作品的經典地位,已毋庸置疑,但是在當年,就在1994年,這兩部片的投資人與主創們都心疼的要吐血,因為他們的心血,當時並沒有得到認可,具體到票房上,都是慘敗,虧到要輸到底褲。甚至《大話西遊》還被稱為當年的“十大爛片”之一。

《肖申克的救贖》後來之所以火起來,在於DVD市場上的口碑,這裡就不多說了。《大話西遊》之所以後來火起來,則在於北大學生在BBS的大唱讚歌,時間是2000年左右。原本,在電影市場不首待見的影片,因為一群頂尖高校裡的意見領袖,經過他們的發掘與吆喝,在當時的最時新的網路工具BBS的發酵,終於引發了越來越多的人去重新打量這部作品,然後又經過多次過度的挖掘,《大話西遊》的地位才被最終確立起來。

注意,這兩個時間點很有意思。一個是1994年,一個是2000年。要知道,1992年,中國大陸正式宣佈推行市場經濟改革;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相對來說,1994年時,離1980年代最後那年的政治肅殺之後,文化同時也進行了一場絞殺,此時的政治局面與文化格局,都還沒有脫離苦海,依舊處於沉悶期。《大話西游》解構式的“無厘頭”文化,尚無法被主流社會接受,這也是常態,符合當時的大氣候。相對來說,1986版《西遊記》中身為正義代表的孫悟空,此時依然在熱映中,每個暑假與寒假,都是學生們必看的經典。這一版中道貌岸然的唐僧,與大義凜然的孫悟空,背後代表了1976年文革倒掉後傳統文化的復蘇,撥亂反正的社會需要正義凜然的文化表達。六小齡童老師的孫悟空,其實距離原著小說中那個妖猴甚遠,但恰到好處地迎合了當時的社會需要,才成為了主流文化中的經典。作為代際文化,差不多以十年為一個分界點,1994年離1986年尚未滿十年,代表正統的《西遊記》尚未被完全消化,所以《大話西遊》淪為票房毒藥,一點都不算離譜。而到了2000年後,時間離1986年已經過去了15年,而且社會又經過1992年市場改革的洗禮,代際的成長,社會的開放與成熟,使得此時大眾已經有足夠的心理空間來接受新的文化刺激了。如果說《大話西遊》此時上映,大概會滿載而歸吧。但好在,經過大學意見領袖的發掘,從校園向外放射,《大話西遊》總算沒有被淹沒,不幾年就蔚為大觀,並成為了文化熱。這裡,《大話西遊》裡的“無厘頭”文化與《西遊記》中的“正襟危坐”相比,對更加開放的年輕來說,更願意接受,畢竟陳腔濫調的說教,象徵的是老去的、陳舊的文化。

其實,“無厘頭”作為香港文化,是香港本地文化中的下里巴人,是最接地氣的文化因數,是通俗文化的代表,也沒有那麼高的地位。那時候的周星馳還遠不是受人尊崇的星爺,而是略帶調侃意味的星仔,儘管他的電影票房不錯,但他並沒有被香港的主流認可,這多少影響了他的心態,直到至今他成為了星爺,也對整個香港電影屆都不太感冒,刻意保持著距離。

再扯遠一點,在文化的發展流變中,有一種現場就是文化總是不算從邊緣走向中央,周而復始。就詞曲與律詩比起來,曾經是通俗的可演唱的底層文化,但後來也成為了最高雅的文學形式;小說之所以稱小,也是與經書比起來太不入流,但後來“四大名著”等也成為了傳統文化的經典代表;像評書相聲與戲劇相比也是不入流的街頭演出,但後來評書相聲到了單田芳與侯寶林時代就成為了主流的一部分;武俠小說曾經也是中學課堂上嚴禁的讀物,但現在金庸古龍也已經成為了文學大師;動漫也一樣,曾經被視為無腦讀本,結果現在已經成為電影的寶庫。“無厘頭”文化同樣如此,曾經是香港文化中最接地氣的有些嬉皮精神的文化,後來也慢慢成為了經典,尤其是內地青年心中的經典。

其實,這與代際的成長有關。遠的不說,只說80後們從小看港臺DVD長大,飽受“無厘頭”精神的洗禮,當他們小的時候,他們的60後的長輩就對這些當時最底層的文化嗤之以鼻。但從小就淫浸於“無厘頭”的小青年,一旦等他們長大,那些已經溶於了他們血液之中的文化因數,當然會成在他們施展自身技能的時候被發揮出來。只是,他們小時候,話語權掌握60後的手中,所以在話語權者的眼中,“無厘頭”的東西都是有害的,80後們是無可救藥的。而當80後們長大了,自身有了話語權,文化闡釋就會發生變化,當初的有毒文化開始變成為了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大話西遊》之所以能夠到2000後才被發掘出來,正式因為當初那批文革後長大的1976後們開始掌握了話語權,能夠自己發聲了,於是曾經給了他們新鮮感的“無厘頭”文化,就需要重新解釋了。而《大話西遊》生逢其時,敲到好處地被選中並被放大了。

而之所以選中《大話西遊》而不是其他,在於“西游”文化的普適性,它作為傳統文化中“四大名著”之一,具有強大的可注解性,也是很多孩子在成長中都接觸過的讀本,因此解讀起來可接受面最大。再就是片中融愛情與悲劇於一體的強烈衝突,尤其是至尊寶宿命一樣的悲劇命運,讓青年期中的年輕人有了更多體驗式的感受。

至尊寶與紫霞的愛情悲劇在於,至尊寶只是一個凡人,肉身凡胎的他永遠也打不過具有魔力的妖怪牛魔王。於是,他要救紫霞,就必須先要成為孫悟空。而一旦成為孫悟空,就必須要承擔護送唐僧的職責。而一旦承擔了護送任務,就必須要放下心中的愛情。要拯救自己所愛的人,必須要放下愛她的心。這種悖論,存在與至尊寶與孫悟空的身上,而他們又是同一人,這也是至尊寶悲劇的宿命。對於紫霞來說,就是她猜中了她的故事的開頭,卻猜不中那結局。這一悲劇性的結尾,使得整個電影絕大部分都是搞笑喜劇的情況下,突然就完成了悲劇的轉換,一下子就牽動了人的心。就這樣,被奉為了經典。

不過,將《大話西遊》奉為經典的人,往往把周星馳與這部片畫上了等號。其實,這部片中,他只是主演,並不像《喜劇之王》《國產淩淩漆》那種參與更多,畫等號其實是錯誤的,這很大程度上抹殺了真正起主要作用的導演劉鎮偉的功勞。不過,也算陰差陽錯吧,劉鎮偉後來總是想啃《大話西遊》的老本,一直沒太大進步,至今淪為了爛片之王。而周星馳則在演藝的道路上不斷精進,慢慢地變成了一座高不可視的豐碑。而他的作品中也的確有一種強大的情懷在裡面,從《少林足球》到《功夫》再到《美人魚》無不如此。

值得一說的是周星馳執導的《西遊降魔篇》,正在這部作品,掀起了近幾年春節檔與暑假檔的西遊熱,使得這個古老的IP重新煥發了光彩。這部影片之所以能夠獲得高票房,能夠攪起西遊IP的大浪,還在於周星馳有自己的想法,沒有胡編亂造。在《西遊降魔篇》中,主角是玄奘,講他一心向善,一心求佛,雖經各種挫折而不心折,心中有愛情卻又隱忍著不表露,一路上在與心魔鬥爭,直到心愛的段小姐為他而死,才終於徹底放下,修成正果。片中講的是我執,降魔都在服從於這條線下。

故事有主線,旁線皆服從於此,由此而派生,正個故事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大話西遊》也是如此,看著由《月光寶盒》與《大聖娶親》兩部拼在一起,故事很雜很亂,但實際上,圍繞著的故事就是孫悟空與豬八戒沙和尚三人化身為小強盜,在等唐僧,然後一起西遊。整個故事集中在唐僧剛來未來時,具體來說,就是孫悟空在前世裡的愛情經歷,講蛻化升仙之前的心路磨煉。那時候的孫悟空還叫至尊寶,他先是遇到了白晶晶。結果白晶晶出來就叫他死猴子,說是前世愛過他,這次還要在一起。在一起就在一起吧,當白晶晶有難,至尊寶想要通過月光寶盒去拯救白晶晶的時候,卻穿越過了頭,遇到了更加愛自己的紫霞。當然,至尊寶也愛上了紫霞,在這份摯愛面前,他再一次要面臨著拯救的任務,而這一次他無法再穿越,而是要變成孫悟空。於是,抉擇的時刻來了,悲劇的命運也到頭了。

說到至尊寶的悲劇愛情,大家都記住了他與紫霞最終分手的時刻。但說到白晶晶的結局,大家好像都不太記得了。其實,綜合白晶晶、紫霞與至尊寶之間愛情。就會發現這背後有一個大男子主義的邏輯。這就是,一個男人,在自己愛的女人面前,發現了自己更愛的那一個,然後為了這個更愛的,死去活來,不自覺地就拋棄了前一個。這裡,真正的主角,是至尊寶,白晶晶扮演的是賢妻良母的形象,而紫霞則是妖豔嬌媚的新歡代表。就像大家都忽略了白晶晶的愛情感受一樣,大家忽略的其實是女性在愛情中的無力感,白晶晶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紫霞同樣也不能。只是,這個真相被埋在了下面,大家只被浮在上面的愛情悲劇蒙住了眼。

這也是,劉鎮偉為何後來吃老本總也吃不到的根源,他只抓住了表現的一點東西,翻三覆四,倒來倒去,沒有抓住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也不知道大眾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大話西游》之成為經典,本身就容不得劉鎮偉來選擇,他只是湊巧趕上了時機而已。社會需要,你恰逢其實,就是你的幸運。像《月光男孩》之能夠成為黑馬,逆襲奧斯卡最佳影片,就在於它恰如其分其迎合了同性戀文化及黑人人權運動的高☆禁☆潮。《月光男孩》與《斷背山》比起來,怎麼比都不如後者更優秀,何況後者還比它早了11年,這只能說《斷背山》比較背時,在當時太過於領先,而《月光男孩》則撞上了大運。而這一切,又不是李安與巴里·傑金斯主觀上有意迎合的,有很大的巧合成分。就像《阿甘正傳》戰勝了《肖申克的救贖》,不是藝術本身的勝利,而是《阿甘正傳》迎合了當時美國經濟復蘇期的到來,它敲到好處地弘揚了當時社會需要的正能量。

回到《悟空傳》上來,導演兼編劇郭子健將影片的主題定為“不服”,真的挺好的。而且在開篇很長時間裡,都將不服這種精神詮釋的很到位。說到底,這種“不服”,恰到好處地迎合了正在成長起來的90後的審美需求。在社會上,90後們,恰好是完全伴隨市場經濟發展起來的一輩,他們從小就沒有太多理想主義的包袱,也沒有太多意識形態的羈絆,耽於物質,不屈從于權威,敢於表達自我,有想法,有獨立精神,從早期的殺馬特到現在的我行我素,他們的意識已經被社會所接受,更何況生於1900年的人到目前已經27歲了,已經有了消費能力,開始掌握社會話語權,開始有了自己的表達權力了。《悟空傳》算得上生逢其時,迎合住了90後,尤其是那種“不服”的精神。

但是,《悟空傳》還是沒有做到。這就不怪社會了,只能說是郭子健們沒有把把握好整部劇,使之失去了控制。譬如上面說的,悟空與阿紫的愛情,到底是如何來的,不明不白。而這種不明不白,恰恰90後們所不服的東西,沒由來的就讓人接受,憑什麼呢?而《大話西遊》中對於愛情的發生,處理的則比較雞賊。至尊寶遇上白晶晶,再遇上紫霞,都是懵逼的,因為他們之間的愛情,在前世裡已經發生過了,至尊寶只需要接受就可以了,可以不解釋。《悟空傳》裡的悟空怎麼被征服的,不太明白。這樣的瑪麗蘇,總是不那麼服人的。而且阿紫在天宮中的行事,也太過了吧,就仗著自己是天機上人的女兒嗎?但這個媽媽明顯不太在乎女兒,關鍵時刻連親身骨肉都要殺的。然後吧,悟空與阿紫,阿紫與楊戩之間的感情糾葛,又與電影的主題“不服”明顯不合,這就使得這段感情顯得有些多餘了,這就尷尬了。極力想迎合90們,卻給了他們極力反對的,還沒能夠將《悟空傳》裡的精髓講出來,就在愛情與友情的舊框中兜兜轉轉,把精彩都兜了進去,想要施展,已經無力可施。

所以嘛,《悟空傳》有成為經典的背景,只要踏准了要穴,踩准90後們真實的想法,不愁不成功,甚至可以成為《大話西遊》之後又一座豐碑。《大話西遊》讓80後們站立了起來,《悟空傳》可以讓90後們站立起來的,可是它沒有能夠。

而說了那麼多《大話西游》,其實,《悟空傳》的原著最早發表於2000年,那時候正是《大話西遊》剛要火起來的時候。方其時,各種解讀《大話西遊》的作品都出來了,一起推波助瀾,而《悟空傳》正是那股解讀大話的熱潮中作品之一。原著《悟空傳》受到《大話西遊》的影響如此明顯,其中的電影中的女主角阿紫,其實在原著中就是紫霞。小說的語言到故事,都深受大話的影響,甚至故事的結局都是一個近乎爛尾的大話式的故事。

原著作品不完整,到了電影版,郭子健儘管已沿時代變化,做出了大的調整,然後依然沒有做好,在這部新作品中,依然可以看到大話的影子。就這樣,從不完滿到不完滿,《悟空傳》本可以成為後大話時代的新大話,結果卻成了一部不尷不尬的爛尾作品,也是遺憾了。至於能夠代表90後們站起來的電影作品,則還需要繼續等待。

6.7

悟空傳(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