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被叫停的“共用床鋪”為何在日本如此盛行?

更多有趣有料的日語資訊、學習內容

繼共用單車、共用汽車、共用充電寶、共用雨傘等出現之後,“共用床鋪”的出現也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共用床鋪”的住宿形式,成為一股風潮。以實惠的價格,便捷的服務,提供一個純粹休憩的住宿空間,這樣的形式正是符合年輕人經常加班、追求前衛、時尚、低碳、分享的快節奏住宿形式。

然而,火了還沒兩周的“共用床鋪”,頻頻被爆停運。繼7月15日北京市中關村創客公社“共用睡眠艙”被關停之後,17日下午上海恒豐路上的“共用床鋪”也被關停。

國內“共用床鋪”的形式就是艙內有電扇、閱讀燈、充電插座等設施,並可以免費領取一次性睡具,包括一次性床單、一次性枕巾和太空毯,甚至還有專門的耳塞。在休息結束後,消費者需掃碼結束計費,並將已用的一次性物品投入回收桶內。

國內“太空艙”類的“共用床鋪

究其關停原因,大部分被停運的“共用床鋪”均是存在安全隱患。沒有獲得消防許可,也沒有賓旅館特種行業經營許可證,插座設在可燃的板材上、住宿區域有易燃材料等安全隱患。

國內網友們對這種“共用床鋪”紛紛表示

而在日本,這種“共用床鋪”稱之為膠囊旅館,因為日本可怕的加班文化,促使了膠囊旅館的誕生。這種旅館是幾十個整齊撂起來的“膠囊”,每個膠囊“盛放”一個顧客。在日本非常盛行。

日本膠囊旅館

第一家膠囊酒店是位於大阪市梅田區,由日本建築師黑川紀章設計,於1979年2月1日開始營業,當時的租金為每晚1600日元。1985年,隨著國際科學技術博覽會的舉行,為容納大量觀光客而緊急修建的膠囊旅館,經電視臺報導之後開始被社會廣知。現在日本的膠囊旅館已發展的相當成熟了。

踏進膠囊旅館大門,熱情的工作人員會遞上一雙消毒拖鞋。旅客付錢後,便得到一把衣櫃鑰匙,可以把隨身攜帶的行李鎖進衣櫃。旅館內部隨處可見張貼的“靜”字樣,以提醒客人保持安靜。

走廊兩側的膠囊分上下兩層,很像中國的臥鋪車廂。一床、一桌、一台電視,基本是內部的全部傢俱了。袖珍桌子也就門把手大小,只能放眼鏡、手錶等小物件。牆壁上有一排電子開關,是控制膠囊內燈光、溫度及音響設備的。

膠囊旅館不會因為廉價而忽略衛生,不論房間是否更換旅客,床單、枕巾等就寢用品都是每天一換。遊客一進門,就要換上專用睡衣。

對於日本的膠囊旅館,有一位女士曾經實地探訪了日本的膠囊酒店,為我們完整的呈現了內部的空間格局。▼

探訪的這家膠囊酒店是東京秋葉原海灣酒店,這家酒店專門對女性開放。▲

一進門就必須脫鞋,且旁邊已放好乾淨的脫鞋。▲

換下來的鞋子,需要自己走兩步,放入這個鞋櫃。▲

每個鞋櫃都有單獨的鑰匙,每個鞋櫃上面都有透氣孔,如果鞋子濕了或者很臭都可以比較好的通風。▲

需拿著鞋櫃的鑰匙去前臺登記,並領取房卡。▲

前臺放著耳塞和化妝棉,有需要的話可以自己拿。▲

登記結束就在登記台旁邊的機子上付錢,完全自動化處理。▲

用房卡刷電梯。▲

根據指示牌管道到你要去的樓層。▲

對於膠囊酒店來說,房間內沒地方放行李,所以單獨有別的地方放行李,放行李的地方有兩個衣架和一個洗漱袋。▲

洗漱袋裡裝有睡衣、浴巾搓澡巾、牙膏牙刷和梳子。▲

休息區牆角放著一個滅火器和加濕器。▲

通過上面的這個按鈕,可以打開床鋪內部燈光,並且可以開啟床鋪的門。▲

打開後內部空間大概是這樣的格局,裡面有電視,一排電子開關,鏡子,耳機,床和枕頭。▲

電視下面標有一些警示語:不能抽煙、不能打電話、不能大聲喧嘩,不能吃飯等,且都用了三國語言,日文、英文、中文翻譯。▲

床尾有一個衣架和逃生通道指示。▲

公共的浴室,都是單獨的小隔間,小隔間裡都備有洗頭、洗澡以及潤膚的乳液及卸妝水。▲

公共的洗臉刷牙化妝間,化妝的基本配置都提供了,還有一次性水杯、洗手液、吹風機、卷髮棒等。▲

然後在化妝台的後面,有洗衣機和烘乾機,下面是洗衣機上面是烘乾機。▲

第二天起來,只要把房間的鑰匙給到前臺,他就會還給你鞋櫃的鑰匙。值得強調的是,整個膠囊酒店裡沒有出現服務員,但是依然可以完成各項步驟,可以看出膠囊旅館已經做到了很完善的準備。

住過的網友表示:

對於膠囊酒店來說,它的存在就是幫助中低層人事解決出差住宿起居的問題,所以價格不會貴,但是這並不代表它的體驗會很差。在成本可控的範圍內,膠囊酒店依然將各種細節做的非常好,服務也非常人性化。

近些年來,東南亞、歐洲各國也相繼建成了類似這種膠囊旅館的“共用床鋪”。▼

馬來西亞▲

澳大利亞▲

新加坡▲

荷蘭▲

冰島▲

紐西蘭▲

印度▲

奧地利▲

俄羅斯▲

隨著共用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會越來越便利,但也不免會帶來一些體驗上的粗糙感,希望在以後不論在哪個國家,不論什麼體驗,都可以享受更安全、更人性化的服務。

每個膠囊“盛放”一個顧客。在日本非常盛行。

日本膠囊旅館

第一家膠囊酒店是位於大阪市梅田區,由日本建築師黑川紀章設計,於1979年2月1日開始營業,當時的租金為每晚1600日元。1985年,隨著國際科學技術博覽會的舉行,為容納大量觀光客而緊急修建的膠囊旅館,經電視臺報導之後開始被社會廣知。現在日本的膠囊旅館已發展的相當成熟了。

踏進膠囊旅館大門,熱情的工作人員會遞上一雙消毒拖鞋。旅客付錢後,便得到一把衣櫃鑰匙,可以把隨身攜帶的行李鎖進衣櫃。旅館內部隨處可見張貼的“靜”字樣,以提醒客人保持安靜。

走廊兩側的膠囊分上下兩層,很像中國的臥鋪車廂。一床、一桌、一台電視,基本是內部的全部傢俱了。袖珍桌子也就門把手大小,只能放眼鏡、手錶等小物件。牆壁上有一排電子開關,是控制膠囊內燈光、溫度及音響設備的。

膠囊旅館不會因為廉價而忽略衛生,不論房間是否更換旅客,床單、枕巾等就寢用品都是每天一換。遊客一進門,就要換上專用睡衣。

對於日本的膠囊旅館,有一位女士曾經實地探訪了日本的膠囊酒店,為我們完整的呈現了內部的空間格局。▼

探訪的這家膠囊酒店是東京秋葉原海灣酒店,這家酒店專門對女性開放。▲

一進門就必須脫鞋,且旁邊已放好乾淨的脫鞋。▲

換下來的鞋子,需要自己走兩步,放入這個鞋櫃。▲

每個鞋櫃都有單獨的鑰匙,每個鞋櫃上面都有透氣孔,如果鞋子濕了或者很臭都可以比較好的通風。▲

需拿著鞋櫃的鑰匙去前臺登記,並領取房卡。▲

前臺放著耳塞和化妝棉,有需要的話可以自己拿。▲

登記結束就在登記台旁邊的機子上付錢,完全自動化處理。▲

用房卡刷電梯。▲

根據指示牌管道到你要去的樓層。▲

對於膠囊酒店來說,房間內沒地方放行李,所以單獨有別的地方放行李,放行李的地方有兩個衣架和一個洗漱袋。▲

洗漱袋裡裝有睡衣、浴巾搓澡巾、牙膏牙刷和梳子。▲

休息區牆角放著一個滅火器和加濕器。▲

通過上面的這個按鈕,可以打開床鋪內部燈光,並且可以開啟床鋪的門。▲

打開後內部空間大概是這樣的格局,裡面有電視,一排電子開關,鏡子,耳機,床和枕頭。▲

電視下面標有一些警示語:不能抽煙、不能打電話、不能大聲喧嘩,不能吃飯等,且都用了三國語言,日文、英文、中文翻譯。▲

床尾有一個衣架和逃生通道指示。▲

公共的浴室,都是單獨的小隔間,小隔間裡都備有洗頭、洗澡以及潤膚的乳液及卸妝水。▲

公共的洗臉刷牙化妝間,化妝的基本配置都提供了,還有一次性水杯、洗手液、吹風機、卷髮棒等。▲

然後在化妝台的後面,有洗衣機和烘乾機,下面是洗衣機上面是烘乾機。▲

第二天起來,只要把房間的鑰匙給到前臺,他就會還給你鞋櫃的鑰匙。值得強調的是,整個膠囊酒店裡沒有出現服務員,但是依然可以完成各項步驟,可以看出膠囊旅館已經做到了很完善的準備。

住過的網友表示:

對於膠囊酒店來說,它的存在就是幫助中低層人事解決出差住宿起居的問題,所以價格不會貴,但是這並不代表它的體驗會很差。在成本可控的範圍內,膠囊酒店依然將各種細節做的非常好,服務也非常人性化。

近些年來,東南亞、歐洲各國也相繼建成了類似這種膠囊旅館的“共用床鋪”。▼

馬來西亞▲

澳大利亞▲

新加坡▲

荷蘭▲

冰島▲

紐西蘭▲

印度▲

奧地利▲

俄羅斯▲

隨著共用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會越來越便利,但也不免會帶來一些體驗上的粗糙感,希望在以後不論在哪個國家,不論什麼體驗,都可以享受更安全、更人性化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