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討厭用“做公益”來包裝自己的生意

我並不看好摩拜單車。儘管這家勢頭正盛,甚至已經完成D輪融資的公司,包括紅杉、祥峰、騰訊、華住、攜程等巨頭加注,儼然too big to fail。

要羅列一連串的摩拜投資者是件困難的事。不足兩年時間,

這家公司4輪融資,積極地說,這是共用單車是前程廣大,但悲觀地想,摩拜興許是被資本催熟,揠苗助長。

這是個速朽的時代。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這樣的故事見過太多。見怪不怪。

我對創業公司的好看與否,只有一條,看人事。人事定生死,格局即結局。

不看好摩拜,也只有一條,對摩拜創始人與CEO,表示懷疑。這種懷疑,源于一句話,創始人被廣泛流傳的話,“失敗了,就當做公益吧”。

我的一位朋友,潘先生說,“‘失敗了就當做公益’,說的真輕鬆,最近套現的錢會拿出來做公益嗎?不得不服這些創業者的心態…”

當然,言行不一的企業家太多,說句漂亮話,做個傳播,其實也划算。胡瑋煒女士,未必會真以做公益的心態創業吧,畢竟這是秀場的演講。

我相信,摩拜管理層的職業操守,不會真的把投資人的錢,拿出來做公益。

當然,我也很反感,“失敗了,就當做公益”的輕佻。

必需承認,摩拜創始人胡瑋煒與CEO王曉峰,的確是“介面友好”的管理者——一個是傳媒文藝女青年,一個是前外企高管,Uber上海總經理。兩個人均是典型的情懷型“精英”,情懷滿滿溢出,但也正是“介面友好”精英組合以及滿滿溢出的情懷,才是我不看好摩拜單車的理由。

胡瑋煒、王曉峰身上,還能聞到那股“生而驕傲”的優越感。

“失敗了,就當做公益”,感覺是缺乏責任感。

我看過葉檀專訪王曉峰的視頻直播,也看過胡瑋煒參與“朗讀者”的視頻。對兩人的印象,唯一認知就是,兩個人都是包裝精美卻又缺乏某種責任感。當然,這或許是我的某種偏見。

負責,是創業者最基礎也是最寶貴的品質。

Business is business,在商言商,摩拜單車首先是企業,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

摩拜首先是生意,只是方便他人才能方便自己,利他最終也是利己,情懷與願景,始終要為營利服務——D輪融資2.5億美元,畢竟是融資,並非慈善捐款。

將摩拜單車的創業,塗抹上公益光芒,的確取巧。除了投資人,摩拜也需要為使用者承諾,要知道,用戶使用摩拜單車時,也繳納了押金,服務買賣本就是你情我願的,這絕非一次“公益”。

摩拜也好,其他的共用單車也罷,事實上就是“重資產運營”,

押金與充值背後涉及金融,其實就是“融資租賃”。事實上,摩拜單車過程中,綁定手機之後,“押金充值”與“實名認證”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儘管“信用卡預授權”、“芝麻信用分”等方式均能提供信用擔保,為什麼摩拜單車還要採用“押金充值”方式,除了流程上的效率最大化,或許還是與其商業模式相關——資金,畢竟有時間成本的。

但涉及到錢的問題,容不得哪怕是一分一毫的差錯,“失敗了,就當做公益”的話,顯然,是不嚴謹,也不負責的。

胡瑋煒創業“公益論”,本讓人疑竇叢生。在後來,又看到王曉峰在媒體採訪時說,“這是一家介於NGO和商業機構的公司”。如此,更是過猶不及。

曾鳴教授總結概括過去幾十年中國崛起的成功企業,無非三句話,“大舍大得”、“大賭大贏”、“大拙大巧”。王曉峰的從業看起來,是小舍而無賭。

王曉峰在接受媒體時是這麼評價他的職業生涯的,“我在傳統行業和互聯網行業裡來來回回好幾次,差不多20多年就過去了”——這番話,有幾分惆悵與悔,40多歲,不惑之年,首次創業,驀然回首,的確百感交集。

王曉峰1997年廈門大學畢業,在寶潔工作了9年多,2005年加盟Google中國,三年後,他加盟了全球最大香水製造商科蒂,再之後便是加盟騰訊,騰訊之後便是出任Uber上海總經理。

摩拜單車的投資人中,有王興,他是一個連續創業者,屢敗屢戰,最後有了美團點評,他的確很是執著。王曉峰也有一點執著——寶潔、Google中國,他都拒絕去北京,儘管在北京意味著更高的職業空間,王曉峰一直都限定自己一定要在上海,很巧的是,他在上海也遇到了摩拜單車。

如果從純創業的角度來看,我並不認為王曉峰是那個帶領摩拜單車衝鋒陷陣的創業者,拓荒者。當然,在一家業務清晰,管理有序的企業,他將會是一位合格的“守業者”。

王曉峰的第一次創業,或許會賭上一把,但從他的過往歷史來看,他更適合做一個“守業者”。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徑依賴。

希望我的判斷,是錯的。

事實上,摩拜究竟誰為主,於我而言,是個疑問。對外的傳播中,時而胡瑋煒,時而王曉峰,胡瑋煒對外用著“創始人”頭銜,而王曉峰對外則是CEO。創始人不是CEO的故事,業內倒是發生許多。讓賢的案例也有不少,譬如,UC流覽器,何小鵬與梁捷讓賢俞永福,最終成就了UC。

不同的是,俞永福是帶著投資加盟UC的,出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胡瑋煒與王曉峰,創始人與CEO,一切皆有可能。

“失敗了,就當做公益”的話,顯然,是不嚴謹,也不負責的。

胡瑋煒創業“公益論”,本讓人疑竇叢生。在後來,又看到王曉峰在媒體採訪時說,“這是一家介於NGO和商業機構的公司”。如此,更是過猶不及。

曾鳴教授總結概括過去幾十年中國崛起的成功企業,無非三句話,“大舍大得”、“大賭大贏”、“大拙大巧”。王曉峰的從業看起來,是小舍而無賭。

王曉峰在接受媒體時是這麼評價他的職業生涯的,“我在傳統行業和互聯網行業裡來來回回好幾次,差不多20多年就過去了”——這番話,有幾分惆悵與悔,40多歲,不惑之年,首次創業,驀然回首,的確百感交集。

王曉峰1997年廈門大學畢業,在寶潔工作了9年多,2005年加盟Google中國,三年後,他加盟了全球最大香水製造商科蒂,再之後便是加盟騰訊,騰訊之後便是出任Uber上海總經理。

摩拜單車的投資人中,有王興,他是一個連續創業者,屢敗屢戰,最後有了美團點評,他的確很是執著。王曉峰也有一點執著——寶潔、Google中國,他都拒絕去北京,儘管在北京意味著更高的職業空間,王曉峰一直都限定自己一定要在上海,很巧的是,他在上海也遇到了摩拜單車。

如果從純創業的角度來看,我並不認為王曉峰是那個帶領摩拜單車衝鋒陷陣的創業者,拓荒者。當然,在一家業務清晰,管理有序的企業,他將會是一位合格的“守業者”。

王曉峰的第一次創業,或許會賭上一把,但從他的過往歷史來看,他更適合做一個“守業者”。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徑依賴。

希望我的判斷,是錯的。

事實上,摩拜究竟誰為主,於我而言,是個疑問。對外的傳播中,時而胡瑋煒,時而王曉峰,胡瑋煒對外用著“創始人”頭銜,而王曉峰對外則是CEO。創始人不是CEO的故事,業內倒是發生許多。讓賢的案例也有不少,譬如,UC流覽器,何小鵬與梁捷讓賢俞永福,最終成就了UC。

不同的是,俞永福是帶著投資加盟UC的,出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胡瑋煒與王曉峰,創始人與CEO,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