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不得了!南江江口村竟被《四川日報》點贊~

今(7月20)日,《四川日報》刊文報導為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南江縣從江口村實際出發,以交通為突破口,狠抓基層黨建工作和產業發展。幾年時間,江口村面貌煥然一新,江口村村民也發生了改變。

《四川日報》7月20日8版版面

全文如下

江口村村民“新三觀”背後

7月17日中午,一輛麵包車緩緩停靠在一戶整潔乾淨的農家小院門前,

75歲的許永明匆匆下車,孫兒連忙跑出門外,幫奶奶搬東西。

進屋換了衣服,許永明開始忙活起來:喂豬、給兔子添草、到地裡給萬壽菊除草。

許永明是南江縣下兩鎮江口村村民。在鄰居眼裡,這些年許永明變化很大,平時最大的喜好就是趕場。每逢趕場天,只要時間搞得贏,都要去。不僅去,還經常大包小包買回來。

其實,有變化的不僅是許永明,最近幾年,江口村的村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

從苦賣到敢買

許永明以前是很怕去趕場的。因為,那些年,她經常是被迫到場上去賣東西。

許永明有4個兒子,年輕的時候,每次去趕場,她都要想盡辦法,把家裡的東西拿去賣,以貼補家用,“雞蛋、鴨蛋,特別缺錢時,糧食都要背一些賣掉。”到鎮上雖說只有十幾公里,但山高路窄,“來回要4個多小時,每次衣服都全濕透了。”即使賣了點錢,也要節衣縮食,“不敢買啊,

一大家人用錢的地方太多。”

村裡像許永明這樣的不在少數。“不敢買”不僅是沒錢,更重要的是買多了也扛不動——從位於河谷的下兩鎮場鎮到村上,海拔跨度近900米,空手走完都頗費力氣。

2015年前,江口村沒有一條像樣的水泥路。“必須打破交通瓶頸。”2015年初,巴中市確定由市委政法委對口幫扶該村,幫扶幹部、江口村第一書記馬平經過前期充分調研,找准了制約江口村發展的首要癥結。

通過積極爭取,4.2公里的硬化路、6.47公里的產業路和2.12公里的環線路修通,不少群眾自發到村委表示謝意。

“村裡有了大變化,路通電通水到位。”許永明樂得合不攏嘴,“家裡條件好了,有能力買。東西買多了也不用自己背。趕場坐車來回加起來才30分鐘。”

從私下發牢騷到敢於公開說

“我認為冉書記工作上不夠大膽。”“我認為馬書記在工作中有些地方越位了。”……

今年4月12日,在江口村黨支部召開的一次民主生活會上,

“兩委”班子成員、第一書記、部分村民代表圍繞如何加強組織建設、提升工作能力等進行自我解剖和互相批評。

現場的“辣味兒”讓一直在機關工作的馬平既紅了臉又開了眼。

自從被派駐到江口村當第一書記,馬平就鼓足了勁,想儘早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但起初不大熟悉農村情況的馬平有些手足無措。

“基層工作和機關上班還真不大一樣。”長了見識的馬平打心眼裡覺得高興,“村民們的想法敢拿到檯面上,這有助於問題早發現早解決。”

去年6月,江口村正式成立了“建言中心”,專門搜集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抱著試試的態度,許永明反映:對一些扶貧政策不是很清楚。“沒想到兩天后,鎮黨委書記就到村裡給我們講解了扶貧政策。”許永明說,“有什麼話可以直接拿出來說,可以擺到桌面上談,村裡的事兒就是我們的事兒,村裡發展得好,我們的日子才能過得更好。”

為切實讓村黨支部“強起來”,巴中市委政法委還專門組建了幫扶工作隊,以社為單位成立扶貧攻堅工作組,與黨支部一道開展“結對”幫扶。“這讓村幹部‘思想貧困’和‘作風貧困’的問題得以解決,也凝聚了班子共識,激發了工作活力。”巴中市委政法委書記侯中文告訴記者。

從愛幻想到“實幹家”

江口村平坦的水泥路兩邊,被村民們“見縫插針”地種上了萬壽菊苗。“想不到還能種上這值錢的東西。”許永明逢人就說。

由於路不通、水不暢,基礎設施不好,江口村大多數村民以前只能過窮日子。“有限的土地裡只種玉米、水稻等傳統作物。”許永明說。

要想成功,外出打工。曾經,江口村幾乎所有年輕人都這樣選擇。

許永明回憶,以前村民即使有好的想法,也只是想想。為此,不少村民曾調侃自己“愛幻想”。

而現在,條件好了,外出務工也不再是年輕人賺錢的唯一選擇,曾經愛幻想的村民如今都成了“實幹家”。

“在家裡發展產業一樣能掙錢。”2015年開始,常年在外打工的周輝平決定回老家發展,養了100多隻羊的他如今成為致富帶頭人。

如今的江口村,已經培育種植養殖大戶5戶,規模種植青脆李、皇冠梨各100畝、核桃200畝、萬壽菊400畝,有年出欄生豬500頭以上的養殖場1個。

“產業發展讓208名農戶54戶貧困戶直接受益,村民們不僅能在家門口致富,原來許多撂荒地都變成了‘聚寶盆’。”村黨支部書記冉開軍高興地說。

編後

從“不敢買”“苦賣”到現在的“敢買”,從“私下發牢騷”到現在的“公開說”……江口村村民生活方式改變的背後,驗證的是脫貧攻堅工作是否取得了實效。

脫貧攻堅貴在精准、重在實效。江口村的貧困,有客觀因素——交通、地形等條件的制約,也有主觀因素——沒有形成強大合力、不敢作為等落後意識的阻礙。為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南江縣從江口村的實際出發,以交通為突破口,狠抓基層黨建工作和產業發展。幾年時間,江口村面貌煥然一新,江口村村民也發生著改變。

各地貧困村情況千差萬別,不能都按一個模式做,但只要有敢於擔當的責任感,找准問題、聚焦問題,並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就能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的目標。

“村民們的想法敢拿到檯面上,這有助於問題早發現早解決。”

去年6月,江口村正式成立了“建言中心”,專門搜集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抱著試試的態度,許永明反映:對一些扶貧政策不是很清楚。“沒想到兩天后,鎮黨委書記就到村裡給我們講解了扶貧政策。”許永明說,“有什麼話可以直接拿出來說,可以擺到桌面上談,村裡的事兒就是我們的事兒,村裡發展得好,我們的日子才能過得更好。”

為切實讓村黨支部“強起來”,巴中市委政法委還專門組建了幫扶工作隊,以社為單位成立扶貧攻堅工作組,與黨支部一道開展“結對”幫扶。“這讓村幹部‘思想貧困’和‘作風貧困’的問題得以解決,也凝聚了班子共識,激發了工作活力。”巴中市委政法委書記侯中文告訴記者。

從愛幻想到“實幹家”

江口村平坦的水泥路兩邊,被村民們“見縫插針”地種上了萬壽菊苗。“想不到還能種上這值錢的東西。”許永明逢人就說。

由於路不通、水不暢,基礎設施不好,江口村大多數村民以前只能過窮日子。“有限的土地裡只種玉米、水稻等傳統作物。”許永明說。

要想成功,外出打工。曾經,江口村幾乎所有年輕人都這樣選擇。

許永明回憶,以前村民即使有好的想法,也只是想想。為此,不少村民曾調侃自己“愛幻想”。

而現在,條件好了,外出務工也不再是年輕人賺錢的唯一選擇,曾經愛幻想的村民如今都成了“實幹家”。

“在家裡發展產業一樣能掙錢。”2015年開始,常年在外打工的周輝平決定回老家發展,養了100多隻羊的他如今成為致富帶頭人。

如今的江口村,已經培育種植養殖大戶5戶,規模種植青脆李、皇冠梨各100畝、核桃200畝、萬壽菊400畝,有年出欄生豬500頭以上的養殖場1個。

“產業發展讓208名農戶54戶貧困戶直接受益,村民們不僅能在家門口致富,原來許多撂荒地都變成了‘聚寶盆’。”村黨支部書記冉開軍高興地說。

編後

從“不敢買”“苦賣”到現在的“敢買”,從“私下發牢騷”到現在的“公開說”……江口村村民生活方式改變的背後,驗證的是脫貧攻堅工作是否取得了實效。

脫貧攻堅貴在精准、重在實效。江口村的貧困,有客觀因素——交通、地形等條件的制約,也有主觀因素——沒有形成強大合力、不敢作為等落後意識的阻礙。為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南江縣從江口村的實際出發,以交通為突破口,狠抓基層黨建工作和產業發展。幾年時間,江口村面貌煥然一新,江口村村民也發生著改變。

各地貧困村情況千差萬別,不能都按一個模式做,但只要有敢於擔當的責任感,找准問題、聚焦問題,並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工作方法,就能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