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城|“依然健在的”和“消失了的”濟南老火車站

作者 | 錢歡青

位於現天橋區站前街30號的膠濟鐵路濟南火車站是濟南現存唯一的大型純德式火車站,

也是濟南現存最漂亮的德式建築之一。在眾多歷史建築中,它是最能證明老濟南商埠發展的歷史建築。它在中國近代火車站建築中佔有很高的地位,為研究近現代建築歷史和鐵路史提供了極寶貴的實物資料。該建築1995年被濟南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

膠濟鐵路濟南火車站坐北朝南,建築為石結構,地上3層,地下1層,高度約15米,建築面積3880平方米,占地約2440平方米。整個建築的平面呈凸字形,東西長南北寬,用淺紫紅色花崗岩大理石砌築到頂。車站大樓四周的山牆都用立體感非常強的蘑菇石砌築到兩米多高,使整座建築看起來非常厚重、牢固。

建築中部偏西突出一間大型鐘樓作為火車站的大門。

大門由3個高大的拱形門組成,用立體感很強的大型蘑菇石砌至二樓,在二樓頂部中央還雕有一半圓形石拱券,石拱券內鑲有一大型圓鐘錶,可以起到提醒坐火車的人準時乘車的作用。二樓陽臺以北還有一扇拱形窗,窗上鑲有西式彩色花玻璃。二樓的北山牆上同樣有3個大型窗戶鑲有彩色花玻璃,這是濟南西式建築中保留最多最漂亮彩色花玻璃的一處建築。

整個車站建築在大門兩側向東西伸展,但東西並不對稱。西邊比東邊長,東邊有3間,西邊為8間。主樓西邊為3層,最上一層為高大的閣樓,閣樓上開一排德式弧形老虎窗。東邊為2層,第二層為閣樓,開兩個弧形老虎窗。整個建築的門窗石框均為手工雕刻成圓弧狀。屋頂鋪著紅瓦,是坡度較陡的德式屋頂。

膠濟鐵路建成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是德國在山東境內修建最早的一條鐵路,

東起青島,西到濟南,全長385.075公里。膠濟鐵路濟南火車站最初建於五裡溝以北,清宣統元年(1909年)遷至今處。1914—1915年,德國人在該火車站建了一幢大樓,後來還是濟南鐵路分局機關辦公樓,2016年11月25日起,這裡已經成為膠濟鐵路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膠濟鐵路建成通車,使資本主義國家的大量商品迅速湧入濟南,改變了濟南城市經濟的結構。為了在新經濟形勢下使社會經濟得到持續發展,當時的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袁世凱會同時任山東巡撫的周馥,奏請清朝政府開設了濟南商埠。濟南商埠的開設,標誌著濟南城市近代化的開始。濟南遂成為魯、豫、晉3省物資集散地和華北重要市場,在全國的經濟地位迅速提高,成為當時經濟發展最快的城市。因此,膠濟鐵路濟南火車站在歷史上為濟南的城市總體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其實,濟南市老商埠區原有兩個火車站。在現在濟南火車站的位置上,原來是津浦鐵路濟南車站。濟南人常常提起的老火車站,就是這座消失了的津浦鐵路濟南車站。該站始建於1908年,1912年建成投入使用。由德國著名設計師赫爾曼·菲舍爾設計。該站由東、西樓組成,西樓為主要站房,供售票、候車、辦公使用。東樓始建為德國人開設的德國郵政局,營業不久,因涉及到主權,且濟南為非殖民地,經清政府多次交涉後停業,後來改為貨運用房。

站房是一座3層磚石、木屋架房屋。主入口是寬大的石砌臺階和比例勻稱、粗壯有力的石柱廊。候車大廳呈方形,圓形拱頂高達13米,方格井式天花上覆陡峭的雙坡瓦屋面。南牆(入口面)、北牆(出口面)為高大的拱形高窗,鑲嵌彩色玻璃,光線充足,通風良好。廳內牆面、地面全為花崗岩,上有仿木裝修的雕刻。東部低矮的綠色球形穹頂下是售票室。西部為3層輔助用房。雲狀曲線形的閣樓山牆與東部候車大廳的拱形窗、穹頂遙相呼應。圓形的四面鐘塔嵌在候車大廳與輔助用房中間,突兀而起,高達32.1米。鐘塔穹頂綠瓦,與東部售票室穹頂上下呼應,成為整個建築的視覺中心。整個建築按照使用功能組織空間,採用不對稱的佈局,穩定均衡,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是典型的日爾曼風格車站建築。

同由赫爾曼·菲舍爾設計的貨房,與站房雖為兩幢獨立的建築,但互相呼應,使兩幢建築在形式和風格上十分和諧統一,而高聳的鐘樓起著統率整個車站建築群的作用。因此,無論是群體的組合,還是建築個體的造型,乃至精美的細部,津浦鐵路濟南車站都不愧是20世紀初世界優秀的交通建築之一,是當時中國可與歐洲著名火車站相媲美的建築作品,在中國近代建築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還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登上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的建築類教科書,並曾被戰後西德出版的《遠東旅行》列為遠東第一站。可惜的是,這個被譽為中國最有特色的火車站和濟南的標誌性建築已於1992年建新站時被拆除。津浦鐵路火車站的拆除令全國建築界非常惋惜,老濟南人每每提起拆除津浦鐵路火車站,也都充滿了遺憾。

2012年12月5日,在濟南“菲舍爾與濟南老火車站”圖片展上,菲舍爾的孫女西維亞帶來了百余張其家族和濟南老火車站的珍貴照片,不懂漢語的她用圖片來講述她的祖父菲舍爾與濟南老火車站的故事。故事從編號為1的照片開始,照片攝於1910年的濟南,照片裡的菲舍爾穿著一身西裝,一副微笑的樣子。赫爾曼·菲舍爾1884年4月6日出生於德國,在成為一名建築師後,1908年,他通過西伯利亞鐵路來到中國。他當然不會知道1992年他親手設計的這座火車站會被拆除,更不會知道2016年,人們又開始爭論是否應該重建這座消失了的火車站。

成為當時經濟發展最快的城市。因此,膠濟鐵路濟南火車站在歷史上為濟南的城市總體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其實,濟南市老商埠區原有兩個火車站。在現在濟南火車站的位置上,原來是津浦鐵路濟南車站。濟南人常常提起的老火車站,就是這座消失了的津浦鐵路濟南車站。該站始建於1908年,1912年建成投入使用。由德國著名設計師赫爾曼·菲舍爾設計。該站由東、西樓組成,西樓為主要站房,供售票、候車、辦公使用。東樓始建為德國人開設的德國郵政局,營業不久,因涉及到主權,且濟南為非殖民地,經清政府多次交涉後停業,後來改為貨運用房。

站房是一座3層磚石、木屋架房屋。主入口是寬大的石砌臺階和比例勻稱、粗壯有力的石柱廊。候車大廳呈方形,圓形拱頂高達13米,方格井式天花上覆陡峭的雙坡瓦屋面。南牆(入口面)、北牆(出口面)為高大的拱形高窗,鑲嵌彩色玻璃,光線充足,通風良好。廳內牆面、地面全為花崗岩,上有仿木裝修的雕刻。東部低矮的綠色球形穹頂下是售票室。西部為3層輔助用房。雲狀曲線形的閣樓山牆與東部候車大廳的拱形窗、穹頂遙相呼應。圓形的四面鐘塔嵌在候車大廳與輔助用房中間,突兀而起,高達32.1米。鐘塔穹頂綠瓦,與東部售票室穹頂上下呼應,成為整個建築的視覺中心。整個建築按照使用功能組織空間,採用不對稱的佈局,穩定均衡,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是典型的日爾曼風格車站建築。

同由赫爾曼·菲舍爾設計的貨房,與站房雖為兩幢獨立的建築,但互相呼應,使兩幢建築在形式和風格上十分和諧統一,而高聳的鐘樓起著統率整個車站建築群的作用。因此,無論是群體的組合,還是建築個體的造型,乃至精美的細部,津浦鐵路濟南車站都不愧是20世紀初世界優秀的交通建築之一,是當時中國可與歐洲著名火車站相媲美的建築作品,在中國近代建築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還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登上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的建築類教科書,並曾被戰後西德出版的《遠東旅行》列為遠東第一站。可惜的是,這個被譽為中國最有特色的火車站和濟南的標誌性建築已於1992年建新站時被拆除。津浦鐵路火車站的拆除令全國建築界非常惋惜,老濟南人每每提起拆除津浦鐵路火車站,也都充滿了遺憾。

2012年12月5日,在濟南“菲舍爾與濟南老火車站”圖片展上,菲舍爾的孫女西維亞帶來了百余張其家族和濟南老火車站的珍貴照片,不懂漢語的她用圖片來講述她的祖父菲舍爾與濟南老火車站的故事。故事從編號為1的照片開始,照片攝於1910年的濟南,照片裡的菲舍爾穿著一身西裝,一副微笑的樣子。赫爾曼·菲舍爾1884年4月6日出生於德國,在成為一名建築師後,1908年,他通過西伯利亞鐵路來到中國。他當然不會知道1992年他親手設計的這座火車站會被拆除,更不會知道2016年,人們又開始爭論是否應該重建這座消失了的火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