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代都有哪些令人聞風喪膽的情報機構,每一個都是皇權特許,先斬後奏

春秋戰國時期是沒有單獨的情報機構的,這一任務的角色大都是由縱橫家和軍中的細作以及各諸侯的食客擔任,但是沒有一個單獨的機構。

2.漢武帝的繡衣使者

漢武帝時期,中國出現了一支秘密員警,這些人身穿繡衣,手持節杖和虎符,四處巡視督察,發現不法問題可代天子行事。對於這類特殊力量,漢武帝給他們冠名曰“繡衣使者”,也稱作“繡衣禦史”、“繡衣直指”、“繡衣執法”、“直指繡衣”、“直指繡衣使者”等,有時也簡稱“直指”。

西漢繡衣使者作為中央的重要“使臣”,

奉詔督察各地,一度非常活躍,甚至“威振州郡”,地位顯赫。許多史實表明,武帝至王莽時期,繡衣使者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

據考證,“繡衣使者”最早出現於元鼎二年,即西元前115年。當時,“會五銖錢白金起,民為奸,京師尤甚,……奸益不勝,直指始出矣”,所謂的“直指始出”就是“繡衣使者”誕生的標誌。作為禦史的一種,“繡衣使者”官位很低,且不是常設官員,但這些人是漢武帝專門挑選、為辦理專案特設的,

他們直接聽命于皇帝,直接對皇帝負責,冷若冰霜,不講情面,很能震懾大小官員。

從史料記載看,“繡衣使者”前期的職責主要是奉命“討奸”、“治獄”,督察官員、親貴奢侈、逾制、不法的事。他們神出鬼沒,無處不在,一度非常活躍,甚至“威振州郡”,令很多不法官員聞風喪膽。後來,隨著形勢變化,“繡衣使者”又有了“捕盜”的職責,也就是鎮壓農民起義。

漢武帝是個能君,

也是個能花錢的主。抗擊匈奴也好,獎賞將士也好,通使西域也好,大興土木也好,龐大的開支耗盡了文景之治以來的積蓄,各種負擔最終變相地轉嫁到了勞動人民身上,造成大量農民破產流亡。到元封四年(前107年),關東流民達二百多萬,社會矛盾日趨嚴重。天漢二年(前99年),農民起義頻發,天下騷動,起義遍佈豫、楚、齊魯、燕趙,聲勢浩大。

對於當時的風暴,蔡邕也曾言,

“民不堪命,起為盜賊,關東紛擾,道路不通,繡衣直指之使奮斧鉞而並出”。為此,漢武帝派出“繡衣使者”,督促各地鎮壓農民起義,上至州刺史、郡太守,下至一般小吏,凡對起義鎮壓不力的,一律就地處決,稱“沉命法”。此外,他們“奮斧鉞而並出”,手持武器,對農民鎮壓也很殘酷,有的地方只有幾千人起義,他們屠殺的甚至上萬。暴勝之、王賀等人都是此時充任繡衣的,而真正將“繡衣使者”幹到巔峰的,
當屬江充。

江充本名江齊,字次倩,西漢趙國邯鄲(今河北邯鄲)人。他身材魁梧,容貌英俊,服飾輕細靡麗,談吐出色,後被漢武帝任命江充為“直指繡衣使者”,一躍成為漢武帝身邊的近臣。他負責監督貴戚和近臣的言行,看看有沒有僭越的,有沒有過於奢侈、犯法的。任職期間,他行事果決,鐵面無私,“買賣直邀寵”,立功心切,專找達官顯貴的麻煩,對皇親國戚也不徇私情,有時為了達到個人目的,甚至不惜捏造事實、栽贓嫁禍。西漢著名的“巫蠱之禍”就是江充受漢武帝密令,憑藉“直指繡衣使者”的特殊身份親自辦的,結果皇太子劉據被迫起兵造反而身死,造成宮廷慘劇。

從西漢後期至王莽時期,由於政治黑暗,吏治腐敗,賦役更加沉重,農民起義不斷。從史料看,平帝元始四年(4年)、王莽始建國三年(11年)、天鳳二年(15年)等時段,也常有“繡衣使者”出沒各地。後來,歷朝歷代都有沿用漢武帝的這一做法,武則天時期的“內衛”,明朝時的“錦衣衛”,這些直屬中央的秘密員警,雖名號各自不同,但都有當年漢武帝“繡衣使者”的影子。

3.曹操的校事

百度資料,俞正燮在《癸巳存稿•校事》中寫:“魏吳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廠衛……或謂之典校,或謂之校曹,或謂之校郎,或謂之校官。”可以說校事府等於就是個監視機構。

有考證,曹操于建安十八年左右建立的校事府,作為傳統監察機構的補充。而軍師聯盟校事是什麼職位?校事的職責是作為君主的耳目,刺探臣民的言行。

《魏略》中說:“撫軍都尉,秩比二千石,本校事官。”校事是撫軍都尉的原來稱呼,最初設置與曹操軍隊當中,後來擴展,不再以撫軍都尉命名校事。歷史上的校事頭目屆十分兇殘,比如有:盧洪、趙達、劉慈、劉肇、尹模等。

4.唐朝的“不良人”(沒想到動畫片盡然是真的)

唐代官府徵用充任偵緝逮捕的小吏,其統管者稱‘不良帥’。

江藍生、曹廣順《唐五代語言詞典》“不良”條:“唐代官府徵用有惡跡者充任偵緝逮捕的小吏,稱為‘不良’,其統管者稱‘不良帥’。韋絢《劉賓客嘉話錄》:‘相國李司徒勉為開封知縣尉捕賊。時有不良試公之寬猛,乃潛納人賄,俾公知之。’張鷟《朝野僉載》卷五:‘錄奏,敕令長安、萬年捉不良脊爛求賊,鼎沸三日不獲。不良主帥魏昶有策略,取捨人家奴,選年少端正者三人布衣籠頭至衛。’”

清·梁章钜《稱謂錄》引《說鈴續》:“緝事番役,在唐稱為不良人,有不良帥主之,即漢之大誰何。”由此可知,唐代的這類主管偵緝逮捕的小吏其官稱應是“不良”或“不良人”。《舊唐書·楊慎矜傳》:“先令盧鉉收太府少卿張瑄於會昌驛,系而推之,瑄不肯答辯。鉉百端拷訊不得,乃令不良枷瑄,以手力絆其足,以木按其足間。”

5.唐朝麗競門,

唐朝著名的特務機構,李世民所創。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是李世民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從事偵察、逮捕、審問,暗殺等活動。類似于明朝的錦衣衛,終身效忠于皇帝,保衛皇室,並為皇帝除去明面上不方便除去的人物。

麗競門直接接受皇帝指令,不受其它機關干擾,麗競門無條件效忠於皇上,當然對於皇上指定的人也是盡心保護,另外如果有哪位朝廷大員不小心得罪了皇帝,明面上不好除去他,麗競門便成了最好的選擇。

麗競門的人多是孤兒,從各大軍區的佼佼者中挑選出來再進行嚴密培訓,個個都是絕對的精英,殺人于無形之中,尤其擅使暗器,隨便一個動作,信手沾來的東西都可化作殺人的利器。

6.在唐朝的時候武則天設立內衛,這個算是比較完整的諜報機構了。

大型古裝懸疑劇《神探狄仁傑》由武則天私自設立的特務機構,為了查處違律違法的貪官污吏和不合武則天心意的人的許多大臣,令皇室族人聞風喪膽。這個集團成員多,十分隱蔽,集團要求嚴格,內衛頭子被稱為大閣領,每個成員左臂都刻有梅花刺青。武則天駕崩後,新帝王和大臣們(以張柬之為首)痛恨內衛,立即取消了梅花內衛集團。內衛份子有的被殺,有的隱姓埋名。因為內衛只是為武則天服務的,所以那些知道他們厲害的人們要合力取消內衛集團。另外狄仁傑曾被內衛冤枉入獄遭受鞭打,對內衛十分憤恨,後來跟大閣領鳳凰結交後才多少有點好感。

7.宋朝“皇城司”

歷代的政府機關,其職能與明朝的錦衣衛最相似的要算是宋朝的皇城司。

皇城司是文官編制,不屬三衙管理,而是直屬于皇帝的近臣,其首腦大都是宦官。他的職責主要有兩項,即刺探和護衛。先說一下護衛。

宋朝的軍制是樞密院掌軍機,而三衙統兵。三衙中主要負責宮廷警衛的是殿前司的諸班直(水滸裡徐甯所在的金槍班就是其中之一),這都是從軍中選出的最為驍勇的軍士,總數大概是三四千人。在這同時,皇城司也負責一部分的禁衛工作,而且職責更細。首先皇宮的各門都是由皇城司負責看守,進出皇宮的權杖和門號(也就是出入證)也是由皇城司負責發放和管理。在皇宮裡,從皇帝身邊起的警戒線一般有五條,以皇城司和殿前諸班相交叉分佈,最裡一條,也就是最靠近皇帝的都是皇城司的護衛(稱為親從官)。皇城司本身不是軍隊,但裡面多有才力武勇之士,也用了一些軍官統領。如此設置,就是讓皇城司和殿前司互相制約,防止異動。在拱衛皇城的同時,皇城司還承擔一些政府機關的警衛任務。比如文思院,負責宮廷的器物製造,其中多有金銀之物,故一直有皇城司的親事官四人在監護。

說到宮廷警衛,再多說兩句。在以上所述的警衛外,還有三衛的設置(即勳衛、翊衛、親衛),這些人都是官員家屬子弟,所擔負的也大多屬於禮儀的任務,但由於貼近皇帝身邊,選用還是很嚴格的。比如在上朝時立於殿上兩旁的親衛官,要求是後宮嬪妃或正任觀察使、翰林學士以上的官員子弟充任。還有一種官職,稱“帶禦器械”,佩帶禦劍貼身侍衛。這可算是真正的御前帶刀侍衛。有這種官職的人並不多,有時也就三四個,有的是武官也有宦官,一般都是皇帝非常親信和武勇之人,有時也作為對武臣的加恩掛銜。記得《射雕》裡有一段,曲靈風宮中盜畫,與追擊的大內高手同歸於盡在牛家村,這個武官身上有一塊腰牌“忠州防禦使武功大夫帶禦器械石彥明”。其中忠州防禦使是他的本職(宋武職以節度使最高,防禦使大概算第三等),武功大夫是他的品級,真正幹的事就是這個“帶禦器械”。

再來談談皇城司的第二個職能:刺探民情。

皇城司的前身是太祖時設立的武德司,當時就派人四處刺探,甚至遠及四川。宋太宗時改名皇城司,後又下旨禁止皇城司邏卒出京城活動,從此後一般無特命,皇城司一般都只在京內活動。皇城司的人員也分兩部分,一部分稱親從官,管警衛;另一部分稱親事官,也稱察子,這些人就管在京城各處,下至花街柳巷、上至政府大臣,探聽大小消息。人數也從最初時的幾十人發展到最多時的七千餘人。

親事官偵察的範圍大概分以下幾種:

1、監視軍隊。通常在京的駐防軍甚至殿前諸班中都有皇城司的探子,記錄每天的活動情況詳細上報,必要時採取緊急措施。比如仁宗時,軍人桑達等人喝醉了酒,說了一些大不敬的話,立即被皇城司逮送開封府,不久處死。

2、偵察民間議論。宋神宗變法,朝廷動盪,謗議朝政者大有人在。皇城司邏卒四出,凡聽到誰議論朝政者立即逮捕,前後為此下獄者有數萬人之多。甚至當時規定探事卒每十天最少要抓到一個,否則就要被打板子(好象現在交警的罰款任務)。

3、偵察官員的活動。這部分官員很多,從王親國戚以至諸司倉庫,都有固定的人負責監視。有時,皇帝還會派給一些臨時任務。比如,太宗時,懷疑京郊糧倉官吏作弊,就派皇城司人化裝潛入偵察,果然有貪污情事。

4、防備敵國。宋朝積弱,北宋時與西夏、遼國、南宋時與金國都有邦交,互相滲透刺探的情況很多。皇城司就負責這方面的安全工作。宋制,官員出使遼國或金國,都有皇城司的官員陪同;遼國或金國的使臣來到宋朝,也由皇城司參與接待。見於記載的,就有真宗時皇城司曾經發現一個商人是遼國間諜,遂逮捕並法辦。類似的情況一定還很多。

皇城司的長官名義上是皇城使,但實際上的首腦一般都稱“主管皇城司公事”或“提點皇城司公事”,下面還有一些“勾當皇城司公事”的辦事官,再下面就是前面所說的親從官和親事官,辦具體事務的以武官居多。

皇城司職責與錦衣衛相近,但在歷史上卻每那麼知名,所造成的禍害也遠遠不如,主要原因大概有下面幾點:

1、皇城司只負責偵察,一般不管具體的案子,從而不能侵害有關司法機關。它逮捕的人犯,一般都要移送開封府處理,自己沒有審判權和監獄,這樣枉法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了。

2、宋朝時皇權還遠沒有明朝時那樣集中,皇帝及近臣行事頗多顧忌,宋朝又有祖制,輕易不殺大臣

8.明朝不只是錦衣衛,還有東廠、西廠、內廠三家機構,這三個算是比較完整齊備的諜報機構了。

東廠系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于北京東安門北;西廠系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於舊灰廠;大內行廠系明正德初年設立。錦衣衛原為內廷御林軍,皇帝的衛隊,洪武十五年(1382年)成立錦衣衛長官為指揮使,以皇帝親信心腹擔任,下領有十七個所和南北鎮撫司。東、西廠或大內行廠的頭目,多由司禮監太監充任。廠與衛職權基本相同,但錦衣衛為外官,奏請需用奏疏,不如東廠等太監親近,故廠的勢力大於衛。錦衣衛偵伺一切官員,廠則偵察官民和錦衣衛,內廠則監視官民和廠衛,而由皇帝直接領導與監督所有偵察機關,構成一整套偵察特務機構體系。廠衛均可不經司法機關,直接奉詔受理詞狀,逮捕吏民,用刑極為殘酷。

9.康熙的十三衙門

十三衙門就是宦官衙門,主管也是宦官。

由清朝宦官吳良輔建議設立的機構,于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設立。

設立"十三衙門",在宮廷內侍奉皇室及其家族,以宦官為主管。

十三衙門乃仿明朝體例二十四衙門而設。其下即:司禮監、御用監、禦馬監、內官監(宣徽院)、尚衣監、尚膳監、尚寶監(尚寶司)、司設監、尚方監(尚方院)、惜薪司、鐘鼓司(禮儀監、禮儀院)、兵杖局、織染局(經局)。

康熙元年(1661年),吳良輔等伏誅,裁撤十三衙門,另由上三旗包衣組設內務府,改尚膳監為採捕衙門,改惜薪司為內工部,又改御用監為廣儲司,宣徽院為會稽司,禮儀院為掌儀司,尚方院為慎刑司,採捕衙門為都虞司,內工部為營造司,又自掌儀司分出慶豐司。

10.粘杆處,是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1722年繼位,年號雍正)創立的。是一個訓練有素的情報組織和特務機關。清世宗登上皇位後,為了鞏固專制統治,也為了酬謝黨羽,在內務府之下設立了“粘杆處”機關。“粘杆處”的頭子名“粘杆侍衛”,是由有功勳的大特務擔任的。他們大多是清世宗藩邸舊人,官居高位,權勢很大。粘杆處的一般成員名“粘杆拜唐阿”統稱“粘杆拜唐”,由小特務充任。他們都是內務府包衣人,屬未入流,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隨清世宗左右,炙手可熱。

可見“粘杆處”表面上是伺候皇室玩耍的服務機關,實則是一個特務組織。小說中所謂的“血滴子”指的就是粘杆處的這些人。不難推想,清世宗是把政敵比作魚、蟬、蜻蜒一樣的小動物來撒網捕捉、加以控制的。

清高宗後,逐漸被廢除。

甚至不惜捏造事實、栽贓嫁禍。西漢著名的“巫蠱之禍”就是江充受漢武帝密令,憑藉“直指繡衣使者”的特殊身份親自辦的,結果皇太子劉據被迫起兵造反而身死,造成宮廷慘劇。

從西漢後期至王莽時期,由於政治黑暗,吏治腐敗,賦役更加沉重,農民起義不斷。從史料看,平帝元始四年(4年)、王莽始建國三年(11年)、天鳳二年(15年)等時段,也常有“繡衣使者”出沒各地。後來,歷朝歷代都有沿用漢武帝的這一做法,武則天時期的“內衛”,明朝時的“錦衣衛”,這些直屬中央的秘密員警,雖名號各自不同,但都有當年漢武帝“繡衣使者”的影子。

3.曹操的校事

百度資料,俞正燮在《癸巳存稿•校事》中寫:“魏吳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廠衛……或謂之典校,或謂之校曹,或謂之校郎,或謂之校官。”可以說校事府等於就是個監視機構。

有考證,曹操于建安十八年左右建立的校事府,作為傳統監察機構的補充。而軍師聯盟校事是什麼職位?校事的職責是作為君主的耳目,刺探臣民的言行。

《魏略》中說:“撫軍都尉,秩比二千石,本校事官。”校事是撫軍都尉的原來稱呼,最初設置與曹操軍隊當中,後來擴展,不再以撫軍都尉命名校事。歷史上的校事頭目屆十分兇殘,比如有:盧洪、趙達、劉慈、劉肇、尹模等。

4.唐朝的“不良人”(沒想到動畫片盡然是真的)

唐代官府徵用充任偵緝逮捕的小吏,其統管者稱‘不良帥’。

江藍生、曹廣順《唐五代語言詞典》“不良”條:“唐代官府徵用有惡跡者充任偵緝逮捕的小吏,稱為‘不良’,其統管者稱‘不良帥’。韋絢《劉賓客嘉話錄》:‘相國李司徒勉為開封知縣尉捕賊。時有不良試公之寬猛,乃潛納人賄,俾公知之。’張鷟《朝野僉載》卷五:‘錄奏,敕令長安、萬年捉不良脊爛求賊,鼎沸三日不獲。不良主帥魏昶有策略,取捨人家奴,選年少端正者三人布衣籠頭至衛。’”

清·梁章钜《稱謂錄》引《說鈴續》:“緝事番役,在唐稱為不良人,有不良帥主之,即漢之大誰何。”由此可知,唐代的這類主管偵緝逮捕的小吏其官稱應是“不良”或“不良人”。《舊唐書·楊慎矜傳》:“先令盧鉉收太府少卿張瑄於會昌驛,系而推之,瑄不肯答辯。鉉百端拷訊不得,乃令不良枷瑄,以手力絆其足,以木按其足間。”

5.唐朝麗競門,

唐朝著名的特務機構,李世民所創。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是李世民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從事偵察、逮捕、審問,暗殺等活動。類似于明朝的錦衣衛,終身效忠于皇帝,保衛皇室,並為皇帝除去明面上不方便除去的人物。

麗競門直接接受皇帝指令,不受其它機關干擾,麗競門無條件效忠於皇上,當然對於皇上指定的人也是盡心保護,另外如果有哪位朝廷大員不小心得罪了皇帝,明面上不好除去他,麗競門便成了最好的選擇。

麗競門的人多是孤兒,從各大軍區的佼佼者中挑選出來再進行嚴密培訓,個個都是絕對的精英,殺人于無形之中,尤其擅使暗器,隨便一個動作,信手沾來的東西都可化作殺人的利器。

6.在唐朝的時候武則天設立內衛,這個算是比較完整的諜報機構了。

大型古裝懸疑劇《神探狄仁傑》由武則天私自設立的特務機構,為了查處違律違法的貪官污吏和不合武則天心意的人的許多大臣,令皇室族人聞風喪膽。這個集團成員多,十分隱蔽,集團要求嚴格,內衛頭子被稱為大閣領,每個成員左臂都刻有梅花刺青。武則天駕崩後,新帝王和大臣們(以張柬之為首)痛恨內衛,立即取消了梅花內衛集團。內衛份子有的被殺,有的隱姓埋名。因為內衛只是為武則天服務的,所以那些知道他們厲害的人們要合力取消內衛集團。另外狄仁傑曾被內衛冤枉入獄遭受鞭打,對內衛十分憤恨,後來跟大閣領鳳凰結交後才多少有點好感。

7.宋朝“皇城司”

歷代的政府機關,其職能與明朝的錦衣衛最相似的要算是宋朝的皇城司。

皇城司是文官編制,不屬三衙管理,而是直屬于皇帝的近臣,其首腦大都是宦官。他的職責主要有兩項,即刺探和護衛。先說一下護衛。

宋朝的軍制是樞密院掌軍機,而三衙統兵。三衙中主要負責宮廷警衛的是殿前司的諸班直(水滸裡徐甯所在的金槍班就是其中之一),這都是從軍中選出的最為驍勇的軍士,總數大概是三四千人。在這同時,皇城司也負責一部分的禁衛工作,而且職責更細。首先皇宮的各門都是由皇城司負責看守,進出皇宮的權杖和門號(也就是出入證)也是由皇城司負責發放和管理。在皇宮裡,從皇帝身邊起的警戒線一般有五條,以皇城司和殿前諸班相交叉分佈,最裡一條,也就是最靠近皇帝的都是皇城司的護衛(稱為親從官)。皇城司本身不是軍隊,但裡面多有才力武勇之士,也用了一些軍官統領。如此設置,就是讓皇城司和殿前司互相制約,防止異動。在拱衛皇城的同時,皇城司還承擔一些政府機關的警衛任務。比如文思院,負責宮廷的器物製造,其中多有金銀之物,故一直有皇城司的親事官四人在監護。

說到宮廷警衛,再多說兩句。在以上所述的警衛外,還有三衛的設置(即勳衛、翊衛、親衛),這些人都是官員家屬子弟,所擔負的也大多屬於禮儀的任務,但由於貼近皇帝身邊,選用還是很嚴格的。比如在上朝時立於殿上兩旁的親衛官,要求是後宮嬪妃或正任觀察使、翰林學士以上的官員子弟充任。還有一種官職,稱“帶禦器械”,佩帶禦劍貼身侍衛。這可算是真正的御前帶刀侍衛。有這種官職的人並不多,有時也就三四個,有的是武官也有宦官,一般都是皇帝非常親信和武勇之人,有時也作為對武臣的加恩掛銜。記得《射雕》裡有一段,曲靈風宮中盜畫,與追擊的大內高手同歸於盡在牛家村,這個武官身上有一塊腰牌“忠州防禦使武功大夫帶禦器械石彥明”。其中忠州防禦使是他的本職(宋武職以節度使最高,防禦使大概算第三等),武功大夫是他的品級,真正幹的事就是這個“帶禦器械”。

再來談談皇城司的第二個職能:刺探民情。

皇城司的前身是太祖時設立的武德司,當時就派人四處刺探,甚至遠及四川。宋太宗時改名皇城司,後又下旨禁止皇城司邏卒出京城活動,從此後一般無特命,皇城司一般都只在京內活動。皇城司的人員也分兩部分,一部分稱親從官,管警衛;另一部分稱親事官,也稱察子,這些人就管在京城各處,下至花街柳巷、上至政府大臣,探聽大小消息。人數也從最初時的幾十人發展到最多時的七千餘人。

親事官偵察的範圍大概分以下幾種:

1、監視軍隊。通常在京的駐防軍甚至殿前諸班中都有皇城司的探子,記錄每天的活動情況詳細上報,必要時採取緊急措施。比如仁宗時,軍人桑達等人喝醉了酒,說了一些大不敬的話,立即被皇城司逮送開封府,不久處死。

2、偵察民間議論。宋神宗變法,朝廷動盪,謗議朝政者大有人在。皇城司邏卒四出,凡聽到誰議論朝政者立即逮捕,前後為此下獄者有數萬人之多。甚至當時規定探事卒每十天最少要抓到一個,否則就要被打板子(好象現在交警的罰款任務)。

3、偵察官員的活動。這部分官員很多,從王親國戚以至諸司倉庫,都有固定的人負責監視。有時,皇帝還會派給一些臨時任務。比如,太宗時,懷疑京郊糧倉官吏作弊,就派皇城司人化裝潛入偵察,果然有貪污情事。

4、防備敵國。宋朝積弱,北宋時與西夏、遼國、南宋時與金國都有邦交,互相滲透刺探的情況很多。皇城司就負責這方面的安全工作。宋制,官員出使遼國或金國,都有皇城司的官員陪同;遼國或金國的使臣來到宋朝,也由皇城司參與接待。見於記載的,就有真宗時皇城司曾經發現一個商人是遼國間諜,遂逮捕並法辦。類似的情況一定還很多。

皇城司的長官名義上是皇城使,但實際上的首腦一般都稱“主管皇城司公事”或“提點皇城司公事”,下面還有一些“勾當皇城司公事”的辦事官,再下面就是前面所說的親從官和親事官,辦具體事務的以武官居多。

皇城司職責與錦衣衛相近,但在歷史上卻每那麼知名,所造成的禍害也遠遠不如,主要原因大概有下面幾點:

1、皇城司只負責偵察,一般不管具體的案子,從而不能侵害有關司法機關。它逮捕的人犯,一般都要移送開封府處理,自己沒有審判權和監獄,這樣枉法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了。

2、宋朝時皇權還遠沒有明朝時那樣集中,皇帝及近臣行事頗多顧忌,宋朝又有祖制,輕易不殺大臣

8.明朝不只是錦衣衛,還有東廠、西廠、內廠三家機構,這三個算是比較完整齊備的諜報機構了。

東廠系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于北京東安門北;西廠系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於舊灰廠;大內行廠系明正德初年設立。錦衣衛原為內廷御林軍,皇帝的衛隊,洪武十五年(1382年)成立錦衣衛長官為指揮使,以皇帝親信心腹擔任,下領有十七個所和南北鎮撫司。東、西廠或大內行廠的頭目,多由司禮監太監充任。廠與衛職權基本相同,但錦衣衛為外官,奏請需用奏疏,不如東廠等太監親近,故廠的勢力大於衛。錦衣衛偵伺一切官員,廠則偵察官民和錦衣衛,內廠則監視官民和廠衛,而由皇帝直接領導與監督所有偵察機關,構成一整套偵察特務機構體系。廠衛均可不經司法機關,直接奉詔受理詞狀,逮捕吏民,用刑極為殘酷。

9.康熙的十三衙門

十三衙門就是宦官衙門,主管也是宦官。

由清朝宦官吳良輔建議設立的機構,于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設立。

設立"十三衙門",在宮廷內侍奉皇室及其家族,以宦官為主管。

十三衙門乃仿明朝體例二十四衙門而設。其下即:司禮監、御用監、禦馬監、內官監(宣徽院)、尚衣監、尚膳監、尚寶監(尚寶司)、司設監、尚方監(尚方院)、惜薪司、鐘鼓司(禮儀監、禮儀院)、兵杖局、織染局(經局)。

康熙元年(1661年),吳良輔等伏誅,裁撤十三衙門,另由上三旗包衣組設內務府,改尚膳監為採捕衙門,改惜薪司為內工部,又改御用監為廣儲司,宣徽院為會稽司,禮儀院為掌儀司,尚方院為慎刑司,採捕衙門為都虞司,內工部為營造司,又自掌儀司分出慶豐司。

10.粘杆處,是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1722年繼位,年號雍正)創立的。是一個訓練有素的情報組織和特務機關。清世宗登上皇位後,為了鞏固專制統治,也為了酬謝黨羽,在內務府之下設立了“粘杆處”機關。“粘杆處”的頭子名“粘杆侍衛”,是由有功勳的大特務擔任的。他們大多是清世宗藩邸舊人,官居高位,權勢很大。粘杆處的一般成員名“粘杆拜唐阿”統稱“粘杆拜唐”,由小特務充任。他們都是內務府包衣人,屬未入流,薪水不高,但每天跟隨清世宗左右,炙手可熱。

可見“粘杆處”表面上是伺候皇室玩耍的服務機關,實則是一個特務組織。小說中所謂的“血滴子”指的就是粘杆處的這些人。不難推想,清世宗是把政敵比作魚、蟬、蜻蜒一樣的小動物來撒網捕捉、加以控制的。

清高宗後,逐漸被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