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今我來思,楊柳依依——關於楊樹和柳樹

火遍全中國的《成都》中有這麼一句,“深秋嫩綠的垂柳,親吻著我額頭”,垂柳親吻著他額頭?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人是有多矮啊!後來細想,那“親吻額頭”者,未必即是末端的柳梢,以此推斷其個矮是沒有科學依據的......還有,

一般都是“春風楊柳萬千條”,“垂柳”和“深秋”連用,還“嫩綠”,總歸是有點違和。

但因為“分別總是在九月”,也只能是“深秋”的垂柳。從古到今,柳樹總是和“分別”聯繫在一起。江郎在未才盡之前曾經賦曰: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古人一銷魂,柳樹就倒楣。

像李賀的“主父西游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你家主父走西口沒回來,關人家柳樹啥事體呢?你就是像魯智深一樣“倒拔垂楊柳”,

該回不來的也是回不來。李白也是“折柳控”,聽風就是雨,聽見笛聲就想“折柳”,亦有詩為證:“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以及“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等等。

柳樹與離別結緣,應是古時驛站、官道或碼頭總有柳樹之故。古時的離別,

因為交通遠遜今日,那真是一別經年,甚至終生不得相見。而柳枝依依,頗似相思意長,於是乎得了個被“折”的命。這些都是我猜的,錯了莫怪。而我要說的,是“折柳”到底折了什麼柳。

以上二圖中均為垂柳,學名Salix babylonica L.,楊柳科柳屬,也叫水柳、垂絲柳或清明柳,

原產我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其主要特點之一,“枝細,下垂,淡褐黃色、淡褐色或帶紫色”。既有“水柳”之名,必有“耐水濕”之能,喜生於水邊;但本種並不拘泥於環境,旱地亦可栽培之。因其樹形優美,濕意以及詩意盎然,常作為綠化樹種,並被引種至世界各地。

垂柳的枝條一定下垂,但枝條下垂的未必是垂柳,還有絛柳,如上圖。學名Salix matsudana Koidz. form. pendula C. K. Schneid.,旱柳的變型,楊柳科柳屬。注意,是“變型”(form.)而不是變種(var.),而旱柳本身並不垂枝。本變型與垂柳都是“萬條垂下綠絲絛”的模樣,但還是有本質區別。只需記住兩點∶絛柳小枝黃色,葉背蒼白或帶白色;垂柳小枝褐色,葉背綠色。

枝條的顏色,只有在“小枝”階段才易於區別,正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絛柳的枝條最終也會變成淺褐黃色或褐色。另,旱柳雖名曰旱,但其實也是性格潑辣,旱澇保收,在生境上和垂柳並無太大區別。旱柳還有一變種旱垂柳,枝條亦呈下垂狀,產于黑龍江、遼寧和北京妙峰山,栽培于哈爾濱,常種植于河邊。

上圖為秋華柳,攝於武漢植物園。學名Salix variegata Franch.,也是楊柳科柳屬,但和垂柳和旱柳區別較大,後二者均為喬木,本種是灌木,也就1米多高了不得了,古人折柳肯定折不到它頭上。本種花期不定,完全“看心情”,但通常於秋季開花,故名“秋華”。

還有彩葉杞柳,攝于青島李村河公園。學名Salix integra 'Hakuro Nishiki',為杞柳的園藝品種。和秋華柳一樣,本種也是灌木,因其新葉具乳白和粉紅色斑,常用作園林觀賞樹木,也可盆栽。我拍的這一叢怕已經老了,色斑已不明顯。另有一種荷蘭彩葉杞柳(Salix Coleus ‘Netherlands’),為歐杞柳的園藝品種,葉子較本種更為狹長,易於區別,不過我沒見過。

以上均為柳樹,被離人所“折”的一般應該是垂柳和旱柳(或絛柳)。另,古人楊柳不分家,卻也歪打正著,楊樹柳樹如今被劃為一科,也算一個大家庭的成員。本篇既名為“楊柳依依”,不提楊樹不大妥當,下面就是楊樹----

新疆楊,攝於青島世博會。學名Populus alba L. var. pyramidalis Bunge,為銀白楊的變種,楊柳科楊屬。這是“遠方的客人”,北方也常有栽培,但青島本地不多見或者乾脆沒有。

這是最常見的楊樹,加楊,又名加拿大楊,學名Populus × canadensis Moench.,楊柳科楊屬。學名中間有一個×號,表明其雜種身份,為美洲黑楊和歐洲黑楊的後代。混血兒一般都有某種優勢,要麼好看,要麼能幹,本種的特點是生長迅速,適應性強,為綠化理想樹種。

加楊的雄花序,色澤紅潤,令人垂涎。為啥垂涎?因為這玩意兒能吃,甚至可稱之為美味。小時候每逢楊樹花期,都要跨個籃子出去撿拾“無事忙”(土名,音),回家後洗淨焯熟涼拌,然後大快朵頤,真是童年的美好記憶。一般人我不告訴他,那年頭我連涼拌楊樹葉都吃過......

有人認為,這“無事忙”活著的時候如毛毛蟲一般,難看至極,能吃下去?但做熟了……更不好看,如爛泥一堆,又如抹布一團。然而吃東西這事兒,是不能全然看顏值的,真的挺好吃!恕我詞彙貧乏,不太會形容,待到今春親自試一試就知道了,別被外形嚇倒。

最後說一件和楊樹有關的“騙局”,如上圖,攝於青島糖球會。賣花的攤主稱之為“七彩梅”,據說可以開出七彩梅花,說到興奮處唾沫亂飛。且不說同一株梅花能不能開出“七彩”來,就這玩意兒,真的是梅花嗎?當然不是,這特麼就是如假包換的楊!樹!枝!

上圖為秋華柳,攝於武漢植物園。學名Salix variegata Franch.,也是楊柳科柳屬,但和垂柳和旱柳區別較大,後二者均為喬木,本種是灌木,也就1米多高了不得了,古人折柳肯定折不到它頭上。本種花期不定,完全“看心情”,但通常於秋季開花,故名“秋華”。

還有彩葉杞柳,攝于青島李村河公園。學名Salix integra 'Hakuro Nishiki',為杞柳的園藝品種。和秋華柳一樣,本種也是灌木,因其新葉具乳白和粉紅色斑,常用作園林觀賞樹木,也可盆栽。我拍的這一叢怕已經老了,色斑已不明顯。另有一種荷蘭彩葉杞柳(Salix Coleus ‘Netherlands’),為歐杞柳的園藝品種,葉子較本種更為狹長,易於區別,不過我沒見過。

以上均為柳樹,被離人所“折”的一般應該是垂柳和旱柳(或絛柳)。另,古人楊柳不分家,卻也歪打正著,楊樹柳樹如今被劃為一科,也算一個大家庭的成員。本篇既名為“楊柳依依”,不提楊樹不大妥當,下面就是楊樹----

新疆楊,攝於青島世博會。學名Populus alba L. var. pyramidalis Bunge,為銀白楊的變種,楊柳科楊屬。這是“遠方的客人”,北方也常有栽培,但青島本地不多見或者乾脆沒有。

這是最常見的楊樹,加楊,又名加拿大楊,學名Populus × canadensis Moench.,楊柳科楊屬。學名中間有一個×號,表明其雜種身份,為美洲黑楊和歐洲黑楊的後代。混血兒一般都有某種優勢,要麼好看,要麼能幹,本種的特點是生長迅速,適應性強,為綠化理想樹種。

加楊的雄花序,色澤紅潤,令人垂涎。為啥垂涎?因為這玩意兒能吃,甚至可稱之為美味。小時候每逢楊樹花期,都要跨個籃子出去撿拾“無事忙”(土名,音),回家後洗淨焯熟涼拌,然後大快朵頤,真是童年的美好記憶。一般人我不告訴他,那年頭我連涼拌楊樹葉都吃過......

有人認為,這“無事忙”活著的時候如毛毛蟲一般,難看至極,能吃下去?但做熟了……更不好看,如爛泥一堆,又如抹布一團。然而吃東西這事兒,是不能全然看顏值的,真的挺好吃!恕我詞彙貧乏,不太會形容,待到今春親自試一試就知道了,別被外形嚇倒。

最後說一件和楊樹有關的“騙局”,如上圖,攝於青島糖球會。賣花的攤主稱之為“七彩梅”,據說可以開出七彩梅花,說到興奮處唾沫亂飛。且不說同一株梅花能不能開出“七彩”來,就這玩意兒,真的是梅花嗎?當然不是,這特麼就是如假包換的楊!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