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在那軍旗誕生的地方,蘇州子弟傳承“紅色基因”

烈日炙烤之下,訓練聲鏗鏘有力。軍旗飄揚在武警江西總隊某中隊的訓練場,

鮮豔奪目,一片綠軍裝動作整齊劃一,動作標準。昨天上午,記者來到江西武警某部,代表家鄉人民來探望去年入伍的一批蘇州籍戰士。

警營處處透著嚴肅、整潔的作風。12名蘇州籍戰士已經集合列隊,眼神堅毅,上身筆直,雙手五指併攏緊貼褲線,炎熱的天氣並沒有影響到他們的訓練,記者不禁被他們所感染。

□蘇報融媒南線報導組范群張帥葉永春徐晉峰文/圖

雙學士為父親圓夢,工作一年後毅然當兵到南昌

不甘心,錯過了這段青春,就沒有這個機會了。在這批戰士中,24歲的儲明桂的故事帶著幾分“傳奇”。

儲明桂1993年出生于張家港金港鎮,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優秀。2011年,他考上了吉林大學,2015年獲得雙學士學位,同年7月在張家港一家國企找到一份國際貿易方面的工作。然而,拿著高薪的儲明桂並沒有放棄當兵的夢想。他告訴記者:“我爺爺曾在南京當過炮兵,

父親當年就想入伍,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實現。”去年,他作出一個重大決定:辭職當兵,圓了父親的一個心願。

得知被分到南昌當兵,儲明桂被突然的“幸福”弄懵了,他激動之餘,找了一些關於南昌起義的書籍,“惡補”了好幾天。

入伍後,儲明桂接觸到大量“紅色基因”。部隊開展“牢記初心啟程 投身強軍實踐”的教育,讓他邁好軍旅生涯的第一步。多次觀看革命戰爭影視,

儲明桂仿佛置身于當年的戰鬥現場。

對於一些同學和朋友好奇他為什麼放棄高薪工作到南昌當兵,儲明桂的回答是:“這輩子當兵,我非常榮幸。”

今年7月12日,父親特地從蘇州開車到南昌看望兒子,車程8小時。見面沒有說太多的話,父親請儲明桂吃了頓晚飯。喝了兩杯酒後,父親對兒子說:“我為你感到驕傲。”儲明桂說:“我要永記紅色革命歷史,繼承家族的夢想,

為青春添光彩。”

19歲青年“子承父業”,平時訓練最怕400米障礙

父親曾在蘭州軍區當兵,最愛談論的是軍事。今年19歲的黃子陽被問及為什麼當兵,十分自豪地回答“是因為受到父親的影響”。

去年9月,他保留了江蘇科技大學的學籍,報名參軍。被分配到南昌非常意外,但他很興奮,覺得很光榮。

按照部隊的說法:“寧跑五公里,不跑障礙400米。”400米障礙全程由跨樁、壕溝、矮牆、高板跳臺、獨木橋、高牆、低樁網等障礙物組成,

對力量、速度、靈巧度、協調性以及耐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訓練場上,黃子陽被400米障礙“虐”了一遍又一遍。

在很多蘇州市民看來,19歲這個年齡,很多孩子還在家裡賴床。而在今年的高溫天氣中,黃子陽被太陽暴曬,臉色微微黑紫,他昂著頭告訴記者:“磨難帶給我成長,人生之路上,看你能否跨過障礙。做一個真正的軍營男子漢,我會贏得今後的精彩。”

除了艱苦的訓練,這些蘇州籍戰士在時間管理上還遇到了很多讓普通群眾想不到的地方:比如吃飯、鍛煉、休息、淋浴都有規定時間;早晨起來還要把被子疊成豆腐塊並接受檢查。

而對於這些蘇州孩子來說,更大的磨練是耐得住寂寞,能在精神上拒絕浮誇的娛樂,遠離花花世界。更讓人難以想像的是:這個互聯網年代,他們只能在規定的時間裡用手機,統一管理統一使用。當兵的日子裡不允許成為“手機控”,這是鐵一般的紀律。

天氣酷熱,沒訓練一會,黃子陽的軍裝已經濕透,汗珠不斷往下掉。他非但不擦汗,反而神采奕奕。他說,酸楚只有自己知道,這就是真實寫照,是當兵的必經之路!雖然艱苦,但自己愛這身綠色軍裝,尤其為自己擁有在南昌這個英雄城的軍旅生涯而驕傲。

雙胞胎兄弟兵,軍事迷弟弟“帶著”哥哥一起入伍

記者走訪中,發現了一對在南昌當兵的蘇州雙胞胎:今年22歲的王鈞禾和王鈞平。

說起兄弟倆一起當兵這件事,弟弟王鈞平告訴記者,哥哥是跟著他報名的。由於大伯在上海當過兵,經常跟哥倆講部隊的故事,王鈞平深受薰陶,從小對軍旅生活產生了好奇,喜歡看大伯穿綠軍裝的照片,也喜歡看革命戰爭片,崇拜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英雄。

兄弟倆平時一起生活,感情很好。兩人在蘇州的公司上班,總覺得生活平淡。去年,弟弟報名參軍,也拉著哥哥王鈞禾一起。他的理由是:“青春應該用鐵和血鑄就,在軍營度過!”

父母對他們報名參軍非常支持,兩個兒子都缺乏時間觀念,脾氣也比較急躁,為人處事不成熟,不怎麼注重細節。特別是哥哥王鈞禾,雖然已經參加工作,但還是有些嬌氣,到部隊鍛煉一下很有必要。

到部隊一年來,站軍姿、走齊步、踢正步、喊口令、越障礙,頂嚴寒冒酷暑,兄弟倆不僅身體上得到了鍛煉,思想上也在逐漸成熟。

“在南昌當兵,如果沒有過硬的素質,想當英雄也不可能。”隊長的話擲地有聲,王鈞平深受觸動,他和哥哥苦練自己的軍事素質,每天聽到起床號立即起床,接下來的著裝、洗漱、整理內務和清掃室內外以及早操等的時間通常不超過半小時。一年多的磨練,讓哥倆出落成兩個強壯幹練的小夥子。

前一段時間,父母來了,看見兄弟倆缺乏時間觀念、做事磨洋工等缺點都已經改掉,覺得非常欣慰。王鈞禾說,在訓練上,班長向他們要的只有效率。

在中隊長的帶領下,記者一行還參觀了他們的寢室,床鋪上白色的床單平整,沒有絲毫的褶皺,被疊成豆腐塊的被子前擺放著帽子,非常規範統一。在洗漱間,一個大的鐵架子上整齊地放著洗漱用品,連牙刷都朝同一方向擺放。

一中隊的中隊長劉祚剛帶過很多蘇州兵,他的感受是,蘇州的文化底蘊比較深厚,蘇州籍戰士的文化素質比較高,學習能力比較強。他請蘇州人民放心:“在南昌這座英雄城,這些青年秉承‘紅色基因’,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以心血和汗水正逐步轉變為合格的革命軍人!”

站在烈日下訓練,12名蘇州籍戰士齊刷刷高喊:“我們會在南昌優異表現,請蘇州家鄉人民放心!”

這些蘇州籍戰士在時間管理上還遇到了很多讓普通群眾想不到的地方:比如吃飯、鍛煉、休息、淋浴都有規定時間;早晨起來還要把被子疊成豆腐塊並接受檢查。

而對於這些蘇州孩子來說,更大的磨練是耐得住寂寞,能在精神上拒絕浮誇的娛樂,遠離花花世界。更讓人難以想像的是:這個互聯網年代,他們只能在規定的時間裡用手機,統一管理統一使用。當兵的日子裡不允許成為“手機控”,這是鐵一般的紀律。

天氣酷熱,沒訓練一會,黃子陽的軍裝已經濕透,汗珠不斷往下掉。他非但不擦汗,反而神采奕奕。他說,酸楚只有自己知道,這就是真實寫照,是當兵的必經之路!雖然艱苦,但自己愛這身綠色軍裝,尤其為自己擁有在南昌這個英雄城的軍旅生涯而驕傲。

雙胞胎兄弟兵,軍事迷弟弟“帶著”哥哥一起入伍

記者走訪中,發現了一對在南昌當兵的蘇州雙胞胎:今年22歲的王鈞禾和王鈞平。

說起兄弟倆一起當兵這件事,弟弟王鈞平告訴記者,哥哥是跟著他報名的。由於大伯在上海當過兵,經常跟哥倆講部隊的故事,王鈞平深受薰陶,從小對軍旅生活產生了好奇,喜歡看大伯穿綠軍裝的照片,也喜歡看革命戰爭片,崇拜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英雄。

兄弟倆平時一起生活,感情很好。兩人在蘇州的公司上班,總覺得生活平淡。去年,弟弟報名參軍,也拉著哥哥王鈞禾一起。他的理由是:“青春應該用鐵和血鑄就,在軍營度過!”

父母對他們報名參軍非常支持,兩個兒子都缺乏時間觀念,脾氣也比較急躁,為人處事不成熟,不怎麼注重細節。特別是哥哥王鈞禾,雖然已經參加工作,但還是有些嬌氣,到部隊鍛煉一下很有必要。

到部隊一年來,站軍姿、走齊步、踢正步、喊口令、越障礙,頂嚴寒冒酷暑,兄弟倆不僅身體上得到了鍛煉,思想上也在逐漸成熟。

“在南昌當兵,如果沒有過硬的素質,想當英雄也不可能。”隊長的話擲地有聲,王鈞平深受觸動,他和哥哥苦練自己的軍事素質,每天聽到起床號立即起床,接下來的著裝、洗漱、整理內務和清掃室內外以及早操等的時間通常不超過半小時。一年多的磨練,讓哥倆出落成兩個強壯幹練的小夥子。

前一段時間,父母來了,看見兄弟倆缺乏時間觀念、做事磨洋工等缺點都已經改掉,覺得非常欣慰。王鈞禾說,在訓練上,班長向他們要的只有效率。

在中隊長的帶領下,記者一行還參觀了他們的寢室,床鋪上白色的床單平整,沒有絲毫的褶皺,被疊成豆腐塊的被子前擺放著帽子,非常規範統一。在洗漱間,一個大的鐵架子上整齊地放著洗漱用品,連牙刷都朝同一方向擺放。

一中隊的中隊長劉祚剛帶過很多蘇州兵,他的感受是,蘇州的文化底蘊比較深厚,蘇州籍戰士的文化素質比較高,學習能力比較強。他請蘇州人民放心:“在南昌這座英雄城,這些青年秉承‘紅色基因’,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以心血和汗水正逐步轉變為合格的革命軍人!”

站在烈日下訓練,12名蘇州籍戰士齊刷刷高喊:“我們會在南昌優異表現,請蘇州家鄉人民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