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5年漲5倍,總規模已達1800億,詳解醫藥行業驚人的並購資料

中國醫藥行業並購勢頭正勁。國內小型藥企、醫院、連鎖藥店,

國外製藥公司、新藥研發機構、醫療機構屢成並購標的,新版GMP、醫藥流通規劃、製藥企業向下游延伸、增強自身研發實力、藥品審批審評制度改革、醫保控費及目錄調整、借船出海等原因致藥企拓張並購不斷。新競爭格局下,國內藥企利用沉澱資金及市場資本整合資源,正掀起一輪並購風潮。

2016中國醫藥行業並購數量超過400起,並購金額超過1800億,海外並購案超過200億,刷新並購數量及金額紀錄。

向前回溯,據上市公司公告、知名諮詢公司研報等資料整理,自2012年始,中國醫藥行業並購數量及金額持續增長,5年逾漲5倍。

從320億到1800億

動脈網根據上市公司公告及諮詢公司相關研報數據整理,自2012年開始,醫藥行業並購數量呈持續增長態勢,到2015年,已超過450起,去年並購案例數量出現回落。

圖表說明:根據公開資料及研報整理,不保證資料的完整及精確性,僅作參考。

與持續增長的並購數量相對應的是,並購金額亦屢次創造新高。2012年國內醫藥行業並購總金額約為320億,到2016年,並購金額超過1800億,5年間,醫藥行業並購總額漲逾5倍。

圖表說明:根據公開資料及研報整理,不保證資料的完整及精確性,僅作參考。

醫藥行業歷年收並購大單案例

圖表說明:根據公開資料及研報整理,不保證資料的完整及精確性,僅作參考。

政策壓力是誘因

醫藥行業的投資並購動力,

最直接誘導因素即出於產業鏈佈局的延伸,借殼上市、資產重組及海外先進技術和研發能力引入亦為重點。

按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2015年度監管統計年報資料,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國共有原料藥和製劑生產企業5065家。東方證券研究則稱,我國製藥企業中,70%以上的企業營收不足5000萬元,近20%企業處於虧損狀態。

基於此,藥企通過並購整合等方式提升行業集中度,

是醫藥及相關企業進行大規模資本運作的內生動力。

政策層面,2011年開始實行的新版GMP及2016年開始實行的仿製藥品質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政策對醫藥行業並購有較強推動作用。

新版GMP於2011年3月實行,強調生產過程無菌、淨化要求,同時要求企業建立品質關係體系。由於潔淨級別提高,廠房的建設和設備方面投入的資金會非常大。

比如益佰製藥公告稱當時GMP改造一期項目投達2.71億元,回收週期超過4年。而小型藥企投入往往超過其年度利潤,對企業自身實力和融資能力有較大的考驗。當實即有聲音表示,新版GMP對醫藥行業存在“洗牌效應”。

新版GMP對行業的重塑作用即提升了醫藥大型企業的競爭力,其通過公開發行股票和融資融券方式募集資金進行GMP車間改造,同時將觸手伸向一些有較強發展潛力的小型藥企,獲得其藥品生產批文。

政策層面對行業格局影響較大的還有去年4月開始推行的“一致性評價”,該法規指出,凡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2年版)中的化學藥品仿製藥口服固體製劑,原則上應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

前述5000多家原料藥和製劑生產企業手中,握有化藥生產批號約10.5萬個,其中絕大部分為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政策涉及企業、影響範圍之廣亦遠超其他政策。

首先是臨床資源的不足。某醫藥上市公司高層即表示,全國僅有200家臨床機構可做相關實驗,進入一致性評價的基藥品種達到1.7萬個,如果全部做完,至少需要十年以上。從成本上來說,一致性評價與新版GMP不遑多讓。此前單品一致性評價成本在50-60萬左右,標準提高之後,成本升至於500萬以上,加上前期基礎研究成本,單品應在800萬左右,而一般藥企都有數只藥品需要進行評價,成本則達數億。

新版GMP加上一致性評價,藥企洗牌在即。業界普遍認同的是,國內製藥企業數量會減少一半,即從5000家左右降至2500家,市場格局演變為國資背景藥企與民營藥企二八分。

基於此,也很好解決了藥企間並購整合的問題,小型藥企並未消失,其通過兼併、重組等方式被納入大藥企體系,以大藥企資本進行相關政策過渡,亦為其帶去生產技術、批號等競爭力提升空間。2016年檢測到的400多起行業並購當中,有超過一半是這樣“大魚吃小魚”的情況。

借殼上市、資產重組、海外並購

借殼上市以開藥集團借殼輔仁藥業作為案例。開藥集團主要從事化學藥、中成藥、原料藥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覆蓋多種劑型的化學藥、中成藥和原料藥,擁有的藥品批准文號超過460個,接近30個品種進入醫保目錄,超過150個品種進入基藥目錄品類。輔仁藥業集團是一家以藥業、酒業為主導產業,集研發、生產、經營、投資、管理於一體的綜合性集團公司。2015年12月末,輔仁藥業宣佈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輔仁藥業100%股權,交易總金額達78.5億。

借殼結果堪稱雙贏,開藥注入輔仁藥業之後,輔仁藥業原本較強的中藥生產能力加上開藥集團的化藥生產能力,為合併企業帶來全面的資源整合,提振業績。

資產重組方面,以國資為主,重慶醫藥注入建峰化工為其典型案例。重慶醫藥與建峰化工同屬重慶化醫集團旗下,建峰化工主營業務為尿素生產,2014、2015兩年虧損,面臨退市壓力;重慶醫藥則屢有登陸資本市場計畫,加上共同控股人化醫集團推動,重慶醫藥於去年4月整體注入建峰化工,交易對價為66.98億。本輪交易既曲線完成重慶醫藥上市路,亦保住了建峰化工殼資源。

海外並購方面,國內競爭格局加劇、政策環境趨嚴是主因,大型藥企期望利用收購國外優質標的“借船出海”;從投資角度來說,人民幣貶值預期、國內外估值差異致使藥企敢於購買國外資產;另一方面,引進國外研發能力、先進技術等亦為主因。這幾點都可找到相應案例,比如複星醫藥收購印度藥企Gland期望通過其進入歐美市場;上海醫藥收購Vitaco優質保健品產品線提升集團競爭力,增強二級市場信心;海王生物入主美腫瘤設備生產及技術公司Provisio,意圖佈局腫瘤治療領域。

綜上,醫藥行業並購主要“買手”來自於大型藥企、跨界資本(借殼)、集團資源重組及相關產業資本,主要原因為獲得藥品生產技術及批文、產業鏈整合、資源重組、資本投資及國外技術和研發能力引進。

醫藥並購面臨拐點

儘管政策及產業誘因短期內不會出現太大變化,但醫藥行業並購已經開始出現拐點。一個直觀的現象是,2016年醫藥行業並購數量較2015年已經有小規模下滑,或預示醫藥行業並購將有不同走向。

首先應該指出的是,醫藥行業仍處於增長期,但是增速已經略有下降,較2012年之前20%以上的增速約下降一半左右。

圖表說明:根據公開資料及研報整理,不保證資料的完整及精確性,僅作參考。

未來幾年,醫藥行業會保持較低增速的狀態。反射到具體企業行為層面,投資並購行為將更加審慎。不過並購邏輯不會出現太大變化,三類標的將繼續領跑醫藥並購風向標。其一是有一定市場價值的小型藥企,包括中藥、化藥、血液製品等,尤其以獨家、優質中藥品種為目標的並購;其二是醫療服務機構,包括各級綜合醫院、專科醫院、連鎖診所等,從此前的案例看,複星、康美、海南海藥、天士力、信邦、華潤三九等是這個領域的主要獵手,未來他們對於這一領域標的的追逐將延續;其三是新興醫療領域,包括精准醫療、基因技術、互聯網醫療等,從此前的案例看,這個領域的投資額多在億元以下,尚未形成價值規律,藥企並購主要是為了有故事可講,短期對業績影響較小。

海外並購同樣尚無規律可尋,去年400多起並購案例當中,約有6%左右是海外並購,標的集中在原料藥、仿製藥、醫療設備、腫瘤技術、基因檢測、放射療法、醫療機構、保健品等領域,與國內並購行業基本重合。

較有差異的是,新興技術的並購和投資比例高於國內,占到總並購案例的40%左右,一個合理的解釋是國外藥企在研發投入等層面高於國內,在全球普藥中心轉移的過程當中,中國藥企希望以“金錢換時間”的方式獲得技術儲備,提升自身原研藥及仿製藥生產能力。

醫藥行業並購潮的背後,是政策壓力助推,以及藥企變革的原生動力所致,在醫藥工業增長趨於平穩、行業競爭轉向原因下,醫藥並購已面臨拐點。然瞄準優質標的,提升藥企競爭力和市場把控的邏輯仍在,醫藥行業並購將有新的看點。

文|高康平

動脈網(WeChat:vcbeat),關注互聯網醫療及健康領域的新技術、創業和投資,以及新技術背後的倫理變遷。

版權聲明: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回收週期超過4年。而小型藥企投入往往超過其年度利潤,對企業自身實力和融資能力有較大的考驗。當實即有聲音表示,新版GMP對醫藥行業存在“洗牌效應”。

新版GMP對行業的重塑作用即提升了醫藥大型企業的競爭力,其通過公開發行股票和融資融券方式募集資金進行GMP車間改造,同時將觸手伸向一些有較強發展潛力的小型藥企,獲得其藥品生產批文。

政策層面對行業格局影響較大的還有去年4月開始推行的“一致性評價”,該法規指出,凡2007年10月1日前批准上市的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2年版)中的化學藥品仿製藥口服固體製劑,原則上應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

前述5000多家原料藥和製劑生產企業手中,握有化藥生產批號約10.5萬個,其中絕大部分為仿製藥。一致性評價政策涉及企業、影響範圍之廣亦遠超其他政策。

首先是臨床資源的不足。某醫藥上市公司高層即表示,全國僅有200家臨床機構可做相關實驗,進入一致性評價的基藥品種達到1.7萬個,如果全部做完,至少需要十年以上。從成本上來說,一致性評價與新版GMP不遑多讓。此前單品一致性評價成本在50-60萬左右,標準提高之後,成本升至於500萬以上,加上前期基礎研究成本,單品應在800萬左右,而一般藥企都有數只藥品需要進行評價,成本則達數億。

新版GMP加上一致性評價,藥企洗牌在即。業界普遍認同的是,國內製藥企業數量會減少一半,即從5000家左右降至2500家,市場格局演變為國資背景藥企與民營藥企二八分。

基於此,也很好解決了藥企間並購整合的問題,小型藥企並未消失,其通過兼併、重組等方式被納入大藥企體系,以大藥企資本進行相關政策過渡,亦為其帶去生產技術、批號等競爭力提升空間。2016年檢測到的400多起行業並購當中,有超過一半是這樣“大魚吃小魚”的情況。

借殼上市、資產重組、海外並購

借殼上市以開藥集團借殼輔仁藥業作為案例。開藥集團主要從事化學藥、中成藥、原料藥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覆蓋多種劑型的化學藥、中成藥和原料藥,擁有的藥品批准文號超過460個,接近30個品種進入醫保目錄,超過150個品種進入基藥目錄品類。輔仁藥業集團是一家以藥業、酒業為主導產業,集研發、生產、經營、投資、管理於一體的綜合性集團公司。2015年12月末,輔仁藥業宣佈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輔仁藥業100%股權,交易總金額達78.5億。

借殼結果堪稱雙贏,開藥注入輔仁藥業之後,輔仁藥業原本較強的中藥生產能力加上開藥集團的化藥生產能力,為合併企業帶來全面的資源整合,提振業績。

資產重組方面,以國資為主,重慶醫藥注入建峰化工為其典型案例。重慶醫藥與建峰化工同屬重慶化醫集團旗下,建峰化工主營業務為尿素生產,2014、2015兩年虧損,面臨退市壓力;重慶醫藥則屢有登陸資本市場計畫,加上共同控股人化醫集團推動,重慶醫藥於去年4月整體注入建峰化工,交易對價為66.98億。本輪交易既曲線完成重慶醫藥上市路,亦保住了建峰化工殼資源。

海外並購方面,國內競爭格局加劇、政策環境趨嚴是主因,大型藥企期望利用收購國外優質標的“借船出海”;從投資角度來說,人民幣貶值預期、國內外估值差異致使藥企敢於購買國外資產;另一方面,引進國外研發能力、先進技術等亦為主因。這幾點都可找到相應案例,比如複星醫藥收購印度藥企Gland期望通過其進入歐美市場;上海醫藥收購Vitaco優質保健品產品線提升集團競爭力,增強二級市場信心;海王生物入主美腫瘤設備生產及技術公司Provisio,意圖佈局腫瘤治療領域。

綜上,醫藥行業並購主要“買手”來自於大型藥企、跨界資本(借殼)、集團資源重組及相關產業資本,主要原因為獲得藥品生產技術及批文、產業鏈整合、資源重組、資本投資及國外技術和研發能力引進。

醫藥並購面臨拐點

儘管政策及產業誘因短期內不會出現太大變化,但醫藥行業並購已經開始出現拐點。一個直觀的現象是,2016年醫藥行業並購數量較2015年已經有小規模下滑,或預示醫藥行業並購將有不同走向。

首先應該指出的是,醫藥行業仍處於增長期,但是增速已經略有下降,較2012年之前20%以上的增速約下降一半左右。

圖表說明:根據公開資料及研報整理,不保證資料的完整及精確性,僅作參考。

未來幾年,醫藥行業會保持較低增速的狀態。反射到具體企業行為層面,投資並購行為將更加審慎。不過並購邏輯不會出現太大變化,三類標的將繼續領跑醫藥並購風向標。其一是有一定市場價值的小型藥企,包括中藥、化藥、血液製品等,尤其以獨家、優質中藥品種為目標的並購;其二是醫療服務機構,包括各級綜合醫院、專科醫院、連鎖診所等,從此前的案例看,複星、康美、海南海藥、天士力、信邦、華潤三九等是這個領域的主要獵手,未來他們對於這一領域標的的追逐將延續;其三是新興醫療領域,包括精准醫療、基因技術、互聯網醫療等,從此前的案例看,這個領域的投資額多在億元以下,尚未形成價值規律,藥企並購主要是為了有故事可講,短期對業績影響較小。

海外並購同樣尚無規律可尋,去年400多起並購案例當中,約有6%左右是海外並購,標的集中在原料藥、仿製藥、醫療設備、腫瘤技術、基因檢測、放射療法、醫療機構、保健品等領域,與國內並購行業基本重合。

較有差異的是,新興技術的並購和投資比例高於國內,占到總並購案例的40%左右,一個合理的解釋是國外藥企在研發投入等層面高於國內,在全球普藥中心轉移的過程當中,中國藥企希望以“金錢換時間”的方式獲得技術儲備,提升自身原研藥及仿製藥生產能力。

醫藥行業並購潮的背後,是政策壓力助推,以及藥企變革的原生動力所致,在醫藥工業增長趨於平穩、行業競爭轉向原因下,醫藥並購已面臨拐點。然瞄準優質標的,提升藥企競爭力和市場把控的邏輯仍在,醫藥行業並購將有新的看點。

文|高康平

動脈網(WeChat:vcbeat),關注互聯網醫療及健康領域的新技術、創業和投資,以及新技術背後的倫理變遷。

版權聲明: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