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

一提起成語“臥薪嚐膽”,按照慣性思維,人們就會聯想到越王勾踐,就會聯想到勾踐辛酸、艱苦的複國大業。即使到了現在,人們也經常用“臥薪嚐膽”一語,來表達刻苦自勵、奮發向上的決心和毅力。

其實,歷史上的“臥薪嚐膽”事件,並非真的存在。

春秋時期,兵強馬壯的越國在與吳國的戰爭中被吳軍打敗,越王勾踐被迫到吳國宮廷中服了3年的勞役,過著奴隸般的生活。勾踐回國之後,決心復興越國,報仇雪恥。為了不忘亡國的痛楚,

激勵自己的鬥志,他在屋中吊了一個豬苦膽,出來進去、起立坐下、吃飯睡覺時,都要嘗一嘗苦膽的味道;他疲倦了要休息時,不用床鋪,不墊被褥,而是把硬柴疊起來睡在上面,以使自己的筋骨感到疼痛。經過這樣十多年的磨煉,再加上各項措施的得力,越國終於滅了吳國。而在所有記載春秋史事的史料中,記述最原始,也最為可信的,當推《左傳》和《國語》了。但是翻遍這兩本書,就會發現其中雖然都詳細記述了關於越王勾踐的生平事蹟,
卻都沒有提及“臥薪嚐膽”一事。

一直到了漢朝才有了最初的記載。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撰寫《越王勾踐世家》時,第一次把越王勾踐曾“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的事寫進了《史記》中,但沒有提到“臥薪”一事。

由此可見,嘗膽之事,最早出現於西漢的《史記》;而臥薪之事,到東漢時還沒有記載。

據專家考證,最早將臥薪和嘗膽連在一起使用的,是北宋的蘇軾。在他所寫的《擬孫權答曹操書》。這是一封答曹操的書信,蘇軾模擬孫權的口吻寫道:“……僕受遺以來,臥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歎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孫權有沒有“臥薪嚐膽”,《三國志》、《漢書》沒有記載,

就連流傳甚廣的《三國演義》小說中也找不到任何的蛛絲馬跡。可見,孫權“臥薪嚐膽”一事純屬蘇軾虛構和杜撰。

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曾談及吳王夫差有“坐薪嘗膽”之事。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又說:“夫差即位,臥薪嚐膽。”以後,

馬輔在《左傳事緯》和《繹史》兩書中,都把臥薪嚐膽說成是吳王夫差的事情。清朝初年,吳乘權編了一本簡易通俗的史書《綱鑒易知錄》,書中寫道:“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臥薪嚐膽。”不久,又刊刻了明末作家馮夢龍寫的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書中也多次提到勾踐曾臥薪幹¨嘗膽。這樣,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也就愈傳愈廣。

眾所周知,“臥薪嚐膽”是一個合成詞匯,是“臥薪”、“嘗膽”兩件事的總稱。嘗膽是讓味覺感到苦,臥薪是讓視覺感到苦,“臥薪”的目的是在折磨眼睛而非折磨整個身體。後人把“臥薪”說成是睡在硬柴上,那是對《吳越春秋》意思的誤解。

如果臥薪嚐膽的故事是真的,那為什麼歷史記載出現得又是這麼晚呢,似乎是後人故意編造和誤傳的;如果說它不是真的,卻又廣泛流傳,這多少給人以一種兩難的感覺。歷史上的許多事情,仍然沒有徹底的解決,值得我們繼續思考和探究。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史書記載的“臥薪”與我們今天理解的“臥薪”有什麼不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卻是學習勾踐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幫助勾踐戰勝了吳國。越王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嚐膽的故事也成為歷代華夏兒女的英雄榜樣,激勵著後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義士建功立業,為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嘗膽是讓味覺感到苦,臥薪是讓視覺感到苦,“臥薪”的目的是在折磨眼睛而非折磨整個身體。後人把“臥薪”說成是睡在硬柴上,那是對《吳越春秋》意思的誤解。

如果臥薪嚐膽的故事是真的,那為什麼歷史記載出現得又是這麼晚呢,似乎是後人故意編造和誤傳的;如果說它不是真的,卻又廣泛流傳,這多少給人以一種兩難的感覺。歷史上的許多事情,仍然沒有徹底的解決,值得我們繼續思考和探究。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史書記載的“臥薪”與我們今天理解的“臥薪”有什麼不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卻是學習勾踐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幫助勾踐戰勝了吳國。越王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嚐膽的故事也成為歷代華夏兒女的英雄榜樣,激勵著後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義士建功立業,為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