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乾貨: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如何優化治療方案

多發性骨髓瘤(MM)多發於老年人群,國外資料顯示MM總體發病年齡在69歲左右,國內MM總體發病年齡在65周歲左右。隨著診療水準的提高,以及患者及家屬等對生存品質要求的提高,老年MM患者的治療仍面臨很大挑戰。

對老年MM患者進行規範化治療,才能保證獲得好的完全緩解。

診治現狀及挑戰

MM的治療與白血病類似,從初始的誘導治療到鞏固治療,隨後進行維持治療,患者才能達到較低的腫瘤負荷,延長復發時間。

在我國,MM的治療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適宜移植和不適宜移植。

對於身體狀態不適宜移植的老年患者,應先進行初始治療,隨後進行持續治療,即若初始治療有效,則繼續進行初始方案的治療;而對於高齡(年齡超過80歲) MM患者,有資料顯示治療反應率63%(不超過65歲的患者為85%),中位PFS和中位OS均較差。

由於高齡患MM患者併發症多,感染、VET、周圍神經病變、治療失敗風險高,明確診斷具有挑戰性,對於超高齡患者的治療經驗不足,

體能狀態差和身體需要,對治療方案耐受程度差,因此這類患者的治療極具挑戰性。

就診時,應準確識別“CRVB”和老年患者。例如,患者合併高鈣血症還是骨髓瘤導致的高鈣血症,腎功能不全是本身存在的還是MM藥物所致等等。

也有國外資料顯示,

MM患者首診不一定是血液科,約50%以上的老年患者均在確診前耽誤約6個月的時間,這使得臨床治療更為棘手。

診療中需要注意的因素

四項Meta分析顯示,年齡75歲、腎功能、3~4級非血液學毒性(心血管事件、感染、胃腸道反應和周圍神經病變等)以及不良反應所致的治療中斷均是影響治療總體療效的因素。因此,對於老年MM患者,評估系統需要關注這些重要因素,通過對其現狀的評估,

來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個性化分層治療。

研究顯示,ECGO及CCI可較好評估超過80歲的MM患者預後,而對於不超過80歲(66~79歲)的患者生存的評估能力不足。2015年,義大利研究者提出使用新方法對老年MM患者進行綜合性評價。老年患者體能狀態積分系統的建立基於來自3個前瞻性多中心臨床試驗的初診患者(869例)的評估,評估指標包括年齡、日常活動能力和合併症。根據多因素COX回歸模型,患者分為3組:體能狀態良好組(Fit,0分),

體能狀態弱組(Intermediate Fitness,1分)以及體能狀態極差組(Frail,超過2分)。另外,統計學發現,治療中止率和3~4級非血液學毒性在三組中有所差異,並且OS和PFS等預後指標也有所不同,因此,國際骨髓瘤工作組(IMWG)將體能狀態評分系統納入治療前的評估,以便於預測患者預後,制定治療方案以及進行劑量調整等。

不同體能狀態MM患者的治療推薦

對於Fit組患者,建議應用全劑量、三聯方案,甚至造血幹細胞移植等更強化治療;對於Intermediate Fitness組患者,建議雙藥聯合方案或減低劑量的三藥聯合;而對於Frail組患者,建議應用減低劑量的雙藥聯合方案。

最近一項2期臨床試驗探討了硼替佐米為基礎的三藥低強度方案對老年初發MM患者的療效,患者年齡均超過73歲。

該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硼替佐米皮下注射/周療為主的治療方案對老年體弱患者(超過75歲)具有較好的療效,且副作用更小;對於老年體弱MM患者,尤其是使用VP方案的MM患者相比,兩藥方案並不劣於三藥方案(無統計學差異),三組方案誘導治療後使用硼替佐米維持治療,中位PFS為27.7個月;硼替佐米單藥維持治療能夠讓這些患者獲得較長的PFS,較低的毒副作用,且能降低中斷治療患者的比例。

另有研究探討了來那度胺治療初發非移植高齡MM患者的療效,結果發現9週期的MPR和MP在OS和PFS上均相近;MPR-R與其他方案相比,PFS有所獲益,OS無獲益。65~75歲年齡組MM患者使用MPR-R方案治療獲得較好的PFS;在超過75歲的MM患者中無顯著性差異;來那度胺需要持續使用才能獲益。

國內路謹教授等回顧性研究發現,Frail患者ISS Ⅲ期預後最差,非血液學毒性是影響預後的因素之一。

另外,系統評估發現年齡也是影響患者預後的重要因素。伴有合併症的較年輕MM患者,預後也較差。

然而,老年MM患者的治療並不能單獨依據體能狀態評估。國外專家建議這類老年MM患者也應進行危險分層治療。

總結

老年MM的治療目標是獲得更深緩解,更長生存;老年MM患者的診斷仍然需要更多的關注,讓更多的醫生能夠瞭解這種疾病,包括成立MDT團隊,幫組患者能夠更快地進入血液科進行治療;單純年齡大並非降低治療強度的理由,要根據體能狀態評估和危險分層來決定患者的個性化治療。

甚至造血幹細胞移植等更強化治療;對於Intermediate Fitness組患者,建議雙藥聯合方案或減低劑量的三藥聯合;而對於Frail組患者,建議應用減低劑量的雙藥聯合方案。

最近一項2期臨床試驗探討了硼替佐米為基礎的三藥低強度方案對老年初發MM患者的療效,患者年齡均超過73歲。

該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硼替佐米皮下注射/周療為主的治療方案對老年體弱患者(超過75歲)具有較好的療效,且副作用更小;對於老年體弱MM患者,尤其是使用VP方案的MM患者相比,兩藥方案並不劣於三藥方案(無統計學差異),三組方案誘導治療後使用硼替佐米維持治療,中位PFS為27.7個月;硼替佐米單藥維持治療能夠讓這些患者獲得較長的PFS,較低的毒副作用,且能降低中斷治療患者的比例。

另有研究探討了來那度胺治療初發非移植高齡MM患者的療效,結果發現9週期的MPR和MP在OS和PFS上均相近;MPR-R與其他方案相比,PFS有所獲益,OS無獲益。65~75歲年齡組MM患者使用MPR-R方案治療獲得較好的PFS;在超過75歲的MM患者中無顯著性差異;來那度胺需要持續使用才能獲益。

國內路謹教授等回顧性研究發現,Frail患者ISS Ⅲ期預後最差,非血液學毒性是影響預後的因素之一。

另外,系統評估發現年齡也是影響患者預後的重要因素。伴有合併症的較年輕MM患者,預後也較差。

然而,老年MM患者的治療並不能單獨依據體能狀態評估。國外專家建議這類老年MM患者也應進行危險分層治療。

總結

老年MM的治療目標是獲得更深緩解,更長生存;老年MM患者的診斷仍然需要更多的關注,讓更多的醫生能夠瞭解這種疾病,包括成立MDT團隊,幫組患者能夠更快地進入血液科進行治療;單純年齡大並非降低治療強度的理由,要根據體能狀態評估和危險分層來決定患者的個性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