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張雷:“泥巴”塑鄉愁

童趣

童年時光

玩伴

喜慶有餘

人們都知道天津有個“泥人張”,

殊不知在淄川區龍泉鎮也出了個“泥人張”。

當童年的張雷和小夥伴們在渭頭河畔用陶泥模仿著父輩的樣子製作小動物、泥娃娃、槍炮、飛機時,他大概沒有想到,這竟成了自己一生追求的事業。僅去年一年,他捐贈的陶藝作品《童趣》,被我市中國陶瓷館永久收藏;《吉祥如意》在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組織的“酉雞報曉”生肖陶瓷大賽中獲獎;泥塑作品《竹報平安》被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留校收藏;在淄川區人民政府公佈的“第五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榜上有名。

如今的張雷,已身兼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會員、山東省陶瓷工業協會陶瓷藝術專業委員會會員、山東省工藝美術師、山東省陶瓷藝術大師等諸多職務和稱號。

三月下旬,枝葉已經披上綠意。在龍泉鎮敬老院內,幾個老人曬著太陽,咀嚼著往事,

閒適而愜意。張雷的“雨田陶藝工作室”在這一方土地上,顯得格外寧靜。走進室內,如同走進了陶與泥的天地。濃濃的鄉土氣息、質樸的山野情調撲面而來,讓人仿佛一下穿越到美好的童年。從《喜慶有餘》的憨憨村姑,到《竹報平安》的呆萌兒童,從《小夥伴》的天真爛漫到《童趣》的活潑靈動,從兒時的滾鐵環到手工壓榨花生油工序,從單件泥塑到大場景組合,件件作品都能喚醒逝去的光陰,
體現著作者的藝術功底與匠心獨具。

當記者問及張雷為何多以童真童趣作為創作題材,他說,當今快節奏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現代人的緊張與疲憊,人們在面對著這些純潔自然、充滿稚趣的藝術形象時,會喚起一絲鄉愁,一種童年的記憶,在感悟美好的同時,緩解了壓力,得到精神上的放鬆和慰藉。

渭一窯址是目前發現的山東省唯一一處保存完整制陶工藝的古窯址。

在家風的薰陶下,陶泥一直伴隨著張雷的成長。張雷的祖輩都從事制陶業,他的父親、愛人都與陶藝有著不解之緣。1980年,他頂替退休的父親進了原淄川陶瓷廠。那時,廠裡彙集著許多陶瓷藝人,研製開發陶瓷產品。張雷虛心學習,扎實工作,為今後的藝術創作打下了基礎。2005年,張雷所在的企業破產,他在愛人的提議和鼓勵下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憑藉多年的實踐經驗做技術支撐,創出了一條自己的藝術之路。張雷的愛人司維華與他同為山東省工藝美術師,曾和張雷在同一個單位從事陶瓷造型設計、彩繪工作,她和張雷堪稱一對藝術伉儷,過去在一起工作,現在又一起創作,琴瑟和鳴,攜手人生,苦心營建著屬於自己的藝術空間。

法國雕塑家羅丹這樣說過:“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泥土與火焰,純真與憨厚,堅守與希望。十幾年來,張雷用一把泥土,飽蘸著對家鄉的愛,以陶塑為語,真實還原了曾經的歲月,傳遞出對美好生活的樸素心願。

“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發展好傳統鄉村記憶,是我們的共同責任。”張雷的言語間,透著一份深情,一種信心。

記者 陶安黎 通訊員 馮英嶺

責任編輯 畢捷

創出了一條自己的藝術之路。張雷的愛人司維華與他同為山東省工藝美術師,曾和張雷在同一個單位從事陶瓷造型設計、彩繪工作,她和張雷堪稱一對藝術伉儷,過去在一起工作,現在又一起創作,琴瑟和鳴,攜手人生,苦心營建著屬於自己的藝術空間。

法國雕塑家羅丹這樣說過:“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泥土與火焰,純真與憨厚,堅守與希望。十幾年來,張雷用一把泥土,飽蘸著對家鄉的愛,以陶塑為語,真實還原了曾經的歲月,傳遞出對美好生活的樸素心願。

“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發展好傳統鄉村記憶,是我們的共同責任。”張雷的言語間,透著一份深情,一種信心。

記者 陶安黎 通訊員 馮英嶺

責任編輯 畢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