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eWTP超級樞紐啟動,馬雲為什麼要帶上全球近半的快遞運力?

3月22日,馬雲、菜鳥總裁萬霖攜13家物流企業與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合影

3月22日,菜鳥網路攜10餘家中國主要物流合作夥伴亮相馬來西亞,將共同參與在吉隆玻打造的中國境外首個服務於eWTP(電子世界貿易平臺)國際超級物流樞紐。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阿裡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阿裡巴巴集團CEO張勇、菜鳥網路總裁萬霖與在場物流企業高層一起見證了合作的達成。

據統計,現場中國物流企業的快遞運力已經占到全球近半數。

包括圓通、中通、申通、百世、韻達等在內的中國快遞物流企業,以及心怡、北領、萬象、晟邦等中國倉儲和落地配公司的高層當天均來到馬來西亞。這也是中國物流企業首次集體出海。

作為阿裡巴巴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南亞地區最大的線上購物平臺Lazada將與菜鳥共同牽頭該專案。這個物流樞紐將為eWTP在全球範圍的後續落地做出示範。

一、宏偉構想落地:eWTP走出國門

關於eWTP,也就是電子世界貿易平臺,

馬雲講過一個形象的例子:如果一個菲律賓的芒果農民想把芒果賣到全球,他只能把芒果賣給批發商。但有了跨境電商,一個中國或者德國的消費者可以直接通過電腦和手機下單。

同理,對於非洲一個手工編織籃的工匠也是如此。進一步推演,如果能把這個電商平臺無限擴大,讓全球20億線民之間都能在上面互相做買賣,堪稱貨通天下。

但這樣一來,

棘手的事情很多:支付怎麼解決?物流跟得上嗎?關稅怎麼辦?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矛盾如何處理?如何讓各國政府相信這是個機遇而不是挑戰?如果把這些都解決了,這就不是建一個電商平臺那麼簡單的事,而是意味著一個全新國際貿易體系的誕生。馬雲也知道這件事有多難,因此給自己定下了爭取十年實現,不行就二十年的小目標。

話說回來,他的動作確實也夠快。

在2016年9月eWTP寫入G20公報後的短短半年後,2017年3月22日,eWTP的中國境外首個數字樞紐(e-hub)就在馬來西亞宣佈落地了。

據阿裡巴巴集團CEO張勇在吉隆玻會場對媒體的說法,杭州算eWTP的全球第一個數字中樞,馬來西亞吉隆玻這個算全球第二個、境外第一個數字中樞,然後全球第三個、境外第二個很快也會談下來。頗有星火燎原的趨勢。

作為eWTP走出國門的第一站,阿裡方面對這次馬來西亞數字樞紐的發佈會高度重視,

破天荒帶上4個CEO級別的高管,把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感動壞了,直呼“我聽說見川普時也沒這麼多”。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馬雲這次去吉隆玻,還帶上了13家中國快遞、物流企業的老總。馬雲帶著菜鳥網路總裁萬霖、物流老總們與納吉布總理開心合影的照片,也被各路媒體冠以“中國物流企業出海”的標題轉發。

事實上,被帶去吉隆玻的13家快遞、物流企業,無一不是馬雲旗下的智慧物流平臺菜鳥網路的合作夥伴。因此這種極具宣示意味的舉動,恐怕不能用重視來解釋,而是隱含了馬雲全球化戰略的一些戰略想法。

二、為什麼是馬來西亞?

為了推動eWTP,馬雲飛了很多國家。僅在2016年上半年,馬雲已經跑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這還不算當年9月在G20會議上向20個國家領導人提出倡議。

僅僅有據可查的會面,就包括與聯合國秘書長、以色列總理談如何通過eWTP幫助中小企業發展,幫義大利總理倫齊電商賣酒,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聊通過e-road打通歐亞大陸,跟希臘總理齊普拉斯談幫助希臘年輕人就業,等等。當然最舉世矚目的,當屬2017年初與美國新總統川普的談笑風生。

然而阿裡還是把自己的海外首秀獻給了馬來西亞。

很多人都把阿裡的馬來西亞項目理解為一個物流園區,這其實小看了馬雲的格局。他的想法要更大一些,這個數字中樞的使命至少包括四層探索:

第一,物流探索:

這當然會是一個國際物流樞紐,為該國中小企業跨境貿易提供物流、倉儲、通關、貿易、金融等一系列服務;

第二,規則探索:

探索跨境電子商務貿易新規則,提供“一站式”外貿綜合服務,説明中小企業更方便、高效地進行國際貿易;

第三,金融探索:

螞蟻金服將圍繞這一系列進出口提供支付和普惠金融服務,促進B2B貿易;

第四,生態探索:

還要利用阿裡雲和大資料技術,支援該國培育本土創業公司,培育和儲備數字經濟人才等。

更重要的是,阿裡希望把這個項目當成試驗田,以便複製到更多國家和區域。有了延安的成功樣板,還怕日後沒有陝甘寧、晉察冀、晉冀魯豫根據地?還怕根據地不能連點成片?

首次走出國門建立境外的數字樞紐,這對eWTP的成敗很重要。為啥選擇馬來西亞?很大程度上,馬來西亞是一個被外界低估的國家,普通中國人的印象大概是這樣的:

瞭解得再深入一點的人也許會知道,大馬還是東南亞的貿易和金融中心。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也是一個互聯網很發達的國家。在這個人口只有3170萬人的國家,互聯網用戶就有2135萬,相當於70%的馬來西亞人在上網。

馬來西亞的移動互聯網也很發達,主要城市都有3G網路覆蓋,特定的地區還有4G服務,Wifi基本涵蓋全部大城市。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大馬智慧手機的數量比它的人口還多,達到驚人的4180萬部,滲透達到137%,等於每一個馬來西亞人擁有將近1.4個智慧手機。

馬來西亞的數字經濟非常發達且增速迅猛,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在2015年就達到了17.8%,差點提前5年實現了原定2020年18.2%的目標。

當然最核心的因素,是馬來西亞總理的積極回應。2016年11月,納吉布總理訪華時,當場就任命馬雲為該國政府的數字經濟顧問。總理的親自推動,讓專案落地的種種問題都不再是事。

馬雲在專案發佈會現場回憶,當時總理和自己在北京見面,雙方才交談了10分鐘,就決定在馬來西亞一起成立數位自貿區。當時,馬雲有點拿不准:只有四個月,看起來不太可能。

“當時,我們正與很多國家在討論這個項目,包括歐洲和亞洲的國家。在四個月的時間裡發佈這個項目,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有那麼多的事情要準備,做法、技術,所有的細節。但四個月之後,這件事成為現實。”

此次合作的消息傳出後,馬來西亞上市物流企業的股價應聲上漲。截至3月20日收市時,超過6家物流企業的股價上漲2%-13%,其中規模最大的馬來西亞郵政股價創下新高。這也符合馬雲做生意的一貫理念:先幫別人賺錢,自己才能賺到錢。

難怪納吉布總理在致辭時對馬雲說:感謝你對馬來西亞的認同和幫助。今天我們將一起創造歷史。

三、阿裡的全球化雄心

國內的互聯網巨頭裡,馬雲是最具國際視野的一個。這不僅因為他英語教師出身的背景,更由於早在中國黃頁時代和後來的阿裡初做B2B業務時,馬雲面向的就是國際市場。

所以按理來說,阿裡剛出生就是一家國際化的公司了。但這次的情況不一樣。eWTP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供需對接,而是讓全球的中小企業直接面對全球的20億消費者,讓訂單化的大宗貿易變為散客化的零售貿易體系。

而且隨著社會零售商品總額裡電商比例份額的逐年提升,打破線上線下界限的新零售日漸成為趨勢,加上跨境電商複雜的交易場景,必然對境外國家現有的內部商業秩序以及跨境貿易產生深遠影響,無論這種影響意味著機遇還是挑戰。這就需要探索出一種全新的電商生態和跨境貿易體系與之相適應。

對此,阿裡巴巴在戰略層面早有思考,讓旗下智慧物流平臺菜鳥網路與一年前收購的東南亞地區最大線上購物平臺Lazada共同牽頭馬來西亞項目。這個項目的覆蓋面也不止馬來西亞,而是覆蓋了大部分東南亞國家。

從這個角度上講,這只誕生不滿四年的菜鳥將挑起重擔,成為阿裡全球化的排頭兵。

按照阿裡巴巴集團CEO張勇描繪的藍圖,杭州、吉隆玻和即將談妥的第三個數字中樞之間相互連接成網、資料自由流動、貿易進出便利。全球中小企業自由貿易的夢想就會從一個網開始,變得越來越大,最終阿裡巴巴服務全球二十億消費者,創造一億就業機會和一千萬有盈利能力的企業的夢想。

對於馬雲而言,這個夢想不僅僅是外宣口號。阿裡必須真的證明自己能做到賦能中小企業,幫助各國解決就業問題,才能讓更多國家對eWTP敞開懷抱。

要知道,提升就業率是各國制定經濟政策時最主要的考慮因素之一。馬雲在周遊列國時,各國首腦與其提及到的最高頻詞彙之一就是就業。但馬雲自有他的底氣,他最大的底牌就是背靠支持全球貿易自由化的中國,及其巨大的市場體量。

中國有3億中產階層,未來會有5億,這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他要幫助全球的中小企業把他們的產品賣給中國人。而中小企業的興旺自然意味著節節攀升的就業率。

即便在美國,中小企業活得也不容易。馬雲考察過美國的許多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出口非常困難,很難得到銀行的信用證,也不可能獨立租賃船隻、飛機進行物流,但產品很好。阿裡可以要幫助他們進行全球貿易,將產品銷往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地方。當然,這也需要來自政府層面的支持,比如在海關通關政策、電子商務政策等等。

如果馬來西亞專案,以及隨後落地的專案,能夠切實為當事國家帶來發展。相信很快會有更多的國家跟進,隨之形成更大的示範效應。出發點是幫助以菲律賓農民為代表的中小企業賣貨,但做著做著變成了全球貿易體系一定程度的重構,這是eWTP這樣一個宏大設想的宿命。

宏大夢想的另一面,是巨大的商業機遇。有資料顯示,預計到2020年,僅僅是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的規模就有望達到1.5萬億元,年均增幅會超過40%。這還沒有算出口規模。

難怪張勇不斷強調,阿裡巴巴希望構建的是一張全球網路,可以為未來全球自由貿易提供基礎設施的搭建。

有投資人評價,菜鳥網路、螞蟻金服、阿裡雲等基礎設施型的業務單元,以及隨之產生的大資料資源,加上電商單元的城市電商(新零售)、農村電商、跨境電商,未來有望支撐起阿裡的市值挺進萬億美元大關。

四、呼喚新型物流模式

要想富,先修路。對於eWTP這樣一個天馬行空的設想而言,需要一套與之相適應物流體系將其從雲端落實到地面。

事實上,歷史上每一次國際貿易場景的變革都是如此。甚至可以說,物流的成本和效率是全球貿易規模的決定性因素。一部全球貿易持續深化的歷史,首先是物流業不斷進步的歷史。

在中世紀,國際貿易的物流運輸必須跨歐亞大陸的山地、沙漠,或者環繞非洲海岸航行,風險大、成本高,導致國家之間能夠交易的只有絲綢、香料、金銀等奢侈品。

17 世紀的工業革命和隨之而來的第一次技術革命,徹底改變了國際貿易的局面。工業化帶來了新產品,並且普遍擴大了生產規模,使以前的奢侈品走進大眾市場。不過更為關鍵的是,新技術帶來交通和通訊領域的革命,使大規模的定期的國際貿易成為可能。

其中最重要的技術變革是蒸汽機在陸海運輸當中的應用。19世紀初期,歐美各國開始鋪設鐵路,快捷的運輸網路逐步形成。與此同時,輪船替代帆船後,遠洋運輸費用在1815-1851年間首次出現大幅下降。

現代的運輸方式不僅降低了運費,縮短了貿易時間,而且擴大了運貨量,提高了運輸的安全性。包括農產品在內的日常生活用品取代奢侈品成為跨境貿易的主體,貿易對於國民經濟開始產生普遍的持久的影響,甚至反向影響全球化分工。

歷經WTO長達20多年的歷練,現今的全球跨境物流體系比起一個世紀以前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與WTO一樣,仍然是適用於國家之間、大企業之間的規模化貿易,與eWTP宣導的惠及中小企業的跨境零售體系並不相稱。

菜鳥網路董事長童文紅分析,如果說農業時代的經濟範式可以用“點”來描繪——自給自足、村社範圍的簡單交換,那麼工業時代的經濟範式可以用“線”來描繪——以流水線、供應鏈為代表。到了萬物互聯的時代,新經濟範式的最根本特質將是“網”——開放的網路式結構、自由的多元協同、分散式的組織體系。

可茲佐證的案例是,2013年,阿裡的“國際版淘寶”速賣通業務,曾經讓俄羅斯海關被蜂擁而至的快遞包裹堵得水泄不通。俄郵時任CEO因此被撤換。阿裡不得不派出菜鳥網路的專家馳援。至2016年,俄郵已脫胎換骨,年跨境包裹量從三年前的3000萬上升到了2.3億,其中80%來自速賣通,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從33%提升到了63%。

五、這是如何做到的?

在公開報導裡描繪中,菜鳥網路的跨境策略沿襲了在國內的打法:建立一張具有全球配送能力的跨境物流骨幹網,用大資料系統把商家、物流服務商、消費者連接到一起,打造一個高效、協同、智慧的物流生態體系。

為此,阿裡投資新加坡郵政、聯手澳洲郵政、與中國郵政及巴西郵政、美國郵政合作,建立了一張覆蓋224個國家和地區的物流網路。

除了郵政,在幫助速賣通和淘寶海外出口方面,菜鳥網路也在逐漸與各國本土落地配送企業合作,在日本、韓國、俄羅斯、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國,均有本土合作夥伴;在一些重點區域和國家,菜鳥網路也在積極籌建中轉倉和保稅倉,打通重要專線線路,以節省成本和提高實效服務。

與此同時,阿裡巴巴的全球化步伐也帶動了合作夥伴的海外業務擴展。順豐、申通、中通、圓通等傳統老牌快遞,也在跟隨菜鳥網路的全球化佈局走出國門,分別開展海外倉儲、跨境轉運、海外自提等業務。

“15年前,中國每年的包裹數量才過1億個。今天,中國每年有超過300億個包裹。而其中70%的包裹業務量由這13家公司完成。”在吉隆玻會場,馬雲如此向納吉布總理和全球媒體介紹13家物流夥伴。他描繪的願景是,“在未來20年裡,我們會確保,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只要你線上上訂購,在72小時內你就可以收到貨品。”

無一不是馬雲旗下的智慧物流平臺菜鳥網路的合作夥伴。因此這種極具宣示意味的舉動,恐怕不能用重視來解釋,而是隱含了馬雲全球化戰略的一些戰略想法。

二、為什麼是馬來西亞?

為了推動eWTP,馬雲飛了很多國家。僅在2016年上半年,馬雲已經跑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這還不算當年9月在G20會議上向20個國家領導人提出倡議。

僅僅有據可查的會面,就包括與聯合國秘書長、以色列總理談如何通過eWTP幫助中小企業發展,幫義大利總理倫齊電商賣酒,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聊通過e-road打通歐亞大陸,跟希臘總理齊普拉斯談幫助希臘年輕人就業,等等。當然最舉世矚目的,當屬2017年初與美國新總統川普的談笑風生。

然而阿裡還是把自己的海外首秀獻給了馬來西亞。

很多人都把阿裡的馬來西亞項目理解為一個物流園區,這其實小看了馬雲的格局。他的想法要更大一些,這個數字中樞的使命至少包括四層探索:

第一,物流探索:

這當然會是一個國際物流樞紐,為該國中小企業跨境貿易提供物流、倉儲、通關、貿易、金融等一系列服務;

第二,規則探索:

探索跨境電子商務貿易新規則,提供“一站式”外貿綜合服務,説明中小企業更方便、高效地進行國際貿易;

第三,金融探索:

螞蟻金服將圍繞這一系列進出口提供支付和普惠金融服務,促進B2B貿易;

第四,生態探索:

還要利用阿裡雲和大資料技術,支援該國培育本土創業公司,培育和儲備數字經濟人才等。

更重要的是,阿裡希望把這個項目當成試驗田,以便複製到更多國家和區域。有了延安的成功樣板,還怕日後沒有陝甘寧、晉察冀、晉冀魯豫根據地?還怕根據地不能連點成片?

首次走出國門建立境外的數字樞紐,這對eWTP的成敗很重要。為啥選擇馬來西亞?很大程度上,馬來西亞是一個被外界低估的國家,普通中國人的印象大概是這樣的:

瞭解得再深入一點的人也許會知道,大馬還是東南亞的貿易和金融中心。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也是一個互聯網很發達的國家。在這個人口只有3170萬人的國家,互聯網用戶就有2135萬,相當於70%的馬來西亞人在上網。

馬來西亞的移動互聯網也很發達,主要城市都有3G網路覆蓋,特定的地區還有4G服務,Wifi基本涵蓋全部大城市。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大馬智慧手機的數量比它的人口還多,達到驚人的4180萬部,滲透達到137%,等於每一個馬來西亞人擁有將近1.4個智慧手機。

馬來西亞的數字經濟非常發達且增速迅猛,數字經濟占GDP的比重在2015年就達到了17.8%,差點提前5年實現了原定2020年18.2%的目標。

當然最核心的因素,是馬來西亞總理的積極回應。2016年11月,納吉布總理訪華時,當場就任命馬雲為該國政府的數字經濟顧問。總理的親自推動,讓專案落地的種種問題都不再是事。

馬雲在專案發佈會現場回憶,當時總理和自己在北京見面,雙方才交談了10分鐘,就決定在馬來西亞一起成立數位自貿區。當時,馬雲有點拿不准:只有四個月,看起來不太可能。

“當時,我們正與很多國家在討論這個項目,包括歐洲和亞洲的國家。在四個月的時間裡發佈這個項目,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有那麼多的事情要準備,做法、技術,所有的細節。但四個月之後,這件事成為現實。”

此次合作的消息傳出後,馬來西亞上市物流企業的股價應聲上漲。截至3月20日收市時,超過6家物流企業的股價上漲2%-13%,其中規模最大的馬來西亞郵政股價創下新高。這也符合馬雲做生意的一貫理念:先幫別人賺錢,自己才能賺到錢。

難怪納吉布總理在致辭時對馬雲說:感謝你對馬來西亞的認同和幫助。今天我們將一起創造歷史。

三、阿裡的全球化雄心

國內的互聯網巨頭裡,馬雲是最具國際視野的一個。這不僅因為他英語教師出身的背景,更由於早在中國黃頁時代和後來的阿裡初做B2B業務時,馬雲面向的就是國際市場。

所以按理來說,阿裡剛出生就是一家國際化的公司了。但這次的情況不一樣。eWTP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供需對接,而是讓全球的中小企業直接面對全球的20億消費者,讓訂單化的大宗貿易變為散客化的零售貿易體系。

而且隨著社會零售商品總額裡電商比例份額的逐年提升,打破線上線下界限的新零售日漸成為趨勢,加上跨境電商複雜的交易場景,必然對境外國家現有的內部商業秩序以及跨境貿易產生深遠影響,無論這種影響意味著機遇還是挑戰。這就需要探索出一種全新的電商生態和跨境貿易體系與之相適應。

對此,阿裡巴巴在戰略層面早有思考,讓旗下智慧物流平臺菜鳥網路與一年前收購的東南亞地區最大線上購物平臺Lazada共同牽頭馬來西亞項目。這個項目的覆蓋面也不止馬來西亞,而是覆蓋了大部分東南亞國家。

從這個角度上講,這只誕生不滿四年的菜鳥將挑起重擔,成為阿裡全球化的排頭兵。

按照阿裡巴巴集團CEO張勇描繪的藍圖,杭州、吉隆玻和即將談妥的第三個數字中樞之間相互連接成網、資料自由流動、貿易進出便利。全球中小企業自由貿易的夢想就會從一個網開始,變得越來越大,最終阿裡巴巴服務全球二十億消費者,創造一億就業機會和一千萬有盈利能力的企業的夢想。

對於馬雲而言,這個夢想不僅僅是外宣口號。阿裡必須真的證明自己能做到賦能中小企業,幫助各國解決就業問題,才能讓更多國家對eWTP敞開懷抱。

要知道,提升就業率是各國制定經濟政策時最主要的考慮因素之一。馬雲在周遊列國時,各國首腦與其提及到的最高頻詞彙之一就是就業。但馬雲自有他的底氣,他最大的底牌就是背靠支持全球貿易自由化的中國,及其巨大的市場體量。

中國有3億中產階層,未來會有5億,這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他要幫助全球的中小企業把他們的產品賣給中國人。而中小企業的興旺自然意味著節節攀升的就業率。

即便在美國,中小企業活得也不容易。馬雲考察過美國的許多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出口非常困難,很難得到銀行的信用證,也不可能獨立租賃船隻、飛機進行物流,但產品很好。阿裡可以要幫助他們進行全球貿易,將產品銷往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地方。當然,這也需要來自政府層面的支持,比如在海關通關政策、電子商務政策等等。

如果馬來西亞專案,以及隨後落地的專案,能夠切實為當事國家帶來發展。相信很快會有更多的國家跟進,隨之形成更大的示範效應。出發點是幫助以菲律賓農民為代表的中小企業賣貨,但做著做著變成了全球貿易體系一定程度的重構,這是eWTP這樣一個宏大設想的宿命。

宏大夢想的另一面,是巨大的商業機遇。有資料顯示,預計到2020年,僅僅是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的規模就有望達到1.5萬億元,年均增幅會超過40%。這還沒有算出口規模。

難怪張勇不斷強調,阿裡巴巴希望構建的是一張全球網路,可以為未來全球自由貿易提供基礎設施的搭建。

有投資人評價,菜鳥網路、螞蟻金服、阿裡雲等基礎設施型的業務單元,以及隨之產生的大資料資源,加上電商單元的城市電商(新零售)、農村電商、跨境電商,未來有望支撐起阿裡的市值挺進萬億美元大關。

四、呼喚新型物流模式

要想富,先修路。對於eWTP這樣一個天馬行空的設想而言,需要一套與之相適應物流體系將其從雲端落實到地面。

事實上,歷史上每一次國際貿易場景的變革都是如此。甚至可以說,物流的成本和效率是全球貿易規模的決定性因素。一部全球貿易持續深化的歷史,首先是物流業不斷進步的歷史。

在中世紀,國際貿易的物流運輸必須跨歐亞大陸的山地、沙漠,或者環繞非洲海岸航行,風險大、成本高,導致國家之間能夠交易的只有絲綢、香料、金銀等奢侈品。

17 世紀的工業革命和隨之而來的第一次技術革命,徹底改變了國際貿易的局面。工業化帶來了新產品,並且普遍擴大了生產規模,使以前的奢侈品走進大眾市場。不過更為關鍵的是,新技術帶來交通和通訊領域的革命,使大規模的定期的國際貿易成為可能。

其中最重要的技術變革是蒸汽機在陸海運輸當中的應用。19世紀初期,歐美各國開始鋪設鐵路,快捷的運輸網路逐步形成。與此同時,輪船替代帆船後,遠洋運輸費用在1815-1851年間首次出現大幅下降。

現代的運輸方式不僅降低了運費,縮短了貿易時間,而且擴大了運貨量,提高了運輸的安全性。包括農產品在內的日常生活用品取代奢侈品成為跨境貿易的主體,貿易對於國民經濟開始產生普遍的持久的影響,甚至反向影響全球化分工。

歷經WTO長達20多年的歷練,現今的全球跨境物流體系比起一個世紀以前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與WTO一樣,仍然是適用於國家之間、大企業之間的規模化貿易,與eWTP宣導的惠及中小企業的跨境零售體系並不相稱。

菜鳥網路董事長童文紅分析,如果說農業時代的經濟範式可以用“點”來描繪——自給自足、村社範圍的簡單交換,那麼工業時代的經濟範式可以用“線”來描繪——以流水線、供應鏈為代表。到了萬物互聯的時代,新經濟範式的最根本特質將是“網”——開放的網路式結構、自由的多元協同、分散式的組織體系。

可茲佐證的案例是,2013年,阿裡的“國際版淘寶”速賣通業務,曾經讓俄羅斯海關被蜂擁而至的快遞包裹堵得水泄不通。俄郵時任CEO因此被撤換。阿裡不得不派出菜鳥網路的專家馳援。至2016年,俄郵已脫胎換骨,年跨境包裹量從三年前的3000萬上升到了2.3億,其中80%來自速賣通,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從33%提升到了63%。

五、這是如何做到的?

在公開報導裡描繪中,菜鳥網路的跨境策略沿襲了在國內的打法:建立一張具有全球配送能力的跨境物流骨幹網,用大資料系統把商家、物流服務商、消費者連接到一起,打造一個高效、協同、智慧的物流生態體系。

為此,阿裡投資新加坡郵政、聯手澳洲郵政、與中國郵政及巴西郵政、美國郵政合作,建立了一張覆蓋224個國家和地區的物流網路。

除了郵政,在幫助速賣通和淘寶海外出口方面,菜鳥網路也在逐漸與各國本土落地配送企業合作,在日本、韓國、俄羅斯、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國,均有本土合作夥伴;在一些重點區域和國家,菜鳥網路也在積極籌建中轉倉和保稅倉,打通重要專線線路,以節省成本和提高實效服務。

與此同時,阿裡巴巴的全球化步伐也帶動了合作夥伴的海外業務擴展。順豐、申通、中通、圓通等傳統老牌快遞,也在跟隨菜鳥網路的全球化佈局走出國門,分別開展海外倉儲、跨境轉運、海外自提等業務。

“15年前,中國每年的包裹數量才過1億個。今天,中國每年有超過300億個包裹。而其中70%的包裹業務量由這13家公司完成。”在吉隆玻會場,馬雲如此向納吉布總理和全球媒體介紹13家物流夥伴。他描繪的願景是,“在未來20年裡,我們會確保,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只要你線上上訂購,在72小時內你就可以收到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