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視頻|建築是可以閱讀的歷史書:100張新老照片“穿越時空” 見證上海城市巨變

核心提示:五角場和陸家嘴,它們曾是上海普通的小鎮,經過幾代人的建設,如今發展成為高樓林立的城市商圈。這些珍貴的記憶,在前日松江開幕的“光影留存-城市記憶”照片巡展中重現。

歷史建築的故事可從展覽中閱讀,100張新老照片的對比展現了上海的城市演變。

五角場和陸家嘴,它們曾是上海普通的小鎮,經過幾代人的建設,如今發展成為高樓林立的城市商圈。這些珍貴的記憶,在前日松江開幕的“光影留存-城市記憶”照片巡展中重現。歷史建築的故事可從展覽中閱讀,100張新老照片的對比展現了上海的城市演變。

人民廣場-從跑馬場變來的市中心

英國人熱衷跑馬;上海辟為通商口岸不久,英僑便低價收購農田圈佔土地,建造了第一個跑馬廳。騎手在空間有限的跑道上來來回回,還經常把馬騎到外面的泥石路上,我們現在口中的“馬路”,就是從這兒開始叫起來的。跑馬場三次更改地址,於1862年圈下如今人民廣場及人民公園區域;隨著英美租界合併向西擴展,跑馬廳成為公共租界的中心,“看跑馬”成為滬上一勝:士大夫和商販都在圍觀者之列,

外地人來上海也必會到此一遊。

1951年,上海市軍管會正式下令收回跑馬廳土地,9月開始動工,將場地一分為二:南面的人民廣場作為遊行集會場所,北面逐漸建成人民公園,供市民休息、遊玩之用。“這個被帝國主義侵佔了九十多年的土地,

終於重新回到上海人民的懷抱,變成上海人民自己的廣場。”時任上海副市長潘漢年在動工典禮上如是說。

20世紀80年代,南京西路的上海電視塔是人民廣場周圍最高的建築。1998年被拆除時,人民廣場的改造已竣工四年。博物館、大劇院、美術館和規劃館的建成穩固了人民廣場的文化地位,

人民廣場也從行政中心擴展為文化娛樂中心、交通樞紐、商務中心等多重身份。

蘇州河-沉澱了上海的垃圾和傳說

蘇州河,是上海人對長江支流黃浦江支流吳淞江上海段俗稱,是上海境內繼黃浦江之後的第二大河,在下游與黃浦江交匯。如果說黃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那麼吳淞江就是上海的“外婆河”。蘇州河的“黑臭史”始於三十年代河岸居民激增。

閘北水廠因水源污染被迫遷至蘇州河附近,直接向其排放工業廢水;河流為移民和冒險家提供交通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生活垃圾。蘇州河的污染在九十年代達到頂峰:“黑如墨,臭如糞”,河道內全線污染,住在河旁的老百姓在夏天都不敢開窗。

“哦喲,迭個蘇州河老早底是又齷齪又難聞,現在終於好了。”蘇州河2000年的時已基本除黑臭,河裡出現了浮萍、小魚等生物。靠著這條河流生活的市民終於盼到了蘇州河變清澈。

五角場-夢碎和新生

江灣五角場“巨蛋”出現前,五條道路的中央是一塊圓形綠化島;五條放射主道路的佈局是在1927年“大上海計畫”中制定的,大量“國”字、“政”字頭馬路是當時“中”、“華”、“民”、“國”、“上”、“海”、“市”、“政”、“府”字頭道路命名系列的留存。英、美、法等國的租界橫亙于市中心,南京國民政府提出“大上海計畫”,欲將華界與租界媲美爭豔,卻兩次被日軍侵襲打斷,壯志未酬。1932年淞滬抗戰,包含楊浦區在內的北上海遭到日軍戰火到嚴重破壞,江灣五角場建設受挫。《淞滬停戰協定》簽訂後,“大上海計畫”中的市政府新廈、體育場、博物館等大型市政項目均在此時完成,但“八一三”的炮火再次擊碎“大都市之夢”。

八十年代的五角場還只有雜亂的房屋和充斥著中低檔商品的店鋪;進入新世紀,五角場被定位為城市副中心,它也憑藉自己高校雲集的優勢,打造以科教和創業為特色的智慧型副中心。松江廣富林-上海之源上海包羅萬象的移民文化,竟然在四千年前就已開始;首批移民在上海落腳的地方便是松江廣富林。松江廣富林地區發現的傳統陶器與黃河流域的王油坊類型類似,學者認為廣富林文化中包含更多的北方因素,上海文化的構建中也因此加入移民因素,是考古界的一大發現。

選擇松江作為照片巡展的首站,是因為它位於浦江上游,有著“上海之根”的美稱。本次展覽由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松江區廣富林街道主辦。這部城市建築發展史的視覺檔案也將傳遞給上海城郊的其餘九家社區,讓更多上海市民瞭解上海城市建築的發展變遷。


“哦喲,迭個蘇州河老早底是又齷齪又難聞,現在終於好了。”蘇州河2000年的時已基本除黑臭,河裡出現了浮萍、小魚等生物。靠著這條河流生活的市民終於盼到了蘇州河變清澈。

五角場-夢碎和新生

江灣五角場“巨蛋”出現前,五條道路的中央是一塊圓形綠化島;五條放射主道路的佈局是在1927年“大上海計畫”中制定的,大量“國”字、“政”字頭馬路是當時“中”、“華”、“民”、“國”、“上”、“海”、“市”、“政”、“府”字頭道路命名系列的留存。英、美、法等國的租界橫亙于市中心,南京國民政府提出“大上海計畫”,欲將華界與租界媲美爭豔,卻兩次被日軍侵襲打斷,壯志未酬。1932年淞滬抗戰,包含楊浦區在內的北上海遭到日軍戰火到嚴重破壞,江灣五角場建設受挫。《淞滬停戰協定》簽訂後,“大上海計畫”中的市政府新廈、體育場、博物館等大型市政項目均在此時完成,但“八一三”的炮火再次擊碎“大都市之夢”。

八十年代的五角場還只有雜亂的房屋和充斥著中低檔商品的店鋪;進入新世紀,五角場被定位為城市副中心,它也憑藉自己高校雲集的優勢,打造以科教和創業為特色的智慧型副中心。松江廣富林-上海之源上海包羅萬象的移民文化,竟然在四千年前就已開始;首批移民在上海落腳的地方便是松江廣富林。松江廣富林地區發現的傳統陶器與黃河流域的王油坊類型類似,學者認為廣富林文化中包含更多的北方因素,上海文化的構建中也因此加入移民因素,是考古界的一大發現。

選擇松江作為照片巡展的首站,是因為它位於浦江上游,有著“上海之根”的美稱。本次展覽由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松江區廣富林街道主辦。這部城市建築發展史的視覺檔案也將傳遞給上海城郊的其餘九家社區,讓更多上海市民瞭解上海城市建築的發展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