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日本鬼子”是怎麼來的?什麼意思?

認清歷史有助於認清自身,也有助於精准地看到未來。日本之所以成為日本,要感謝兩個女人,一個是日本彌生時代邪馬台國的傳奇女王卑彌呼,一個是中國的女皇武則天。

卑彌呼避免了日本在部落聯盟時代的戰亂;武則天讓日本有了日本這一名稱。而抗日戰爭時,中國人將日本侵略者稱為“日本鬼子”更是一個值得今天日本人反思也意味深長的現實問題。

戚繼光

卑彌呼女王讓日本避免部落聯盟時代的戰亂

卑彌呼

“倭”這個稱號最早出現在《論衡》中,早在西周就是周朝的朝貢國。“倭”和“大和”一樣為日本國的別名。而“邪馬台國”被國際權威學術界一致認為是日本國家的起源。《晉書·列傳第六十七·四夷》用了幾百字介紹了“邪馬台國”的情況,這段記述翻譯成白話文即是:

倭人在帶方郡東南大海中,依山環海建立國家,島上多是山林,沒有良田,以海中動物為食。從前有一百多個小國相聯合,到魏朝時,有三十六個小國互相通好。全國有七萬戶人家。男人不分大小,都刺面紋身。自稱是西周太伯的後代,又說上古時代派使者到中國,都自稱自己是大夫……婦女的衣著如同被單,在被單的中央有一洞眼用來伸頭,都是披散頭髮,光腳而走……國中婦女占多數,

但不淫☆禁☆蕩不嫉妒。不設公堂訴訟,犯有輕罪的人沒收他的妻子兒女,犯有重罪的族滅其家。從前以男人為君主。漢代末年,倭人發生內亂,攻伐不定,便立女子為王,名叫卑彌呼。

《三國志》中說,卑彌呼擅長用鬼神之事迷惑百姓,年紀雖然很大卻沒有結婚,只有弟弟輔佐朝政。卑彌呼為王后,從來沒有外人能夠見到她的面,只有千名仕女以及一名送伙食的男人出入往處。

“邪馬台國”與中國三國時代的魏朝通好,

兩國通過帶方郡頻繁往來。西元238年,卑彌呼女王派遣使者朝見魏帝曹睿。魏帝賜予卑彌呼以刻有“親魏倭王”的紫綬金印一枚,包括銅鏡百枚在內的禮物若干。這時候,大約是“邪馬台國”有一些麻煩,即是其與鄰國、男王統治的“狗奴國”有矛盾,專程前來向魏國求助。

曹叡226年至239年在位,卑彌呼188年因邪馬台國內亂被推為王,“邪馬台國”分別於238年、243年出使中國魏國。

尤其是238年,魏國還寫了篇檄文並派出使者支持“邪馬台國”,但是“狗奴國”對魏政府的檄文並不在乎。其後,“邪馬台國”與“狗奴國”暴發長期戰爭,卑彌呼在戰爭中(247年)去世,“邪馬台國”擁立了一名男性為王,但引起國中大亂,只好再度擁立卑彌呼一族的女性為女王,這才平息了內亂。

曹睿

中國一代女皇武則天讓日本擁有了日本這個名字

隋煬帝

到了隋唐時期,日本與中國的來往就更加緊密了。小野妹子是日本飛鳥時期的外交官,于607年與609年兩度出使中國。當時,中國是隋朝,皇帝是隋煬帝。

第一次來到中國時,小野妹子除了遞交國書還帶來了很多拜謁貢物,他說:“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數千人,來學佛法。”意思是說,我們的天皇信佛,所以派了些人(沙門,當時可能沒那麼多人數)來你們這裡學習佛法來了。

本來,隋煬帝挺高興的,但當他看到“國書”時,便高興不起來了,原因是日本人竟然稱他為“日沒處天子”。《隋書》記載,其國書曰: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云云。帝覽之不悅,謂鴻臚卿曰:蠻夷書有無禮者,勿複以聞。

不高興的隋煬帝說日本人是“蠻夷”不理他們了,這可把小野妹子給難住了,經過苦思冥想,他把日本天皇改稱為“東皇帝”、將隋朝帝王改稱為“西皇帝”, 隋煬帝這才肯待見他了。小野妹子回國時,隋煬帝還派裴世清回訪了日本。

很顯然地,這時候的日本雖然以“日出處”自居,但應該不叫日本。那麼,日本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據唐張守節《史記正義》中記載,是武則天命令日本將國名改為“日本”的(武后改倭國為日本國)。

其後,日本多次派遣使者來華學習中華文化,全盤吸收甚至照搬大唐文化,利用與中國一衣帶水之便,從這中國裡“學”走了不東西。而唐文化大量傳入,對日本社會產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響,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以及生活習俗等各個方面,以致今天仍有人說“唐代中國在日本”。

武則天

日本侵華戰爭讓中國人稱當時的侵略者為“鬼子”

日本鬼子

按理說,歷史上中日兩國關係如此緊密,不應該有太多的摩擦甚至戰爭,但事實卻與此恰恰相反。

由於日本是一個海島國家,始終有一種生存的危機意識,明清以來,日本海盜開始侵襲中國沿海一帶。尤其是明成祖奪取政權遷都北京後,建文皇帝在南方的殘餘勢力與日本海賊合作,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報復性侵擾。其後,中國有了抗倭英雄戚繼光。但那時中國人稱日本海盜為“倭寇”,並不叫“鬼子”。

“鬼子”一詞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士衡(陸機)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內,寧有不知,鬼子敢爾!’” 當時的“鬼子”是指“鬼東西”的意思。清朝禁海閉關後,人們開始將一些來華的洋人稱為“鬼子”,並不針對日本“倭寇”。原因大約是當時的中國人認為“天朝”什麼也不缺,而來華的外國人大多有“目的”,甚至覺得那些人不懷好意思,有傲慢與蔑視的成分在裡面。

那麼,“倭寇”是什麼時候變成了“鬼子”的呢?網上流行的說法是出於一副對聯。即是甲午海戰前,清廷李鴻章出使日本,談判結束,雙方舉行聯合記者會,日本人不但要在世人面前炫耀武力,還想在文化上玷污清國。記者雲集後,日方突然提了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我們日本有上聯對不出下聯,只好求於漢字發源地的人了。”隨後亮出白絹上書寫的上聯:“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並肩居頭上,單戈獨戰!”

意思是:日本兵強馬壯,駕馭的是奇異的千里馬,張的是長弓;文的也不簡單,光“大王”就有八個,他們都有雄才大略。示之以文德,陳之於武功,日本“單戈獨戰”可踏平中國。

鬼子

李鴻章大筆一揮寫下聯:倭人委,襲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意思是:倭就是倭寇,來偷大清龍衣,“八大王”變成“四小鬼”,“琴瑟琵琶”變成“魑魅魍魎”,“並肩居頭上”變成“屈膝跪身旁”,“單戈獨戰”變成“合手擒拿”。

從此,大家不再稱日本侵略者為“倭寇”,改而稱為“鬼子”了。

但是,從理性的角度分析,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一副對聯不足以改變中國人的對日本“倭寇”的稱呼,也不具備“全民參與”的能力,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這麼個道理。而什麼事能讓所有的中國人對日本侵略者稱謂發生完完全全的變化呢?只有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

當時,日本侵略者橫行中華大地,“日本鬼子”這一稱謂,不僅有著中國人對侵略者蔑視,更浸透了中國人同仇敵愾打敗侵略者的偉大情懷。“鬼子”一詞也在那個時候被賦予了更加深刻和具體的含義——惡魔。

如此一說,從以女性為王避開戰亂到被中國女皇賜名全盤學習中國文化,再到侵略中國被中國人稱為“鬼子”,確是一個值得今天日本人反思也意味深長的現實問題。

抗日戰爭油畫

曹睿

中國一代女皇武則天讓日本擁有了日本這個名字

隋煬帝

到了隋唐時期,日本與中國的來往就更加緊密了。小野妹子是日本飛鳥時期的外交官,于607年與609年兩度出使中國。當時,中國是隋朝,皇帝是隋煬帝。

第一次來到中國時,小野妹子除了遞交國書還帶來了很多拜謁貢物,他說:“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數千人,來學佛法。”意思是說,我們的天皇信佛,所以派了些人(沙門,當時可能沒那麼多人數)來你們這裡學習佛法來了。

本來,隋煬帝挺高興的,但當他看到“國書”時,便高興不起來了,原因是日本人竟然稱他為“日沒處天子”。《隋書》記載,其國書曰: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云云。帝覽之不悅,謂鴻臚卿曰:蠻夷書有無禮者,勿複以聞。

不高興的隋煬帝說日本人是“蠻夷”不理他們了,這可把小野妹子給難住了,經過苦思冥想,他把日本天皇改稱為“東皇帝”、將隋朝帝王改稱為“西皇帝”, 隋煬帝這才肯待見他了。小野妹子回國時,隋煬帝還派裴世清回訪了日本。

很顯然地,這時候的日本雖然以“日出處”自居,但應該不叫日本。那麼,日本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據唐張守節《史記正義》中記載,是武則天命令日本將國名改為“日本”的(武后改倭國為日本國)。

其後,日本多次派遣使者來華學習中華文化,全盤吸收甚至照搬大唐文化,利用與中國一衣帶水之便,從這中國裡“學”走了不東西。而唐文化大量傳入,對日本社會產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響,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以及生活習俗等各個方面,以致今天仍有人說“唐代中國在日本”。

武則天

日本侵華戰爭讓中國人稱當時的侵略者為“鬼子”

日本鬼子

按理說,歷史上中日兩國關係如此緊密,不應該有太多的摩擦甚至戰爭,但事實卻與此恰恰相反。

由於日本是一個海島國家,始終有一種生存的危機意識,明清以來,日本海盜開始侵襲中國沿海一帶。尤其是明成祖奪取政權遷都北京後,建文皇帝在南方的殘餘勢力與日本海賊合作,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報復性侵擾。其後,中國有了抗倭英雄戚繼光。但那時中國人稱日本海盜為“倭寇”,並不叫“鬼子”。

“鬼子”一詞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士衡(陸機)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內,寧有不知,鬼子敢爾!’” 當時的“鬼子”是指“鬼東西”的意思。清朝禁海閉關後,人們開始將一些來華的洋人稱為“鬼子”,並不針對日本“倭寇”。原因大約是當時的中國人認為“天朝”什麼也不缺,而來華的外國人大多有“目的”,甚至覺得那些人不懷好意思,有傲慢與蔑視的成分在裡面。

那麼,“倭寇”是什麼時候變成了“鬼子”的呢?網上流行的說法是出於一副對聯。即是甲午海戰前,清廷李鴻章出使日本,談判結束,雙方舉行聯合記者會,日本人不但要在世人面前炫耀武力,還想在文化上玷污清國。記者雲集後,日方突然提了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我們日本有上聯對不出下聯,只好求於漢字發源地的人了。”隨後亮出白絹上書寫的上聯:“騎奇馬,張長弓,琴瑟琵琶,八大王,並肩居頭上,單戈獨戰!”

意思是:日本兵強馬壯,駕馭的是奇異的千里馬,張的是長弓;文的也不簡單,光“大王”就有八個,他們都有雄才大略。示之以文德,陳之於武功,日本“單戈獨戰”可踏平中國。

鬼子

李鴻章大筆一揮寫下聯:倭人委,襲龍衣,魑魅魍魎,四小鬼,屈膝跪身旁,合手擒拿!意思是:倭就是倭寇,來偷大清龍衣,“八大王”變成“四小鬼”,“琴瑟琵琶”變成“魑魅魍魎”,“並肩居頭上”變成“屈膝跪身旁”,“單戈獨戰”變成“合手擒拿”。

從此,大家不再稱日本侵略者為“倭寇”,改而稱為“鬼子”了。

但是,從理性的角度分析,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一副對聯不足以改變中國人的對日本“倭寇”的稱呼,也不具備“全民參與”的能力,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這麼個道理。而什麼事能讓所有的中國人對日本侵略者稱謂發生完完全全的變化呢?只有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

當時,日本侵略者橫行中華大地,“日本鬼子”這一稱謂,不僅有著中國人對侵略者蔑視,更浸透了中國人同仇敵愾打敗侵略者的偉大情懷。“鬼子”一詞也在那個時候被賦予了更加深刻和具體的含義——惡魔。

如此一說,從以女性為王避開戰亂到被中國女皇賜名全盤學習中國文化,再到侵略中國被中國人稱為“鬼子”,確是一個值得今天日本人反思也意味深長的現實問題。

抗日戰爭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