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測試:“四字訣”自測是否濕氣重,教你幾招,輕鬆祛濕!

為啥中醫總說濕氣重?

很多看中醫的朋友,大部分都會聽中醫說,濕氣重,為什麼呢?

濕的存在有三個因素

1.因為吃了過多的油膩物,消化不了,堆積成濕;

2.雖然沒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點兒就膩住了,也會成濕;

3.還有就是環境、季節因素的影響,比如夏天,很多人體內都會有濕,身體會變得很重、很懶。

這三種症狀歸根結底都和脾氣有關係,“濕重”是標,“脾氣虛”是本。

中醫說的脾,是負責運轉的,任何代謝產物的排除都要借助脾氣的力量。

脾氣一虛,髒東西就要瀦留體內。髒東西是什麼呢?可以是多餘的脂肪,也可以是異常的分泌物、排泄物。

“四字訣”自測是否濕氣重?

【黃】

說的是皮膚發黃。

正常的皮膚就是偏黃色的,但有血色,是黃裡透紅的。

而脾濕重的黃,是沒有血色的,叫萎黃,

是特別不好看的一種黃色,沒有光澤了。

【油】

就是臉上冒油,油光亮亮的。

不僅如此,頭髮裡邊也老是油,兩天不洗頭,頭髮就已經粘在一起了,很多人迫不得已只能一天一洗,而且這種人往往頭皮屑很多。

這種人一般來說不但是濕,而且還有熱,濕熱上蒸就會引起這種油往外冒。

【沉】

指的是身體沉重。

中醫《內經》裡邊講到頭就像被布包裹住,感覺昏濛濛的,很沉重,很不清醒。當然它不僅僅是頭部重,

全身都可能是重的,因為他肢體裡邊濕氣重,水多了全身自然感覺到沉重。

【腫】

就是水腫,人整個看起來胖胖的。

這種脾濕的腫,小肚子胖大,下肢水腫比較多。有些人坐的時間長了以後,腳就會感覺發脹,也會感覺“鞋子小了”,其實就是你濕氣重導致的!

以上四點,你滿足的越多,說明你越“濕”,需要格外注意!

三伏天是祛濕好時節

夏氣主濕,且有暑熱,悶熱潮濕的三伏天,人體容易被濕邪侵襲,是一年濕氣最重的時候,同時也是最佳的祛濕季節,祛濕可以幫助我們順利渡過暑熱,並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教你幾招,輕鬆祛濕氣

第一招:喝祛濕茶

蒲公英薏苡仁茶:取蒲公英根0.7g、赤小豆1.7g、薏仁0.7g、淡竹葉0.2g、馬齒莧0.1g、槐米0.1g、芡實0.3g、綠茶0.2g,全部碾碎,做成茶包即可,每日一包,熱水沖泡代茶飲。

蒲公英有清熱解毒利尿,可瀉火除濕,可以改善濕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濕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淡竹葉能清心、利尿、祛煩躁,解渴消暑,解毒利尿,對於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口腔炎等有良好的療效。

赤小豆有健脾利濕、消腫解毒功效。薏苡仁,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芡實歸脾、腎經。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

槐米具有較強的涼血止血功效。綠茶不發酵,茶中的咖啡鹼、茶多酚等多種成分幾乎都保留下來,祛濕效果最佳!馬齒莧味甘酸,入心、肝、脾、大腸經。清熱解毒,利水去濕,散血消腫之效。

第二招:吃祛濕食療

冬瓜炒山藥:中醫把冬瓜稱為“祛濕大元寶”,它是果蔬裡祛濕的第一號專家,能利水、消腫還清熱,既是美容佳品,又是減肥聖藥。而山藥更是中藥裡的上上之品,滋陰又利濕,健脾又補腎。

紅豆薏米芡實粥:把芡實、紅豆和薏米淘洗乾淨,然後用清水浸泡兩個小時。也可以不泡,直接洗乾淨就煮。把泡好的食材倒入電壓鍋內膽,加入冰糖,適量的熱水,內膽放入電壓鍋中。加蓋按下營養飯-煮粥,即可。

第三招:按摩穴位祛濕

委中穴:膝窩又稱膕窩,在窩的中心點上,有一個重要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濕通道,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這裡不通暢,濕氣排不出去,可能會導致關節炎。所以,平時可拍打此處5~10分鐘至淤斑痧點顯出,每一至兩周拍打一次。

陰陵泉穴:是脾經的合穴,從腳趾出發的脾經經氣再這兒往裡深入,可以健脾除濕。它在膝蓋下方,沿著小腿內側骨往上捋,向內轉彎時的凹陷,就是陰陵泉所在。每天要用手指按揉這裡,時間不拘,空閒的時候就可以,但要保證一天總共10分鐘以上。如果你體內有脾濕,按這裡會疼,但是堅持按揉,你會發現疼痛再逐漸減輕,說明你的脾濕在好轉。

第四招:熱水泡腳

睡前用40℃溫水泡腳,可祛濕,還能提高睡眠品質。還可以刻意出些汗,讓濕氣隨著汗水散發出去。

第五招:保證良好的睡眠

充足高品質的睡眠有助機體自我修復,是保證機體良好運轉的基礎,是天然的祛濕藥。應當順應天時,宜晚睡早起,但晚上最好不要晚於11點入睡,中午需要午睡,但不宜超過一小時,還要切記貪涼,忌在溫度很低的空調屋或潮濕的地上睡覺,也不可迎窗而睡。

結束語:

怎麼樣,對於祛濕你是否有所瞭解了呢?

你有什麼好用的祛濕方法,一起分享一下吧!

赤小豆有健脾利濕、消腫解毒功效。薏苡仁,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芡實歸脾、腎經。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

槐米具有較強的涼血止血功效。綠茶不發酵,茶中的咖啡鹼、茶多酚等多種成分幾乎都保留下來,祛濕效果最佳!馬齒莧味甘酸,入心、肝、脾、大腸經。清熱解毒,利水去濕,散血消腫之效。

第二招:吃祛濕食療

冬瓜炒山藥:中醫把冬瓜稱為“祛濕大元寶”,它是果蔬裡祛濕的第一號專家,能利水、消腫還清熱,既是美容佳品,又是減肥聖藥。而山藥更是中藥裡的上上之品,滋陰又利濕,健脾又補腎。

紅豆薏米芡實粥:把芡實、紅豆和薏米淘洗乾淨,然後用清水浸泡兩個小時。也可以不泡,直接洗乾淨就煮。把泡好的食材倒入電壓鍋內膽,加入冰糖,適量的熱水,內膽放入電壓鍋中。加蓋按下營養飯-煮粥,即可。

第三招:按摩穴位祛濕

委中穴:膝窩又稱膕窩,在窩的中心點上,有一個重要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濕通道,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這裡不通暢,濕氣排不出去,可能會導致關節炎。所以,平時可拍打此處5~10分鐘至淤斑痧點顯出,每一至兩周拍打一次。

陰陵泉穴:是脾經的合穴,從腳趾出發的脾經經氣再這兒往裡深入,可以健脾除濕。它在膝蓋下方,沿著小腿內側骨往上捋,向內轉彎時的凹陷,就是陰陵泉所在。每天要用手指按揉這裡,時間不拘,空閒的時候就可以,但要保證一天總共10分鐘以上。如果你體內有脾濕,按這裡會疼,但是堅持按揉,你會發現疼痛再逐漸減輕,說明你的脾濕在好轉。

第四招:熱水泡腳

睡前用40℃溫水泡腳,可祛濕,還能提高睡眠品質。還可以刻意出些汗,讓濕氣隨著汗水散發出去。

第五招:保證良好的睡眠

充足高品質的睡眠有助機體自我修復,是保證機體良好運轉的基礎,是天然的祛濕藥。應當順應天時,宜晚睡早起,但晚上最好不要晚於11點入睡,中午需要午睡,但不宜超過一小時,還要切記貪涼,忌在溫度很低的空調屋或潮濕的地上睡覺,也不可迎窗而睡。

結束語:

怎麼樣,對於祛濕你是否有所瞭解了呢?

你有什麼好用的祛濕方法,一起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