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平江路那麼大,你只記得一條街?

很多人來到平江歷史街區遊玩時,

總會把目光都集中在這條臨水的平江路上,

偶爾還會抱怨遊玩的不夠盡興。

的確,平江路全長1606米,也就是三裡路長。

但是平江歷史街區的總面積卻有116.5公頃。

由南往北的平江路有兩條並行的路,

左側臨頓路,右側倉街,

都與平江路橫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有無數橫街窄巷參差著。

比如獅子寺巷、傳芳巷、東花橋巷、

曹胡徐巷、大新橋巷、 衛道觀前、

中張家巷、大儒巷、丁香巷、胡廂使巷、

蕭家巷、鈕家巷、 懸橋巷等等。

平江路的風華絕代

不是由平江路本身這條街的小橋流水鑄就,

也不是因為江南水城姑蘇人家的枕河粉牆黛瓦,

而是由這些街巷裡大大小小深藏不露

隱秘于市非富即貴的顯赫世家的傳奇譜寫。

這些橫街窄巷如低調的隱士一般,

在兩旁喧鬧的街道中,顯得格外的安寧。

今天就跟隨小編一起去

探尋這些被歷史面紗遮掩的巷子吧,

你一定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平江路!

大儒巷

大儒巷,長髮商廈南的一條巷子,西起臨頓路,東至平江路。原名“大樹巷”,因明代大儒王敬臣在此居住而改稱“大儒巷”。

既然大儒巷的名字來源於一個人,那麼我們就先來瞭解一下王敬臣。

王敬臣(1513~1595),字以道,號少卿,長洲(今蘇州)人。萬曆中,受薦國子監博士,辭而不就。萬曆二十一年(1 593),巡按禦史甘士介繼續推薦。但吏部認為:王敬臣已八十歲,不宜擔任官職,請以優禮相待吧,得到皇上允許。王敬臣的學說以“慎獨”為先,在家開館講學,先後收有門生四百余人。學者稱他為“少湖先生",譽為明代“大儒”。

因此此巷稱為“大儒巷”。

大儒巷雖僅400多米長,卻內有昭慶寺、眼目司廟(又稱老眼目司堂)、遵義知縣王節湣公佐聖宅、德齡堂吳宅、端善堂潘宅、丁宅等眾多蘇州控保建築,有些現在還作為民宅使用。什麼叫眼目司堂呢?就是向神祈禱,之後將廟堂裡樹葉煎服,

便能治癒目疾。聽起來不可思議,但蘇州除了大儒巷,另在潘儒巷和吳縣城隍廟也各有一座眼目司廟。

大儒巷連著蘇州兩個旅遊必到之處,觀前街和平江路,一頭是喧囂熱鬧的商業街,一頭是安逸小資的文藝之地。大儒巷就像是一條時空隧道,在一步一行之中讓內心平靜下來。

昭慶寺,始建於元天曆元年(1328),在經歷了明清數次廢棄、修繕後,1907年被封收歸官後改為高等小學校,後為平江區大儒中心小學,1985年學校遷走。2005年,昭慶寺被全面翻修,現為平江區文化中心。

快到平江路,遇到一個現代感十足的建築,王小慧美術館。這種現代風格的蘇式建築在這條樸素的小巷子裡顯得獨樹一幟,有興趣可以進去參觀。

大儒巷,正如它的名字一般

深沉厚重而富有韻味。

鈕家巷

其實,走訪巷子的心情是複雜的。一方面尋幽訪古是歡喜,一方面四處殘痕是憂心。歷史裡的人,建築,故事,似乎在這繁華間,總是被人淡忘。縱使還有一些痕跡可尋,但終究也敵不過城市變遷。走訪鈕家巷,就是這樣帶著歡喜和憂心,一路雖是淺淺的相遇,心裡卻是深深的感懷,還好,在他垂老的時光裡,我曾遇見。

鈕家巷接著臨頓路和平江路,臨頓路車水馬龍,平江路人流如織,兩端的繁華之間,鈕家巷像一位安靜的老人,默默得看著世界。所以,當你從繁華中穿過,走進這條巷子的時候,真會感覺時空轉移,更會覺得,可能一百年前,蘇州人就是這樣生活著。

巷口就是狀元宰相潘世恩的故居。潘世恩為官五十餘年,曆事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故稱“四朝元老”。據說當年潘公子中狀元,皇帝召見問他住哪裡,他一緊張,把原本住在玄妙觀西說成玄妙觀東。為了不犯欺君之罪,就把家搬到鈕家巷了。

潘公子搬去的鈕家巷,可是好地方,古時蘇州人都稱這裡為鳳池鄉。相傳為泰伯第16世孫吳武真第宅,有鳳集其家中,有池沼,因名“鳳池”。宋朝顧氏居之,明為袁氏,又為鈕氏居住。康熙時河南巡撫顧汧去官歸家,重金購得,修建園第,名“鳳池園”。蘇州的很多巷子都是以姓氏命名,不過我很奇怪,竟然不叫潘家巷,而叫鈕家巷?這鈕家是幹什麼的?據說叫鈕志恒,是個狀元,所以鈕家巷也有志恒裡。同治年間《蘇州府志》說:“鈕家巷,舊名鑾駕巷” 。在蘇州話裡,鈕家巷的發音和鑾駕巷相近,我倒覺得名字演變而來更有可能。

過了潘世恩故居,有個新一裡,穿過長長的巷子,可以看到當年兩個大家族的老宅——陳宅和王宅的舊地,也是鳳池園的一部分。直到上世紀60年代,這裡還能看見鳳池園的痕跡,但後來改成廠房,菜地,民居,最後就消失了。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是搬走之後留下的殘痕,裡面只住著四戶人家。想起當年人丁興旺的大家族,現在的樣子,多少讓人感歎。

這座古井的凹痕,據住戶說,夏天冰西瓜磨出來的,看這痕跡,也必須是上百年了。井裡的植物很茂盛,濕潤得泛光。

舊書店,是鈕家巷的另一個重點。其中必須要提這家“文育山房舊書店”。店主江澄波先生,80多歲,是蘇州舊書業專家,曾經在蘇州古舊書店工作,退休後創立這家書店。我經過的時候,老先生正在“做書”,把手寫的書頁一頁一頁的粘到宣紙上,十分專注又十分緩慢。那份專注,堅持一輩子的平凡事業,讓人感動。不遠處,還有一家十方書店,也是舊書店。如果你多一些時間,在舊書店常能淘到一些好書,尤其是關於蘇州的,已經絕版的書,這裡可能會有。

路口的平江客棧十分惹眼。平江客棧原先也是一位方姓家族的大宅,重新修繕之後,就成了一家客棧。

平江客棧對面,就是董氏義莊,現在也是經營性商業區。義莊這一宗族組織,可是蘇州特產,肇始於北宋范仲淹創建的范氏義莊。清道光二十一年《濟陽丁氏義莊碑記》載:“蘇郡自宋範文正公建立義莊,六七百年,世家巨室踵其法而行者指不勝屈。”

懸橋巷

這是古跡眾多的一個蘇州小巷。

據介紹,懸橋巷東起蘇州平江河,西至臨頓路中段。全長379米,寬2米,1985年改石子路面為水泥道板路面。據《吳縣誌》載,“迎春巷,一名員橋巷,今懸橋巷”。相傳明魏忠賢在巷內造真館,為安全計,建造懸橋,故名。

錢伯煊的故居在這裡。錢伯煊,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幼承家學,從小受嗣父,吳中名醫錢益蓀的影響,酷愛醫學。稍長,攻讀《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等醫藥著作,基礎扎實。十六歲拜閶門內御醫曹滄洲之子、江南名醫曹融甫為師,學習中醫內科,盡得師傳。二十歲回到家中,隨嗣父學習中醫外科。二十二歲即在懸橋巷內獨自開業行醫。錢伯煊醫術高明,從醫嚴肅認真,故療效顯著。加上待人和藹,服務周到,深得病家信賴。開業不久,上門求治者與日俱增,賓客盈門。中年以後,自成一家,名揚江南。

丁氏濟陽義莊是清道光十八年,丁錦心用一萬五千多兩銀子購買1000多畝土地而建立,後知縣丁士良又置書田三百畝,設義塾。丁氏義莊原來規模相當大,現存莊舍三進,頭門三間五檁,前有“丁氏義莊”磚額,後有清咸豐七年門樓,磚雕精緻古樸,門楣題字是清代書法家所書。大門正好敞開著向裡探望,昏暗中雜物堆積,有多家居民在此居住。

洪鈞故居,洪鈞(1839-1893年)字陶士,號文卿,同治七年(1868年)30歲中狀元,做官做到兵部左侍郎。光緒十三年(1887年)起充任出使俄國、德國、奧地利、荷蘭四國的外交大臣,成為中國古代狀元中惟一的外交官。其間他利用西方資料撰著的《元史譯文證補》,開創了利用西方著作、資料研究元史的新紀元。

儘管這條小巷很窄,但那種深厚的歷史氛圍是大街上高樓大廈無可比擬的。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狹窄“土氣”的小巷。

丁香巷

戴望舒的《雨巷》,曾經那樣纖秀地描述著這條如同丁香姑娘一樣的古老巷子。

丁香巷,一條刻劃在蘇州城南版圖的平靜小巷,如同所有的姑蘇小巷一樣,這條典型的吳中閒靜小巷,怎麼就會讓詩人如此孤枕難眠,久久徘徊在雨巷揮之不去的影子裡呢?

無法想像,將近一百年前,詩人是在怎樣的一個雨天,懷著怎樣的一種心態,走在這條窄窄的青石板路上,那把油布傘和那個詩人,還有這條巷道,是否真的記住了這位浪漫而又多情的詩人,也不知道詩人是否真的遇上了一位讓人相思無限的姑蘇女子……

但是不管怎樣,我記住了,丁香巷,一個充滿雨意,一個充滿柔情,一個充滿詩韻,如花似玉一樣的深長小巷。

曾經有好事者,專門著文考證關於雨巷的這段詩情,其實在我看來,這樣的情調、這樣的意韻、這樣的美麗,只能誕生在蘇州,只能在紫丁香怨艾一樣的季節裡,才能展示著姑蘇小巷的風采,這便是江南古城才有的小巷深情。

每個城市都有城市的風貌和精神,這種精神必定是城市文化的某個結晶,比如上海的石庫門。而在蘇州,小巷便是城市文化的某種風情寫照,在這一點上,丁香巷便是這個城市的典型代表,難怪戴望舒會用獨特的語言和情感,來敘述這段美麗的風情。

在蘇州,或許沒有了園林,蘇州仍然還是蘇州。而沒有了小橋流水,沒有了長巷深弄,蘇州也許就不再是蘇州了。

胡廂使巷,丁香巷,懸橋巷,獅林寺巷、大儒巷、鈕家巷……平江路附近的小巷總有一股獨特的氣息,那些高高的垣牆,曲折的街巷,它們每一個地方都有著水鄉曲徑通幽的獨特魅力,引著我們去探索,去感受。

在一步一行之中讓內心平靜下來。

昭慶寺,始建於元天曆元年(1328),在經歷了明清數次廢棄、修繕後,1907年被封收歸官後改為高等小學校,後為平江區大儒中心小學,1985年學校遷走。2005年,昭慶寺被全面翻修,現為平江區文化中心。

快到平江路,遇到一個現代感十足的建築,王小慧美術館。這種現代風格的蘇式建築在這條樸素的小巷子裡顯得獨樹一幟,有興趣可以進去參觀。

大儒巷,正如它的名字一般

深沉厚重而富有韻味。

鈕家巷

其實,走訪巷子的心情是複雜的。一方面尋幽訪古是歡喜,一方面四處殘痕是憂心。歷史裡的人,建築,故事,似乎在這繁華間,總是被人淡忘。縱使還有一些痕跡可尋,但終究也敵不過城市變遷。走訪鈕家巷,就是這樣帶著歡喜和憂心,一路雖是淺淺的相遇,心裡卻是深深的感懷,還好,在他垂老的時光裡,我曾遇見。

鈕家巷接著臨頓路和平江路,臨頓路車水馬龍,平江路人流如織,兩端的繁華之間,鈕家巷像一位安靜的老人,默默得看著世界。所以,當你從繁華中穿過,走進這條巷子的時候,真會感覺時空轉移,更會覺得,可能一百年前,蘇州人就是這樣生活著。

巷口就是狀元宰相潘世恩的故居。潘世恩為官五十餘年,曆事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故稱“四朝元老”。據說當年潘公子中狀元,皇帝召見問他住哪裡,他一緊張,把原本住在玄妙觀西說成玄妙觀東。為了不犯欺君之罪,就把家搬到鈕家巷了。

潘公子搬去的鈕家巷,可是好地方,古時蘇州人都稱這裡為鳳池鄉。相傳為泰伯第16世孫吳武真第宅,有鳳集其家中,有池沼,因名“鳳池”。宋朝顧氏居之,明為袁氏,又為鈕氏居住。康熙時河南巡撫顧汧去官歸家,重金購得,修建園第,名“鳳池園”。蘇州的很多巷子都是以姓氏命名,不過我很奇怪,竟然不叫潘家巷,而叫鈕家巷?這鈕家是幹什麼的?據說叫鈕志恒,是個狀元,所以鈕家巷也有志恒裡。同治年間《蘇州府志》說:“鈕家巷,舊名鑾駕巷” 。在蘇州話裡,鈕家巷的發音和鑾駕巷相近,我倒覺得名字演變而來更有可能。

過了潘世恩故居,有個新一裡,穿過長長的巷子,可以看到當年兩個大家族的老宅——陳宅和王宅的舊地,也是鳳池園的一部分。直到上世紀60年代,這裡還能看見鳳池園的痕跡,但後來改成廠房,菜地,民居,最後就消失了。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是搬走之後留下的殘痕,裡面只住著四戶人家。想起當年人丁興旺的大家族,現在的樣子,多少讓人感歎。

這座古井的凹痕,據住戶說,夏天冰西瓜磨出來的,看這痕跡,也必須是上百年了。井裡的植物很茂盛,濕潤得泛光。

舊書店,是鈕家巷的另一個重點。其中必須要提這家“文育山房舊書店”。店主江澄波先生,80多歲,是蘇州舊書業專家,曾經在蘇州古舊書店工作,退休後創立這家書店。我經過的時候,老先生正在“做書”,把手寫的書頁一頁一頁的粘到宣紙上,十分專注又十分緩慢。那份專注,堅持一輩子的平凡事業,讓人感動。不遠處,還有一家十方書店,也是舊書店。如果你多一些時間,在舊書店常能淘到一些好書,尤其是關於蘇州的,已經絕版的書,這裡可能會有。

路口的平江客棧十分惹眼。平江客棧原先也是一位方姓家族的大宅,重新修繕之後,就成了一家客棧。

平江客棧對面,就是董氏義莊,現在也是經營性商業區。義莊這一宗族組織,可是蘇州特產,肇始於北宋范仲淹創建的范氏義莊。清道光二十一年《濟陽丁氏義莊碑記》載:“蘇郡自宋範文正公建立義莊,六七百年,世家巨室踵其法而行者指不勝屈。”

懸橋巷

這是古跡眾多的一個蘇州小巷。

據介紹,懸橋巷東起蘇州平江河,西至臨頓路中段。全長379米,寬2米,1985年改石子路面為水泥道板路面。據《吳縣誌》載,“迎春巷,一名員橋巷,今懸橋巷”。相傳明魏忠賢在巷內造真館,為安全計,建造懸橋,故名。

錢伯煊的故居在這裡。錢伯煊,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幼承家學,從小受嗣父,吳中名醫錢益蓀的影響,酷愛醫學。稍長,攻讀《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等醫藥著作,基礎扎實。十六歲拜閶門內御醫曹滄洲之子、江南名醫曹融甫為師,學習中醫內科,盡得師傳。二十歲回到家中,隨嗣父學習中醫外科。二十二歲即在懸橋巷內獨自開業行醫。錢伯煊醫術高明,從醫嚴肅認真,故療效顯著。加上待人和藹,服務周到,深得病家信賴。開業不久,上門求治者與日俱增,賓客盈門。中年以後,自成一家,名揚江南。

丁氏濟陽義莊是清道光十八年,丁錦心用一萬五千多兩銀子購買1000多畝土地而建立,後知縣丁士良又置書田三百畝,設義塾。丁氏義莊原來規模相當大,現存莊舍三進,頭門三間五檁,前有“丁氏義莊”磚額,後有清咸豐七年門樓,磚雕精緻古樸,門楣題字是清代書法家所書。大門正好敞開著向裡探望,昏暗中雜物堆積,有多家居民在此居住。

洪鈞故居,洪鈞(1839-1893年)字陶士,號文卿,同治七年(1868年)30歲中狀元,做官做到兵部左侍郎。光緒十三年(1887年)起充任出使俄國、德國、奧地利、荷蘭四國的外交大臣,成為中國古代狀元中惟一的外交官。其間他利用西方資料撰著的《元史譯文證補》,開創了利用西方著作、資料研究元史的新紀元。

儘管這條小巷很窄,但那種深厚的歷史氛圍是大街上高樓大廈無可比擬的。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狹窄“土氣”的小巷。

丁香巷

戴望舒的《雨巷》,曾經那樣纖秀地描述著這條如同丁香姑娘一樣的古老巷子。

丁香巷,一條刻劃在蘇州城南版圖的平靜小巷,如同所有的姑蘇小巷一樣,這條典型的吳中閒靜小巷,怎麼就會讓詩人如此孤枕難眠,久久徘徊在雨巷揮之不去的影子裡呢?

無法想像,將近一百年前,詩人是在怎樣的一個雨天,懷著怎樣的一種心態,走在這條窄窄的青石板路上,那把油布傘和那個詩人,還有這條巷道,是否真的記住了這位浪漫而又多情的詩人,也不知道詩人是否真的遇上了一位讓人相思無限的姑蘇女子……

但是不管怎樣,我記住了,丁香巷,一個充滿雨意,一個充滿柔情,一個充滿詩韻,如花似玉一樣的深長小巷。

曾經有好事者,專門著文考證關於雨巷的這段詩情,其實在我看來,這樣的情調、這樣的意韻、這樣的美麗,只能誕生在蘇州,只能在紫丁香怨艾一樣的季節裡,才能展示著姑蘇小巷的風采,這便是江南古城才有的小巷深情。

每個城市都有城市的風貌和精神,這種精神必定是城市文化的某個結晶,比如上海的石庫門。而在蘇州,小巷便是城市文化的某種風情寫照,在這一點上,丁香巷便是這個城市的典型代表,難怪戴望舒會用獨特的語言和情感,來敘述這段美麗的風情。

在蘇州,或許沒有了園林,蘇州仍然還是蘇州。而沒有了小橋流水,沒有了長巷深弄,蘇州也許就不再是蘇州了。

胡廂使巷,丁香巷,懸橋巷,獅林寺巷、大儒巷、鈕家巷……平江路附近的小巷總有一股獨特的氣息,那些高高的垣牆,曲折的街巷,它們每一個地方都有著水鄉曲徑通幽的獨特魅力,引著我們去探索,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