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散文:泣血“清明”

往期推薦:散文:懷念已故的爺爺奶奶

小說:風雨大清河(3)

【作者簡介】張慶,三台縣作協副主席,作品有影視劇本《郪國軼事》《大潮龍蛇》《衣食父母(合作)》《夢斷元豐》等。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記得三十七年前在大學課堂,先後聽老師講授古文學“晉公子重耳”篇,和唐人杜牧《清明》詩時,對“寒食節”的來歷和“清明”節的祭祀之禮,實在是沒有興趣,不僅對史對詩,心不在焉,還主觀認為:忠君大功之臣介之推,寧可被燒死也不出山做官,純粹是愚不可及,

而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更是恩將仇報,殘忍燒死救命忠臣母子,卻輕描淡寫以一“節”之立,推卸殺人罪責,君臣之矯情,真是到了可笑可恨的地步。而把杜牧的《清明》絕妙好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煞有介事地改為宋詞小令格式:“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注:或有另類斷句方式),
更是吃了飯沒事幹,純粹是在玩文字遊戲,戲弄先輩,作賤唐詩。因而,並不把“清明節”放在心上,對家父家母要求此節之前,必須隨長輩翻山越嶺,前去祖墳燃香祭奠一事心有不快,總是設法推辭。

其後,隨著年齡、閱歷、親情的增長,老父老母的漸衰,以及已為人父的觸動,心中生出許多感慨,歎著自己也將老去,痛悟著去詢問“清明”“寒食”的由來和內涵,方悔:少年不知情,忠孝不掛心,

讀書不崇(尊崇)化(教化、領悟),枉作世間人。於是,搬出故籍,追尋典故,方知“寒食”“清明”兩節,並非古人矯情,而是中華民族人倫忠孝之國粹,實在是為人者的必尊之禮,並對“清明”一詞,有了更透徹的領悟。

史載:春秋戰國時,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登基,設計毒殺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為避大禍,棄家流亡山野,困餓屈辱難當。而跟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受不了流亡,

追殺,和饑餓的折磨,又先後離他而去,只剩下介子推等少數幾個忠心之臣,拼命死護著他。有一次,重耳餓暈,命懸一線,介子推為了救主,不惜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烤熟了送給重耳吃。後來,重耳回國,登基當上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對流亡時拼命追隨他的臣子大加封賞,獨獨忘了介子推。有臣子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心中有愧,馬上派人去請介子推入朝受賞封官。
可介子推卻抗命不從,拒不入朝。晉文公只好親自登門恭請,那知聞訊的介子推,早已背著老母親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親自帶領御林軍,圍住綿山拉網般搜尋,卻怎麼也不見介子推母子身影。有人出主意,放火燒山,三面點火,唯留一面,逼介子推自己走出來。晉文公無奈,只得下令燒山。

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燒得綿山一片焦土,也不見介之推下山。君臣上山一看,那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早已經成了黑炭。晉文公後悔不迭,撫屍痛哭,下令厚葬母子。取屍時,卻發現介子推用脊樑堵著的柳樹幹樹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一片衣襟,上面寫著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袋中,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修建祭祀介子推母子的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下令全國人民,在每年的這一天,嚴禁用火,只吃寒食,以示追悔和悼念。

回到宮中,晉文公把介子推的血書晝夜呈放在案前枕邊,不僅以示對介子推感恩哀悼,更是當作治國座右銘,隨時念叨著“清”和“明”,以此作為其勤政廉明,勵精圖治的準則,使晉國元氣大複,萬民擁戴,列國尊崇。晉文公感悟不盡,於是在第二年寒食節這一天,親率群臣,素服徒步登介山祭奠介子推,卻見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綠葉滿枝,生機盎然。晉文公百感交集,口吟血詩,當即下令,將寒食節更名為“清明節”。其後,不僅晉國萬民尊崇,由悼祭興國富民之明君忠臣,推崇演化為對給予後人生命的祖先們的感恩祭祀大禮,而且一發不可收拾地,迅速傳人列國友邦,演化為對祖先的共祭大節,一舉成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道德規範和文明禮祀大儀。

好一個“泣血清明”!好一個“泣血”祖祭!

是忠潔之臣介子推,以其母其己的“血肉之軀”,警醒了晉國國君晉文公,是介子推的“泣血之詩”,成就了晉文公的“清明”之治,方使晉國“勵精圖治”“列國尊崇”,最終成全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試問蒼天,這種不惜以火焚自己,用生命為君王開啟“清明聖治”之道,為國家人民奠定國強民富之基的典型,普天之下,長河之中,有誰可例?翻遍史典,唯介子推也!

或許,出於血肉之軀,人性之本,並非金石草木的介子推和其孱弱老母,會在大火初燃之時反悔,會在火海包圍之時悲嚎,會在火焚之中泣血,會在成炭之前魂怨……然而,他沒有!那撕心裂肺的燒灼,刀剜箭穿的巨痛,肉焦、血幹、骨碎、踡縮時最後一息的掙扎,全然沒有讓他低頭、理怨,他堅信上天賦予他生命,就是讓他為國為民而生,而死,因而無所畏懼,撕下衣襟,醮血為書,以死諫君,要讓天下眾生以他的“泣血”之軀,換來君王的清明政治,換來蒼生的富樂康寧。好一個介子推,你是中華民族“泣血清明”的魂!

有人說晉文公重耳不值得讚揚,這話大錯特錯。火燒綿山,他的本意並不在置介子推母子於死地,但他的本質是明君,如果他不賢不明,死一個無足輕重的臣子,並不影響他的君王之位,但他痛心疾首之後,不僅知錯即改,銘記介子推“清明”治政的“泣血”警諫,而且下令立“寒食”為節,再以“清明”規制為全國悼儀大節,警己以警天下,使介子推的死,真真切切地昇華到了國家層面,民族層面,介子推九泉之下含笑暝目,這難道還不夠嗎?改朝換代,瘋狂殺戮,白骨遍野,血流成河,豈止一個介子推?再其後,清明祭節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祭祖”大儀大節,它始於介子推的“泣血”,成于晉文公的“清明”,延衍于中華歷代君臣民眾企盼的“清明”之治,傳承於中華民族血脈骨子裡的“祭祖頌恩”之節,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道德精神,正是在這“清明”一節之中,得到那任何說教都無法達到的人文道德高度,這難道還不夠嗎?如果要下結論,我以為,中華民族能夠幾千年屹立在世界東方,“綿山泣血”,“清明立節”功彪千秋,介子推沒有白死,晉文公功不可沒!

在民間,“泣血清明”被稱之為“鬼節”,大多只識其為“祭祖頌恩”之節,而身體力行,這當是知恩厚道之眾,其德其行應被贊許。但卻有某些低質者,低俗稱其是“說人話騙鬼”之節,輕而不屑,知而不敬、不為,從生治和陰陽實境看,這也並無過錯,但錯在他們歷史文化水準和道德素質太低,因而派生出道德品質方方面面的問題。抑或也因為他們還寄生在世,太無憂無慮自以為是,對祖上、父母們的“泣血”孕育,“泣血”生產,“泣血”撫養之恩遺忘殆盡,更不屑對自己的後代言傳身教而己。但智者們應知,百善孝為天,以清明節為載體,孝頌先人之恩,教囑後人傳承,你做到了嗎?為人清白善行,以清明節為載體,告誡世人行善積德,人和家興,利人利己,壞事莫為,你做到了嗎?為官清正廉潔,以清明節為載體,警示從政者潔身自好,正己正人,天不藏奸,因果必報,你做到了嗎?如果你沒做到,請你再去讀讀歷史,認真領悟介子推“泣血清明”,晉文公“立節清明”的深刻含義吧。

當今天下,中華盛世。党和國家撥亂反正,再立法明確承續“清明”為國家傳統節日,其中深蘊的中華歷史、文化、政治、道德涵意可想而知,但介子推以身“泣血”,而盼國之“清明”,君之“清明”,臣之“清明”,民之“清明”的夙願,我們是否全做到了呢?“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願中華之國,能在“清明”之中傳承,在“清明”之中奮進,在“清明”之中強盛,並永遠雄立於世界之巔!

善讀史者,了於目,歎其事,僅為外表,悟於心,得其道,方識內蘊。於是私下以為,“清明節”之由來和命名,並非只是一個書面所述“春分後十五日,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為春之耕種的大好時節”的天文地理“節氣”,而是以氣候之“此節”,推之于人性道德、國家政治之“彼節”。因為在二十四節氣中,其它二十三個節氣之名稱,皆專為氣候物像而置,唯有“清明”一詞,獨具人文特色,其深刻內蘊,就憑中華民族祖先的命題和中華文明的傳承這一條,就一切盡在不言中了。

弄清了“清明節”的表意和內涵,不僅發自內心地為它鼓掌,為它流淚,牢記它,尊崇它。而且,年復一年,從不間斷地攜著妻兒,去到祖先們的墓地,虔誠地燃香祭拜,再講著古人的典故,把“清明”的內蘊,傳遞給下一代,不但讓他們能記住自然節氣的“清明”,記牢介子推為國為民的泣血獻身的壯舉,牢記晉文公立節祭忠、治政的“清明”,以及祀謝先祖養育恩德的“清明”,更需謹守住自我人性和做人做事的“清明”。

感慨多多,些墨以記。願全天下中國人,牢記古人的“泣血焚身”“泣血立節”的良苦用心,牢記祖先們“泣血生養”之恩,崇“清明”,祭“清明”,守“清明”,身體力行,使“清明”節這一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明大儀,世代相傳,血脈永承。

(圖片來自於網路)

投稿郵箱:125926681@qq.com

投稿郵箱:499020910@qq.com

顧問:朱鷹、鄒開歧

編輯:姚小紅、洪與、鄒舟

那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早已經成了黑炭。晉文公後悔不迭,撫屍痛哭,下令厚葬母子。取屍時,卻發現介子推用脊樑堵著的柳樹幹樹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一片衣襟,上面寫著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袋中,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修建祭祀介子推母子的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下令全國人民,在每年的這一天,嚴禁用火,只吃寒食,以示追悔和悼念。

回到宮中,晉文公把介子推的血書晝夜呈放在案前枕邊,不僅以示對介子推感恩哀悼,更是當作治國座右銘,隨時念叨著“清”和“明”,以此作為其勤政廉明,勵精圖治的準則,使晉國元氣大複,萬民擁戴,列國尊崇。晉文公感悟不盡,於是在第二年寒食節這一天,親率群臣,素服徒步登介山祭奠介子推,卻見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綠葉滿枝,生機盎然。晉文公百感交集,口吟血詩,當即下令,將寒食節更名為“清明節”。其後,不僅晉國萬民尊崇,由悼祭興國富民之明君忠臣,推崇演化為對給予後人生命的祖先們的感恩祭祀大禮,而且一發不可收拾地,迅速傳人列國友邦,演化為對祖先的共祭大節,一舉成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道德規範和文明禮祀大儀。

好一個“泣血清明”!好一個“泣血”祖祭!

是忠潔之臣介子推,以其母其己的“血肉之軀”,警醒了晉國國君晉文公,是介子推的“泣血之詩”,成就了晉文公的“清明”之治,方使晉國“勵精圖治”“列國尊崇”,最終成全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試問蒼天,這種不惜以火焚自己,用生命為君王開啟“清明聖治”之道,為國家人民奠定國強民富之基的典型,普天之下,長河之中,有誰可例?翻遍史典,唯介子推也!

或許,出於血肉之軀,人性之本,並非金石草木的介子推和其孱弱老母,會在大火初燃之時反悔,會在火海包圍之時悲嚎,會在火焚之中泣血,會在成炭之前魂怨……然而,他沒有!那撕心裂肺的燒灼,刀剜箭穿的巨痛,肉焦、血幹、骨碎、踡縮時最後一息的掙扎,全然沒有讓他低頭、理怨,他堅信上天賦予他生命,就是讓他為國為民而生,而死,因而無所畏懼,撕下衣襟,醮血為書,以死諫君,要讓天下眾生以他的“泣血”之軀,換來君王的清明政治,換來蒼生的富樂康寧。好一個介子推,你是中華民族“泣血清明”的魂!

有人說晉文公重耳不值得讚揚,這話大錯特錯。火燒綿山,他的本意並不在置介子推母子於死地,但他的本質是明君,如果他不賢不明,死一個無足輕重的臣子,並不影響他的君王之位,但他痛心疾首之後,不僅知錯即改,銘記介子推“清明”治政的“泣血”警諫,而且下令立“寒食”為節,再以“清明”規制為全國悼儀大節,警己以警天下,使介子推的死,真真切切地昇華到了國家層面,民族層面,介子推九泉之下含笑暝目,這難道還不夠嗎?改朝換代,瘋狂殺戮,白骨遍野,血流成河,豈止一個介子推?再其後,清明祭節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祭祖”大儀大節,它始於介子推的“泣血”,成于晉文公的“清明”,延衍于中華歷代君臣民眾企盼的“清明”之治,傳承於中華民族血脈骨子裡的“祭祖頌恩”之節,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道德精神,正是在這“清明”一節之中,得到那任何說教都無法達到的人文道德高度,這難道還不夠嗎?如果要下結論,我以為,中華民族能夠幾千年屹立在世界東方,“綿山泣血”,“清明立節”功彪千秋,介子推沒有白死,晉文公功不可沒!

在民間,“泣血清明”被稱之為“鬼節”,大多只識其為“祭祖頌恩”之節,而身體力行,這當是知恩厚道之眾,其德其行應被贊許。但卻有某些低質者,低俗稱其是“說人話騙鬼”之節,輕而不屑,知而不敬、不為,從生治和陰陽實境看,這也並無過錯,但錯在他們歷史文化水準和道德素質太低,因而派生出道德品質方方面面的問題。抑或也因為他們還寄生在世,太無憂無慮自以為是,對祖上、父母們的“泣血”孕育,“泣血”生產,“泣血”撫養之恩遺忘殆盡,更不屑對自己的後代言傳身教而己。但智者們應知,百善孝為天,以清明節為載體,孝頌先人之恩,教囑後人傳承,你做到了嗎?為人清白善行,以清明節為載體,告誡世人行善積德,人和家興,利人利己,壞事莫為,你做到了嗎?為官清正廉潔,以清明節為載體,警示從政者潔身自好,正己正人,天不藏奸,因果必報,你做到了嗎?如果你沒做到,請你再去讀讀歷史,認真領悟介子推“泣血清明”,晉文公“立節清明”的深刻含義吧。

當今天下,中華盛世。党和國家撥亂反正,再立法明確承續“清明”為國家傳統節日,其中深蘊的中華歷史、文化、政治、道德涵意可想而知,但介子推以身“泣血”,而盼國之“清明”,君之“清明”,臣之“清明”,民之“清明”的夙願,我們是否全做到了呢?“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願中華之國,能在“清明”之中傳承,在“清明”之中奮進,在“清明”之中強盛,並永遠雄立於世界之巔!

善讀史者,了於目,歎其事,僅為外表,悟於心,得其道,方識內蘊。於是私下以為,“清明節”之由來和命名,並非只是一個書面所述“春分後十五日,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為春之耕種的大好時節”的天文地理“節氣”,而是以氣候之“此節”,推之于人性道德、國家政治之“彼節”。因為在二十四節氣中,其它二十三個節氣之名稱,皆專為氣候物像而置,唯有“清明”一詞,獨具人文特色,其深刻內蘊,就憑中華民族祖先的命題和中華文明的傳承這一條,就一切盡在不言中了。

弄清了“清明節”的表意和內涵,不僅發自內心地為它鼓掌,為它流淚,牢記它,尊崇它。而且,年復一年,從不間斷地攜著妻兒,去到祖先們的墓地,虔誠地燃香祭拜,再講著古人的典故,把“清明”的內蘊,傳遞給下一代,不但讓他們能記住自然節氣的“清明”,記牢介子推為國為民的泣血獻身的壯舉,牢記晉文公立節祭忠、治政的“清明”,以及祀謝先祖養育恩德的“清明”,更需謹守住自我人性和做人做事的“清明”。

感慨多多,些墨以記。願全天下中國人,牢記古人的“泣血焚身”“泣血立節”的良苦用心,牢記祖先們“泣血生養”之恩,崇“清明”,祭“清明”,守“清明”,身體力行,使“清明”節這一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明大儀,世代相傳,血脈永承。

(圖片來自於網路)

投稿郵箱:125926681@qq.com

投稿郵箱:499020910@qq.com

顧問:朱鷹、鄒開歧

編輯:姚小紅、洪與、鄒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