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水下混凝土施工常見問題處理措施

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常見問題及處理方法:

一、首批混凝土封底失敗:事故原因和預防措施

⑴導管底距離孔底大高或太低。

原因:由於計算錯誤,使導管下口距離孔底太高或太低。太高了使首批砼數量不夠,埋不了導管下口(1米以上)。太低了使首批砼下落困難,造成泥漿與混凝土混合。

預防措施:準確測量每節導管的長度,並編號記錄,覆核孔深及導管總長度。也可將拼裝好的導管直接下到孔底,相互校核長度。

⑵首批砼數量不夠。

原因:由於計算錯誤,造成首批砼數量不夠,埋管失敗。

預防措施:根據孔徑、導管直徑認真計算和覆核首批砼數量。

⑶首批混凝土品質太差。

原因:首批砼和易性太差,翻漿困難。或坍落度太大,造成離析。

預防措施:搞好配合比設計,嚴格控制混凝土和易性。

⑷導管進漿。

原因:導管密封性差,在首批砼灌注後,由於外部泥漿壓力太大,滲入導管內,造成砼與泥漿混和。

處理辦法:首批混凝土封底失敗後,應撥出導管,提起鋼筋籠,立即清孔。

二、鋼筋籠上浮

1、原因:除了由於全導管上拔、導管提升掛鉤所至外,主要是由於混凝土表面接近鋼筋籠底口,

導管底口距鋼筋籠底口附近到2m時混凝土灌注的速度過快,使混凝土下落沖出導管底口向上反沖,其頂推力大於鋼筋籠的重力導致。鋼筋籠在孔口固定不牢。

2、預防措施:改善混凝土流動性能、初凝時間, 灌注過程中,當混凝土面接近鋼筋籠底時,放慢澆注速度。混凝土面超過鋼筋籠底2m左右,適當提升導管,增加鋼筋籠埋深,即可正常澆注。在吊環上串鋼管,

鋼管頂在吊掛鋼筋籠的型鋼上,型鋼與鑽機底座間固定牢固。鋼筋籠上端焊固在護筒上,可以承受部分頂托力,具有防止其上升的作用。

三、導管進水

1、主要原因:

混凝土的儲量不足,或雖然混凝土的儲量已夠,但導管底口距孔底的間距過大,

混凝土下落後不能埋沒導管底口,以至泥水從導管進入。

導管接頭不嚴,接頭間橡皮墊被導管高壓氣囊擠開,或焊縫破裂,水從接頭或焊縫中流入。導管提升過猛,或測深出錯,導管底口超出混凝土面,底口湧入泥水。

2、預防和處理辦法:

如果是上述第一種原因引起的,應立即將導管拔出,將散落在孔底的混凝土拌和物用反迴圈鑽機的鑽杆通過泥石泵吸出,或者用空氣吸泥機、水力吸泥機以及抓鬥吸出。

若是第二種或第三種引起的,應拔換原管重新下管,或用原導管插入續管,但灌注前均應將進入導管內的水和沉澱土用吸泥或吸水的方法吸出。

四、堵管

在灌注混凝土過程中,由於混凝土的配合比不當;新拌混凝土的品質不符合要求;混凝土的運輸方法不當,造成混凝土嚴重離析;灌注混凝土的方法不當,灌注速度過慢或中斷時間過長;混凝土導管內徑過小,或同一根導管中採用了不同內徑的管節等原因造成澆築導管堵塞。

出現堵管事故,採取以下措施處理:

(1)分析堵管原因和部位,查對記錄,確認管底位置和埋深。

(2)上下反復抖動導管,每次提升不要過高,不得猛敦導管,以防導管破裂和混凝土離析。

(3)抖動無效時,可在導管埋深許可的範圍內提升導管,以增加導管內的壓力,減少混凝土流出的阻力。

(4)若仍然無效,堵管部位不深時可下鑽杆捅;較深時可用壓縮空氣頂推管內混凝土(事先製作帶進氣管的導管封頭),所用壓力應在導管強度允許的範圍內。

(5)若以上處理方法均無效,應抓緊時間起出導管和鋼筋籠,鑿掉已澆注的混凝土和未提出的鋼筋籠,對樁孔進行處理並重新清孔合格後重新灌注混凝土。

五、卡管

在灌注混凝土的過程中,混凝土在導管中下不去,或導管被鋼筋籠卡住提升不起來而造成卡管事故。 卡管有以下兩種情況:

原因:初灌時隔水栓卡管;或由於混凝土本身的原因,如坍落度過小、流動性差、夾有大卵石、拌和不均勻,以及運輸途中產生離析、導管接縫處漏水等使水泥混凝土中的水泥漿被沖走,粗集料集中而造成導管堵塞。

處理方法:可用抖動導管,採用鋼筋或長杆沖搗,或用軟軸振搗器振搗。如仍不能下落,提出導管,重新灌注,須將散落在孔底的混凝土等清除。因導管與鋼筋籠卡在一起,則可採用輕扭動慢提拔的方法提升導管,使導管與鋼筋籠脫離,決不可強力起拔。如導管拉斷、脫落,可用特殊打撈工具打撈,並清除孔內混凝土。

六、埋管

導管無法拔出稱為埋管,原因是導管埋入混凝土過深,或導管內外混凝土已經初凝使導管與混凝土之間的摩擦力增大,猛拔導管會把導管拉斷。

預防辦法:應嚴格控制導管的埋入深度,一般不超過5.5m。

若是第二種或第三種引起的,應拔換原管重新下管,或用原導管插入續管,但灌注前均應將進入導管內的水和沉澱土用吸泥或吸水的方法吸出。

四、堵管

在灌注混凝土過程中,由於混凝土的配合比不當;新拌混凝土的品質不符合要求;混凝土的運輸方法不當,造成混凝土嚴重離析;灌注混凝土的方法不當,灌注速度過慢或中斷時間過長;混凝土導管內徑過小,或同一根導管中採用了不同內徑的管節等原因造成澆築導管堵塞。

出現堵管事故,採取以下措施處理:

(1)分析堵管原因和部位,查對記錄,確認管底位置和埋深。

(2)上下反復抖動導管,每次提升不要過高,不得猛敦導管,以防導管破裂和混凝土離析。

(3)抖動無效時,可在導管埋深許可的範圍內提升導管,以增加導管內的壓力,減少混凝土流出的阻力。

(4)若仍然無效,堵管部位不深時可下鑽杆捅;較深時可用壓縮空氣頂推管內混凝土(事先製作帶進氣管的導管封頭),所用壓力應在導管強度允許的範圍內。

(5)若以上處理方法均無效,應抓緊時間起出導管和鋼筋籠,鑿掉已澆注的混凝土和未提出的鋼筋籠,對樁孔進行處理並重新清孔合格後重新灌注混凝土。

五、卡管

在灌注混凝土的過程中,混凝土在導管中下不去,或導管被鋼筋籠卡住提升不起來而造成卡管事故。 卡管有以下兩種情況:

原因:初灌時隔水栓卡管;或由於混凝土本身的原因,如坍落度過小、流動性差、夾有大卵石、拌和不均勻,以及運輸途中產生離析、導管接縫處漏水等使水泥混凝土中的水泥漿被沖走,粗集料集中而造成導管堵塞。

處理方法:可用抖動導管,採用鋼筋或長杆沖搗,或用軟軸振搗器振搗。如仍不能下落,提出導管,重新灌注,須將散落在孔底的混凝土等清除。因導管與鋼筋籠卡在一起,則可採用輕扭動慢提拔的方法提升導管,使導管與鋼筋籠脫離,決不可強力起拔。如導管拉斷、脫落,可用特殊打撈工具打撈,並清除孔內混凝土。

六、埋管

導管無法拔出稱為埋管,原因是導管埋入混凝土過深,或導管內外混凝土已經初凝使導管與混凝土之間的摩擦力增大,猛拔導管會把導管拉斷。

預防辦法:應嚴格控制導管的埋入深度,一般不超過5.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