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預防接種應注意哪些安全問題?

預防接種可以預防各種傳染病的發生,保護小兒的健康。為了更有效地達到預防效果及減少接種後不必要的反應,接種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接種前應注意的問題

每一種疫苗都有一定的禁忌症,

因此家長要如實地向醫務人員反映小兒的健康狀況,必要時要進行體格檢查後才能接種。醫務人員必須認真檢查菌苗、疫苗的有效期。每人用一個消毒枕頭和一個消毒針管,或用一次性注射器,以免交叉感染。

2接種是應注意的問題

①接種的劑量。一般情況下免疫力的強度與接種的劑量成正比,若劑量過低便不能引起機體產生足夠的免疫反應,

而達不到免疫效果。但是劑量過大可能引起異常的接種反應,也不能達到應有的免疫效果。因此,必須按照規定的劑量接種。

②接種的次數。家長都希望接種一次就能獲得免疫成功。從目前製劑的品質來看,只有一些活疫苗接種1次即可達到免疫效果,如卡介苗、麻疹疫苗等,而一些死菌苗、滅活疫苗及類毒等需進行多次注射才能達到免疫效果,如百白破三聯混合疫苗、乙型腦炎滅活疫苗等。

因此,應按規定接受安全程和加強接種。

③注意兩次接種的間隔時間。不同種類製劑均有最適宜的接種間隔時間,這要是根據每種製劑的性質,產生免疫反應的快慢以及注射後機體吸收的快慢來決定。通常間隔7---10天,類毒素或吸附劑一般間隔4---8周。所以接種完畢後應主動詢問醫務人員下次接種的日期及疫苗名稱。

3接種後的反應。

絕大多數小兒接種後能獲得抗感染的免疫反應,

但是作為免疫預防製劑,對機體來說是一種異性蛋白,個別小兒在獲得免疫保護的同時,也會發生一些不利於機體的反應,如全身輕微發熱、乏力、頭暈,局部出現紅暈、腫脹及疼痛等。

預防接種後出現的反應應該如何處理呢?

預防接種製劑對人體來說是一種外來刺激,因為是把某些細菌、病毒殺死,或減弱其毒力後製成菌苗、疫苗,或把毒素去除或減弱毒力製成類毒素後接種到小兒體內,實際上是一次輕度感染或異物刺激。因此,有些疫苗在接種後會產生一些不同程度的局部或全身反應。

局部反應

一般在接種後24小時左右在接種局部發生紅、腫、熱、痛等現象。紅腫直徑在2.5裡面以下為弱反應,

2.5--5釐米為中等反應,5釐米以上為強反應。

全身反應

主要表現為發熱,體溫在38℃左右,可持續1---2天,除體溫升高外,少數小兒還可能出現頭痛、噁心、嘔吐、腹痛或腹瀉等症狀。

過敏反應

過敏反應的表現多種多樣,病情輕重懸殊,輕者一過而愈,重者若救治不及時可造成死亡,多見於有過敏史的小兒。常見有各種皮疹、過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腫,嚴重的會發生過敏性休克。

目前所用的這些疫苗絕大多數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都較輕微,也是短暫的,一般不需要做任何處理,只要小兒能適當休息,多飲水即可恢復。若全身反應較嚴重可以對症處理,如高熱、頭痛可以口服退熱鎮痛劑。在一般情況下體溫恢復正常後,其他症狀也會隨之消失。

除上述情況外,有極少數小兒會發生暈厥,原因是在空腹、精神緊張情況下進行接種。一旦發生暈厥應立即讓小兒平臥,保持安靜,可以喂熱水開水或糖水,短時間內即可恢復正常,若仍不恢復應送醫院診治。

也是短暫的,一般不需要做任何處理,只要小兒能適當休息,多飲水即可恢復。若全身反應較嚴重可以對症處理,如高熱、頭痛可以口服退熱鎮痛劑。在一般情況下體溫恢復正常後,其他症狀也會隨之消失。

除上述情況外,有極少數小兒會發生暈厥,原因是在空腹、精神緊張情況下進行接種。一旦發生暈厥應立即讓小兒平臥,保持安靜,可以喂熱水開水或糖水,短時間內即可恢復正常,若仍不恢復應送醫院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