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構建都市宜居環境 成華區“三治一增”見成效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成都市東三環外,一個塑膠型材製品廠不再像往日一樣機器轟鳴,周圍居民說:“這是一家典型的小散亂汙、三無企業,已經被責令停產關閉了!

在成華區,像塑膠型材製品廠一樣被查出的“小散亂汙”問題工業企業已達242家,

收到關閉或搬遷通知書後,其中89家企業已經正式停產。

這是成華區著力推進“三治一增”的工作成效,截至目前,不僅是“小散亂汙”工業企業被整治,還有34個下河排污口全面完成了截汙工作,43條中小街道完成了“黑化”整治。

成都市正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構建綠色發展制度體系。

成華區正大力建設現代、生態、美觀、精緻的都市宜居環境,統籌實施公共空間品質提升工程。

(和美社區公園效果圖)

鐵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學治堵

構建天藍水碧地綠宜居生態圈,成華區從天上到地下、從面子到裡子,有一套立體化的治理方案,

如今已經小有成效。今年以來,成都習以為常的藍天讓人幾乎忘了霧霾的痛。大氣污染源,一類是重點污染源,另外一類,是小散汙的污染源。為了徹底防治大氣污染,今年4月,成華區出臺了《“小散亂汙”工業企業整治工作方案》,全面排查轄區“小散亂汙”工業企業,強調“排查要全面、整治要徹底、成果要鞏固”。

成華區提出,確保在今年10月底前,完成全區“小散亂汙”工業企業的關閉或搬遷工作,

並杜絕新增“小散亂汙”工業企業。據悉,目前該區已查處242家問題工業企業,並向其下發了關閉或搬遷通知書,已有89家企業停產。

水環境治理更是成華區的一劑重拳。今年,該區啟動了“河長制”水環境管理機制,因地制宜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狠抓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資源保護、防洪能力提升、水網體系建設、行政執法監管等六大重點任務,對全區繞城範圍內的28條河道實施系統治理,

系統推進生態建設和生態修復。

成華區提出,利用3年時間構建百水潤城、水清岸綠、開敞宜人的水環境,打造具有示範作用的美麗中國典型城市先行城區。截至目前,34個下河排污口全面完成了截汙工作,重點河段的整治正深化推進,黑臭水體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

成都市的城市道路修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水泥混凝土路面約占中心城區道路總面積的30%。

因長年使用,大量道路路面出現了板塊破損、開裂、脫空、沉陷等病害。同時,水泥混凝土路面還存在行駛噪音大、容易揚塵等內在缺陷。

成華區加強了中小街道“黑化”整治。目前,45條道路已進場施工。預計6月底前完成43條道路黑化,年底前完成計畫的67條道路黑化。

道路黑化是打造綠色交通體系的部分,成華區力爭到2019年,實施道路基礎設施建設以骨幹道路為重點,以次幹、支路為支撐,全面形成“12橫8縱”骨幹路網,加快構建快捷高效的城市交通網。

計畫增綠80萬平方米,全區1/5是綠地

在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城市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可持續發展這個主題,怎樣才叫可持續發展?在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看來,就是要有好的生態環境,“說得更人文一點,要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為重現“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盛景,不僅要重拳整治污染,更要重塑青山綠水。

成華區先後啟動了公共空間品質提升、增花添彩等五年工作計畫,統籌推進該區生態區、綠道、公園、小遊園、微綠地五級城市綠化體系建設。

據悉,今年成華區將重點實施46個生態項目建設,計畫投資近4億元(不含土地費),新建二仙橋公園、聖燈公園、杉板橋公園、海濱公園等7個公園綠地,其中占地面積超過100畝的公園有4個,預計總新增綠地約80萬平方米。

(東客站綠軸公園效果圖)

成華區全區幅員面積110.6平方公里,是成都市面積最大的城區。未來五年,該區的生態區建設將達到22.6平方公里、健康綠道將達200公里,形成12個市政公園、19個小遊園、24片微綠地。這意味著,全區1/5的土地將被綠色覆蓋。

當前,成都市正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構建綠色發展制度體系。

“按照省、市黨代會精神和‘中優’重大部署,成華區將嚴格落實‘三降兩升’要求,優化城市規劃設計,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統籌實施城市品質提升‘七大工程’,加快構建‘天藍水碧地綠宜居生態圈’。”成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區五年內計畫投資400億元,大力實施“交通暢行”“公共配套品質提升”“公共空間品質提升”“宜居水岸”“增花添彩”等重點工程,全力補好成華城市配套欠帳和功能短板,努力實現老工業基地“後工業時代”從面子到“裡子”、從地上到“地下”的全新蝶變。

全面形成“12橫8縱”骨幹路網,加快構建快捷高效的城市交通網。

計畫增綠80萬平方米,全區1/5是綠地

在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城市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可持續發展這個主題,怎樣才叫可持續發展?在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看來,就是要有好的生態環境,“說得更人文一點,要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為重現“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盛景,不僅要重拳整治污染,更要重塑青山綠水。

成華區先後啟動了公共空間品質提升、增花添彩等五年工作計畫,統籌推進該區生態區、綠道、公園、小遊園、微綠地五級城市綠化體系建設。

據悉,今年成華區將重點實施46個生態項目建設,計畫投資近4億元(不含土地費),新建二仙橋公園、聖燈公園、杉板橋公園、海濱公園等7個公園綠地,其中占地面積超過100畝的公園有4個,預計總新增綠地約80萬平方米。

(東客站綠軸公園效果圖)

成華區全區幅員面積110.6平方公里,是成都市面積最大的城區。未來五年,該區的生態區建設將達到22.6平方公里、健康綠道將達200公里,形成12個市政公園、19個小遊園、24片微綠地。這意味著,全區1/5的土地將被綠色覆蓋。

當前,成都市正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構建綠色發展制度體系。

“按照省、市黨代會精神和‘中優’重大部署,成華區將嚴格落實‘三降兩升’要求,優化城市規劃設計,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統籌實施城市品質提升‘七大工程’,加快構建‘天藍水碧地綠宜居生態圈’。”成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區五年內計畫投資400億元,大力實施“交通暢行”“公共配套品質提升”“公共空間品質提升”“宜居水岸”“增花添彩”等重點工程,全力補好成華城市配套欠帳和功能短板,努力實現老工業基地“後工業時代”從面子到“裡子”、從地上到“地下”的全新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