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原創|工廠化蔬菜是否是解決中國現在蔬菜產業問題的良藥?

繼3月份東芝因經營困難關閉日本最大植物工廠僅僅幾個月,6月底即有媒體報導“京東生鮮與日本三菱化學株式會社就水培蔬菜栽培以及衛生管理達成技術合作,雙方聯手打造的北京通州首個植物工廠專案有序推進,

預計2018年春節前,北京的消費者將能吃上本地生產的水培蔬菜。”這則新聞一出,又將植物工廠,尤其是工廠化蔬菜推向了風口浪尖。

(一)眾所周知,儘管我國蔬菜產量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但現階段我國蔬菜產業仍存在諸多問題,

尤其是蔬菜品質和安全性亟待提高。

土地效率低、環境污染及食品安全:蔬菜種植極度分散,散小農戶蔬菜種植單位土地產出效率不高;過度使用化肥農藥,蔬菜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又對土地、環境造成污染。

勞動力問題:傳統大棚、日光溫室土地利用率較低,且不適合大型機械操作,勞動力依賴較為嚴重,而目前蔬菜種植戶多為40-50歲及以上農民,面臨“接班”問題,

年輕農民因“髒苦累”的蔬菜種植環境,不願從事蔬菜種植;同時,勞動力價格增長,增加了蔬菜生產成本。

優質蔬菜技術、管理落後:國內優質蔬菜從研發到技術、生產管理相對落後,商品量有限;工廠化蔬菜技術對外依賴嚴重。

市場波動:散戶種植缺乏計劃性,市場訊息不甚透明,蔬菜價格波動劇烈,種植效益難保障。

流通問題:流通環節過長、冷鏈及物流管理薄弱、行銷方式單一導致優質蔬菜與普通蔬菜市場差異化不明顯,

難以實現優質優價。

(二)諸多產業問題為蔬菜工廠快速發展提供機遇,同時消費升級、技術提高、社會發展,加上政策支援,中國工廠化蔬菜生產必將迅速發展。

工廠化蔬菜是綜合運用現代高科技、新設備和管理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全面機械化、自動化、技術與資金高度密集型的蔬菜生產方式,

能夠在完全人工創造的環境中進行全過程的連續作業,從而最大限度地擺脫自然界的制約。目前蔬菜工廠生產主要採取無土栽培技術,用基質代替天然土壤,育苗時或者定植後用依據植物生長所需無機鹽的種類和數量配比成的營養液進行灌溉栽培。從蔬菜品種選擇、生產週期安排、育苗、定植、營養液管理、環控到病蟲害防治、植株管理、授粉、採收等等都嚴格可控,
生產土地利用率、機械化水準、生產效率、經營管理水準大幅提高,產品品質穩定可控,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蔬菜產業面臨的問題。

我國大城市,尤其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京津冀等區域社會經濟發達,消費水準高,今後幾年面向中高端消費群體的高品質蔬菜需求將不斷增加。

近幾年通過農業技術推廣部門以及高校、科研單位的不斷試驗和示範,以及部分企業的不斷探索,適合我國特點的工業化蔬菜生產技術體系也不斷完善和成熟。

國家加速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城市資本下鄉流轉農村土地,在機制上為發展工廠化蔬菜生產創造了條件。

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嚴重,年輕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並且勞動力成本上升,迫使蔬菜生產逐步工業化、工廠化。

(三) 儘管潛力巨大,但工廠化蔬菜商業化運營仍面臨種種挑戰。

蔬菜工廠在國外蔬菜已相對成熟,但在我國剛剛起步,技術對外依賴嚴重、投資過高、回收期長、配套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生產運營成本高、流通管道建設滯後等諸多問題依然需要逐步解決。

一次性資金投入高,回收週期長。工廠化蔬菜生產是依靠設施、設備、人工控制環境變化來擺脫自然條件限制而達到連續、高效的生產技術。我國普通的日光溫室投入一般在100元/平方米左右,投資回收期在1-2年,南方普通設施水培蔬菜種植達200元/平方米左右,投資回收期在2-3年,而全盤引進荷蘭或者以色列、日本技術的工廠化蔬菜生產設施設備投入高達1500元/平方米左右,投資回收期都在5年以上。這對於一般蔬菜種植者來說,工廠化蔬菜生產投入太高,同樣的設施設備投入,投資者更傾向于種植難度高的人參、牛樟芝、金線蓮、冰花等高經濟價值作物。

工廠化蔬菜生產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生產運營成本高。工廠化生產屬於技術密集型,我國從適宜工廠化生產的品種培育、栽培管理技術、機械化播種及採收等方面系統性的深入研究缺乏,適宜中國國情的本土化的生產模式和技術還遠不夠完善,目前工廠化蔬菜主要還是從荷蘭、以色列、日本等園藝產業發達國家引進技術和品種。同時,從育種、種苗繁育、工廠設計、肥料供應、水肥監測到工廠管理等中國目前都缺乏社會化服務,從而導致生產和運營成本高。

高品質蔬菜市場認知度低,流通管道建設滯後。工廠化蔬菜生產的無公害綠色的優質蔬菜產品與而市場上銷售的普通蔬菜產品在消費者看來差異不明顯,蔬菜銷售競爭優勢難體現。高品質蔬菜從包裝、冷鏈到零售流通管道建設滯後,“優質”難以實現“優價”,從而影響工廠化蔬菜生產的效益。

往期精選

近幾年通過農業技術推廣部門以及高校、科研單位的不斷試驗和示範,以及部分企業的不斷探索,適合我國特點的工業化蔬菜生產技術體系也不斷完善和成熟。

國家加速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城市資本下鄉流轉農村土地,在機制上為發展工廠化蔬菜生產創造了條件。

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嚴重,年輕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並且勞動力成本上升,迫使蔬菜生產逐步工業化、工廠化。

(三) 儘管潛力巨大,但工廠化蔬菜商業化運營仍面臨種種挑戰。

蔬菜工廠在國外蔬菜已相對成熟,但在我國剛剛起步,技術對外依賴嚴重、投資過高、回收期長、配套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生產運營成本高、流通管道建設滯後等諸多問題依然需要逐步解決。

一次性資金投入高,回收週期長。工廠化蔬菜生產是依靠設施、設備、人工控制環境變化來擺脫自然條件限制而達到連續、高效的生產技術。我國普通的日光溫室投入一般在100元/平方米左右,投資回收期在1-2年,南方普通設施水培蔬菜種植達200元/平方米左右,投資回收期在2-3年,而全盤引進荷蘭或者以色列、日本技術的工廠化蔬菜生產設施設備投入高達1500元/平方米左右,投資回收期都在5年以上。這對於一般蔬菜種植者來說,工廠化蔬菜生產投入太高,同樣的設施設備投入,投資者更傾向于種植難度高的人參、牛樟芝、金線蓮、冰花等高經濟價值作物。

工廠化蔬菜生產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生產運營成本高。工廠化生產屬於技術密集型,我國從適宜工廠化生產的品種培育、栽培管理技術、機械化播種及採收等方面系統性的深入研究缺乏,適宜中國國情的本土化的生產模式和技術還遠不夠完善,目前工廠化蔬菜主要還是從荷蘭、以色列、日本等園藝產業發達國家引進技術和品種。同時,從育種、種苗繁育、工廠設計、肥料供應、水肥監測到工廠管理等中國目前都缺乏社會化服務,從而導致生產和運營成本高。

高品質蔬菜市場認知度低,流通管道建設滯後。工廠化蔬菜生產的無公害綠色的優質蔬菜產品與而市場上銷售的普通蔬菜產品在消費者看來差異不明顯,蔬菜銷售競爭優勢難體現。高品質蔬菜從包裝、冷鏈到零售流通管道建設滯後,“優質”難以實現“優價”,從而影響工廠化蔬菜生產的效益。

往期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