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無人超市火了,歸功於新零售還是人工智慧?

突如其來的“無人超市”,一下子就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

尤其是“無人”這個詞彙,讓人聯想到了人機器智慧替代人工的趨勢,也有人將之歸因為“新零售”驅動的成果,甚至以“第四次產業革命”來大唱讚歌。

可“無人超市”在國內的爆紅終究還是晚了一步,亞馬遜在去年12月份就推出了新型概念店Amazon Go,日本的媒體在今年4月份便開始大肆渲染“無人收銀系統”。只不過,無人超市在國內的爆紅,得益於流量黑洞的馬雲爸爸、顛覆升級的新零售,

以及無所不能的人工智慧,比國外來的更加直接。

誰在擁抱無人超市?

7月8日,阿裡的無人超市“淘咖啡”正式落戶杭州,按照媒體描述的場景:掃碼進店,拿了東西就走,支付寶自動扣款。“淘咖啡”仿佛是一把神奇鑰匙,一不小心打開了一個萬億規模的新市場,原來形形色色的“無人超市”已經在上海、深圳等城市落地,繽果盒子、Take Go、F5未來商店等無人便利店開始紮堆。

為什麼要普及“無人超市”,

除了科技發展的“煽風點火”,控制成本大抵是最能讓人信服的答案。有資料顯示,即便是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零售業的毛利潤僅為15%-20%,其中人力成本占到了12%左右,為了節約成本、解放勞動力、彌補用工短缺,無人超市、無人便利店卻也是料想之中的解決方案。儘管中國零售業的人力成本僅占7%左右,緩解雇傭成本過高帶來的盈利壓力,幾乎成了零售行業每一個環節的訴求。

歐尚、大潤發、沃爾瑪等線下連鎖商超,以及哇哈哈、伊利等快消品巨頭的動作,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降低人工成本的必要性。沃爾瑪在今年6月初推出了自助雜貨售賣亭,伊利、哇哈哈等紛紛聯手深藍科技無人便利微店,趨勢不證自明。

可“無人超市”真能如其所願嗎?有消息稱,一個Amazon go店面的投入金額高達數千萬美元,如果只是為了替代幾個收銀員的降本效應,付出如此巨大數量級的代價或許並不是一個正確選擇;阿裡的“淘咖啡”還只是一個概念店,

噱頭成分大於實際;繽果盒子還在小範圍投放,能否經得住人性的考驗尚不得而知,而深藍科技的Take Go還處於試驗階段......

不過,海外曝出的壞消息是,Amazon go在實際測試中發現,在數百平米的無人超市里,一旦選購人數超過20人,店內的設備就無法正確追蹤使用者行為及選購的產品標籤。相信國內的“無人超市”同樣存在這些問題,

只是被有意公關和諧掉罷了。

無人超市還有多少坑?

記得剛剛讀大學的時候,老師就給我們畫這樣一張餅:所有的商品都被貼上RFID標籤,在超市購物時無需在收銀台人工盤點,機器自動識別商品的RFID標籤即可完成付費。然而終其四年大學時光,這種場景在實驗室裡都未曾模擬過,或許招生老師還會接著忽悠一屆又一屆的學弟學妹。

不同于學院派的教授們,商業市場的弄潮兒們向來都是實幹派,無人超市也好,無人便利店也罷,個中解決方案確實和RFID有些關聯,並加入了人工智慧的元素。

深蘭科技的Take Go看起來比亞馬遜走的更遠,官方宣稱應用了應用了人工智慧卷積神經網路、深度學習、機器視覺、生物識別、生物支付等人工智慧領域最前沿技術。比如說通過人自身的手脈識別,掃手就能進店。

究其根本,亞馬遜、Take Go的人、動作、商品等識別跟蹤技術和無人駕駛“師出同門”,但並沒有一家人工智慧公司聲明其人工智慧技術能夠是應對十分複雜的場景,Amazon Go在20人進入時的系統錯亂已經是例證。同樣被高估的還有RFID技術,不僅是無人便利店的技術核心,也扮演了識別物的角色,但RFID技術本身就有諸多痛點,比如標籤被撕毀後無法識別、存在較高的差錯率、缺少行業標準等等。

總之,這些技術不解決,無人超市的大規模普及仍然存疑。

求救人工智慧還是新零售?

什麼是新零售,馬雲給出的定義是通過運用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並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而在新零售概念的背後,尼爾森和麥肯錫給出了更加實際的答案。尼爾森在《2016年度中國賣場超市購物者趨勢報告》中表示,隨著中國購物者的購物習慣日益成熟和網購管道的進一步滲透,便利店和網購的滲透率分別從去年的32%和19%上升至38%和35%,這一趨勢的變化隨之帶來的是對傳統大賣場和超市的轉型要求。

麥肯錫在《2017中國數字消費者研究重新定義新零售時代的客戶體驗》中有著類似的觀點,雖然全管道成為新常態,但線下管道仍是客戶體驗和銷售轉化的重要節點。以消費電子品類為例,93%的消費者會先線上上研究再到實體店體驗;96%的消費者會線上下管道體驗或購買。

由此來看,馬雲所希冀的新零售,絕非是借無人超市來取代線下零售店,而是為了彌補電商欠缺的線下體驗。或許應該這樣理解馬雲心中的“無人超市”,用戶在無人門店裡體驗消費,然後通過電商平臺下單,再利用物流送到用戶手上,這樣一來便打通了電商、物流、線下等一系列環節。新零售的本質是取消中間環節,而非單純的降低人工成本。

很明顯,新零售的初衷並不是無人超市的紮堆者們所樂衷的,他們更多的是為了取代人工,以新的模式佔領線下。那麼,人工智慧會是無人超市的靠山嗎?

在各家的解決方案中,被提及最多的是基於卷積神經網路的視覺識別技術,即通過深度學習教會電腦認識商品,消費者自助購買時,電腦通過店內攝像頭識別商品的類別價格,消費可以實現自動扣款,無需消費者人為結帳。可就目前來看,除了尚未商用的無人駕駛,這種視覺識別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仍然是空白,而人工智慧的技術發展能夠跑過無人超市短暫的火熱週期嗎?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無人超市會成為一種標配,但市場上的玩家也會一茬接著一茬。

一個朋友的答案再次給無人超市潑了一盆冷水:現在外賣那麼發達,幹嘛非要出門去超市,即便心血來潮逛超市,重點在於逛啊。

這一代創業者的優點是善於發現並抓住風口,缺點也恰恰是這種功利性。無人超市還有多遠我不知道,但社區門口的自動售貨機離飽和還有很遠,何不借這個成熟的無人售貨機器腳踏實地的教育用戶呢。路要一步步走,步子邁的太大,容易扯著那啥!

Alter,互聯網觀察者,長期致力於對智慧硬體、雲計算、VR等行業的觀察研究。

商業市場的弄潮兒們向來都是實幹派,無人超市也好,無人便利店也罷,個中解決方案確實和RFID有些關聯,並加入了人工智慧的元素。

深蘭科技的Take Go看起來比亞馬遜走的更遠,官方宣稱應用了應用了人工智慧卷積神經網路、深度學習、機器視覺、生物識別、生物支付等人工智慧領域最前沿技術。比如說通過人自身的手脈識別,掃手就能進店。

究其根本,亞馬遜、Take Go的人、動作、商品等識別跟蹤技術和無人駕駛“師出同門”,但並沒有一家人工智慧公司聲明其人工智慧技術能夠是應對十分複雜的場景,Amazon Go在20人進入時的系統錯亂已經是例證。同樣被高估的還有RFID技術,不僅是無人便利店的技術核心,也扮演了識別物的角色,但RFID技術本身就有諸多痛點,比如標籤被撕毀後無法識別、存在較高的差錯率、缺少行業標準等等。

總之,這些技術不解決,無人超市的大規模普及仍然存疑。

求救人工智慧還是新零售?

什麼是新零售,馬雲給出的定義是通過運用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並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而在新零售概念的背後,尼爾森和麥肯錫給出了更加實際的答案。尼爾森在《2016年度中國賣場超市購物者趨勢報告》中表示,隨著中國購物者的購物習慣日益成熟和網購管道的進一步滲透,便利店和網購的滲透率分別從去年的32%和19%上升至38%和35%,這一趨勢的變化隨之帶來的是對傳統大賣場和超市的轉型要求。

麥肯錫在《2017中國數字消費者研究重新定義新零售時代的客戶體驗》中有著類似的觀點,雖然全管道成為新常態,但線下管道仍是客戶體驗和銷售轉化的重要節點。以消費電子品類為例,93%的消費者會先線上上研究再到實體店體驗;96%的消費者會線上下管道體驗或購買。

由此來看,馬雲所希冀的新零售,絕非是借無人超市來取代線下零售店,而是為了彌補電商欠缺的線下體驗。或許應該這樣理解馬雲心中的“無人超市”,用戶在無人門店裡體驗消費,然後通過電商平臺下單,再利用物流送到用戶手上,這樣一來便打通了電商、物流、線下等一系列環節。新零售的本質是取消中間環節,而非單純的降低人工成本。

很明顯,新零售的初衷並不是無人超市的紮堆者們所樂衷的,他們更多的是為了取代人工,以新的模式佔領線下。那麼,人工智慧會是無人超市的靠山嗎?

在各家的解決方案中,被提及最多的是基於卷積神經網路的視覺識別技術,即通過深度學習教會電腦認識商品,消費者自助購買時,電腦通過店內攝像頭識別商品的類別價格,消費可以實現自動扣款,無需消費者人為結帳。可就目前來看,除了尚未商用的無人駕駛,這種視覺識別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仍然是空白,而人工智慧的技術發展能夠跑過無人超市短暫的火熱週期嗎?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無人超市會成為一種標配,但市場上的玩家也會一茬接著一茬。

一個朋友的答案再次給無人超市潑了一盆冷水:現在外賣那麼發達,幹嘛非要出門去超市,即便心血來潮逛超市,重點在於逛啊。

這一代創業者的優點是善於發現並抓住風口,缺點也恰恰是這種功利性。無人超市還有多遠我不知道,但社區門口的自動售貨機離飽和還有很遠,何不借這個成熟的無人售貨機器腳踏實地的教育用戶呢。路要一步步走,步子邁的太大,容易扯著那啥!

Alter,互聯網觀察者,長期致力於對智慧硬體、雲計算、VR等行業的觀察研究。